绪论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不仅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片 段,更是人类思想发展史所达到的几个高峰之一。它还是马克思主 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当今西方哲坛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是 由德国古典哲学引发的。在西方哲学界的出版物和学术会议上,从 古希腊哲学、近代唯理论和经验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出发,讨论入们 所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基本上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普遍行为。 德国古典哲学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德国和欧洲的疆界,成为全 球性的。亚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甚至还有非洲,都留下了德国 古典哲学的思想痕迹。在国际哲坛上,一个外国人,用流利的英语或 德语,讨论康德或黑格尔哲学的问题,已经丝毫不足为奇。德国古典 哲学的影响力之大,是它的创始者们所始料不及的。

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界定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前后的德国学 院哲学,其活动中心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K加里宁格勒)、耶拿、海德堡和柏林等地,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 是其主要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又被叫做德国唯心主义,虽然它们所指称的对象 相同,但不同的提法代表了不同的评价。“古典”这个概念源自公元2 世纪。当时把 Classicus 这个拉丁词——原义是指最高纳税阶层的成 员—转用到文学上,然后又转用到其他的艺术上,表示第一流的作 品。在近代,这个概念的涵盖范围被固定在历史领域。黑格尔是第一个从哲学方面对“古典”一词进行定义的人,他说:“谈到古典理想 在历史上的实现,我们可以很容易指出,应该在古希腊人那里去寻 找。”1同时,黑格尔又尽可能地避免把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称为古典 的,尽管他把它们也视为德国民族文学的高峰。直到19 世纪,这种对 古希腊时代和后古希腊时代的严格界限才逐渐松动和被废除。“古 典”一词的重点逐渐向近代偏移,在文学史上,人们习惯于将歌德时 代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歌德和席勒共同发生影响时期的成就,称为 古典的,因为它们本身也推崇古希腊精神。到了20世纪,在艺术史中,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的作品叫做古典的(Klassike),将现代艺术潮流中 以古希腊作品为方向的东西称为古典主义(Klassizismus)。不过这种专 有名词的区分在文学和美学领域中并不明显。2 今天它的最广泛和普 遍的意义是指那些最优秀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那些创造了属于本 领域内最高成就作品的人可以被称为“古典的”或“经典的”代表。

把“古典”一词从美学领域带进哲学领域,并且用来标识从康德 到黑格尔这段时期的哲学,这是恩格斯于1886年在《路德维希·费尔 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明确提出的。3 应该说,这是对 德国18—19世纪哲学的恰如其分的概括,因为它们确实代表了哲学 的最高成就,是当时精神文化的优秀成果。经过岁月的变迁,这一提 法在曾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较大的国家里得到认同和接受,并普 遍使用开来。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其实在德国,人们更乐意于把 这段时期的哲学分门别类地叫做康德哲学、费希特哲学、谢林哲学、 黑格尔哲学,而不是把它们放在一个笼统的标签下。他们担心那样 做,会使人们把一个代表了德国思想文化发展高峰的时期,误解为一 个同一、有序、后者师从前者的直线发展过程,从而抹杀其内在的、批判的、创造性的精神,忽视哲学大师们彼此的不同之处。因为正是他 们在理论上各有千秋,才使他们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使那个时代 的哲学最终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科学体系,为人类留下一笔 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一个时代的哲学,如果缺乏一个统一的标 识,也会给局外人理解它带来不少困惑和麻烦。因此,出于书写哲学 史的原因,将“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这一阶段的标记,虽然不是最好 的,却是可以接受的。它并不表示一种思想的统一性,而是表示一种 可以超越断裂和指责从而进行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德国著名哲学 史专家耶西克(W.Jaeschke)认为,由于缺少更好的名称,人们宁愿接 受“古典哲学”这样一个已经存在的语言用法,用来表示一个哲学时 代,尽管它在德国学界并不占统治地位。他说:

“德国古典哲学”表示这样一种哲学,它在已经逝去的18世 纪取代了理性的学院哲学。这就是康德的先验哲学及其变革, 包括它所经历到的由同时代人所进行的批判。在同时代人也包 括随后几代人的意识中,直至1848年3月革命前夕的哲学史书 写中,这一讨论复合体构成一种思想方面的统一性。4

同样受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书中一些主要观点的影响,再加上后来前苏联哲学界某些教条主 义的做法,我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德国古典哲学又称为德国 唯心主义,认为整个哲学史无非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军对垒的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和超越,“唯心主义”的 提法带有明显的贬义。其实,从词源上看,“唯心主义”(Idealismus)一 词本身有两个含义,它分别与德文词“Ideal”和“Idee”相关。在与 “Ideal”对应时,它具有实践-伦理的意义,表示一种对使理想性成为 现实的追求,它以理想的东西为定向,为理想所制约,热衷于不是按现实的意见,而是按它“应该如何存在”的观点,去看待现实性。在这 个意义上;它可被译为“理想主义”。在与“Idee”对应时,它与纯理论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问题有关。从它的形而上学意义上看, 它最早是指柏拉图和柏罗丁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才是真正的现实性, 我们的感官只能认识它的阴影。后来它又发展了自己的认识论意 义,认为在我们知觉的时空世界中,只能看到一个表面世界或现象 界,在现象之后有一个我们无法认识的世界自身,或者是一种只能在 精神上思考的现实性。它的最极端的代表是巴克莱。德国唯心主 义,虽然可上溯到莱布尼茨,但主要是指康德的认识论意义上的唯心 主义,后来经过莱辛、赫尔德、席勒、荷尔德林等人的工作,最后在黑 格尔那里扩充和发展了思辨的新观点。康德的唯心主义常被称为先 验的或批判的唯心主义,费希特因其“自我创造非我”的原则而被称 为主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因为重视外部世界,而被称为客观唯 心主义,黑格尔因为主张用逻辑概念对现实性加以把握,又被称为思 辨的唯心主义。

所以“唯心主义”这个概念,本来只是代表哲学史上的一种思想 倾向,但后来它与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对立被人为地突出出来,使 其明显带有贬义。所以现代学界都避免用这个词,以免陷入不必要 的争论。再者,“唯心主义”所标识的哲学,在外人看来是思想一致的, 但在其内部,相互之间的纷争要大于他们的统一性。仅靠“唯心主 义”这个标签,并不能体现他们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反而会用一 致性抹杀彼此的区别和发展。所以现在一般用“古典哲学”这个更加 中性的阶段概念,来表示在18世纪理性主义的学院哲学之后到1948 年 3 月革命前这一哲学阶段,主要是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 的哲学。

二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任何民族的哲学的产生,不但有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更与该民 族的思想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德国古典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启蒙运动猛烈地批判封建传统,尤其与宗教的迷 信和愚昧作斗争,反对任何偏见和权威,提倡科学,鼓励人们用知识 去填补那些尚待认识的领域。它认为人们有权使用自己的理性,对 任何事情都问一个为什么。它在“天赋人权”观念的影响下,要求人 的自由与平等,要求人的解放和独立思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 的作用。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启蒙哲学是启蒙运动的理论先驱,托马 西乌斯被誉为德国启蒙运动之父,莱辛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康德 和门德尔松对启蒙运动本身作了总结和反思。所以,虽然德国的政 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落后于它的邻国,但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 却是令人瞩目的,这是由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所引发的。没有 启蒙运动,就不可能有德国18—19 世纪文学、科学、教育、哲学、出版 等领域的全面繁荣。康德既是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又是古典哲学的 开创者,这决不是偶然的。没有思想的彻底解放,就不会有“哥白尼 革命”。

德国古典哲学和当时的文学运动并肩而行,相互促进。哲学与 文学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又是知识分子能完全发 挥自己才智的地域,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是地位、金钱,而是 “天才性”和“创造性”。狂飙突进运动既继承了人道主义的传统,又突 出了人的情感和感性,弥补了启蒙运动只崇尚理性的片面性。赫尔 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创者,在语言、文学、历史等领域都留下了 自己的痕迹。席勒既是反封建的斗士,又在创作领域成绩斐然。他 把道德和美育结合起来,希望用美的形象感染入和教育人,目的是实 现一个平等和人道的社会。歌德更是文学领域的巨匠,他开创了德 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之先河,提倡政治与社会改革,支持繁荣文化的 活动。他本人还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歌德是德国文学 的旗帜。

德国古典哲学与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始终以“科学”为 定向,力求具有科学的形态,即成为一座无所不包的知识大厦,成为 百科全书式的东西。当时哲学把自然科学包括在自身内,哲学家同 时也是自然科学家,所以在德国出现了自然哲学这门特殊学科,它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随着 18 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许多新发现不断涌现,数学、力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开始缓慢 地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自然哲学也逐渐消失。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日 后将给哲学带来致命打击:哲学必须限制自己的地盘,与自然科学划 清界限;哲学的合法性将受到科学的质疑,因为从自然科学的标准来 看,它缺乏科学的形态。自然科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是毋庸置 疑的,但它也必须协调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大学,这使它具有“大学哲学” 或“学院哲学”的特征。哲学教学在大学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曾是 大学生入门的必修课。在从封建制度向市民社会过渡的进程中,哲 学逐渐摆脱了对神学、法学和医学的依附地位,成为独立的学科。哲 学以真、善、美为对象,这是时代的进步。哲学课程一度以理论哲学 和实践哲学为主,后来逐渐向哲学史转变。德国大学有自己独特的 体制和管理方法,学生和教师有一定程度的“学术自由”,这为哲学的 繁荣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保障。思想反对任何禁锢,古典哲学的辉 煌与德国大学享有的学术自由是分不开的。哥尼斯堡大学、耶拿大 学、柏林大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活动地点。

三 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及代表人物

狄尔泰在回顾哲学发展史时曾经精辟地指出,每一个哲学时代, 都有一个贯穿于其中的概念,18世纪的哲学概念是理性;19世纪是精 神,20世纪是生命。应该说,理性和精神充分体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 特征。

马克斯(W.Marx)在回顾德国古典哲学历史时指出:它有两个鲜 明特征,一是体系性,二是实践性。体系性要求哲学首先应该是科 学,科学的体现就在于它必须有一条统一的最高原则,有一个包罗万 象的体系。实践性表明哲学应该关注时代、社会和人生的诸种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成就集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在理论 上,他们探讨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意识、自我、主体与客体的同一、自然与精神的一致性等多种问题,其深刻性是以往哲学无法与之相 比的。在实践上,他们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反对封建专制,期 待民族的统一,提倡自由平等、人的道德教育和全面发展,把人的精 神需求和能力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当时进步的意识形态。

康德是衔接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键人物。他的前批判 哲学和启蒙哲学思潮有很大的相似性,主旨是对以莱布尼茨和沃尔 夫为代表的唯理性哲学进行批判,以“破”为主。在批判唯理论旧传 统、接受经验论新观念的过程中,他终于从“旧形而上学的噩梦”中惊 醒,逐步地创立了批判-先验哲学,拉开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序幕。 《纯粹理性批判》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研究,对感性、知性、理性三个认 识阶段的划分,对超验世界的限制,在哲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实践理性批判》极大地宣扬意志自由。《判断力批判》不仅研究美学 这个新生领域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是想从“判断力”中为人的情感 能力寻求一种先天的原则,以便使人的知、情、意都能具有先验哲学 的基础,从而完成对整个人性作哲学研究的具有先验性质的“人类 学”。晚期的康德宣传人类永久和平和做世界公民的思想,这与当今 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合拍的。他推崇理性、自由 等观念,以“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根本,更是奠定了现代思想的 基础。

费希特是康德批判哲学的直接继承人。他的知识学和伦理学把 康德思想发挥到极致。他创造了以“自我”为核心的、充满辩证法思 想的知识论体系,他提出的知识学三条原理,使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得到极大提升。在政治上,费希特是法国大革命的拥护者,猛烈抨击 封建专制制度和反动教会,坚决捍卫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和人权理 念,向统治者索要思想自由。他还身体力行地为德意志民族的解放 和复兴而斗争。

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里的位置比较特殊。他在自然哲学、同一 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和神话哲学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其成果为世 人瞩目。他是从费希特哲学出发的,在早期提倡同一哲学,认为自然 和精神都是对“绝对”的说明。他的自然哲学是古典哲学的一颗明珠,充分体现了天才的独创性。他与浪漫派的交往和唱和,也是德国 文化史上的辉煌一页。谢林早期的思想毫无疑问应该归属古典哲学 范围,但是他在沉寂三十多年后再写的一些晚期作品,尤其是一些讲 课,关注神话和宗教中的启示问题,则很难归属此列,倒是与神秘主 义、历史主义、存在主义等当代哲学有相通之处。谢林晚期的保皇和 保守政治立场,曾受到黑格尔学派、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猛烈批判, 直至卢卡奇,对晚年的谢林仍大加讨伐。今天人们则很少提及这段 历史,谢林的政治态度在今天似乎已无足轻重,反而是他的神秘主 义、推崇东方的思想倾向,更激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在此可以找到古 典哲学与现代哲学对话的渠道。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最初,他继承启蒙精神,想 在实践领域推进康德开创的哲学革命,并在美学、宗教中寻找统一性 的原则。后来他开始重新给理论哲学定位,力图按照时代精神,将日 渐衰落的哲学改造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他在创建哲学体系时,用 逻辑学改造形而上学,并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新成果,建 构了一个既有逻辑环节的发展又体现了现实性诸要素的庞大体系。 这是哲学史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理论体系。黑格尔非常重视历史的 因素,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他所追求的目 标。他扩大了传统哲学的范围,把哲学的笔触延伸到宗教、美学、历 史、哲学史等领域,他在这些领域的讲座是了解他那个时代思想文化 状况的最好文献。他强调人的自由,注重人的伦理性,希望建立一个 法制和民主的社会。他的学生围绕他形成了黑格尔学派,使他的哲 学得到广泛传播。

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但同时也意味着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黑格尔去世后,德国处在1848年大革命的前夜,在变化 了的社会局势下,黑格尔的一部分学生还想发展他的学说,有些人确 实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另一部分学生,如大卫·施特劳斯、布鲁 诺·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人,不愿再在老师的旧轨道上行进,他们要 批判宗教的神圣性和虚伪性,批判哲学中的“绝对之物”。青年黑格 尔派的宗教批判基本上使黑格尔哲学走向没落。费尔巴哈开创了哲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在德国恢复了唯物主义的地位。马克思恩格 斯没有停留在理论批判的层面上,对他们来说,实践的重要性超过对 理论的兴趣,他们志在改造现实。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义哲学立场,并认真地研究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和精神现象学,在批判 性地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 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在中国

回顾中国近一个世纪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我们取得的成 绩不小,但也有遗憾和缺陷。19世纪中叶,西方文化开始大量涌入中 国。但是中国人接受西学,首先接受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然后才注 意到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最后才将目光转向西方的哲学文化,哲学 是最后进入中国入的视野的。严复的《天演论》可以看做西方哲学进 入中国的标志。这说明,中国人在接受“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后,开 始寻找与重视隐藏在西方科学与民主背后的深刻的思想原因。

但是,在中国人接受西方哲学的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起初并不 受重视。据统计,在五四运动之前,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介绍只是零星 的,有关文章并不多。但是,到了五四运动之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 翻译、介绍和宣传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这是其他流派的哲学所无法 比拟的。在接受德国古典哲学时,中国人重视的首先是叔本华、尼采 和康德的哲学。国学大师王国维最看重叔本华哲学,希望用“纯粹哲 学”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力主办新式教育,因而看重德国哲学中 的教育和美育因素,人文主义的东西。五四运动时期,为了“打倒孔 家店”和反封建的需要,尼采哲学中藐视传统、反对偶像崇拜、宣传个 性解放、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定向。当时 康德哲学的传播也形成高潮,不仅对“三大批判”有较系统的介绍,而 且对他的天体论、自然哲学、宗教哲学、法哲学和教育哲学都有专文 研究。马克思主义也在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被中国的激进知识 分子所接受,获得了广泛传播。20世纪 30 年代之后,由于黑格尔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殊关系,黑格尔哲学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开 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人们不仅翻译黑格尔的著作,还翻译外国学者 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专著,写了许多介绍和研究黑格尔生平与思想的 论著。可以说,黑格尔虽然来得晚,但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在这个 过程中,费希特、谢林哲学也在中国得到初步的介绍与传播。5

考察从 19世纪中叶至 1949年前中国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接受,我 们可以看到这样三个特征:第一,中国对西方思想的接受从来不是纯 学术性的,它始终和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走向密切相关。当中国的 原有意识形态不足以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动力时,中国 人必然向外寻找新的思想定向。所以,“学术”的命运常取决于“实践” 的需要。第二,中国接受德国哲学的过程是与德国哲学当时的发展 同步的。20世纪前后,德国盛行的正是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悲 观哲学和人生哲学,还有新康德主义的认识哲学和价值哲学。俄国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世界上传播开来,于是它也走进了中 国,并得到广泛认同。新黑格尔主义19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然后经过 近三十年的发展,最后在 20世纪 30年代在德国达到高潮,它唤醒了 沉睡多年的黑格尔哲学。中国就在这时接受了黑格尔哲学,而且主 要是用新黑格尔主义的眼光来解读黑格尔。第三,与其他西方哲学 流派相比,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到场最晚,但是很快就超越了其他 流派,成为在中国传播最广、研究人员最多、在译著和专著的质与量 方面都占明显优势的一个哲学学派。这固然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外部 原因,但也与德国古典哲学本身的理论深度和科学性分不开,这正是 本书所要展现的内容。

从1949年至1978年,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受到一定冲击;它被与 唯心主义划等号,处于时刻受睢物主义批判的地位。虽然因为与马 克思主义的亲缘关系,使得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没有停止,这是它 比其他西方哲学流派要幸运的地方,但研究工作发展得很不平衡。

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之一的黑格尔哲学受到高度重视,在 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没有受到太大牵连,但解读黑格尔则始终按马列 主义的评价进行。其他的代表人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需要黑 格尔,所以才不能不要康德、费希特、谢林,由果及因,德国古典哲学 的历史因政治原因而倒转过来。有一则学术受政治影响的笑话。20 世纪 60年代,在韩国的大学里不许研究黑格尔,但可以读康德,因为 黑格尔与马克思有关系,而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代言人,当时政治专 制的韩国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而同一时期在西班牙,只允许读 黑格尔,不许读康德,因为在西班牙这个天主教国家,康德始终难以 摆脱无神论的嫌疑。

1978年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终于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桎梏, 回到事情本身,开始走上“科学”和“独立”的研究轨道。当时举办了许 多学术讨论会,拨乱反正,让各种不同的理解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康德哲学受到高度重视,黑格尔哲学则逐渐被冷落,甚至有人矫枉过 正,提出“宁要康德,不要黑格尔”的口号。事情都有两面性,20世纪 80 年代解放思想后出现的现代西方哲学热,给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造 成了致命打击,人们对新观点趋之若鹜,使得古典哲学研究一度空前 沉寂下来。这倒也不是坏事,在冷板凳上坐几年,摆脱掉政治和功利 的影响,正好给冷静思考留下时间和空间。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古典 哲学研究的力作问世,其主要长处在于注重原著和文本,力求与国际最 新研究接轨,摆脱以往研究的模式和限制,寻找那些对我们所生活的时 代有意义的话题。总体来看,康德研究有热过黑格尔研究的趋向。6

我们在翻译方面的成绩是比较大的。康德的著作以前翻译得不 多,而且译本陈旧,有的是根据英译本,准确性和可读性都不太令人 满意。正值 2004年康德逝世 200 周年纪念之际,邓晓芒推出了“三大 批判”的中译本,李秋零推出了《康德早期著作选》和《纯粹理性批判》, 这对康德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希望康德晚年的著作,例如《道德形而上学》,也能陆续翻译出来。费希特著作的翻 译工作在梁志学的主持下也有很大进展,根据德国历史评论版翻译 的《费希特全集》第1—5卷已经完成。谢林的翻译工作不尽如人意, 尤其缺乏他的晚期作品。在贺麟等人多年的努力工作下,黑格尔的 作品历来是翻译最多和最全的,目前缺的主要是他在耶拿时期的作 品,这对了解黑格尔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十分重要,另外还缺《哲学 科学百科全书》的第三部分《精神哲学》。不过,黑格尔的许多中译本 因年代久远,都面临更新的问题,有些译本则是因为以前所参照的蓝 本不够准确,所以也须修改。2002年,梁志学重译了《小逻辑》,薛华 翻译了《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的第1版(1817),这应该是重新启动黑格 尔作品翻译的信号。

其实在中国,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与国际研究 状况相比,我们还有不少空白点,还须提升我们的研究水平。例如对 康德政治历史作品的研究,对黑格尔思想发展进程的研究,对黑格尔 的法哲学的重新评价,等等。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我们研究的重点 始终在康德和黑格尔身上,这倒也符合国际潮流,西方哲学界不论在 报告还是在文章中,均言必称“康德、黑格尔”。此外,费希特研究在中 国也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一件事,过去有关他的作品一直不是很多,但 近年来在翻译方面成果丰硕,所以研究工作也应该相应地随之深化 和扩展。谢林哲学研究因为译作太少,尤其是晚期作品几乎没有翻 译,所以一直十分有限,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作品,这是一个有待在 将来发展的领域。总之,我们应该摈弃以往大而化之和贴标签的做法,对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著作和重大专题进行细致研究,争取实在 的进步。

  1. 黑格尔:《美学》第3卷,朱光潜译,第168—169页,商务印书馆,1979。译文 有改动。 ↩︎
  2. 关于“古典”这个词的概念发展史请参见瑞德尔等主编《哲学历史词典》第4 卷,第853—856页,巴塞尔 /达姆斯塔特,1971。” ↩︎
  3.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4页,入民出版社,1995。 ↩︎
  4. 参见耶西克 2001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作的学术报告《德国古典 哲学1:历史与源泉》。 ↩︎
  5. 本节内容参考了杨河、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
  6. 关于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的详细情况请参见杨河、邓安庆《康德黑格尔哲学 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他们作了值得称道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1)

相关推荐

  •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后记-在线阅读

    后 记 本书自从2005年初版以来,已经过去8年多了,其间收到各方面传来的反 馈信息,除有读者指出个别地方的表述不当外,基本都是正面的。我们作为高校 哲学教师,也感到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这本教材还是用得颇为顺手的。然而, 学问无止境,这些年来我们也感到,本书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加完善,更加 符合今天学术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建议,对本书…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73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一卷 阿基琉斯同阿伽门农王争吵结怨-在线阅读

    开场:先提一嘴阿基琉斯的愤怒 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 致命的忿怒,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 无数的苦难,把战士的许多健壮英魂 送往冥府,使他们的尸体成为野狗 和各种飞禽的肉食,从阿特柔斯之子、 人民的国王同神样的阿基琉斯最初在争吵中 分离时开始吧,就这样实现了宙斯的意愿。 老祭司克律塞斯的请求 是哪位天神使他们两人争吵起…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2日
    425
  •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第二版前言-在线阅读

    第二版前言 (这个前言是海涅晚年皈依宗教后写的) 本书第一版印刷完毕后我拿到一本样书时,看到书中到处是窜改的痕迹,使我着实吃了一惊。这里缺了一个形容词,那里少了一个插句,整段的文章都给删去了,也不管前后的联系。这样一来,不仅词句的意义,往往甚而连论旨也看不出来了。这种窜改,与其说是出于对上帝的畏惧,不如说是出于对皇帝的畏惧。当他们小心翼翼地删掉了政治上一切危…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4日
    164
  • 第二节宪法政治与间接民主

    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发,西哀士进一步完善了近现代西方 渐渐通行的自由政治理论。他提出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国家“制 宪权”(pouvoir constituant),这个概念实际上确立了宪法政治的基本 原则,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宪法审查机构,这是政治分权学说在理论 上的又一重大进展;另一个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力”(pouvoir constitués),它是一个…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224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三章 拜伦-在线阅读

    第⼆⼗三章 拜伦 ⼗九世纪和现在的时代⽐较起来,显得理性、进步⽽满⾜;然⽽ 当代的⼀些和这相反的性质,在⾃由主义的乐观时期也是许多最出⾊ 的⼈物所具有的。如果我们不把⼈作为艺术家或发现者来看,不作为 投合或不投合⾃⼰的⼜味的⼈来看,⽽是当作⼀种⼒量,当作社会结 构、价值判断或理智见解的变化原因来考察,便觉得由于最近的事态 发展,我们的评价不得不重新⼤⼤调整⼀…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6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