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黎德对“观念论”的批判

如前面所说,黎德的哲学是在批判“观念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他曾表示,如果说他的哲学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对 哲学家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论”提出了疑问。黎德所说的“观念论” 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心灵认识的直接对象不是心灵之外的事 物,而是存在于心灵中的影像或观念。根据这种观点,既然外界事 物不是心灵的直接对象,我们就没有理由说心灵直接知觉或认识了 外界事物。于是,外界事物是否存在,它的性质如何,就都失去了直 接认识的证据,人们关于外界事物的一切论断都无非是在通俗的, 比喻的意义上说的,或者是通过没有可靠根据的推理推断出来的。 而这样一种观点必然会给心灵哲学带来极大混乱,产生不可救药的 错误。休谟的功绩就在于从这种“观念论”出发,用严格的论证揭示 它的真正结果——怀疑主义。黎德认为休谟的怀疑主义是十分荒 谬的,任何人都无法接受休谟否定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存在的论 断,因为任何一位有正常理智的人都不会相信,他们所熟悉的日月 星辰、天地万物,乃至他们的父子亲朋都只不过是心中的观念,而且 会随着心中观念的消失而烟消云散。黎德指出,“观念论”是休谟的 怀疑主义的根源,它“颠覆了一切哲学、一切宗教和德行,以及一切常识”①,要使心灵哲学重新站在正确的基点上,必须对“观念论”进 行彻底的批判。

黎德首先考察了“观念”(idea)一词的用法。在日常语言中,观念 是指思想、概念、理智,总之是指心灵的某种活动。而在许多哲学家 的通常用法中,观念不是指思想、概念等心灵活动,而是心灵中的“对 象”。用洛克的话说就是:观念“是入在思维中心灵的直接对象”。当 一个人说“我有某某观念”,他的意思是他“想到了”“某某”。这就意味 着有三项东西:一是思想着的心灵,二是心灵的活动(思想),三是心 灵想到的外界对象。可是哲学家们却在心灵和外界对象之间加入了 一个心灵的“直接对象”,即观念。观念只在思想它的心灵中存在,它 像一个屏障,将心灵与外界对象隔离开,使心灵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变 得不可能。黎德认为哲学家们关于“观念”一词的用法违背了哲学的 真理,为怀疑主义提供了根据,因而是不能允许的。

黎德详细考察了“观念论”的历史,试图从理论发展的内在联系 上找到“观念论”错误的根源。他指出,“观念论”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心 灵如何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问题而提出来的,他们都认为人认识 的直接对象不是外界事物本身,而是呈现于心灵中的影像或观念 在古代,这种观点又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流射说”,即认为外 部对象的影像从对象中射出,经过感官孔道进入心灵;另一种是亚里 士多德和逍遥学派的观点,认为人知觉的不是外部对象本身而是心 灵中作为人心与外物之间“中介”的“影像”(species)。古代哲学家们 之所以没有从这些观点中进一步得出怀疑主义的结论,是因为他们 还普追信赖人类的常识,相信心灵之外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到了近 代,笛卡尔以无畏的怀疑精神创立了心灵哲学的新体系,这个体系要 求把对心灵的研究建立在反省之上。他的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表 明,只有清楚意识到的东西才是确实的。在心灵哲学中建立反省原 则是笛卡尔的巨大功绩,是笛卡尔的新体系对亚里士多德的旧体系

① 黎德:《根据常识原则来探究入类心灵》,载于《托马斯·黎德著作集》第1 养。第 96 页。

的胜利。不过,笛卡尔没能彻底地坚持这个原则,他的体系仍然存在 与物体作类比的缺陷。他抛弃了古代的“流射说”,却保留了影像是 “中介”的观点,只不过把逍遥学派的“影像”改称为“观念”。在他那 里,意识是基础,观念是材料。他的体系的这个基本模式作为“观念 论”的近代形态被后来的哲学家继承下来了。洛克明确把观念当做 思想的直接对象,同时又承认外界事物是认识的对象。这样一来,思 想就有了双重对象:一个是直接的,存在于心中;另一个是间接的,存 在于心外。这种双重对象理论是由洛克对“观念”一词的滥用造成 的,这是洛克的哲学的最大缺陷。巴克莱和休谟都看到,把观念作为 心灵的直接对象,其结果必然将观念看成是“唯一的”对象。巴克莱 沿着这一路线修正洛克的观点,认为既然思想的直接对象是观念,就 没有任何理由确定外界事物这个对象的存在。于是,他得出结论:感 觉之外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观念。巴克莱的这个结论是 从“观念论”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因为观念本身并不蕴涵任何外 界对象的概念。不过,巴克莱的“观念论”也是不彻底的,如果他更彻 底一点的话,就应该承认,除了观念以外,心灵同物体一样也是不存 在的。然而,他不愿意放弃心灵实体,而是把它保留下来作为观念的 寓所,这样他就未能把“观念论”的实质内容充分揭示出来。而休谟 则彻底用“观念论”来说明一切,他证明,既然人认识的对象仅仅是印 象和观念,而印象和观念又没有告诉我们它们之外的任何东西的存 在,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物质和心灵的存在,因此,我们只能接 受怀疑主义

黎德通过对“观念论”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的梳理,提出了一套自 成一说的见解,他的重点在于说明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他指出,休 谟的怀疑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根源是作为经验主义的理 论基础的“观念论”。“观念论”是“特洛依木马”,它内部隐藏着瓦解哲 学的因素。休谟的功绩恰恰在于他用严格的推理证明了“观念论”的 荒谬,揭示了经验主义原则的缺陷。他表明,如果把观念当成认识的 唯一对象,把对观念的认识当成认识的唯一内容,必然陷入怀疑主 义。黎德断言,休谟的怀疑主义正是从洛克经巴克莱到休谟的经验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西方哲学史上,黎德是最先明确作出这一 论断的人,不论在对具体细节的理解上有何出入或不同,它已成为西 方哲学史上被普遍接受的一个定见,就此而言,黎德对“观念论”的历 史演变的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

黎德从各个方面对“观念论”进行了批判。他首先要求用事实和 经验来检查“观念论”的根据。他指出,如果人心中真有观念存在,那 么就应在对人体的观察中发现。可是,解剖学家虽然提供了大量有 关人体的正确知识,驳倒了许多流为习见的错误看法,但从未发现人 脑中有任何影像或观念的痕迹。如果没有观察和实验的证据,我们 还有什么理由断定观念存在于心灵当中,作为心灵观察的直接对象 呢?根据自然哲学中通行的、在心灵哲学中也同样适用的原则,没有 经过观察和实验证实的假设只不过是虚构,是不能接受的。

黎德还从以下四个方面反驳了“观念论”:

一、“观念论”违背了人的通常感觉。当我们看到外界事物,如太 阳和月亮,决不会怀疑它们就是我们直接看到的对象。而那些主张 “观念论”的哲学家们却硬说我们看到的不是太阳和月亮,而是影像 或观念,它们并非远在天穹,而是就在我们心中,一旦我们不再知觉 和想到它们时,它们就不存在了。这种看法与常识格格不入,是无法 理解的。因此,“观念论”并无人类感觉的验证。

二、哲学家们认为观念的存在理所当然,却没有对此提出任何恰 当的证明。即使他们提出证明,也往往根据心灵与物体的类比。这 种类比主要有两个:(1)物体可以靠中介物传递运动,如一个滚动的 球可以撞击另一个球,使其运动,并以它为中介,将运动传递给第三 个球。心灵的活动也与此相似:心灵与外界事物是远隔的,不能直接 交往,因此心灵与外界事物的交往需要一个中介,即观念。观念一方 面与外界事物发生关系,是它的影像,另一方面存在于心中,作为心 灵认识的直接对象,通过观念的中介,心灵与外界事物发生关系。(2) 物体是被动的,如果没有外力的推动就永远保持原来的状态。由此 类比,心灵也是被动的,必须受外界事物的推动,在心灵中留下外界 事物的影像或观念,才能进行思维活动。黎德认为这两个类比都是错误的。作为发现事物性质的方法,人们可以通过对各种不同性质 的事物的类比,用已熟悉的事物的性质推测尚不熟悉的事物的性质。 但正因为类比只是一种推测,而不是确实无误的方法,所以由类比得 来的知识只是或然的意见而不是精确的知识。类比知识的可靠性与 类比对象的相似程度成正比,类比对象的差别越大,类比的结论就越 靠不住。在世界上,物体和心灵是最不相似的两种东西,将心灵比作 物体,无异于说心灵可以用尺子来测量、用秤来称那样的荒谬可笑。 比如,心灵在知觉外界事物时,心灵是主动的,外界事物是被动的,外 界事物根本不可能像物体之间的推动那样对心灵发生作用。而且, 心灵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完全是一种直接活动,不需要任何中介,“观 念论”中关于心灵的“中介”的说法只是一个无意义的“词”。

三、尽管古今哲学家都断言观念的存在,但即使对“观念”概念本 身,他们也没有达成任何一致的意见。比如,他们有的认为观念是自 己独立存在的,有的认为是在神的心灵中存在的,有的认为是在我们 自己的心灵中存在的,还有的认为是在大脑和神经中枢中存在的;关 于观念的起源,有的说是天赋的,有的说是由外部对象产生的,还有 的说是神直接活动的结果;关于观念与外界对象的关系,有的说是外 界对象的真实表象,有的说是记号;关于观念的形式,有的认为是抽 象的,有的认为是具体的,等等。如果按照哲学家们所说,观念是人 类认识的直接对象,那么它就应当是人们最熟悉的,也最容易取得一 致的意见,而现在关于观念的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正说 明“观念论”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虚构。

四、从“观念论”对于心灵科学所起的作用看,它是毫无价值的, 因为它没有给关于心灵的能力和活动的研究带来任何光明,也无助 于人们了解心灵认识外界事物的实际过程。因此,我们与其作出一 些不着边际的假设,还不如依据我们自己的意识和反省来观察和发 现自己心灵的活动和本性。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黎德对“观念论”的批判虽有启发性,但与 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当然,他对“观念论”的批判也有明 显缺陷,这主要表现在:虽然他反对用物体的机械性类比心灵的活动,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不可能真正摆脱机械论思想方式的束 缚,实际上他对观念的理解就是机械的。正因为他不了解感觉和外 界事物的关系是刺激一反映的关系,感觉把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了 起来,完成了外界刺激向意识的转化,所以他将观念看成像一块“屏 风”,放在意识和外界事物之间,成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障 碍。他也反对将观念看成是“镜子”的反映论观点,认为这样的“镜子” 是哲学家的“虚构”,它们根本不存在。

此外,如果说黎德对“观念论”的批判是有意义的,那主要不在于 他的具体观点,而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那就是,他实际上对即使在 当今西方认识论中也十分有影响的表象主义提出了质疑。表象主义 的基本观点是:入不能直接知觉外界事物,只能知觉外界事物在心中 的表象,而外界事物是这些表象的原因,因此表象主义也可以称做 “知觉的因果理论”。从主要方面说,黎德所说的“观念论”实际上就是 指各种形式的表象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观点,表象主义可以受到 各方面的批判,但大多数批判是以承认有某种“心像”作为认识的“材 料”为前提的。比如根据这一前提,人们可以说,表象主义的主要困 难在于无法用恰当的“推理”将“私人心中的”观念与“外界事物的”性 质协调起来。可是黎德的批判不同,他不想完善或修补表象主义,而 是要彻底铲除“心像”的假设,从根本上摧毁它。黎德用以取代表象 主义的主要理论武器是“直觉”,在他看来,只有“直觉”才能克服表象 主义对“推理”的依赖,从而避免它的间接性和相对性,最终铺平认识 真理的道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西方认识论中“推理”和“直觉”两种 方法交替使用的例证:在对知识现象的解释中,当“推理”(经验的、理 性的等)遇到困难的时候,“直觉”就成为最方便的替代选择。黎德对 直觉的诉诸可以明显地从他的感觉与知觉理论中看到。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十三章 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在进入希腊化文明开初就创立的新哲学,富有科学与伦理启蒙精神。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高度评价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他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说,在希腊化时代这个“哲学的狂欢节”中,犬儒学派装出“狗相”,亚历山大里亚的宗教哲学家穿上“祭司的法衣”,而伊壁鸠鲁学派则“披上芬芳的春装"…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249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诗人-在线阅读

    诗人 “自从我对肉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来,”——查拉图斯特拉对他的一个弟子说道—“在我看来,精神不过是称为精神的一种比喻而已,而一切‘不朽的’——也仅仅是个比喻。” “这话我从前已听你说过,”弟…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369
  • 第四节 亨利·莫尔

    亨利·莫尔于 1614年出生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1631年入剑 桥大学基督学院学习,后当选为该院研究员。由于他对自然科学的 关注,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是 1647 年收集的《哲学诗》(Philosophical Poems),这些诗根据柏拉图主义和 新柏拉图主义思想表达了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他的主要著作有《反 无神论的消毒剂》(An …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44
  •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卷九-在线阅读

    1—88:河神阿刻罗俄斯为争妻室与赫剌克勒斯角力 涅普图努斯的英雄儿子就问那河神为什么要叹息,为什么头上断了一个角。这位卡吕冬境内的河神用一根芦苇把散乱的头发扎起,回答道:“你这是派了我一个苦差事啊。谁打输了还愿意再讲那战斗的经过呢?不过,我来说说事情的经过吧,我能和他角斗也是很光彩的,输给他也算不得耻辱,战胜我的人是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这对我来说要算是个莫…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9日
    345
  • [美]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附录二 常见的非形式谬误-在线阅读

    附录二常见的非形式谬误 “非形式”谬误 许多论证尽管从形式上说是有效论证,但它们却是谬误。也就是说,它们并不违反推理规则和演绎论证的正当形式,但却仍然是不好的论证。比如说,重言式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论证(“如果P,那么P”),但在一次讨论或在一篇哲学论文中,这样一种论证显然对于问题的深入起不到任何作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几乎总是不好的“非形式”谬误: 只作断言 …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7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