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孟德威尔(Bernard Mandeville)于1670年生在荷兰的 鹿特丹。曾在莱顿(Leiden)大学学习哲学和医学,1691年获医学博 士学位。不久赴英国学习语言,并定居英国,直至1733年去世。他的 主要著作是《蜜蜂的寓言;或私恶即公利》(The Fable of Bees;or Private Vices,Public Benefits),简称《蜜蜂的寓言》。该书用了24年写 成。它最初是一首433行的寓言诗,名为《抱怨的蜂群;或恶棍变成了 诚实的人》(The Grumbling Hive;or Knaves Turn'd Honest),于 1705年匿名出版。后来在原诗基础上增补了一些评注、短论和对话, 并改用现名。全书分2卷,最终于1729年完成。
孟德威尔是道德利己主义者。他同霍布斯一样,认为入本性是 自私的,人的一切行为都由利己的动机所决定,任何所谓全人类的普 遍慈善和社会公益思想都是不存在的。霍布斯从人的自私本性出 发,论证了用社会契约规范人的行为和建立专制制度维护社会利益 的必要性;孟德威尔则不同,他认为每个人各自的利己行为恰恰促成 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即“私恶即公利”。政府的作用只是根据人的 自私本性调整政府行为,以促进社会的富裕和繁荣。
孟德威尔将他的上述思想用一则关于蜂群的寓言表述出来,其 大意是:在一个巨大蜂巢中生活着一群蜜蜂。他们中既有骗子、赌 徒、娼妓、小偷、造假币者、庸医等“恶棍”,也包括从事各种专门职业 者。他们之中充满了欺骗,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律 师靠诉讼欺骗获取酬金;医生把自己的名声和财畜看得比病人的健 康更重要;教士打着向上天祈福的幌子,掩盖自己的懒惰、色欲、贪婪 和傲慢;士兵被迫参加战斗,当他们负伤致残,便陷入生活窘迫,而有 些将军安居家中,却享有加倍的薪俸;朝臣诡诈奸佞,疯狂地揽权敛 财,却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的正直……这个社会充满了罪恶,但是它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有的成员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有的成 员辛苦劳作、生活贫困,但他们却能互相满足需要:奢侈和浪费促进 了生产,使穷者有了工作;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使社会变得富裕繁荣, 使穷者过上了比过去富者更好的生活。总之,虽然这个社会“到处充 满了罪恶,但它的总体却是一个天堂……大众中最坏的部分为公共 利益作出了贡献”①。可是,这个社会的成员却不以此为满足,他们纷 纷抱怨社会中的欺骗,向上帝要求诚实。上帝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消 除了他们的欺骗,使他们变得诚实和正直。于是,整个社会也随之发 生了变化:犯罪、欺诈和伪善没有了,律师、法官、警察和刽子手无事 可做;奢侈、浪费和挥霍不见了,全社会都过着最节俭的生活;需求的 萎缩使百业凋零,医生、教士、商贩、官吏、军士、工匠纷纷失去了工作; 技术和手艺被弃置一旁,因为它们不再有用了。为了避免生活的奢 侈,蜂群躲入一个树洞,在那里享受他们的诚实,留下一座空空如也 的蜂巢!
这则寓言形象地表述了“私恶即公利”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它就 奢侈对生产的刺激作用和有关的贸易平衡理论的辩护更引起了经济 界的广泛注意。但就伦理学而言,它的文学形式使它很难上升为准 确的理论概括。它可以作为一个学说的象征,却不适于当做严格的 理论文本。因此,只根据这一寓言来理解孟德威尔的伦理思想是不 全面的,而且很容易引起误解。对于这一点,孟德威尔从寓言发表后 的社会反响中马上意识到了。他指出,有些人或是无知或是故意地 歪曲他的意思,把他看成是讽刺道德、鼓励罪恶的人。为了说明自己 的真正思想,孟德威尔对寓言中的有关诗句写了22条“评注”,还陆续 写了《道德起源研究》(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Moral Virtue, 1714)、《论慈善和慈善学校》(An Essay on Charity,and CharitySchools,1723)、《社会本性研究》(A Search into the Nature of Society,1723)等短论和6篇“对话”,一并收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对自
① 孟德威尔:《蜜蜂的寓言》第1卷,第24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24。
己的学说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这些论著使我们能更全面准确 地了解他的伦理思想。现论述如下:
一道德哲学必须建立在人性研究的基础上
孟德威尔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可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 底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对全人类是共同的,不 因时代、地域或国家的不同而改变,它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 如此。“人性几千年来始终是同样的,现在仍然还是同样的,只要世 界继续存在,我们就没有任何重大理由猜想它将来会改变。”①人性的 这种不变性使它成为一切道德哲学的真正基础。如果要知道人为什 么这样行动而不是那样行动,即使这个行动是自私的、可恶的、为人 所不齿的,都只能从人性本身寻找答案,简单地否认或咒骂都不能解 决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人性是道德哲学能够取得可靠进展的唯一 方法。他指出,人们之所以对自己了解甚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 多数作家总是告诉人们人“应当”怎样,却很少告诉人们人“实际”是 怎样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对人性本身进行研究。他认为,正由于 人们不了解人的真正本性,所以他们才无法理解《蜜蜂的寓言》所描 述的人们的“恶”支撑起一个繁荣社会的现象。他根据同样的理由声 称,如果他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向人们揭示了他们以前不了解、甚至不 喜欢的东西,那既非不道德,也非有害。
孟德威尔所说的人性是指不带任何宗教偏见的普遍的人性,他 明确将任何宗教的考虑排除于人性研究之外。他强调,他所说的 “人”是指“既非犹太教徒,亦非基督教徒,而是自然状态下对真神一 无所知的纯粹的人”②。他的这一观点明显表现出反宗教的人文主义 倾向,这是他的道德学说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认为,他的反宗教倾 向深受比埃尔·培尔的怀疑主义、反禁欲主义和反宗教观点的影响。 孟德威尔是经验论者。与理性主义者相反,他认为人的本性不
① 孟德威尔:《蜜蜂的寓言》第1卷,第229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24。
② 同上书第1卷,第40页。
在于理性而在于情感性。人的行为是受情感支配的,不是受理性支 配的。他说:“我相信,人(除了他的皮肤、肌肉、骨骼等肉眼明显可见 的东西外)是各种情感(Passions)的混合物,当这些情感被激发起来 达到最高程度时,人就会交替受所有这些情感的控制,不管他愿意不 愿意。”①在对人性的考察中,孟德威尔始终坚持了这种情感主义的 非理性主义的观点。
二人性的本质是“自爱”
人的本性在于情感性,那么,何种情感代表了人性的本质?孟德 威尔认为人本质上是自私的,对人性起决定作用的情感是“自爱”。 在当时关于人性是“仁慈”还是“自爱”的争论中,孟德威尔站在“自爱 论”一边。他说:
对于能有任何爱的一切生物,世上没有什么像它们对自己 的爱那样更普遍真挚的了。因为除了意味着关心被爱之物的保 存的爱之外不存在任何的爱,所以在任何生物中没有什么东西 比自保的意愿、希望和努力更真挚的了。这是自然法,根据这个 自然法,一切生物只具有直接或间接趋于保存其自身或种群的 欲望或情感。②
正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以任何所谓与自爱一样的对他人的爱 和对公利的热情都是骗人的诡计和不合理的假设。如果有人硬说也 可能有人不计较个人私利,那就好像说猫不吃鼠反而给鼠喂食,鹰不 吃鸡反而为鸡孵卵一样,完全违背了人的本性。
孟德威尔还从自爱论的观点出发批判了莎夫茨伯利的人性普遍 仁爱说。他指出,虽然莎夫茨伯利关于人天生善良、热爱同类、追求 公利的观点是对人类的赞美,可以激起我们对人性尊严的自豪感,但
① 孟德威尔:《蜜蜂的寓言》第1卷,第39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24。
② 同上书第1卷,第200页。
遗憾的是他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不符。经验 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的,他们对什么是美好 事物的看法完全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趣味和性情而定,并不遵循一 致的公利标准。人只是在自私的行为中作出了有利于社会的事情, 而非他们内心具有利他的本性和动机。他还对莎夫茨伯利进行了人 身攻击,认为莎夫茨伯利自己享受着尊贵安逸的生活,说着漂亮的空 话,根本不了解社会生活的实际。
针对莎夫茨伯利把人的社会性建立在人天生的德性和对公众利 益的追求上,孟德威尔提出了反驳。他指出,莎夫茨伯利所说的人的 优良品性不足以使入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社会性。他认为,人 组成社会完全出于自利和自保的动机。由于人的欲望是多样的,而 欲望的满足又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本身不完善的限制,所以人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迫于强力,或经劝说而组成社会,在政府的 管理下,通过为他人劳作而获取自己的利益。总之,“使人在失乐因 后马上超出其他动物而具有社会性的最初原因不是人的善的、可亲 的品性,而是人的恶的、可情的品性,是人与其他生物都具有的不完 善和缺少美德。而且,如果人仍然保持原始的纯真,继续享受与纯真 相随的幸福,那么,他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在这样的社会生物”①。即使 在社会和政府建立以后,如果没有自然的“恶”和道德的“恶”的存在, 也不可能激发人们在逆境和竞争中发展贸易、经营、技艺和科学的热 情,因而也不可能有国家的富裕和强大。莎夫茨伯利所说的靠人的 善良本性和交友之爱建立社会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即使这样的社 会建立了,它也只能是一个充满消极和懒惰的社会。
孟德威尔用大量篇幅说明各种行为的自私本质,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资本主义早期社会生活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他完全 否认人性中有任何善良的东西,表现出悲观的极端利已主义倾向,引 起道德学家们的普遍反对。休谟曾非常激烈地表达了对自爱论的愤
① 孟德威尔:《蜜蜂的寓言》第1卷,第344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24。
慨,把自爱论称做“邪恶的”学说。他认为自爱论者忽略了人性中确 实有不以个入利害为转移的爱情、友谊、怜悯、感恩等普遍的仁慈感 情的存在,因此是片面的。自爱论哲学“与其说是对人性的真实概括 或描述,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讽刺。它对于那些荒唐的讥笑取闹也许 是个良好的根据,但对于任何认真的论证或推理,它却是一个非常糟 糕的根据”①。休谟的论述可以看做当时对孟德威尔的观点的一个有 代表性的评价。
三“德”是谄谀借自傲而生出的政治之子
道德哲学离不开“恶”和“德”的概念。根据孟德威尔的定义,“恶” (Vice)是指“置公众于不顾,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所做的一切事情”; “德”或“德行”(Virtue)是指“与自然冲动相反地、出于为善的合理志 向而致力于他人的利益或压制自己情感的一切行为”②。如果按照孟 德威尔的入性自私的观点,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恶的,那么,人类社会 就到处充满了罪恶,没有任何德行可言。“私恶即公利”的命题也是 以此为根据的,因为恰恰是个人的“恶”奠定了公利的基础。然而,当 孟德威尔离开了寓言,联系到现实的时候,并没有得出人类社会没有 德行的结论。正相反,他认为,当我们观察社会的时候,却不能不发 现人的德行是明显存在的,并且得到政府和权威的鼓励和支持。从 表面上看,这里似乎存在矛盾:受自私情感支配的人为什么会有压制 情感与人为善的德行?实际上,在孟德威尔的道德体系中,德行的存 在如同罪恶的存在一样都是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有自身存在的根据。 孟德威尔通过细致的心理分析说明了德行的人性基础,并与社会政 治的因素相结合,提出了关于德行的起源理论。
孟德威尔认为,德行主要发源于“羞耻”和“自傲”两种情感。羞耻 感是指一个人由于担心别人对自己的卑劣行为的蔑视而产生的一种
①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塞比-比格编,第302页,牛津大学出 版社,1975。
② 孟德威尔:《蜜蜂的寓言》第1卷,第48—49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24。
痛苦的自责;自傲感是指一个人天生对自己品行的过高估计和想像。 羞耻感和自傲感是自爱的两种表现,没有自爱两者都不可能发生作 用。① 由于羞耻感,人不愿意受到别人的蔑视;由于自傲感,人乐于得 到别入的谄谀和夸奖。德行的产生正是政治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并以此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利用这两种情感的结果。他们一方面宣扬 为公和节制的光荣,另一方面宣扬自利和纵欲的可耻。他们把前者 说成是上等人的高尚品德,把后者说成是与禽兽无异的下等人的恶 行。在政治家们的反复说教下,人们出于自傲都愿意成为高尚的人, 出于羞耻都不愿意成为下贱的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于是德行 就出现了。在此过程中,羞耻感和自傲感是内在起作用的因素,“大 部分德的种子就在这两种情感之中,这两种情感在我们的结构中是 实际存在的,不是虚构的性质,这一点可以从我们一受它们的影响就 在我们心中不顾理性而产生的明显而不同的效果中得到证明”②。政 治家唤起人们羞耻感和自傲感的主要方法是对德行的谄谀或吹捧, 它是触动人们情感的最有力手段,它使人为追求虚荣而克己奉公。 而羞耻和自傲两者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傲,由于自傲人才努力做使 自己得到荣耀的事情。因此,孟德威尔说:“我们越深入研究人性就 越是相信,道德美德是谄谀借自傲而生出的政治之子。”③
孟德威尔试图用某种情感和政治家的谋略来说明德行的起源是 十分牵强的,但对于理解他的观点有值得注意之处。首先,他试图用 自爱的情感(羞耻和自傲是自爱的变状)来说明道德行为的产生,坚 持了从人性本身来研究道德问题的基本原则,并为克服人的自私本 性与利公行为之间的矛盾作了理论上的尝试。其次,从德行的定义 可以看出,孟德威尔的道德观中包含着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因素。 他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必须以“合理地克制”自己的欲望为前提。
① 孟德威尔原将“羞耻”和“自傲”看成是人性中两种不同的情感,后来他改变看 法,将两者与自爱联系起来,看做自爱的两种性情。
② 孟德威尔:《蜜蜂的寓言》第1卷,第67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24。
③ 同上书第1卷,第51页。
就此而言,我们不能把他看成是主张无限放纵个人欲望的绝对的利 己主义者。他的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因素与当时宗教中的禁欲主义 和道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如剑桥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有密切关 系。最后,我们可以从社会政治方面进一步理解孟德威尔的个人主 义道德学说的现实目的。当孟德威尔将政治家的谋略和人的情感结 合起来说明德行的可能性的时候,他的学说已经突破了伦理道德的 狭隘局限,深入到社会政治的领域,成为统治者治国方略的组成部 分。而在当时英国复杂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中保持社会的稳 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是孟德威尔始终如一的愿望。正因如此,当《蜜 蜂的寓言》被人们说成是鼓励罪恶的时候,孟德威尔予以坚决的反 驳。他说,他的目的不是鼓励罪恶,而是要让政府和国家统治者了解 人的内在结构的全部情感和欲望、力量和弱点,从而知道如何使人变 得文明,使人能容身于政治社会,将国民的缺陷转变为公众的利益。 就此而言,孟德威尔的学说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主义倾向。
四慈善教育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障碍
在17、18世纪的英国道德哲学家中,孟德威尔是比较详细讨论慈 善教育对道德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的人之一。他反对关于提高穷人知 识水平可以改善道德的观点,反对当时英国流行的为穷人子女开办 慈善学校的做法。在他看来,“知”和“善”并无必然的联系。他从人性 普遍自私的观点出发,认为知识的增加不能改变人的自私本性,只能 使罪恶更加严重。英国发生的商业投机等许多重大犯罪不是无知的 穷人干的,而是有知识的富人干的。慈善教育的道德出发点是仁爱, 仁爱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当它用于由自私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其后果 往往相反。“在广施仁爱的地方,几乎没有不助长懒惰和游手好闲 的,它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只会滋养寄生虫和毁灭勤奋。”①从英国 的现实看,慈善教育不但没有使犯罪减少,反而使穷入子女脱离了劳
① 孟德威尔:《蜜蜂的寓言》第1卷,第267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24。
动,使他们变得懒惰和无聊,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在批判慈善教育的虚伪性的同时,孟德威尔还站在上层统治阶 级的立场上提倡愚民政策。他认为,保持庞大的穷人文盲大军是经 济活动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旨在使穷人知识化的慈善教育是社会 发展的障碍。他主要提出了以下论证:第一,有知识者不会从事艰苦 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安逸生活需要大批从事艰苦劳动的人提供。因 此,一个社会享受安逸生活的有知识者必定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从事 艰苦劳动者,否则社会无法存在下去。第二,社会产品的数量和价格 取决于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的生活成本越低,产品就越丰富,价格就 越便宜,对社会越有利,因此一个富裕的社会必须有大量穷苦劳动者 存在。第三,知识会使人的欲望膨胀,人越有知识对消费的需求就越 多。大量穷人的知识化,必定引起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使消费品的提 供变得困难。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必须使穷人无知,只有与劳 动有关的知识除外。第四,穷人只从事维持日常最低生活需要的体 力劳动,他们用在与他们劳动无关的书本知识上的时间是对社会时 间的浪费,对穷人、对社会都是有害的。第五,一个健全的文明社会 有不同的分工,如果不恰当地打乱这些分工就会破坏社会和谐。因 此,穷人应当安心于自己的劳动领域,不要有任何僭越和怨言。
孟德威尔的上述观点是英国统治阶级“上智下愚”、“劳心者治 人,劳力者治于人”思想的赤裸裸的反映。如果结合孟德威尔关于 “私恶即公利”的学说全面地看,我们可以发现,当他理直气壮地宣称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是“自然法”时,他恰恰把穷 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利压制或剥夺了。在他那里,穷入没有受教育 的权利,没有享受安逸生活的权利,甚至没有选择更有好职业的权 利。而且,他所反复论证的奢侈能够刺激消费、促进生产和贸易,最 终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论断,对穷人也不适用。他所鼓励的消费需求 只是对社会的一小部分入说的,大批的穷人文盲被排除在外,他们的 贫困状态将作为社会的必然而长期存在下去,而按他所说,恰恰这些 穷人的劳动维持了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富裕生活。由此不难看出,孟 德威尔关于“私恶即公利”的一切言论只是在一个有限范围内的资产者的权利话语,而不是他所宣称代表的“普遍的”、“纯粹的”人,它的片 面性和倾向性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