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克一样,休谟首先关心的是人类知识的起源问题,他们对这 个问题的提法也是同样的:观念来自于何处?但是他们的回答不完全 一样。洛克说,观念作为知识的材料,是从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来 的。休谟同意洛克关于观念来自于经验的基本原则,但是他不同意洛克用“观念”一词称呼我们心中的一切知觉。他认为,我们的知觉 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性质也不同,如果用“观念”一词不加区分地统 称不同的知觉,不但使该词的意义变得模糊,引起无谓的争论,而且 不能真正说明知识的起源。在他看来,作为系统的经验研究,必须首 先对我们的知觉经验进行分析,弄清它们的种类、关系和构成,只有 通过这样的步骤,才能真正弄清知识来自何处,而且可以从最基本、 最原始的经验上,发现对知识有根本意义的原则。休谟的这一思想 是他的“规范的”分析方法的体现,也表明了他的经验基础主义的 要求。
休谟将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一类是观念。印象和观念 又可以各自分为简单的和复杂的。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分别是印 象和观念的最小单位,是不能再进一步分析或分解的。复杂印象和 复杂观念分别由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复合而成。比如,一个苹果的 复杂知觉(印象或观念)是一定的颜色、形状、滋味的简单知觉(印象 或观念)复合而成的。两类知觉的差别,或之所以将它们分为两类 的根据,在于它们刺激心灵,或进入我们的意识中时有不同的“强烈 程度和生动程度”。印象是强烈的、生动的,观念是比较微弱和模糊 的。这种程度的差别没有明确的标准去衡量,只能靠每个人内心去 “觉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状态是不确定的,所以 这种“觉察”不是绝对可靠的。休谟承认,印象和观念的强烈和生动 程度可以非常接近,难以分开。可见,他对知觉的分类并不是很精 确的。
在两类知觉中,简单印象是原始的,简单观念是派生的。这个论 断根据于三个观察证据:首先,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是一一对应和相 似的;其次,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总是伴随出现的;最后,简单印象总 是出现在简单观念之前。休谟认为,根据这三个观察证据可以推断, 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因为简单印 象出现在简单观念之前,所以简单印象是原始的,简单观念是派生 的。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命题:“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 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
观念所精确地复现。”①这里的简单印象是指简单的感觉印象,按休谟 所说,它们是由于感官受到刺激,最先出现于心中的,他也称之为原 始印象。由于一切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所以,归根结 底,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简单的感觉印象。休谟将这个关于观念起源 的命题称做“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②。
对休谟的哲学来说,“第一条原则”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关推论有 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克服了洛克关于知识起源问题上的二元论倾向。虽然 洛克承认感觉先于反省,但由于他在论述观念的起源时没有将感觉 同反省区分开,笼统地说观念起源于感觉和反省,使人以为观念有两 个并行不悖的来源。莱布尼茨也抓住这一点反驳洛克的一切知识起 源于经验的原则。休谟完全正确地指出,洛克用“观念”一词既代表 感觉又代表思想是概念的滥用。在观念的起源问题上,休谟主张感 觉的一元论,认为一切观念都可以还原到最简单的感觉印象。这样 一来,他就恢复了洛克的本来意思,从源头上捍卫了一切知识起源于 经验的基本原则,坚持了经验哲学的彻底性。
其次,“第一条原则”为人性哲学确定了一个判别一切概念和术 语的意义标准。洛克认为观念是私人的,当人们在交流思想时,用词 语来代表观念,词语的意义在于它所标志的观念。同洛克一样,休谟 也认为观念是私人的,词语代表观念。但根据他的“第一条原则”,最 原始的知觉不是观念,而是感觉印象,观念只是印象的尊本。感觉印 象最先进入心灵,它是强烈的、生动的、明确的、只真不假,而与感觉 印象相比,观念是微弱的、暗淡的、模糊的,往往会因互相类似和人心 的不稳定而混淆起来。③因此,最终决定一个词语是否有意义的不是 它所代表的观念,而是感觉印象。休谟说,当我们要判定一个概念或
①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第16页,商务印书馆,1981。
② 同上书,第18页。
③ 请注意将休谟的观点与巴克莱作比较,后者曾用生动和强烈的程度来区分 “实在的”感觉观念和“虚幻的”想像观念。
术语是否有意义,我们只需问一下:“那个假定的观念是从什么印象 来的?”①如果找不出任何印象来,就可以说那个概念或术语是没有意 义的。用现代经验哲学的话说,休谟的意思是:词的意义在于它能够 用感觉经验来证实。
再次,“第一条原则”确定了知觉元素——简单的感觉印象的基 本特性。这些特性主要是:(1)原始性。简单的感觉印象是最先出现 于心中的,不以任何其他知觉为先导。(2)自足性。简单的感觉印象 的存在与它们自身是同一的,它们一出现就带有它们全部的明确性 和真实性,不需要任何其他推理来证明或保证。(3)简单的感觉印象 是单纯的,不包含部分。这是因为心灵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将知觉 无限分割下去。(4)简单的感觉印象是各不相同、各自独立的,它们之 间没有任何可以觉察的联系。因此,心灵可以将它们任意分离和结 合起来考虑,而不会产生任何逻辑矛盾。由感觉印象派生出来的一 切知觉也都具有这种相互独立性。
最后,“第一条原则”确定了分析方法的正当性。“第一条原则”表 明,简单的感觉印象是知觉中最原始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一切 复杂的知觉都是由简单的感觉印象组成的。因此,对于任何复杂的 知觉都可以进行分析,直至分析到简单的感觉印象。这种分析可以 使经验研究达到极其精确的程度。对此,休谟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复杂的观念也许可以借定义被我们清楚地知道,定义不是 别的,只是对构成复杂观念的那些部分或筒单观念进行列数, 可是,当我们将这些定义推进到最简单的观念之后,仍然发现有 某种不明或含糊,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我们能借何种发明 来明察这些观念,使它们在我们的理智看来是完全精确而确定 的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观念所華拟的那些印象或原始的感 觉拿出来。这些印象全都是强烈的、明显的。它们是不容含混
①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塞比-比格编,第22页,牛津大学出 版社,1975。
的。它们不但自己处于充分的光亮之下,而且可以使与它们相 应的那些模糊的观念明亮起来。用这种方法,我们或许可以获 得一个新的显微镜或一种新的镜片,借助于它们,我们可以将精 神科学中最细微、最简单的观念扩大起来,以致很容易被我们理 解。而且,这些观念可以与能够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最硕大的, 最明显的观念一样被我们所认识。①
在这段话中,特别要注意“定义”(definition)这个概念。它是指一 个“做法”或“用法”,也就是对复杂的知觉进行分解(列数)。而这个 “做法”或“用法”的根据是逻辑的,就是说这样做在逻辑上是可能的、 正当的,不包含矛盾。休谟的这个思想是很有意义的,它与后来分析 哲学中的原子论学说有理论上的一致性。②
值得注意的是,休谟试图根据他的观念起源理论解决当时争论 不休的“天赋观念”问题。他认为,所谓的天赋观念问题就是观念和 印象的先后问题,就是何者更原始的问题。根据他的观点,一切观念 来自印象,印象是原始的,因此印象是天赋的,观念则不是。他断言, 人们关于天赋观念的争论是因为对“天赋的”一词的不同理解造成 的。实际上,这里恰恰是休谟误解了哲学家们关于天赋观念之争的 含义。笛卡尔、莱布尼茨主张有天赋观念存在,霍布斯和洛克反对天 赋观念论,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人心中是否有不依赖于感觉经验的观 念存在。莱布尼茨对这场争论的性质看得很清楚,他说,天赋观念之 争涉及到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于:心灵本身是否像亚里 士多德和洛克等人说的那样,是完全空白的,好像一块没有写上字的
①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塞比-比格编,第62页,牛津大学出 版社,1975。
② 参考罗素关于逻辑原子主义的论述:逻辑原子主义的目的是要“证明分析的 正当性,也即证明原子论的正当性,证明这样一个观点的正当性:你可以在理论上,即 使不是在实际上,来考虑世界由以被构造出来的那些最简单的东西,而且那些简单物 具有不属于任何其他事物的一种实在性”(《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第49页,Open Court出版公司,1985)。
板;心灵上留下的痕迹是仅从感觉和经验来的,还是心灵原来就包含 着一些概念和原则。显然,前人关于天赋观念的争论不是休谟所说 的一部分知觉和另一部分知觉孰先孰后的问题,或不同知觉(印象和 观念)的关系问题,而是知觉本身的起源问题,即原始的知觉是来自 经验的还是心中固有的。而且根据洛克的观点,这里“来自经验”的 意思不是指来自“另一个知觉”,而是指原始知觉通过感官与外界对 象的相互作用而出现在心中。
由上述可知,虽然休谟声称已经解决了观念的起源问题,但实际 上他只说了两种知觉(观念和印象)的关系· 观念来自于印象,而 没有说明最原始的感觉印象本身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外部原因是什 么。而这个问题带有更根本的性质,因为它要求超出知觉本身的范 围,说明知觉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休谟在论述观念的起源时,没有像 洛克和巴克莱那样用外部事物对感官的刺激,或用心灵实体的能动 作用来说明观念的产生,就此而言,休谟对观念起源的说明是不彻底 的。不过,他的“不彻底”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个问题,而是因为 他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人性科学的研究范围,是人的认识能力 所不及的,所以他说,感觉印象的原因是“不知的”。① 但尽管如此,休 谟仍然对这个原因作出了推测,他说,原始的感觉印象是“由身体的 组织、精力,或由对象接触外部感官而发生于灵魂中的那些印象”,它 们的原因是“自然的和物理的”。② 至于在感觉印象产生过程中身体 结构的作用,他总是依据当时生理解剖知识的一般理解,用神经、大 脑、细胞、元气等的物质性的活动来解释,尽管他认为这些解释也不 一定正确。休谟的这些观点表明了他的一个基本信念,即在意识之 外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事物存在,它们是使知觉得以产生的外部 原因。在他看来,这个信念是一个常识的信念,是人们由于内心的 “自然的倾向”而共同具有的,它实际上是我们研究认识问题的一个 前提。所以,他明确说:“如果问,是否有物体?那是徒然的。那是我
① 见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第19页,商务印书馆,1981。
② 见同上书,第309 页。
们在一切推理中必须认作理所当然的一点。”①这里“徒然的”(in vain)意思是说,我们对于外界物体的存在有不可抗拒的自然信念,如 果问是否有物体存在,我们的答复只能是肯定,所以问这样的问题是 多余的。
相信外界物体的存在和对外界物体的存在有确切知识是两回 事。休谟认为,既然我们心中只有各种知觉,所以,除了这些知觉材 料外,我们对外界物体的存在没有任何知识。“我们纵然尽可能把注 意转移到我们的身外,把我们的想像推移到天际,或是一直到宇宙的 尽处,我们实际上一步也超越不出自我之外,而且我们除了出现在那 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也不能想像任何一种的存在。”②根 据同样理由,休谟认为自然的奥秘总是对我们隐藏着的,我们不可能 认识外界物体的真正性质,我们只能以说明知觉本身的性质和关系 为满足,这是我们的一切知识的界限。
休谟对知觉的分类和观念的起源的说明是为了深入研究知识问 题所作的准备。他认为,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材料,但它们本身不是 知识。知识所涉及的是对各种知觉的“关系”的比较、判断和推理。按 照知觉的本性,各知觉元素是互相独立、没有任何联系的,它们之所 以被联系起来,是借助于两种心理活动:记忆和想像。记亿使印象或 观念在心中保留下来,想像将各种观念分开和组合。休谟把“想像可 以自由地移置和改变它的观念”当做一个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对休 谟的经验推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使原子状态的知觉以联想的方 式互相关联、互相作用,从而使能动的思维成为可能。想像对观念的 组合只是心灵活动的结果,它不表示各观念之间有任何实际的联系, 它不是心理原子主义的否定。
想像对观念的分开和组合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任意的,比 如通过想像组合出飞马火龙之类异乎寻常的复杂观念;第二种方式 是,想像的进行仍然受某些“普遍原则”的支配,它使心灵对各种观念
① 体谟:《人性论》,关文运译,第214页,商务印书馆,1981。(译文有改动)
② 同上书、第84页。
分开和组合遵循一种“自然而然的”趋向,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由 这些原则形成了三种联想,即类似联想,比如由一幅入像画想到被画 的本人;时空接近联想,比如由一幢房屋想到邻近的房屋;因果联想, 比如由一处伤口想到它所引起的疼痛。而这些联想的原因是“不 知的”。
联想原理是休谟为说明知识问题所依据的主要原理之一。他高 度评价这一原理的作用:
就心灵而言,这些原理是将宇宙的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或 把我们同我们之外的任何人或任何对象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 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想到这些原理在人性科学中应当具有何种 广泛的影响。既然任何事情只有借思想才对我们的情感发生作 用,而这些联想是我们思想的唯一纽带,那么,这些联想对我们 来说实际上就是宇宙的粘合剂,心灵的一切活动必定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它们。①
休谟认为他对联想原理的运用是哲学上的重大“发明”。 借助观念的联想,我们得到了表示各种“关系”的复杂观念,它们 是我们进行思维和推理的“共同题材”。通过对这些复杂观念的分 析,休谟将知识分为两类,后人称之为“休谟之叉”(Hume's Fork):一 类是数学和逻辑命题的知识,另一类是经验命题的知识。他说;
人类理性或研究的一切对象可以自然地分为两类,即观念 的关系(Relations of Ideas)和实际的事情(Matters of Fact)。属 于第一类的有几何、代数、算术诸科学;简言之,凡是具有直觉或 演证的确定性的断定,都属于此类。“直角三角形弦的平方等于 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就是表示这些图形之间关系的命题。“三
① 休谟:《“人性论”概要》,载于《人性论》,塞比-比格编,第661—662页,牛津大 学出版社,1978。
乘五等于三十之一半”表示了这些数目之间的关系。对于这类 命题,我们仅仅凭思想的活动,不需要依据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存 在的东西,就可以发现出来。即使在自然中从未有一个圆或三 角形,欧几里德所证明的真理也会永远保持其确定性和明白性。 对于人类理性的第二类对象实际的事情,就不能用同样的 方式来确定;我们对它们的真实性的证据不论有多么重大,也和 前一种不一样。一切实际的事情的反面都是可能的,因为它不 可能蕴涵着矛盾,而且心灵在构想它时同样是容易和明确的,好 像它与实际是很符合的。“太阳明天将不升起”这个命题与“太 阳明天将升起”这个断言,是一样可以理解、一样不蕴涵矛盾的。 因此,我们要证明前一个命题虚妄的任何尝试都是徒劳的。假 如我们真能证明它的虚妄,那它就蕴涵着矛盾,因而不可能被心 灵清楚地构想。①
休谟对两类知识的区分不是依据于它们的来源,而是依据于它 们的确定性和必然性。从来源上说,一切知识都来自于经验,数学和 逻辑的知识也不例外,因为这类知识是从数量和形式方面对经验事 实的思考和推理得来的,它的基础仍然是经验。不论是观念的关系 还是实际的事情,最终都可以还原到经验,在这一点上两类知识没有 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它们有何种确定性和必然性。休谟认为,观 念的关系的知识是确定的、必然的,实际的事情的知识是不确定的, 或然的。
休谟在对两类知识的划分中大致运用了后来由康德全面阐述的 关于知识的性质的三对概念,即必然的和偶然的、分析的和综合的、 先天的和后天的,尽管他没有明确使用这些术语。
必然的知识是指知识陈述的真假是绝对确定的,其反面是不可 能的;偶然的知识是指知识陈述的真假是不确定的,其反面是可能
① 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和道德原理研究》,塞比-比格编,第 25—26页,牛津大 学出版社,1975。
的。休谟认为“观念的关系”具有直观的和演证的确定性,因此是必 然的,“实际的事情”是由经验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所决定的,因此是偶 然的,休谟称之为或然的。
分析的知识是指知识陈述中的谓词概念包含在主词概念之中, 因此这类陈述实际上是同语反复,是只真不假的。综合的知识是指 知识陈述的真假不能完全由陈述中的概念本身决定,而要依赖于对 事物实际状况的观察和经验。虽然休谟在论述中没有用“分析的” 和“综合的”等词,但他强调“观念的关系”的真理性只取决于有关的 观念本身,或换言之,这些观念本身已经包含了它们的确定关系,这 样,他就在主要之点上猜测到了“观念的关系”的分析性质。而“实 际的事情”是综合性知识,其陈述的真假不能由陈述的概念本身来 决定,它们需要超出这些概念之外的证据,它们扩大了概念本身的 内容。
先天的知识是指其真理性不依赖于任何经验而得到的知识,后 天的知识是指其真理性必须依赖于经验才能被确定的知识。在这个 意义上,“观念的关系”是先天的知识,“实际的事情”是后天的知识。 根据以上概念,在休谟的知识分类中,必然的、分析的、先天的是 密切联系的;偶然的、综合的、后天的也是密切联系的。数学和逻辑 的知识是必然的,因为它们是分析的,仅仅依靠概念本身来确定,它 们的真假不需要其他经验的证据,而在此意义上,它们又是先天的; 另一方面,经验推理的知识是或然的,因为它们是扩展的、综合的,它 们的真假必须依靠其他经验事实才能确定,而其他经验事实同样是 不确定的,由于它们依靠经验,它们又是后天的。
在以上三对概念中,分析和综合的区分具有关键的性质,因为它 决定着知识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在休谟之前, 有些哲学家比如洛克已经看到有些命题具有“分析性”(他称之为“无 聊的命题”),但从来没有像休谟那样明确将分析性当做区分知识范 畴的基本特征。后来,休谟的“分析性”概念得到康德的重视,并指出 了休谟的局限。他认为休谟将数学看成只包含分析命题是极大的错 误,由于这个错误,休谟没能正确划定形而上学命题的内容,以致偏离了方向。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