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黎德论常识原则

黎德从对自然科学的考察中认识到,一门科学要成为真正的科 学,必须建立在一系列自明原则的基础上,哲学也是如此。他认为, 作为哲学之基础的自明原则就是人类常识。常识有绝对的真理性和 权威性,任何哲学理论都应放到常识面前来检验,凡是违背常识的就 是错误的,凡是符合常识的就是正确的。正由于对常识的这样一种 态度,黎德获得了“常识哲学家”的称号。

黎德指出,虽然大多数哲学家在他们的理论中没有提到常识,但 这并不意味着常识是哲学中完全陌生的概念。他特别注意到他的经 验主义前辈对常识的高度评价,这里不但包括公认为重视常识的洛 克和巴克莱,还包括怀疑论者休谟,因为休谟明确说,一个哲学家要 避免屡犯错误,最可靠的办法是回到常识中来。① 问题是,这些哲学 家只是将常识作为理论的“预设”,并没有对常识本身作深入的阐述, 因此也就不能真正赋予常识以哲学基础的地位。黎德认为他的工作 恰恰是对常识本身进行研究,他的目的是将常识确定为哲学的根本 原则和一切哲学研究的基础。

黎德认为,在一般语言的用法中,“常识”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而 在哲学中,常识本质上是判断,于是,他在判断的总题目下讨论了常识。 黎德认为,判断是对事物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心灵活动。感觉、知 觉、记忆等心灵活动都伴随着判断,因为获得某种感觉,知觉到当下 事物的存在和性质,记忆起过去事物的存在和性质,这些活动本身就 已经肯定了它们所带来的证据的真实性,所以包含着判断。在这个

① 见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塞比-比格编,第7页,牛津大学出 版社,1975。

意义上,入们不是像洛克等人说的那样先有了原始的经验材料再作 判断,而是在一开始就有了判断。这种判断依据于人人共同具有的 能力,是自然一视同仁地给予人类的。它们对于人类的存在和延续 是必不可少的,不论是贤人圣哲还是文盲野人都同等地享有和服从 这种判断,不论他们愿意与否。黎德称这种判断为“自然的判断”或 “偶然事情的判断”,认为只有在“自然的判断”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 立起人类知识的宏伟大厦。此外,还有另一类仅仅与抽象概念和必 然的事情有关的判断,黎德称之为“纯判断”或“必然事情的判断”,如 “三乘三等于九”、“整体大于部分”等就是这样的判断。这种判断的能 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和提高。只有在这个领域内,哲学家 才显示出高于文盲和野人的优越性。

按照判断的不同方式,黎德又把判断分为“根据论证的判断”和 “直觉的判断”,认为这是关于判断的最重要的区分。“根据论证的判 断”是指必须经过推理和证明之后才能作出的判断;“直觉的判断”出 于一种必然的理解,是自然的造就和入类原始能力的结果,不需要任 何推理和证明。黎德把“根据论证的判断”比作人走路的能力,需要 经过反复练习,不断努力,甚至摔许多跟斗才能学会,而把“直觉的判 断”比作吞咽食物的能力,是天生就会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 黎德认为常识是一种“自然的直觉判断”,是人类普遍同意和接 受的,“是对我们可以与之交谈和处事的人共同具有的那种程度的判 断”①。人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判断,但有些判断在某种程度上 是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是人们能够辨别自明事物中的真假、对错, 能够处理自身事务,与人交往,并理解和解释各自的行为所必不可少 的。这种判断就是“常识”。不懂常识的人是疯子和白痴。黎德反对 把常识和理性对立起来,在他看来常识并不与理性相悖,而是理性的 一个组成部分,是某一种程度的理性,它的职能是判断自明的事物。 只有在常识的基础上,入类的其他理性能力,如推理的能力,才能通

① 黎德:《人类理智能力论》,载于《托马斯·黎德著作集》第1卷,第421页。

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

常识的普遍性和可靠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明:第一,从事实 看,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常识,即使极端的怀疑论者,尽管他们可以在 理论上对常识进行怀疑,可是在生活实践中仍必须相信常识,按常识 办事;第二,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图画”,不同语言中的基本语法结构 和规则的共同性说明了常识为人们所接受的普遍性,尤其在形而上 学命题方面更是如此。比如语句中形容词从属于实体性名词,这个 语法结构说明了性质从属于实体这一常识;第三,常识由人类心灵的 天生结构所决定,归根结底来自于上帝,因此是绝对可靠的。

在哲学中,由常识判断形成了一些自明的真理,这些真理如同自 然科学中的公理一样,成为哲学的可靠基础。常识的真理构成了人 类知识的第一原则,也可以称做“常识原则”,它们为分析推理提供了 终点,为综合推理提供了开端,从而使真正可靠的知识成为可能。黎 德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概括人类知识的第一原则。在哲学中,关于第 一原则历来多有争论。黎德认为决定何者为第一原则的唯一可靠的 办法是诉诸常识,常识是第一原则的标准和验证。

常识原则是自明的真理。黎德同他的许多前人一样,将真理分 为偶然真理和必然真理。偶然真理是关于事物的存在、性质、关系的 真理;必然真理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抽象真理,概念确定了,概念 之间的关系就确定了。如“平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 角”就是必然真理,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作为例外,关于上帝的存 在和性质的真理不是偶然真理而是必然真理。除了这条真理可以从 我们自身的存在和意志活动的偶然真理推断出来以外,必然真理只 能从必然真理中而不能从偶然真理中推导出来。根据真理的分类, 常识的第一原则可以分为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和必然真理的第一原 则。黎德详细列举了常识的第一原则,但并不认为已经列举穷尽了,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哲学的基本倾向。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是:

(1)我们所意识到的每一东西的存在。

(2)我们所意识到的思想是我们称之为自我、心灵、人格的一个存在的思想。

(3)我们清楚记得的那些事情确曾真的发生过。

(4)就我们清楚记得任何事情而言,我们具有我们自己的人格同 一性和持续的存在。

(5)我们借感官清楚知觉到的东西的确实际存在,而且就是我们 所知觉的那样。

(6)我们具有某种程度的支配我们行动的能力和意志决定力。

(7)我们用以区分真理和谬误的自然的官能不是虚妄的。

(8)我们与之交谈的人类同胞都是有生命和理智的。

(9)表情、声调、姿势的某些特征表示着心灵的某种思想或性情。

(10)在实际事情中存在着应归于人类证据的某种考虑,在意见 中甚至存在着应归于人类权威的某种考虑。

(11)有许多依赖于人类意志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根据环境, 存在着或大或小的自明的或然性。

(12)在自然现象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与类似情况下已经发生过 的事情很可能相似。

必然真理的第一原则是;

(1)语法规则。比如在句子中,每个形容词必定从属于被表述或 被理解的某个名词。

(2)逻辑公理。比如,不构成命题的任何词语结构非真非假;每 一命题非真即假;任何命题都不能同时既真又假。

(3)数学公理。

(4)趣味方面的公理。

(5)道德方面的第一原理。比如,任何人不应因他无力制止的事 情而受责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形而上学的原理。包括:我们知觉到的性质必有一主体,即 物体;我们意识到的思想必有一主体,即心灵;凡开始存在的东西必 有产生它的原因;原因的设计和智慧可以从其结果中的标记或记号 确实地推断出来。

对以上有些原则应作些说明。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一条“我们所意识到的每一东西的存 在”,这里的“每一东西”不是指外界的事物,而是指意识活动的对象, 即苦、乐、恐惧、欲望、怀疑及各种思想等。对这些对象的存在的确信 不是通过推理得到的,而是直接的、直觉的。黎德用这条原则反对洛 克关于知识是观念的契合关系的观点,反对休谟关于对某物存在的 信念就在于有某物的强烈观念的观点。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二条主要反对休谟将自我看成是“一 束知觉”的观点。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九条表明了黎德关于自然语言和人工 语言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人天生就会用特定的表情、声调、姿势表达 自己的思想意向,而且人人都能理解,这是人类的自然语言,是用词 句表达的人工语言的基础。

偶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十二条是所谓的“自然的一律性”原 理。黎德认为这个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一原理,经验推理 就没有意义,自然科学就失去了基础。对这个原理的信念是由人类 心灵的结构所决定的,是不可抗拒的。黎德承认休谟是对这一原理 的根据提出怀疑的第一人,但是他拒绝接受休谟的观点和论证。 必然真理的第一原则的第六条包括四条原理,都是针对休谟提 出来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反对休谟对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存在的 怀疑。第三条原理是无的放矢,因为黎德认为休谟怀疑开始存在的 事物必有原因的原理,而实际上休谟并不否认这个原理,他只是否认 这个原理能够得到有效的证明。第四条原理用来反对休谟对上帝存 在的“设计论证明”的批判。

黎德为人类知识制定的这些常识的第一原则贯穿在他的全部哲 学理论中,既是论证的依据,也是论证的结论。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笛卡尔-《谈谈方法》-第六部分-在线阅读

    第 六 部 分 三年前我写完了那部包含这些内容的论著,刚刚着手修改、准 备付印的时候,听说有一些权威人士对某某人新近发表的一种物 理学见解①进行了谴责。那些人士是我非常重视的,他们的权威 对我的行为有很大影响,正如我自己的理性对我的思想起支配作 用一样。至于那种见解,虽说我自己不一定主张它,可是确确实 实,在他们提出谴责之前,我并没有在其中看出什么问题,认为…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1日
    239
  • 第一节 塞诺芬尼

    塞诺芬尼是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先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伊奥尼亚哲学进向爱利亚哲学的过渡环节。他通过批判希腊传统的拟人化的多神教,首创理性神,从而启导认识宇宙的本性是不动、有心智与思想的"一",在原则上开启了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的方向。 一 游吟诗人和爱利亚哲学的先驱 塞诺芬尼(Xenophanes)出生于小亚细亚伊奥尼亚的殖民城邦科罗封。据记载,他"是阿那克西曼…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2日
    282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段变化-在线阅读

    三段变化 我要向你们列举精神的三段变化: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成孩子。 对于怀着畏敬之念的精神,强力的、负重的精神,有许多重负:精神的强力渴望重的、最重的负担。 什么是重负?负重的精神这样发问,于是它像骆驼一样跪下来,甘愿被装上很多的重负。 英雄们,什么是最重的负担?负重的精神这样发问,我会把它背在身上而为我的强力感到高兴。 最重…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6日
    467
  • 第四节欲望、意识形态和模拟 德勒兹认为,他的哲学就是针对匮乏和否定而建立起来的。对 他来说,欲望也是积极的和生产的。欲望并不从匮乏开始,即追求我 们没有的东西。欲望从关系开始,生命追求保护和提高自己,而且是 通过联系其他欲望这么做的。这些联系和产品最终构成社会整体。 当躯体为了提高他们的力量和其他躯体联系时,他们最终构成了社 团或社会。因此,权力并不压制欲望…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97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 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 阿那克西曼德 (公元前611—前546年)①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普拉克西亚德(Praxiades)的儿子, 是米利都本地人。他把无限者规定为原则或元素,而没有将之定义为空气 或水,或其他东西。他认为部分变化,整体不变;大地呈球形,处在中 部,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月亮闪耀着借来的光,其光亮来自太阳;此外, 太阳和地球一样大,由最纯净…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38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