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认识论的目的所决定,赫伯特主要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能 力与对象符合的条件。他将人的能力分为四种,即自然本能(natural instinct)、内在的领悟(internal apprehension)、外在的领悟(external apprehension)、推理性思维(discursive thought)。其中内在的领悟是 指意志、情绪、情感等内心的活动,也称“内感觉”,外在的领悟指由五 官得到的感觉,也称“外感觉”,推理性思维也称“理性”。每种能力各 对应于一种知识,对能力的分类也是对知识的分类。赫伯特断言,除 相应于这四种能力的知识外,没有其他任何真正的知识。
四种知识根据其确实性分成等级,第一等的是自然本能的知识, 它具有最高的确实性,然后依次是内感觉的知识、外感觉的知识、推 理的知识。各种知识不仅在确实性上不同,而且有直接或间接的隶 属关系:高级知识是低级知识的“指导”或部分的原因,各种知识形成 互相关联的等级结构。赫伯特认为,高级知识是理解低级知识的基 础,因此对知识的探讨应当按照从高级到低级的自然顺序进行。他 没有像后来经验主义者那样从最简单的经验开始,然后上升到复杂 的知识形式,而是首先考察最高级的自然本能的知识,然后扩展到次 级的知识。在他的知识论中,这一考察顺序与知识发生的顺序相一 致,就此而言,他对知识的考察也是基础主义的,但不是以经验为基 础,而是以自然本能和相应的先天概念为基础,这是他的理性主义要 求的表现。
赫伯特认为,自然本能是一切正常人先天具有的能力,它是自然 的原始设定。自然本能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如真理的定义所说, 它是与对象“符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它是“那种符合本身的状态”, 即它是一种“理解的表达”。
就作为“符合”能力的自然本能而言,它不是心灵或灵魂本身,而是心灵活动的直接性,是心灵的“直接流溢”,它的范围与自然的命令 同样广阔。自然本能并非人类所独有,自然界各种生命形式(甚至包 括某种程度的非生命形式)都具有自然本能,只不过人类的自然本能 是最高级的。不论何种自然本能,它们都表现为一种“冲动”,它的性 质是“非理性的”。“必须记住,自然本能的性质在于它的实行是非理 性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预见的。”①这里的“非理性”是指不依赖于 任何演绎和推理的成分,所以它与本能的直接性密切相关。因为自 然本能是直接的,所以它不包含推理,也不需要推理。在近代哲学 中,赫伯特是最先强调认识论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的人。不过,非理 性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因为自然本能是上帝赋予的,是“天意的直接 工具”,所以自然本能必定按照天意行事,它的内在动机是“自保” (self-preservation),它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永福”(Eternal Blessedness)。赫伯特将“自保”与自然本能联系起来,使“自保”有了人的“本 性”的含义。入出于“自保”的本性而结成政治社会是近代政治哲学 的一个基本理论,在这方面,赫伯特没有作充分发挥,但他决不会否 认“自保”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为他明确认为,在宗教, 道德、政治和哲学等各个领域,自然本能都是根本的原则。自然本能 的另一重要性质是“不死”,这一观点与赫伯特关于灵魂不死的信念 是一致的。他认为人由可朽的部分和不可朽的部分构成,人死亡时 腐烂的不是人的灵魂和能力,而是感官,是人从外物中吸取的外在的 元素。人的生命是永恒的,灵魂是不朽的,入的能力也不会死,它必 定永远与不朽的灵魂相伴。
就作为“理解的表达”的自然本能而言,它是一切正常人都具有 的“共同概念”。赫伯特在谈到自然本能与“共同概念”的关系时说,自 然本能是“与共同概念相符合的能力”②。如果按照这一说法,根据真 理的定义,“共同概念”就是自然本能所要符合的“对象”,而能力和对 象的符合应当是“有条件的”。可是,赫伯特没有为自然本能和“共同
① 赫伯特:《论真理》,第120页,洛特里奇/托莫斯出版社,1992。
② 同上书,第116页。
概念”的符合设定任何条件,而是将两者看成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 面,或看待一件事情的两个角度。他说:“我有时用自然本能指符合 的能力,有时指符合本身在知觉中表达出来的状态……在这里,共同 概念与自然的本能有同样的意义。”①这样一来,赫伯特的真理定义对 于自然本能与“共同概念”的关系就不适用了,因为这里没有条件性, 只有同一性,即自然本能与“共同概念”的同一。当然,如果要使真理 的定义仍然有效,我们也可以换一种理解,就是说,自然本能与“共同 概念”的“符合”也需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无条件”,“无条件”也 是一种“条件”。不论怎样,在赫伯特看来,自然本能与其他能力不同, 它的对象不在它自身之外,而是与它自身同一的。自然本能的发挥 就是它自身内容即“共同概念”的显示或展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自然本能与对象的同一使自然本能免除了与对象符合的条件性,它 不受条件的限制,因而是绝对的,具有比其他能力更大的确定性和优 越性。
赫伯特由自然本能引出了他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共 同概念”(common notions)。“共同概念”是复数的,它由一系列命题 组成,这些命题的每一个都是一个“共同概念”。“共同概念”的“共同” 二字表明了这些概念的普遍性。首先,它们是一切有正常理智的入 普遍具有的。其次,“共同概念”涉及各种各样的对象,是各类对象的 普遍真理。根据所涉及对象的范围或确定性的不同,“共同概念”的 普遍性有所差别,但在其适用的范围内,它必定是普遍的。比如“世 界有第一因,有中间因,有终极目的”,“事物有秩序、有程度、有变化” 等形而上学命题,就是普遍适用于一切对象的“共同概念”。 入的自然本能是天赋的,与自然本能相关的“共同概念”也是天 赋的,它们由自然印入人心中,归根结底是上帝的馈赠,是上帝智慧 的一部分。因而“共同概念”具有先天的确实性,它们是准确无误、不 可怀疑的真理。“共同概念”所涉及的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事物的
① 赫伯特:《论真理》,第122—123页,洛特里奇/托莫斯出版社,1992。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一致性,如事物的原因、手段、目的,善的、恶的、 美的、愉快的东西等”①。“共同概念”构成了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 各种学说的原则基础,它们是普遍和谐的。各学科中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将这些“共同概念”辨别出来,将它们用于各自合适的领域。 赫伯特分别论述了“共同概念”与经验和推理的关系,这是他关 于“共同概念”的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部分。要理解他的观点只需把 握住他的一个基本思想:“共同概念”是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指 导”,一切知识最终是由“共同概念”决定的。关于“共同概念”与经验 的关系,赫伯特说:
正好像根据通常的观点,看、听、爱、希望等我们天生的能力 在它们相应的对象未出现时处于潜伏状态,甚至消失而不留任 何存在的痕迹,所以,我们应当认为,与其说共同概念是经验的 结果,不如说是那样一些原则,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根本没有 任何经验。②
赫伯特这段话的意思用另外的话来补充就更明白了。他在谈到经验 的产生过程时说:
除推理的能力外,所有这些能力每当知觉任何对象时都同 时起作用,尽管它们的过程各自完全不同。要看出哪些过程最 先起作用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按照它们自然的顺 序,并通过认真的内省过程,注意在每一感觉事例中何种状态首 先出现。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可以觉察到,在任何对象的 冲击中,或在对象起初的一致性中,有一个要素(element)出现 了,它既不是颜色,也不是气味,也不是数目,也不是距离,也不 是运动及其他。于是,我将外部知觉由已出现的这第一个变状
① 赫伯特:《论真理》,第122页,洛特里奇/托莫斯出版社,1992。
② 同上书,第132页。
(modification)归因于某种内在能力的一致性,这种内在能力依 赖于自然本能或某个共同概念。我们因而有了一个模糊的预告 (a vague premonition),它先于知觉的实际实现……①
在赫伯特看来,在经验的过程中,并非外部对象一出现就直接引 起相应的经验,而是首先由心中的自然本能和“共同概念”以“预设” 的方式起作用,它们是经验得以实现的“先天依据”或“先决条件”,没 有它们,任何完整的经验都不可能。根据这一观点,赫伯特否认心灵 是一块白板,否认人处理对象的能力都是从对象本身得来的。他说, 我们可以把心灵看成是一本尚未向对象打开的书,但不能说它是白 板,因为心灵总要诉诸一些意识的东西作为对象的验证,这就是自然 本能和“共同概念”。如果神圣的天意为我们提供了看、听、希望、欲求 等能力,而同时自然本能却又不“指示”我们所看、所听、所希望、所欲 求的东西的性质、方式和范围,那是很奇怪的。② 赫伯特的上述观点 很有意义,他实际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认识活动中,人的意识不是 完全消极地“符合”外界事物,而是通过先天结构的成分(能力和概 念)主动地“指导”经验。他的这一思想与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的 思想是一致的,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赫伯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后 来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先导。
关于“共同概念”与推理的关系,赫伯特同样赋予前者以主导地 位。他认为在知识的等级顺序中,“共同概念”是最高级的,推理是最 低级的。推理的作用是从一个概念推出另一个概念,推理所提供的 只是逻辑方法,推理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实性完全取决于推理所运用 的概念。因此,所调正确的推理知识无非是“共同概念”的逻辑运用, “共同概念”也就是正确推理知识的界限。他不否认有时“共同概念” 也需要推理之助,即有些“共同概念”是从直接来自自然本能的“共后 概念”推出来的,他称后者为第一级的“共同概念”,前者为第二级的
① 赫伯特:《论真理》,第208页,洛特里奇/托莫斯出版社,1992。
② 见同上书,第132页。
“共同概念”。他认为第一级的“共同概念”比第二级的“共同概念”有 很大的优越性,分别体现在第一级“共同概念”的六个特性上:(1)“在 先性”。第一级的“共同概念”直接来自自然本能,不需要经过繁琐的 推理,在顺序上先于第二级的“共同概念”。(2)“独立性”。第一级的 “共同概念”不需要参照其他的“共同概念”,因此是独立的。(3)“普遍 性”。第一级的“共同概念”是一切正常人普遍同意的,不带有任何第 二级的“共同概念”可能带来的局限。(4)“确实性”。第一级的“共同 概念”具有不容否认的权威性,任何对它的怀疑都会打乱自然的秩 序,使人失去人性。(5)“必然性”。每个第一级的“共同概念”都指向 人的“自保”,反映了宇宙的永恒智慧,它决定我们必然会按照它的指 示行事。(6)“直接性”。第一级的“共同概念”与对象“符合”的方式是 “直接的”,不需要经过复杂推理,而复杂推理是造成经院学家错误百 出的一个根源。赫伯特关于“共同概念”特性的规定,普遍适用于近 代哲学家对“先天”概念一般特性的规定,尽管他们对这些概念的具 体内容的理解不尽相同。后来笛卡尔也使用了“共同概念”一词,在 他的影响下,这个术语被许多哲学家所采用。
在对自然本能和“共同概念”的论述中,赫伯特还提出了“普遍同 意”(universal consent)的概念,把它作为自然本能和“共同概念”的认 识基础。他认为自然本能所“符合”的东西或“共同概念”是人们普遍 同意的,这种“普遍同意”来自于自然本能的教诲,实际上表达了神圣 的天意,因而是不容争论、不可辩驳的。于是,在赫伯特那里,“普遍同 意”就不仅仅是一种“信念态度”,而且有了真理标准的意义,凡是得 到普遍同意的就是真理,“普遍同意”是“真理的最终的、唯一的验 证”。① 他进而声称:“应当将普遍同意当做神学和哲学的起点和终 结。”②赫伯特关于“普遍同意”的观点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为后来的 剑桥柏拉图主义者所接受,把它作为先天性概念的依据。洛克在《人 类理智论》中对“天赋观念”论作了猛烈批判,他的主要矛头之一就是
① 见赫伯特《论真理》,第117—118页,洛特里奇/托莫斯出版社,1992。
② 同上书,第118页。
指向“普遍同意”概念。洛克的批判是对“普遍同意”说的沉重打击,大 大消除了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