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克莱看来,对概念进行澄清就是要弄清概念的意义,要弄清 概念的意义必须从研究语言入手,因为正是由于哲学家们滥用语言, 才造成了各种错误的或无意义的概念,阻碍了知识的发展。他说, “我们不能否认,词语有绝妙的用处,因为古今各国爱好钻研的人经 过共同努力所获得的全部现有的知识,都可以借助于词语,被一个人 所知道、所占有。不过,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由于词语的滥用和人 们表述词语时的一般说话方式,已经使大部分知识变得莫名其妙地 费解和不明,以致我们几乎可以问:语言对科学的阻碍多呢,还是促 进多呢?”①巴克莱充分注意到语言问题的重要性,把清除语言的混乱 和错误当做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和前提。他说:“如果我们不注意使 知识的基本原则摆脱词语的妨碍和迷惑,我们依据这些原则所作的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绪论”,第3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 卷,第 253 页。
无数推理就毫无用处,我们可以进行层层的推演,却不会更聪明一 点。我们愈向前走,只会陷入愈加不可挽救的地步,只会更深地卷入 困难和错误之中。”①“我做的或打算做的主要事情只是要清除词语的 迷雾或掩盖。这种迷雾或掩盖已经引起了无知和混乱。”②
巴克莱对语言的重视超过了他的经验论前辈,他指责洛克没有 将语言问题放在哲学研究的首要位置,他说:“看起来,洛克的巨大疏 忽是他没有从[《人类理智论》的]第3卷开始,至少他起初没有想到这 一卷。第2卷和第4卷肯定与他在第3卷中说的不一致。”③《人类理 智论》第3卷是关于语言的。洛克起初的确没有注意语言问题,直 到后来他在研究知识的范围和确实性时,才发现语言对于知识的重 要。巴克莱的意思是说,由于洛克没有首先解决语言的问题,他的 学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和混乱。有鉴于此,同时也可以看做对 洛克的“疏忽”的修正,巴克莱在《论人类知识原理》中首先将考察 “语言的性质和滥用”作为研究的“前提”④,这就是他在该书的“绪 论”中提出的“反抽象”理论。他认为,我们知识中的许多困难和错 误是由人们所主张的“抽象”学说造成的,这一学说与人们对语言的 误解和滥用分不开,它的错误的根源在语言。巴克莱通过对抽象学 说的分析和批判,阐明了他对语言的性质、作用、词语(概念)的意义 等问题的看法,明确了他所依据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阐述他的哲 学观点作了准备。
巴克莱从心灵的抽象作用、抽象观念和普遍名词以及它们的关 系来讨论抽象问题。首先,他对人们提出的心灵的抽象作用原理进 行了批判。根据巴克莱所说,这一原理断定人的心灵有形成“抽象观 念”或“事物概念”的能力,这表现在:首先,对于一个事物混合在一起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绪论”,第25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 1卷,第255页。
② 巴克莱:《哲学评论》,第642条,载于《乔治·巴克莱哲学著作集》,第313页。
③ 同上书,第717条,载于《乔治·巴克莱哲学著作集》,第321页。
④ 见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绪论”,第6节,戟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 第1卷,第 239页。
的各种性质的观念,心灵可以将它们“分离”或“分开”,也就是对这些 性质分别加以考虑,形成各自的“抽象观念”。比如,当我们凭视觉看 到一个有广延、有颜色、运动着的对象时,心灵可以将本来混合在一 起的各个观念分开来考虑,分别形成广延、颜色、运动的抽象观念。 这样形成的抽象观念实际是与其他性质的观念分割开、单独来考虑 的某个性质的观念。其次,对于某种性质的各个不同的观念,比如对 于广延的各个不同的形相、体积的观念,心灵可以将它们中共同的东 西拣出来单独考虑,构成一个抽象的广延观念,它既不是线,也不是 面,也不是体,也没有形相和体积,它与可以互相区别的具体的广延 观念无关。心灵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形成没有任何特殊颜色的抽象 的颜色观念和没有任何特殊方向和速度的抽象的运动观念。最后, 对于一些有几种性质共同存在的比较复杂的事物,心灵也可以借同 样的分离作用形成抽象观念。比如,心灵观察到彼得、詹姆斯及其他 人在一些性质方面相似,它就可以将这些人各自特有的东西从它对 这些人的复杂观念中除去,只保留共同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人”这 个抽象观念,这个观念将各个人都包括在内,而将能确定他们各自特 点的差异之处去掉了。同样道理,如果心灵将人的观念与其他某些 生物的观念中不同的部分去掉,将共同的部分保留下来,还可以形成 更进一层的抽象观念,比方说“动物”的观念。
巴克莱这里所描述的抽象,是指对经验事物的认识从个别上升 到普遍,从具体上升到一般的过程,它要求在思维中将对象的某一属 性与其他属性分开来单独考察,并找出它在不同对象中的共性,从而 得到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抽象的规定性。在巴克莱 的时代,虽然对抽象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仍不完善,但是科学的实践已 经证明,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抽象在原则上是有效的、可行的, 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可是,巴克莱从狭隘的感觉论出发, 认为对于事物的各种可感性质,心灵没有将它们分开思考的能力,所 以所谓的抽象是不可能的。他承认,如果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各种性 质可以实际分开、独立存在,心灵也可以对它们分开考虑,比如可以 想像一个人的头接到马的身子上,但是对于事物的可感性质却不能这样做,因为各种可感性质总是这样或那样联合在一起的,不能单独 存在。他说:“我可以将手、眼、鼻各自单独从身体的其他部分抽出来 或分开来加以考虑,但是不论我所想像的手或眼是什么样,它都一定 有某种特殊的形状和颜色。同样,我给自己形成的人的观念,一定不 是白的就是黑的,或者是黄褐色的;他不是挺直的,就是弯曲的,不是 高的,就是矮的,或者是中等身材的。我不论如何努力去想,也不能 构想上述的抽象观念。”①巴克莱只承认感性的具体,不承认理智的抽 象,只承认特殊,不承认一般。总之,在他看来,抽象没有感觉经验的 根据。
巴克莱进而指出,人们之所以承认抽象,就在于他们误以为抽象 有感觉经验的根据,即他们所谓的抽象的普遍观念,也就是说,心灵 借抽象获得普遍观念,抽象的普遍观念的存在证明心灵有抽象的能 力。为了从根本上铲除抽象论,巴克莱着重批驳了抽象的普遍观念 存在的观点,在此他把洛克当做主要攻击的目标。
洛克认为人心具有抽象能力,可以将对于各个对象共同的观 念分离出来,使之成为普遍的观念,比如将有关石灰、雪、牛奶的 颜色的观念分离出来,得到“白”的普遍观念。他在阐述了抽象原 理后说:
人具有普遍的观念,这一点将人与畜类根本区分开来,也是 畜类的官能所达不到的。因为在畜类中我们显然看不到任何迹 象,表明它们使用了代表普遍观念的普遍记号。由此我们有理 由想像,它们没有抽象或造成普遍观念的能力,因为它们没有使 用词语或任何别的普遍记号……在我看来似乎很明显,在某些 情况下,有的畜类的确进行推理,就像它们的确有感觉一样,不 过它们的推理只是在特殊的观念上,就像它们从感官接受那些 观念一样。它们至多限于那些狭窄的范围内,而且(在我想来)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绪论”,第10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 1卷,第242页。
它们没有能力借任何抽象去扩大那些范围。①
巴克莱在引用了洛克的这段话后指出,洛克用是否有抽象的普 遍观念来判别是否有抽象能力,依此断言入有抽象能力而兽类没有, 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同兽类一样也没有抽象的普遍观念、 就此而言,人是与兽类一样的。
巴克莱对抽象的普遍观念论进行了如下批判:
首先,一切观念都是个别的,所谓的普遍观念只是代表其他观念 的个别观念。如果我们也谈到普遍观念,这个观念之所以成为普遍 的,只是因为我们“用它来表示或代表同类的一切其他个别的观 念”②。比如,几何学家可以画出一条个别的线,用以代表一切个别的 线,于是使这条线变成普遍的,他对这条线的证明也就是对一切线的 证明。这里没有任何所谓通过“抽象”得到的“普遍的线”存在。因此 巴克莱说:“我并不绝对否认有普遍观念,我只是否认有任何抽象的 普遍观念。”③巴克莱这里的观点依据于一种“影像”论,即认为人心中 的观念都是以“影像”的方式存在的。他从狭隘的感觉论出发,认为 一切观念都是感觉“影像”,所以它们必定是具体的、个别的,抽象的 普遍“影像”是不可想像的。在“影像”的意义上,巴克莱对洛克的抽象 论的批判是正确的,即我们没有抽象的普遍“影像”(观念)。不过,巴 克莱没有看到,洛克的主要错误是用语不严格,而非他真的主张有抽 象的普遍“影像”,因为他用“观念”一词代表心中出现的一切东西,不 但包括影像、幻象等,还包括人在思维时的各种抽象概念。因此有人 认为巴克莱对洛克的批判实际上反对的是一个“稻草人”。
其次,抽象的普遍观念既不是交流知识所必需的,也不是扩大知 识所必需的。洛克为抽象的普遍观念的存在寻找理由,认为心灵为
① 洛克:《人类理智论》第2卷,第11章,第10—11节,载于《约翰·洛克著作 集》第1卷,第139—140页。
②③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绪论”,第12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 第1卷,第245页。
了便于交流知识和扩大知识,所以需要抽象的普遍观念。巴克莱对 洛克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指出,洛克等人都承认,抽象出普遍观念 并对它们进行思考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极大的努力和技巧,对于儿 童和未经训练的人就更加困难。而事实上,交流知识是人人都熟悉 和容易做到的事,儿童也不例外,儿童并非先有了抽象的普遍观念才 在一起谈论自己的糖果玩具。这种情况正说明抽象的普遍观念不是 交流知识所必需的。诚然,对于知识的扩展,普遍的观念(概念)是必 不可少的,但是这些观念决不是所谓的抽象的普遍观念,而是一些个 别的观念,它们只因为标记或代表了其他个别的观念才成为普遍的。 因此所谓的抽象的普遍观念与知识的扩展无关。
最后,抽象的普遍观念学说给思想界带来了重大危害。由于这 个学说的流行,使经院学者陷入重重错误和纷争,他们的空谈对人类 没有任何贡献。在科学界,虽然人们为科学的进步付出了巨大的努 力,但是大部分科学领域仍然充满了晦暗、不明和无休止的争论,使 人们对科学研究感到失望和鄙视,而这一切主要是由抽象的普遍观 念学说造成的。
如前所说,巴克莱批判抽象论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语言,是为了 从哲学中清除语言的滥用和障碍。当他完成了对抽象的普遍观念的 批判后,马上将论题转到语言上,认为抽象的普遍观念论的“根源在 于语言”①。他以洛克为例指出,人们承认抽象的普遍观念与他们对 语言的误解有关,因为他们以为抽象的普遍观念是人们为命名而造 出来的,如果没有语言和普遍的记号,人们就不会想到抽象。
巴克莱从三个方面批判由语言的滥用而造成的抽象的普遍观念 的错误。首先,巴克莱对霍布斯和洛克的“观念论的意义理论”进行 了修正。作为经验论者,巴克莱同意词语的意义在于它所标记的观 念,但是他不同意将这个原理运用于普遍词语。他指出,抽象论者的 一个重大错误在于,他们认为,我们所使用的普遍词语也必定有抽象
① 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绪论”,第18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 1卷,第 250页。
的普遍观念与之对应,构成它的“真实的、唯一直接的意义”①,而且正 是以这些抽象的普遍观念为中介,普遍的词语才能指示任何特殊的 事物,因此抽象的普遍观念是存在的。巴克莱对这种观点反驳说,一 个词可以作为任何一个观念或…些观念的标记,但这些观念只能是 个别的、特殊的,决不会是普遍的。在普遍的词语上并未“附有”任何 确定的意义,普遍的词语只是无差别地指示许多特殊的观念罢了,因 此从普遍的词语推出必定有抽象的普遍观念是不恰当的。也就是 说,在他看来、观念论的意义理论对于说明普遍词语的意义是不适用 的。他还驳斥了洛克关于词语之成为普遍的是因为被当成抽象的普 遍观念的标记的说法,他说:“一个词变成普遍的,不是因为它被当做 抽象的普遍观念的标记,而是因为它被当做各特殊观念的标记,它可 以将这些特殊观念中的任何一个同样提示给心灵。”②总之,巴克莱 认为,一切观念都是个别的、特殊的,抽象的普遍观念是不存在的,所 谓的普遍词语只不过是用来标记特殊观念的名称,在这里他主张了 一种极端的唯名论观点。
其次,上述原理不但适用于词语,也适用于命题。人们认为命 题是由一些用词所标记的观念组成的,要理解一个命题的真假就要 看命题中的用词与由词所标记的观念是否契合。巴克莱认为这种 观点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因为它会使人们误以为有抽象的普遍 观念存在。对此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定我有一只名为“莫拉 姆普斯”的狗的观念,并构成“莫拉姆普斯是一个动物”的命题。在 此命题中,依人们所说,“莫拉姆普斯”一词所指示的是一个特殊的 观念,“动物”一词所指示的是一个抽象的普遍观念,它为“莫拉姆普 斯”所分有。如果我们要理解这个命题,就要看“莫拉姆普斯”所标 记的特殊观念与“动物”所代表的抽象的普遍观念是否契合或一致。 而对命题的这样一种理解完全是错误的,因为在此命题中,“动物”
①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绪论”,第18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 1卷,第250 页。
② 同上书,“绪论”,第11节,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1卷,第244页。
…词不代表抽象的普遍观念,甚至它根本不代表任何观念,它只是 用来表明被称做“莫拉姆普斯”的特殊观念“有权"用"动物”一名相 称而已。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巴克莱请人们自己作一个“思 想实验”,即在思想中将该命题的“莫拉姆普斯”和“动物”两词去掉, 看看它们所代表的观念是否保留下来,是否还契合或一致。他指 出,实验的结果将十分明显:当两词被去掉后,我们心中只有“莫拉 姆普斯”所代表的特殊观念还在,“动物”所代表的抽象的普遍观念 是不存在的。
巴克莱认为由上例可以说明人们是怎样从对命题的错误理解发 展出抽象的普遍观念理论的。他说,此命题中,人们显然未将“动物” 一词代表任何一个特殊动物的观念,因为如果用它代表任何一个特 殊动物的观念,这个观念与“莫拉姆普斯”所代表的观念不同,那么 “莫拉姆普斯是一个动物”的命题就是假的,它包含着矛盾。而如果 用“动物”一词指“莫拉姆普斯”所指的同一个观念,那么这里只是同 语反复,未能说明“动物”一词代表什么。可是人们又假定,每一个名 词都代表一个观念,那么“动物”一词到底代表什么呢?于是人们只能 认为“动物”一词代表的是抽象的、普遍的动物观念。①
最后,对语言的功用的片面看法也是造成抽象观念论的原因。 巴克莱指出,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功用就是交流观念,而且每一个 有意义的名词都代表一个观念。可是人们同时又看到,在实际的语 言交流中,有意义的名词并不总是标记一个“特殊的”观念;在各种 论证和推理中,人们所用的名词也并非每一次、每一步都提示出它 原来所表示的“特殊”观念。于是人们就断言,那些名词所表示的是 抽象的普遍观念。巴克莱认为,这里的错误在于人们误将交流观念 当成是语言的唯一功用,因为语言的功用不仅仅是交流观念,甚至 主要不是交流观念,它还有其他重要功用。比如,语言可以引起人 的情感,可以使人从事或拒绝某种行为,可以使心灵发生某种特殊
① 参见巴克莱《<论人类知识原理〉“绪论”草稿》,载于《乔治·巴克莱著作集》第 3 卷,第 373—375页。
的倾向。在这些作用中,观念的交流往往是辅助的,有时甚至是完 全不必要的。
巴克莱反对将交流观念作为语言的唯一功用,其直接目的是为 了铲除抽象观念论的理论根据。不过,他的观点中也包含着一些有 价值的见解和猜测。比如,作为一位哲学家,他不仅同以往的哲学家 一样,从思维和知识方面考虑语言的记录、表达和交流功能,而且还 注意到语言在情感、行为、心理倾向方面的作用,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这无疑大大扩展了人们观察语言现象的眼界,加深了对语言的作用 的理解。此外,不论巴克莱对语言的功用怎样说,他的着眼点仍然是 语言的意义问题。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认为语言的作用是交流观 念,就在于他们以观念作为词语或语句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意义理 论为根据,语言不可能起到交流观念的作用,所谓的抽象的普遍观念 也无从谈起。因此,当巴克莱说,语言不仅用于交流观念,而且还有 其他重要功能时,如果从意义的角度看,这不啻是说,对语言的意义 可以从语言的使用、行为反应、心理倾向等非观念的方面来理解。巴 克莱的这一思想或猜测是重要的,可以说,他在某种程度上预见到后 来语言哲学对观念论的意义理论的反叛,以及意义理论向着语言行 为和语言用法方面的发展,这是值得注意的。
通过对抽象论的批判,巴克莱引出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方法:一个 是对概念(词语)的意义分析,一个是对心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巴克莱充分意识到,哲学上的许多错误是由于概念的意义不明 确和混乱造成的,要使概念得到澄清,必须对概念进行分析,清除它 们之中虚假的东西,发现它们的真实意义。他声称,不反对使用那些 通行的哲学概念,但要求在使用之前必须考察它们的意义。于是 他说:
要建立一个能抵抗怀疑主义的进攻、由可靠而实在的知识 构成的牢固体系,最重要的事情似乎是一开始就明确阐明事物、 实在、存在的意思是什么,因为只要我们没有确定这些词的意 义,我们要争论事物的实在的存在,或者妄称对它们有任何知 识,都是徒劳的。①
他正是在对这些概念的分析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非物质主义, 并与洛克等人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巴克莱对概念分析的强调得到后 来分析哲学家们的肯定。
巴克莱在对语言的分析中看到,语言是否有意义还取决于它所 表达的观念,脱离了具体的观念使用语言,往往会出错,而且会阻碍 知识的发展,所以他诉诸另一种哲学方法,即对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和 描述。在他看来,只有直接知觉到的观念才是真实可信的,于是他排 斥将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主张对观念的直接观察。他说:“既然词 语那么容易欺骗理解,于是我决心在研究中尽量少用它们。不论我 考察何种观念,我都要努力观察赤裸裸的观念,尽可能将由于长期不 断使用而与它们紧密相联的名词排除于我的思想之外。”②“我希望人 人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清楚地观察自己所思考的观念,使它们摆脱词 语的一切掩盖和妨碍,因为那些词语已经极大地蒙蔽了人们的判断, 分散了人们的注意。”③在这里,巴克莱将英国经验论者提倡的心理观 察和心理描述的方法推向了极端。他只相信心理事实的证据,只相 信对内心观念的观察和体验,排斥语言的表达和概念的抽象,从而否 认从个别经验上升到普遍知识的可能性,这使他陷入了片面的感觉 论,而这种感觉论正是他的一系列理论观点的立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