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克莱的哲学中,自然哲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的知 识、概念和方法是他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他把“探讨科学中的错误 和困难的主要原因”,“开创一个使科学更容易、更有用、更简明的方 法”作为他的哲学的重要目的。③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87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 第1卷,第306 页。
② 同上书,第一部分,第92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1卷,第309页。
③ 见同上书和《对话三篇》的副标题。
巴克莱十分重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 就作了充分的肯定,他在《哲学评论》中说:“记住,要大力推荐和赞扬 实验哲学。”①他还对牛顿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巴克莱对自 然科学的赞扬和推崇决不表明他完全接受当时自然科学的理论,他 也不像有些哲学家那样热衷于为那些理论作论证。他的态度可以这 样来概括:一方面,他尊重科学实践的成果,并且承认大部分科学发 现和科学方法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他又根据他的基本哲学原理对各 项科学发现作出新的解释。这种“解释”要求对现实的自然科学理论 进行批判,它将使自然科学去掉唯物主义的成分,与他的非物质主义 一致起来,与宗教和神学一致起来。因此他在《哲学评论》第 207条中 说,他的目的就是要将他的形而上学同科学相协调,就是要说明他的 形而上学如何对各门科学有用。我们从巴克莱给约翰逊的信中也可 以明显看到他试图将他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相调和的意向:
自然哲学的真正用处和目的是说明自然的现象;我们做到 这一点,是通过发现自然的规律,并将特殊的现象归结到这些规 律上。这就是伊萨克·牛顿爵士的方法,这个方法或设计与我 所制定的原则没有丝毫违背。就产格的、本来意义上的自然动 力因而言,这种机械哲学没有指定或假设任何这样的动力因;这 种机械哲学的运用与物质无关,它与物质没有任何联系,它也未 推断物质的存在。②
巴克莱在将他的非物质主义运用到自然科学理论中去时,表 现出很强的批判性,不过,他的批判是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背 道而驰的。
巴克莱的自然哲学观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 巴克莱:《哲学评论》,第498条,载于《乔治·巴克莱哲学著作集》,第298页。
② 巴克莱1729年11月25日给约翰逊的信,载于《乔治·巴克莱哲学著作集》, 第 345 页。
一对“物质微粒论”和“万有引力论”的批判
巴克莱主张对现行的自然科学理论进行批判。他的批判建立在 与自然科学家完全不同的自然观的基础上。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个基 本原则就是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有客观的物质世界存在,这是自然 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信念和前提。不论他们对这个世界 的终极原因如何猜测,他们总是将这个世界当成认识的直接对象,把 它当做全部科学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关于这个 世界的知识,科学知识的有效性只以它对这个世界的适合为尺度。 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唯物主义。而巴 克莱则相反,他根本否认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世界概念。根据他的哲 学理论,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我们心中的观念,所谓的自然界就是我 们的观念世界,它归根结底是由上帝印在人心中的,所谓的客观物质 世界是不存在的。人类知识的全部对象只是观念,自然科学观察和 研究自然现象,也就是观察和研究我们心中的观念。因此,科学知识 的本性是内在的,它只与心中的观念相关。巴克莱认为,只有根据这 种观点来理解,所谓的“自然”才有意义。他说:“如果‘自然’一词是指 与自然规律不同,与感官知觉的事物不同,也与上帝不同的某个存 在,那么我必须承认,这个词对我来说只是空洞的声音,并不带有任 何可理解的意义。”①由于在自然观上的这种不同,巴克莱的自然哲学 就从根本上与自然科学格格不入。他承认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在许多 方面与自然科学家不一致,但他认为这种不一致并不是因为他否认 或反对自然科学的发现,而是因为他对自然现象和科学发现提出了 不同的“解释”。
巴克莱着重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物质微粒论”和“万有引力论”, 这两种理论是近代机械论科学观的基本理论。
如我们所知,物质微粒论是在继承和改造了古代原子论的基础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150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 集》第1卷,第 342 页。
上提出来的,它能较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机械运动。伽利略、波义 尔、牛顿等科学家都采纳了这个理论,当时的哲学家也深受它的影 响。物质微粒论将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由不能分割、不可感知的物质 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有不同的大小、形象、运动、重量等,事物的现 象和变化都是由物质微粒之间的机械作用造成的。因此,对各种自 然现象,比如颜色、声音等都可以根据物质微粒的机械运动原理来 解释。
巴克莱认为,物质微粒说虽然被广泛接受,但它实际上是站不住 脚的。因为根据他的观念论,物质微粒的形象、运动、重量等各种性 质只是一些观念,而观念的本性是被动的,它们不能造成任何结果, 因此试图用它们的机械作用来说明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完全是徒 劳的。他反驳了不用物质微粒假设就不能说明事物现象的观点。他 认为,要解释一个现象,无非是要指出在这样那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我 们会受到这样那样观念的刺激,在这方面,物质微粒假设不能说明物 质是如何在心灵中产生那些观念的,它只能使对事物现象的说明复 杂化。而与此相反,根据他的观念理论,我们只须直接考察我们的观 念,只要我们对某种情况下某种观念出现的特殊事例进行归纳,就可 以得到有关某类现象的“规律”的知识,从而省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假 设和思辨,使对自然的研究大为简捷了。
巴克莱还批判了万有引力论。他认为这个理论只是对自然现象 的一种“解释”,即把“吸引”作为原因,来说明物体之间相互接近、互相 凝聚的现象。然而,这个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所谓的物体无非是 观念,而观念是没有能动作用的,它不可能成为原因。我们至多只是 观察到物体互相趋于接近和凝聚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任何原因的作 用,因此我们无权将“吸引”当做物体内在的性质,更无权将它普遍 化,以为一切物体都有这种性质。比如,用“吸引”无法解释为什么植 物会向上生长,为什么空气会有伸缩性。万有引力只是科学家的一 个假设,它可以用来对某些现象作方便的解释,其本身并无确实的根 据。巴克莱说:“‘力’、‘引力’、‘吸引’等这类词,对于有关运动和运动 物体的推理和计算是有用的,但是对于理解运动自身的单纯本性,对于指出那许多各个不同的性质,则是无用的。牛顿引入‘吸引’这个 词,肯定不是指一个真实的、物理的性质,而只是作为一个数学假 设。”①最后,巴克莱将物体的分或合、接近或远离的趋向完全归于上 帝的万能和安排,他认为在物体的所谓“吸引”现象中没有任何必然 的和本质的东西存在。
二因果关系和自然规律
自然科学的任务是发现事物现象的原因,这是西方自古以来 的一个传统观点。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真正的科学知识是关于 原因的知识,是对原因所作的说明和解释。近代科学家继承了亚 里士多德关于因果知识是科学知识之本的思想,比如波义尔和牛 顿都把寻求事物的原因作为科学的首要任务。可是,巴克莱对这 种传统的观点作出了反驳。他认为,能够作为事物原因的只能是 精神,除此以外没有任何东西能成为事物的原因,因此在事物中 没有产生和被产生的那种因果关系,试图在自然中寻求原因的做 法是徒劳的。
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巴克莱提出了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他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关于原因的知识,而是关于各种现象发生 的规律性的知识。我们在对现象的观察中发现,某种现象发生时 的情形总是相似的,或者一种现象总是一律地与另一种现象相接 续的,这种相似或一律就是现象发生的规律性,即所谓的自然规 律,它构成了科学知识的本质。自然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规 律,并能够根据这种规律来说明现象并推断事物将来的变化。 他说:
如果我们就有关现象的知识来考察自然哲学家和其他人的 不同,我们将发现它不在于自然哲学家比较精确地知道产生那
① 巴克莱:《论运动》,第17节,载于《乔治·巴克莱哲学著作集》,第214页。
些现象的动力因——因为只有精神的意志才能成为动力因— 而只在于他们有比较广泛的理解,从而能在自然的作品中发现 各种相似、和谐和一致,并对各种特殊的结果作出说明,也就是 说,将这些结果还原到普遍的规则上。这些规则的根据是我们 在自然的结果产生时所观察到的相似性和一律性,这些规则是 非常一致的,并为心灵所追求。因此,这些规则使我们的眼界超 出了当下的、切近的事物之外,使我们既能预言将来的事情,又 能对很久以前遥远的地方可能发生过的事情作出十分可能的 猜测。①
巴克莱以上所述表达了一种新的因果观,即用事物变化的规则 性和一律性来代替对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说明。在近代实验科学 出现以前,人们虽然也注意到因果关系与事物变化的规则性和一律 性有关,就是说,一个原因引起相应结果的现象是恒常一律的,只要 有一定的原因出现,必定会引起一定的结果,但是人们并没有充分注 意这种一律性,而是满足于用事物内在的产生作用或“能力”来说明 因果关系。与此相反,巴克莱则主张,自然现象的联系不能从因果关 系的“产生”和“被产生”的意义上来说明,而应当从现象发生的规则 性和一律性来说明。他认为,虽然这种说明丝毫不涉及事物的内在 本质,以至于只能说它是“推演”,而不能说是“证明”②,但是它完全可 以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而不会 对科学知识的获得和应用有任何损害。从哲学上看,巴克莱的观点 是为了贯彻他的非物质主义,为了彻底否认物质的独立存在和能动 作用,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他的观点实际上也是对近代实验科学方法 进行反思的结果。因为近代实验科学强调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归纳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105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 集>第1卷,第315—316页。
② 见同上书,第一部分,第107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1卷,第 317 页。
出现象发生的规则性,并用这种规则性来描述现象和推断未知的事 件,对规则性的发现和运用是近代实验科学主要的方法论原则。巴 克莱看到,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规则性或一律性的说明往往用数学 的方法表现出来,即各种数学假设。他承认数学假设是获得科学知 识的重要方法,承认完满的数学假设可以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并对 未来的事件作出可靠预测,但是他坚持认为,不论这些假设多么有效 和可靠,它们仍然是假设,它们与所谓的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必然性 无关。
巴克莱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后来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先 导,休谟也试图用现象的规则性来说明因果关系的概念。不过,巴克 莱的观点并不彻底,因为他虽然认为事物没有产生结果的能动力,但 是他断言上帝有这种能动力。由前述可知,巴克莱所说的现象的一 律性是上帝为控制和管理世界而制定的,上帝依据这种一律性将观 念印入入心中,为入提供各种有规则的现象。而且由于上帝的万能 和“随意”,他也可以破坏他所制定的规则,创造违反事物通常进程的 “神迹”。显然,巴克莱出于宗教目的没有将他对现象的联系的一律 性说明贯彻到底,后来休谟克服了巴克莱的不彻底性,他坚持只以人 的经验现象为根据,将上帝从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说明中驱逐了出去。 巴克莱认为,既然事物之间的联系无因果关系可言,我们就不能 用因果必然性来说明现象之间的联系。他说,我们从观念的产生和 接续中并未观察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观念的联结并不意味 着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只意味着记号与记号所标记的事物的关系”①。 所以,我看到的火不是我挨近它就会感到疼痛的原因,而是一个记 号,它将那种疼痛警示出来;我听到的声音不是周围物体的运动或撞 击的结果,而是那种运动或撞击的记号。这些记号是上帝创造出来 警示于人,造福于人,用以指导入的行动的。根据这个观点,他进一 步阐明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性质和科学家的任务: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65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 第1卷,第 294 页。
人们将有些事物看成是使结果得以产生的原因,显然,依照 这样的看法,我们对这些事物完全无法理解,而且还使我们陷入 巨大的荒谬之中。可是,如果我们把它们只看做我们的知识(information)的标记或记号,它们就可以很自然地得到解释,它们 也具有了被指定的专门而明显的用处。自然哲学家的任务恰恰 应当是搜索和努力理解自然的造物主所制定的这些记号,而不 是妄求用有形体的原因来说明事物。①
三关于时间、空间和运动
近代机械论科学观的兴起将有关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概念凸显 出来,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十分关心的论题。巴克莱反对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和运动观,他的理论根据是他的经验主义观念论和反抽 象论。他认为,从观念的性质来看,它们是个别的、具体的,表现为各 个不同的事物。因此,我们关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概念也必定是个 别的、具体的,只能相对于各种可感的事物来理解。他认为牛顿关于 绝对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他看来,牛顿的错 误有三个方面:第一,他假设了时间、空间和运动在心灵之外的存在; 第二,虽然他通常也认为时间、空间和运动与可感的事物有联系,但 是他认为在本质上时间、空间和运动与可感的事物根本无关;第三, 他的绝对时间、空间和运动的概念是用抽象的方法得出来的,而抽象 的方法是错误的。
巴克莱认为,时间的概念与我们心中的观念的接续有关,“观念 的接续构成了时间”②,没有观念的接续就没有时间的存在。在他看 来,正因为时间与观念的接续相关,而观念的本质是个别的、具体的,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66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 第1卷,第295页。
②巴克莱1730年3月24日给约翰逊的信,载于《乔治·巴克莱哲学著作集》, 第354页。
所以时间也必定是个别的、具体的,没有抽象的、普遍的时间存在。 他没有说明我们是如何从个别观念的接续中形成一个时间的概念 的,他只是说,如果我们把时间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就很容易理 解,否则就难以理解。他的意思是:我们所说的时间总是根据我们特 定的观念来理解的,比如,我们对一日的时间划分可以根据我们对太 阳的不同观念来作出,即当我说在某时与人相会,就是说在我有了太 阳的某个特定观念时与人相会。在此,巴克莱明确反对牛顿关于时 间是绝对的、与任何事物都无关的均匀流逝的观点,认为这个观点只 会使我们陷入不可解脱的困难之中。
根据同样的原理,巴克莱批判了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牛顿认 为绝对空间是本质上均匀的、不变的、独立的、与任何外在事物都无 关系的空间,它是万物活动的容器。巴克莱认为牛顿的绝对空间概 念脱离了各种可感的事物,因此是不可理解的。他说,当我们说到空 间的时候总是联系到我们具体的事物来说的,比如,当我自由地移动 我的身体,没有遇到任何阻力,我就说这里有“空间”;如果我的身体 受到了阻碍,我就说这里有“物体”;根据我所受到的阻力的大小,我 相应地说这里的“空间”是比较纯粹的或不纯粹的。不论我们说这个 空间是比较纯粹的或不纯粹的,都不能离开对我们的感觉的参照。 巴克莱还通过假设将一切感觉或可感的事物从空间概念中排除掉时 会出现的情况,来证明绝对空间概念的荒谬。他说,如果一切可感的 事物都被消灭了,与这些事物相关的地点、距离等空间概念也同时被 消灭了;如果说空间是无限的、不动的、不可分的、不可感的、没有任 何关系和差别的,那么可以看出,它的所有这些性质只是在作否定, 没有提供任何肯定的东西,这就等于说绝对空间是“虚无”。即使我 们将“广延”这个“肯定的”性质赋予绝对空间,也于事无补,因为我们 不论凭感觉还是凭想像都无法得到一个只有否定性质的广延概念。 而且在这方面,我们的“理智”官能也无能为力,因为理智只处理精神 方面的事情,与所谓的广延无关。于是,巴克莱指出,对于所谓的绝 对空间,如果我们将“绝对空间”这个“词”拿掉,在我们的感觉、想像和 理智中就什么也留不下,也就是说该词不是任何东西的标记,因此所谓的绝对空间只是“虑无”。
巴克莱对运动的看法建立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原则上。他认 为,运动是被我们感知到的,它在本性上依赖于我们的心灵和感官, 任何试图将物体的内在性质或“力”作为运动的原因的看法都是错误 的。他还根据对时间和空间的看法着重批判了牛顿的绝对运动概 念。他指出,我们要感知到运动必须以可感的事物、时间和空间为条 件,因此运动的性质依赖于可感的事物、时间和空间的性质。既然可 感的事物、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所以运动也只能是 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他在描述了牛顿的绝对运动概念后说: 尽管[牛顿]如此说,可是我必须承认,在我看来,除了相对 的运动外,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运动。如果我要构想运动,必须至 少构想有两个物体,它们的距离和位置是变化的。因此,如果只 有一个物体存在,它就不可能运动。这一点似乎是很明显的,因 为我所具有的运动观念必然包含着关系。①
根据同样原理,离开各种可感物及其关系,我们就不能对运动进 行识别和测量,不能确定运动的方向。巴克莱对如何确定运动的性 质提出了结论性的意见,他说:
下面的规则将非常有助于确定运动的真正性质:(1)将数学 的假设同事物的性质区别开来;(2)提防抽象;(3)将运动看成 是某种可感的东西,至少看成是可以想像出的东西,并且满足于 认为运动是在相对的范围内。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对于揭 示出自然的奥秘,使宇宙的体系归结为人类计算的自然哲学的 全部定理,都将保持原样。而我们对运动的研究,将不再有许许 多多精细不可捉摸的东西,不再有抽象观念。这里所说的话已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112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 集》第1卷,第320页。
足以说明运动的性质。①
从巴克莱的上述批判中可以看出,虽然他的批判是从唯心主义 的立场出发的,但是他强调时间、空间、运动与物体(尽管这个物体在 他看来只是观念)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反对将时间、空间和运动看成 是与物体无关的绝对的东西,应当说,他的观点对于清除牛顿力学中 僵化的形而上学有积极意义。不过,从巴克莱的理论意图看,我们又 不能对这种积极意义评价太高,因为,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在自 然科学中铲除唯物主义。他强调时间、空间、运动是相对的,不能脱 离“物体”而存在,就是要说明时间、空间、运动只是心中的东西,是心 灵通过对观念的观察而得到的感觉。而根据他的哲学原理,入心中 的一切感觉最终都在上帝的心中,于是,他的上述论证又与他的宗教 信仰一致起来。比如他明确认为,凡是认为上帝之外有一个永恒的、 非造的、无限的、不可分、不可变的空间,或将上帝与这个空间一致或 等同起来的看法都是有害的、荒谬的。
四关于数学
巴克莱热心于数学研究,他曾对牛顿的“流数论”提出批判,引起 了当时数学界的一场争论。在哲学方面,巴克莱主要考察了数学对 象的性质和广延的无限可分性问题。
巴克莱认为数学中的证明和推理是十分精确的,它的许多原理 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数学知识是完全无误的,因为数学 家们假设和接受了一些错误的原则。这些原则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认 有抽象的普遍观念存在。根据这个原则,数学家们将抽象的“数”的 观念当做数学的对象,他们认为,这些抽象的“数”的本性是纯粹的, 诉诸理智的,对它们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的理解构成了思辨知识的重 要部分。巴克莱根据他的反抽象理论反驳了数学家们的观点。他指
① 巴克莱:《论运动》,第66节,载于《乔治·巴克莱哲学著作集》,第225页。
出,一切观念都是特殊的、个别的,没有抽象的普遍观念,“数”的观念 也不例外。“数”是“单位”的集合,可是我们心中并没有“抽象的单位” 这种东西,因而我们也没有“抽象的数”的观念。所以数学的对象不 可能是“抽象的数”的观念。他进而指出,数学的对象实际上是各个 特殊的事物。虽然数学家用各种数字或符号进行演算,但不可否认 的是,这些数字或符号归根结底代表着我们要计算其数量的具体事 物,对数字或记号的演算实际上是对事物的数量分配关系的计算。 可是,由于在计算中我们只处理数字或记号,不涉及具体的事物,所 以人们就误以为这里的数字或记号所代表的是“抽象的”观念。他认 为,这里的错误与人们以为普遍的词是抽象的普遍观念的标记的错 误是同样的。他指出,如果人们忘记了数字所标记的特殊事物,只是 为这些记号而计算,那就等于忘记了语言的真正功用和原始目的,而在 词语上无谓地争论一样。在这里,巴克莱将数学计算中的数的关系看 成是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反映,就此而言,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但由于他 所说的事物实际上只是观念,他所说的数和事物的联系只存在于可感 的具体事物的范围内,同时他又反对任何抽象的可能性,所以他的观点 的正确性是极其有限的,至多只能被看做是一种合理的猜测。 巴克莱还根据“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反驳了几何学中的广延 无限可分说。他说:
可以.作为我们思想的对象的每个特殊的、有限的广延,只是 存在于心中的观念,因此,它的每个部分必定会被感知到。所 以,如果我在所考察的任何有限的广延中感知不到无数的部分, 那么,这个广延中肯定不包括无数的部分。很明显,在我凭感官 所感知的,或在我心中构想的任何特殊的线、面、立体中,我不能 分辨出无数的部分。因此,我断言,在那些线、面和立体中不包 含无数的部分。①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第一部分,第124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 集》第1卷,第 327—328页。
要注意的是,巴克莱对广延无限可分性的攻击的目的不只在几 何学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他更关心的是与这种无限性概念相联系的 微积分原理。根据他的观点,不但广延是不能无限分割的,任何有限 的数量都是不能无限分割的,因此,微积分中的无穷小概念是不能成 立的。将自己禁锢在具体经验的小圈子里,不能理解和接受思辨的 抽象,这是许多狭隘经验论者的共同缺点。巴克莱在面对微积分这 样的新生事物时就是如此,后来比他更彻底的经验论者休谟在面对 同样的问题时也是如此。对于这种现象,恩格斯评论说:“经验论者 深深地陷入了体会经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东西的时候, 还以为自己是在感性认识的领域内。”①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213页,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