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在批判了天赋观念论之后,提出了他关于知识起源的理论。 他说:
我们可以假定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没有任 何观念,那么它是怎样具有那些标记和观念的呢?人的纷繁而 无限的想像在人心上画出了几乎无限多样的图案,那么人心是 从哪里得到如此丰富的标记和观念的呢?它是从哪里得到理性和知识的全部材料的呢?对此我用一句话来回答:是从经验来 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最终是来自于经验 的。我们观察到外界的可感对象,观察到我们自己所知觉和反 省到的心灵的内在活动,这种观察为我们的理智提供了思维的 全部材料。这就是知识的两个源泉,我们所具有的一切观念,或 我们自然会具有的一切观念,正是由此来的。①
洛克将前一个来源称做感觉,将后一个来源称做反省。由前一个来 源我们得到了颜色、声音、滋味、气味、触觉等各种感觉观念,由后一 个来源我们得到了知觉、思想、怀疑、信念、推理、认知、意欲等反省观 念。洛克认为感觉和反省是我们的一切观念的“唯一”来源,他将入 的理智比作黑屋,将感觉和反省比作黑屋的两扇窗子,知识之光只有 通过这两扇窗子才能射入到理智中来。不论我们的思想如何崇高, 直达天际,不论人心如何玄思妙想,任意驰骋,都不能稍微超出感觉 和反省所提供的思想材料之外。
洛克关于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论断成为英国经验主义的基本 原则,而且对后来各种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影响。不过,从理论 发展的历史看,这一原则并不是洛克首创的,因为在古代思想中我们 已经可以看到这一原则的粗浅表述,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权威托 马斯·阿奎那也明确肯定了这一原则。阿奎那受阿威森纳(Avicenna)、阿威罗依(Averroes)等伊斯兰哲学家和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影响, 放弃了奥古斯丁等人的先验论传统,否认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概念, 认为不能被感觉到的东西,也不能被理智所接受,进而提出了一切知 识起源于感觉经验的论断。因此,我们在考察洛克关于一切知识起 源于经验的原则时,不能认为它仅仅是洛克根据近代实验科学的实 证材料而得出的结论,还应看到它与以往哲学理论的联系。可以说, 洛克的原则不是一个孤立的发明,而是在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上,借鉴
①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77—78页。
和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作出的新的理论责献。
由于洛克承认观念有两个来源,强调不论任何观念必由其中之 一而来,似乎两个来源是并行不悖、互相独立的,所以很容易使人认 为他主张的是一种二元论。不过从洛克的论述看,我们不能简单作 这样的论断,因为他明确认为,在观念的发生过程中,两种观念出现 的顺序有先后之分,而且如果没有感觉观念,反省活动就无法进行, 所以不能将感觉和反省同等看待。比如洛克说:
如果有人要问,一个人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了任何观念,我 想,真实的回答是,当他最初有了某种感觉的时候,他才开始有 了观念。因为既然在感官未将任何观念传入心灵的时候,心灵 中没有任何观念出现,所以我想,理智中的观念是与感觉同时 出现的……而后心灵又开始反省自己对由感觉得到的各种观 念的作用,并因此给自己提供了一套新的观念,我称之为“反省 观念”。①
显然,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感觉观念,然后心灵才能对 感觉观念发生作用,当心灵对自己的这些作用进行反省,反省观念才 出现了。就此而言,感觉是观念的原始来源,反省是次生的,后者依 赖于前者。正由于洛克在观念的来源问题上坚持了感觉在先、反省 在后的观点,才使他虽然高度肯定理性演绎知识的确定性,却仍然能 够站在经验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没有最终滑向诉诸纯思想(反省)的 理性主义。
洛克将感觉和反省当做观念的两个不同来源,实际上不是着眼 于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着眼于它们所涉及的不同对象。感觉涉及 的是外界物体的可感性质,反省涉及的是人内心的活动。由于这两 种对象的不同,由此产生的观念也不同。洛克的本意是通过区分观
①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91页。
念的两个不同来源,将作为知识材料的两种不同观念区分开来。不 过当他这样做时,由于表述得不严谨,他毕竟宣称观念有独立于感觉 的另一个来源,使人误以为他主张二元论,同时也在理论上留下了漏 洞,遭到了后人的责难。孔狄亚克是洛克的追随者,他认为反省在原 则上就是感觉本身,它是观念从感觉导出所凭借的途径,洛克将反省 作为观念的“来源”是“不确切的”,它使洛克的体系蒙上了阴影。莱布 尼茨则抓住洛克的这一“不确切”为自己的先验论辩护,他说,所谓反 省无非是对我们内心中的东西的注意,而我们内心中已有的东西决 不会是感官提供的,因此我们就不能否认人心中有天赋的概念存在, 他还举出实体、同一性、理性等概念为例。杜阁尔德·斯图尔特也认 为,洛克的说法表明,他承认理智活动中必然暗含着的那些观念是以 理智本身为源泉的。
在讨论观念的起源问题时,洛克还对“心灵永远在思想”的观点 进行了批判,这个批判实际上是针对笛卡尔关于心灵的定义提出的,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由这一观点引出的先验论的结论。因为按照笛卡 尔的定义,心灵是与物体完全不同的实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 在于思想”,从这个定义可以推出,心灵必然永远在思想,否则它就不 是心灵。而如果一旦承认心灵永远在思想,那么就不能不承认,心灵 一开始就具有作为思想之对象的观念,它们不是通过经验进入人心 中的,而是心灵原来就有的,因而是天赋的。洛克的批判是他对天赋 观念论批判的继续。
洛克的批判十分机智,也很有效,他的主要证据是人们的经 验。他指出,“心灵永远在思想”不是自明的命题,而是一个事实 的命题,事实命题的真实与否,只能靠经验来证明。比如对于“我 昨夜是否整夜在思想”这个命题,只能靠我昨夜的经验事实来证 明,而不能事先假设心灵永远在思想,然后以此为根据来推断我 昨夜一直在思想,就好像我不能根据钟表行走时它就是在思想的 假设,来证明我的钟表昨夜一直在思想一样。洛克充分运用人在 睡眠时有做梦与否两种状态的经验来驳斥心灵永远在思想的观 点。一个人如果睡而无梦,那就足以证明他的心灵在睡眠时并未思想,“人的每一次瞌睡都会使宣称其灵魂永远在思想的人的学说 发生动摇”①。如果有人辩解说,睡而无梦时心灵仍然在思想,只不过 心灵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想,或者意识到了但不能记忆,这种说法也 是难以置信的。因为这就等于说人的灵魂和人格都变成二重的,一 个是沉睡时的灵魂和人格,另一个是清醒时的灵魂和人格,两者可以 互无联系、互无意识、互不关心,那么,人格的同一性如何能够成立就 难以理解了。洛克进而指出,即使人在做梦时,心灵中的观念也是以 人醒时得到的观念为材料,这些观念都是来自感觉或反省,而且只有 心灵和肉体相结合时才能得到,除此以外我们从未发现任何所谓心 灵天生就有的观念。他还用儿童理智发展过程的事实来证明心灵并 不是永远在思想。他说,如果我们观察婴儿的成长变化,就会发现, 婴儿初生时大部分时间都在沉睡,没有能够进行思想和推理的迹象。 可是当婴儿不断由感觉提供观念,从而获得思想的材料,婴儿就逐渐 苏醒。婴儿得到的思想材料越多,他的思想就越丰富。
观念是知识的材料,是一切知识得以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要进一 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考察这些材料本身。于 是,在确定了观念的起源之后,洛克马上着手对人类所具有的各种观 念进行分类,把它们列举出来,分别对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形成作出 说明。这一说明构成了《人类理智论》第2卷的主要内容。
对任何事物进行分类都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或原则,洛克对观 念进行分类所依据的是分析原则。他首先指出,要了解知识的本性, 就不能不认真注意观念的一个基本区分:有的观念是简单的,有的观 念是复杂的。他认为,各种观念不论如何复杂,都可以分析为简单观 念,一切复杂观念最终都是由简单观念构成的。在洛克的时代,对复 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直至分析到它的最简单的成分,以获得对事物本 质的认识,是科学和哲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比如,波义尔的化学元 素说是建立在分析概念上的,霍布斯试图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发现事
①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85页。
物的原因,笛卡尔将思想的对象分为简单的性质,莱布尼茨打算将全 部概念和真理分析成像字母表中的字母那样的原始成分,伽桑第采 用古代原子论的原则来理解自然界的结构。洛克将观念分为简单的 和复杂的,显然受到当时分析方法的影响,尤其是波义尔和伽柔第更 直接的影响。他认为,人可以将心中的简单观念组合成复杂观念,也 可以将复杂观念分解为简单观念,就如同人可以将外部世界中的物 质微粒或原子组合成物体,也可以将物体分解为物质微粒或原子一 样。洛克的分析有特殊意义,他将分析运用于作为认识材料的各类 观念,是认识论史上一次开创性的尝试。他不但全面揭示了各类观 念和概念的性质,为后来的哲学家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而且还进 一步指出了一切知识都可以还原为原始经验(简单的感觉观念和简 单的反省观念)的原理,丰富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为后来的讨论提 供了一个基础。
洛克认为简单观念有如下特性:首先,简单观念是心灵被动接受 的,不论是简单的感觉观念,还是简单的反省观念,都是如此。也就 是说,简单观念不是心灵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强行进入人心中的。 当外界对象作用于感官,心灵不能不得到相应的感觉观念,比如当光 线刺激人眼,人心中一定会出现光亮的感觉;当心中有感觉观念出 现,心灵又不能不对它进行反省(最初的反省活动是知觉),于是一定 会得到相应的反省观念。这些最初出现的观念都是简单的,对于是 否接受这些观念,心灵没有决定或选择的能力,也不能改变和清除它 们,就像一面镜子不能拒绝、改变、消除映在它上面的影像一样。其 次,简单观念都是单纯的、不可再分的。虽然外界物体的各种性质是 互相混合不能分离的,可是它们刺激感官在心中产生的观念却是单 纯的、不能再分的。一朵花在人心中产生的颜色、香味等观念是各自 独立互不混合的。最后,简单观念归根结底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 起的,它有客观的根据,因此它是“实在的”。而且,简单观念出现在心 中时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它们永远是清晰分明的,没有任何疑问和 混淆,心灵也不能对它们作任何歪曲和虚构,就此而言,它们是只真 不假的。洛克认为,简单观念是知识的原始材料,人类知识的大厦就是用这些材料建造起来的。在他看来,正是简单观念的这种不容心 灵歪曲的强入性、单纯性、实在性和真实性,使经验成为人类知识的 可靠源泉和牢固根基。
简单观念是原始的材料,复杂观念是心灵用简单观念造成的。 心灵接受简单观念时是被动的,但它在造成复杂观念时是主动的。 它的主动能力有三种:第一,心灵可以把几个简单观念组合成一个复 合观念,从而造成各种复杂的观念,比如各种样式和实体的观念,这 是心灵的组合能力;第二,心灵可以将两个观念并列在一起,同时观 察它们,从而得到关系的观念,比如父与子、大与小、因与果等关系的 观念,这是心灵的比较能力;第三,对于各种特殊事物的观念,心灵可 以将其中同样的观念与其他相伴的观念分离开来,得到普遍性的观 念,这是心灵的抽象能力,比如心灵可以将在石灰、雪、牛奶中所见的 颜色观念分离出来,得到“白”的普遍性观念,这个观念可以代表一切 同类的观念。① 由于受当时机械论自然观的影响,洛克所说的这三种 能力都有机械性的特点:组合只是数量的增加和扩大;比较是将观念 并置,只注意其外在的联系;抽象是不考虑事物各部分的互相关联, 只将某一成分机械地从整体中分割出来。
在这三种能力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抽象能力,因为洛克认为前 两种能力是入类和畜类共有的,只有抽象能力是人类独具的。为了 进行交流,人在进行抽象时,除了要将某种共同的观念分离出来使 之成为普遍性的观念,还必须用普遍性的词来代表这个观念,比如 上例中可以用“白色”一词来代表一切白的颜色。洛克认为,畜类之 所以没有抽象能力,主要原因就在于畜类不会使用普遍的语言。 他说:
① 在《人类理智论》的第1版中,洛克根据不同的类型,将复杂观念区分为样式、 实体和关系三种。在《人类理智论》出第4版时,洛克在第2卷第12章的第1节插入 了一段话,根据心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能力来说明各种不同的复杂观念是如何形成 的,比较切近于他对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关系的构想。不过,洛克对前一种说法没有 作任何相应的修正或改动,于是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不协调之处。
畜类是完全没有抽象能力的,而且人具有普遍的观念,这一 点将人与畜类根本区分开来,也是畜类的官能所达不到的。因 为在畜类中我们显然看不到任何迹象,表明它们使用了代表普 遍观念的普遍记号。由此我们有理由想像,它们没有抽象或造 成普遍观念的能力,因为它们没有使用词语或任何别的普遍 记号。①
在这里,我们涉及到了洛克的语言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首先,洛克认为,观念是私人的,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将自己内 心的观念让别人知晓,必须用词语作为观念的标记。而词语正因为 是观念的标记或代表观念,才具有意义。在西方语言哲学理论中,这 一观点被称做“观念论的意义理论”,即把词语所代表的某种“心像” 作为它的意义。实际上霍布斯已经大致提出了这个理论,不过洛克 的表述更明确。他说:“词的用处是作为观念的明显标记,词所代表 的观念是词的恰当和直接的意义。”②观念论的意义理论是西方语言 哲学中早期的意义理论之一,后来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最终被其 他的意义理论所取代。
其次,与抽象和普遍性词语相联系,洛克提出了关于共相概念的 唯名论观点。他认为,各种事物都是特殊的,没有普遍性。普遍词语 之所以能用于特殊的事物上,是因为它们是普遍观念的标记,而普遍 观念又是从各特殊事物的观念中抽象出来的,它们能够作为各个特 殊事物的代表。因此,虽然所谓的共相概念可以用于各个特殊的事 物,但是它们本身并不实际存在,它们只是普遍观念的标记,实际上 是理智的发明和创造物。比如,在前面石灰、雪、牛奶的例子中,我们 从三者中抽象出普遍观念“白”,然后用“白色”一词作为这个普遍观 念的标记,“白色”就成为一个共相概念,它可以用于那三个特殊事物 之上。洛克的以上论述有很大缺陷,比如,按照他对心灵能力的机械
① 洛克:《人类理智论》,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139页。
② 同上书,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第1卷,第430页。
理解,他无法满意地说明抽象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因为如果我们可以 从特殊事物中分离出一个观念,那么不论能分离出此类观念的事物 有多少,在逻辑上这些观念仍然是各个特殊的,不会成为普遍的或一 般的。而如果我们心中并无普遍观念,将共相概念说成是普遍观念 的标记就失去了根据。后来巴克莱正是利用洛克的观点的这个缺陷 来攻击抽象学说和物质的概念。
洛克将复杂观念分为样式、实体、关系三类。实体观念是洛克 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本章第5 节将专门论述。样式是西方近 代哲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把样式看做是实体的 变形,是思想和广延的各种不同形式或方式,洛克将样式看做是复 杂观念,它们依赖于实体,受实体的影响。洛克将样式分为两类:一 类是简单的样式,它们是心灵对同一种简单观念进行组合、扩大、重 复而形成的复杂观念,比如时间、空间、数目、无限等;另一类样式是 混合的样式,它们是心灵对不同种类的简单观念进行组合而成的, 主要是道德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与心灵被动接受简单观念 的情形不同,心灵在形成混合样式时是主动的,它可以不考虑这些 混合样式是否在自然中有对应的原型。关系是心灵对各种观念进 行比较而形成的复杂观念,关系有多种多样,比如因果关系、同一 性、差异性、比例等,其中因果关系是最广泛的一种关系。洛克用大 量篇幅分别对各种样式、实体、关系进行了列举和说明,提出了许多 有价值的见解。
至此,洛克考察了各种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完成了对人类全 部知识材料的起源、分类、性质、特点和形成方式的说明。在这一说 明中,他始终强调,不论观念如何复杂,它们都是心灵以不同方式用 简单的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造出来的,它们最终都可以追溯到观念 的原始根源——感觉和反省,它们都确证着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 基本原则。同时,洛克对知识材料的说明也为进一步说明人类知识 本身的性质、范围和确定性等认识论问题作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