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黎德论常识原则

黎德从对自然科学的考察中认识到,一门科学要成为真正的科 学,必须建立在一系列自明原则的基础上,哲学也是如此。他认为, 作为哲学之基础的自明原则就是人类常识。常识有绝对的真理性和 权威性,任何哲学理论都应放到常识面前来检验,凡是违背常识的就 是错误的,凡是符合常识的就是正确的。正由于对常识的这样一种 态度,黎德获得了“常识哲学家”的称号。

黎德指出,虽然大多数哲学家在他们的理论中没有提到常识,但 这并不意味着常识是哲学中完全陌生的概念。他特别注意到他的经 验主义前辈对常识的高度评价,这里不但包括公认为重视常识的洛 克和巴克莱,还包括怀疑论者休谟,因为休谟明确说,一个哲学家要 避免屡犯错误,最可靠的办法是回到常识中来。① 问题是,这些哲学 家只是将常识作为理论的“预设”,并没有对常识本身作深入的阐述, 因此也就不能真正赋予常识以哲学基础的地位。黎德认为他的工作 恰恰是对常识本身进行研究,他的目的是将常识确定为哲学的根本 原则和一切哲学研究的基础。

黎德认为,在一般语言的用法中,“常识”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而 在哲学中,常识本质上是判断,于是,他在判断的总题目下讨论了常识。 黎德认为,判断是对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心灵活动。感觉、知 觉、记忆等心灵活动都伴随着判断,因为获得某种感觉,知觉到当下 事物的存在和性质,记忆起过去事物的存在和性质,这些活动本身就 已经肯定了它们所带来的证据的真实性,所以包含着判断。在这个

① 见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塞比-比格编,第7页,牛津大学出 版社,1975。

意义上,入们不是像洛克等人说的那样先有了原始的经验材料再作 判断,而是在一开始就有了判断。这种判断依据于人人共同具有的 能力,是自然一视同仁地给予人类的。它们对于人类的存在和延续 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贤人圣哲还是文盲野人都同等地享有和服从 这种判断,不论他们愿意与否。黎德称这种判断为“自然的判断”或 “偶然事情的判断”,认为只有在“自然的判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 立起人类知识的宏伟大厦。此外,还有另一类仅仅与抽象概念和必 然的事情有关的判断,黎德称之为“纯判断”或“必然事情的判断”,如 “三乘三等于九”、“整体大于部分”等就是这样的判断。这种判断的能 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和提高。只有在这个领域内,哲学家 才显示出高于文盲和野人的优越性。

按照判断的不同方式,黎德又把判断分为“根据论证的判断”和 “直觉的判断”,认为这是关于判断的最重要的区分。“根据论证的判 断”是指必须经过推理和证明之后才能作出的判断;“直觉的判断”出 于一种必然的理解,是自然的造就和入类原始能力的结果,不需要任 何推理和证明。黎德把“根据论证的判断”比作人走路的能力,需要 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努力,甚至摔许多跟斗才能学会,而把“直觉的判 断”比作吞咽食物的能力,是天生就会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 黎德认为常识是一种“自然的直觉判断”,是人类普遍同意和接 受的,“是对我们可以与之交谈和处事的人共同具有的那种程度的判 断”①。人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判断,但有些判断在某种程度上 是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是人们能够辨别自明事物中的真假、对错, 能够处理自身事务,与人交往,并理解和解释各自的行为所必不可少 的。这种判断就是“常识”。不懂常识的人是疯子和白痴。黎德反对 把常识和理性对立起来,在他看来常识并不与理性相悖,而是理性的 一个组成部分,是某一种程度的理性,它的职能是判断自明的事物。 只有在常识的基础上,入类的其他理性能力,如推理的能力,才能通

① 黎德:《人类理智能力论》,载于《托马斯·黎德著作集》第1卷,第421页。

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

常识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明:第一,从事实 看,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常识,即使极端的怀疑论者,尽管他们可以在 理论上对常识进行怀疑,可是在生活实践中仍必须相信常识,按常识 办事;第二,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图画”,不同语言中的基本语法结构 和规则的共同性说明了常识为人们所接受的普遍性,尤其在形而上 学命题方面更是如此。比如语句中形容词从属于实体性名词,这个 语法结构说明了性质从属于实体这一常识;第三,常识由人类心灵的 天生结构所决定,归根结底来自于上帝,因此是绝对可靠的。

在哲学中,由常识判断形成了一些自明的真理,这些真理如同自 然科学中的公理一样,成为哲学的可靠基础。常识的真理构成了人 类知识的第一原则,也可以称做“常识原则”,它们为分析推理提供了 终点,为综合推理提供了开端,从而使真正可靠的知识成为可能。黎 德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概括人类知识的第一原则。在哲学中,关于第 一原则历来多有争论。黎德认为决定何者为第一原则的唯一可靠的 办法是诉诸常识,常识是第一原则的标准和验证。

常识原则是自明的真理。黎德同他的许多前人一样,将真理分 为偶然真理和必然真理。偶然真理是关于事物的存在、性质、关系的 真理;必然真理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抽象真理,概念确定了,概念 之间的关系就确定了。如“平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 角”就是必然真理,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作为例外,关于上帝的存 在和性质的真理不是偶然真理而是必然真理。除了这条真理可以从 我们自身的存在和意志活动的偶然真理推断出来以外,必然真理只 能从必然真理中而不能从偶然真理中推导出来。根据真理的分类, 常识的第一原则可以分为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和必然真理的第一原 则。黎德详细列举了常识的第一原则,但并不认为已经列举穷尽了,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的基本倾向。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是:

(1)我们所意识到的每一东西的存在。

(2)我们所意识到的思想是我们称之为自我、心灵、人格的一个存在的思想。

(3)我们清楚记得的那些事情确曾真的发生过。

(4)就我们清楚记得任何事情而言,我们具有我们自己的人格同 一性和持续的存在。

(5)我们借感官清楚知觉到的东西的确实际存在,而且就是我们 所知觉的那样。

(6)我们具有某种程度的支配我们行动的能力和意志决定力。

(7)我们用以区分真理和谬误的自然的官能不是虚妄的。

(8)我们与之交谈的人类同胞都是有生命和理智的。

(9)表情、声调、姿势的某些特征表示着心灵的某种思想或性情。

(10)在实际事情中存在着应归于人类证据的某种考虑,在意见 中甚至存在着应归于人类权威的某种考虑。

(11)有许多依赖于人类意志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根据环境, 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自明的或然性。

(12)在自然现象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与类似情况下已经发生过 的事情很可能相似。

必然真理的第一原则是;

(1)语法规则。比如在句子中,每个形容词必定从属于被表述或 被理解的某个名词。

(2)逻辑公理。比如,不构成命题的任何词语结构非真非假;每 一命题非真即假;任何命题都不能同时既真又假。

(3)数学公理。

(4)趣味方面的公理。

(5)道德方面的第一原理。比如,任何人不应因他无力制止的事 情而受责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形而上学的原理。包括:我们知觉到的性质必有一主体,即 物体;我们意识到的思想必有一主体,即心灵;凡开始存在的东西必 有产生它的原因;原因的设计和智慧可以从其结果中的标记或记号 确实地推断出来。

对以上有些原则应作些说明。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一条“我们所意识到的每一东西的存 在”,这里的“每一东西”不是指外界的事物,而是指意识活动的对象, 即苦、乐、恐惧、欲望、怀疑及各种思想等。对这些对象的存在的确信 不是通过推理得到的,而是直接的、直觉的。黎德用这条原则反对洛 克关于知识是观念的契合关系的观点,反对休谟关于对某物存在的 信念就在于有某物的强烈观念的观点。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二条主要反对休谟将自我看成是“一 束知觉”的观点。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九条表明了黎德关于自然语言和人工 语言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人天生就会用特定的表情、声调、姿势表达 自己的思想意向,而且人人都能理解,这是人类的自然语言,是用词 句表达的人工语言的基础。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十二条是所谓的“自然的一律性”原 理。黎德认为这个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一原理,经验推理 就没有意义,自然科学就失去了基础。对这个原理的信念是由人类 心灵的结构所决定的,是不可抗拒的。黎德承认休谟是对这一原理 的根据提出怀疑的第一人,但是他拒绝接受休谟的观点和论证。 必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六条包括四条原理,都是针对休谟提 出来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反对休谟对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存在的 怀疑。第三条原理是无的放矢,因为黎德认为休谟怀疑开始存在的 事物必有原因的原理,而实际上休谟并不否认这个原理,他只是否认 这个原理能够得到有效的证明。第四条原理用来反对休谟对上帝存 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批判。

黎德为人类知识制定的这些常识的第一原则贯穿在他的全部哲 学理论中,既是论证的依据,也是论证的结论。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尼采-《悲剧的诞生》-十七-在线阅读

    十七 狄奥尼索斯艺术同样也要使我们坚信此在的永恒快乐:只不 过,我们不应该在现象中寻求这种快乐,而是要在现象背后来寻 ①本能无意识的]1872年第一版;1874/1878年第二版付印稿:本能一无意识 的。——编注十七 123 求。我们应当认识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必定要痛苦地没落, 我们不得不深入观察个体实存的恐惧——而我们却不应因惊恐而 发呆:一种形而上…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66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十九章 特立独行-在线阅读

    第十九章 特立独行 萨特一生特立独行,甚至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现在我们来讲萨特。 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生于巴黎。他的父亲名叫让·巴蒂斯特·萨特。对于父亲,萨特并没有多少印象,不过他记得小时候,在他母亲的床头摆着一张父亲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一看就是个老实人,一双纯朴的眼睛,头顶光秃秃的,唇上留两撇小胡子。 萨特这个老实的父亲从小爱海,因此…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21
  • 亚里士多德-《论题篇》-第五卷-在线阅读

    第五卷 【1】被陈述的东西是否是特性,要通过下述方式来考察。一种特性的被设定或者是128b由于本质的,或者是永恒的,或者是相关于他物的,或者是暂时的。例如,“人在本性上是一种文明的动物”就是本质特性;灵魂对肉体的关系就是关系特性,即一个指挥,另一个服从;永恒的特性如“神是不朽的生命”;暂时的特性如“某人在运动场周围漫步”。 关系特性的被设定会出现两个或四个问…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111
  • 第一节 黎德哲学概况

    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和发展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对哲学进行系统反思的哲学家中,托马 斯·黎德是一个重要人物。他通过对近代哲学,尤其是以休谟为代 表的经验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以“常识”原则为基础的新理论。 追随他的是一批苏格兰哲学家,尽管他们的观点各有不同,但他们都 一致主张以“常识”作为哲学的基本原则,因此,他们被称做“常识…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30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十九章 克尔凯戈尔——生存和反讽-在线阅读

    第十九章 克尔凯戈尔——生存和反讽 生平 索伦·克尔凯戈尔(Soren Kierkegaard,1813— 1855)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萧条期生于哥本哈根。他的父系 家族来自日德兰半岛西部的贫困地区,尽管他的父亲是首都 的一个商人并在经济危机期间经营得很好。克尔凯戈尔生活 优裕,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靠遗产度日。但是,在他的童年, 家庭充满了精神的危机。他的父…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1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