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真理是在合适条件下对象与能力的符合”

虽然赫伯特关注宗教问题,但正如《论真理》的副标題所表明的, 他所讨论的真理是“与启示不同的”,也就是说,他对真理的讨论不是 从宗教的权威或信条出发,而是从对真理的普遍认识出发,他所关心 的是哲学的认识论问题,而不是宗教的信仰问题。他在《论真理》的 前言中也说,他所讨论的真理是人们普遍承认的“理智的真理”而非 “信仰的真理”。他认为,前者是由人类普遍一致的“内在”结构决定 的,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原则基础之上的。他指出,他的全部目的就 是探讨人对“真理的寻求”的性质是什么。在这里,他已经意识到认 识论在哲学研究中的首要位置,或者说他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来 公认由笛卡尔完成的“认识论的转向”。

赫伯特认为一切学说都以真理为标志,但以往的学说或者没有 给真理下任何定义,或者充满了不恰当的、矛盾的或繁琐的观点。于 是,他决心抛弃以往的一切学说,创立他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哲学家 对人的认识的看法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试图从人的思想原理推 出宇宙的原理,认为没有任何东西是人的理智所不能认识的;另一種 倾向是认为真理是向人隐藏着的,人实际上什么都不能認识。赫伯

① 也许正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哲学史著作往往将他忽略了,在我国更是如此。 但如果我们全面考虑英国哲学这一时期的发展,尤其是与理性主义和宗教哲学密切 联系的那些方面,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种忽略是不恰当的。

特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确实知道一些真理,问题 在于如何对它进行说明。赫伯特对真理的说明是分析的,他的基本 步骤是:首先将真理分析为它的基本元素,并考察各元素的性质;然 后对真理的种类进行分析,并分别考察构成各类真理的各项因素的 性质和关系。显然,这一方法着眼于真理的结构和发生过程,它的特 点在于它的系统性。笛卡尔反对赫伯特所采取的分析方法。1639 年,梅桑将《论真理》送笛卡尔阅。笛卡尔认为赫伯特对何为真理进 行研究毫无必要,因为真理是“先天自明的”,不会引起误解,而且我 们在任何分析中都要用到真理,所以对真理本身不能作分析。这里 笛卡尔与赫伯特的分歧是两位理性主义者在论证方法上的分歧。后 面将看到,在赫伯特那里,自明真理(共同概念)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 对真理的普遍分析确定下来的,而笛卡尔一开始就将自明真理看做 论证的前提和起点。

赫伯特认为真理由三个基本因素组成:一是不依赖于人心的“对 象”,它是客观的因素,这个“对象”是广义的,它可以是事物、语言或符 号;二是人心的“能力”,它是主观的因素,它是可以“发展出与对象的 不同形式相关的不同理解形式的内在能力”①;三是使能力与对象“符 合”,从而使真理的认识得以实现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他给真 理定义为在恰当条件下的“对象与能力的符合”。这里的“符合”(conformity)有“对应"、"一致”之意,当人心的某种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指 向与其相应的恰当对象,人就获得了某一相应的真理。

用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来说明真理,并不是新观点,而是古已有 之的一般看法。赫伯特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与客观对象发生“符 合”的是人心的“能力”,而不是哲学家们常说的“影像”、“印象”等心像 或由此抽象出来的命题和概念。换句话说,在他看来,人的认识活动 不是心灵对外部世界“摹本”式的反映(尽管在有些论述中他也采用 了“摹本”的观点),而是心灵在对象上的作用。这里的区别在于,前者

① 赫伯特:《论真理》,第108页,洛特里奇/托莫斯出版社,1992。

是心灵受外界对象的影响而“被动”发生的,后者是心灵“主动”发挥 自己能力的结果。他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认识活动中,在心灵与外 界对象的关系中,心灵“永远是主动的”,对象永远是被动的。他反对 用心灵与外部对象的“互相作用”来说明真理的认识,因为那为对象 的主动性留下了余地。如果按赫伯特所说,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那就 意味着人的一切认识都是心灵主动寻找对象而形成的,而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因为人接触外界对象的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心灵主动寻 找对象,而是对象的出现引起心灵的变化和反应。赫伯特认为这并 不意味着对象是主动的,心灵是被动的,而只是对象的出现将心灵中 “潜伏”的能力“唤醒”,使心灵的能力“扩展”开来。赫伯特此说不足以 捍卫他的观点,因为对象将心灵的能力“唤醒”本身就意味着它有某 种“主动性”。不过,他对心灵主动能力的强调是值得注意的,它影响 了后来剑桥柏拉图主义者关于精神对物质的能动性的观点。

在谈到人的能力时,哲学家们往往强调它们的个性和差异,并依 此将认识主体分成等级。赫伯特则强调人类能力的普遍性和共同 性。他说:“我断言,各时代一切正常人的灵魂上已经打印了各种相 同的能力。因而,我们应当料想,我们已经被赋予的智慧能力、悔悟 能力、知识能力、良心能力,连同它们的对象,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 人从未缺少过。”①这种能力的普遍性和共同性是人类能够达到共同 真理的认识和心理的基础。对赫伯特所说的能力不应作抽象笼统的 理解,它们是具体的、特殊的、依不同对象而定的。按他所说,能力和 对象一一对应,有多少对象就有多少能力,只是有些能力出现了,有 些能力“潜伏”着,需要相应对象的“唤醒”罢了。不过,要注意的是,不 能根据这里所说的有多少对象就有多少能力,而认为赫伯特主张人 有穷尽万物真理的能力,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因为他在 谈论能力与对象的对应关系时,始终是就真理的范围内而言,他承认 许多事物是我们的能力所达不到的,比如我们感觉不到细小的原子

① 赫伯特:《论真理》,第78—79页,洛特里奇/托莫斯出版社,1992。

和物体微粒,我们无法理解任何超验的对象等。“一切经验都指明, 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它们的原因和结果完全向我们隐藏着。”①因 此,不论能力是“显现”的还是“潜伏”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知识的界限, “我们不应寻求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知识”②。

真理是能力和对象的符合,这种符合不是任意的、绝对的,而是 以一定的条件为“媒介”。如果没有合适的条件,即使相应的能力和 对象都在场,它们的符合也不能实现。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在某 种意义上,理解真理就是理解使能力与对象符合的条件、方法和规 律,这是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能力与对象符合需要合适的条件,具备合适条件的符合必定是 “和谐”的。“凡是真的东西都易于被人们相信,因为在这里对象与能 力和谐相应,能力也与对象和谐相应。”③由此推广,人的每一能力与 自然的每一对象和谐相应,整个心灵世界与对象世界和谐相应。赫 伯特采用了中世纪“小宇宙”和“大宇宙”预定和谐的概念,即“小宇宙” (人心)是“大宇宙”(世界)的缩影。于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理解我们 内在能力的性质来理解与之对应的外部对象的性质,并服从“小宇宙 与大宇宙相符的法则”④。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另外:【超人书单】史上最全哲学书单与学习资源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纯粹实践理性基本法则

    无论在理论哲学之中,还是在实践哲学之中,法则都具有中枢的 ①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99。 ② 同上书,第48页。 位置。纯粹理性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必然要通过法则实现出 来,而这里一个最为特殊的特征就是,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自由领 域,纯粹理性都通过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在颁布法则,人既为自然立 法,也为人自己的实践活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465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彼得后书-在线阅读

    1:1 我——西门·彼得是耶稣基督的仆人和使徒。我写信给那些藉着我们的上帝和救主耶稣基督的义、跟我们分享了同样宝贵信仰的人:1:2 愿你们藉着认识上帝和我们的主耶稣得到丰丰富富的恩典和平安!上帝的呼召和拣选1:3 上帝的神能已经把我们过敬虔生活所需的一切给了我们;这恩赐是藉着认识那位呼召我们来分享他自己的荣耀和善德的上帝而得的。1:4 这样,他把他所应许那最…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478
  •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三编 近代哲学-引言-在线阅读

    引 言 近代哲学是继古代哲学和中古哲学之后,西方哲学又一个新的 历史阶段。按照西方学术界一般的划分方法,近代哲学(modern philosophy)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此 后是“当代哲学”(contemporary philosophy),故应称之为“现代 哲学”。我们则习惯上将其下限划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别于 20 …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0日
    362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附录1-在线阅读

    附录1 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纯粹理性的一切辩证尝试的结局不但验证了我们在先验分析论中已经证 明了的东西,即我们的一切想要带我们超出可能经验的领域之外的推论都是 骗人的和没有根据的;而且,这个结局同时也告诉我们一种不寻常的东西:尽 管如此,人类理性仍有一种自然的倾向要跨越这一边界,先验理念对于理性正 如范畴对于知性那样是自然的,虽然有这种区别,即如果说…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436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求救的叫声-在线阅读

    求救的叫声 第二天,查拉图斯特拉又坐在他的山洞前的石头上,而他的宠物却到外面世界上奔波,要把新的食物带回家——还有新的蜜:因为,…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8日
    41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