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勒伯朗士的认识论

 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家,马勒伯朗士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 理想,也认为首要的知识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在所有科学中关于人的 科学地位最高。在这个意义上,马勒伯朗士实际上把“人学”等同于 形而上学。在这方面,他继承了从圣·奥古斯丁到笛卡尔的传统,即 把人分成两种不同的实在:一是心灵,一是身体。关于精神与身体的 区别以及各自的论述,就是马勒伯朗士的“人学”。从这里可以追溯 到形而上学的真理,即最普遍的原因或上帝的存在。马勒伯朗士所 理解的形而上学,就是纯粹精神。人的精神有两种联系:一方面联系 到上帝,另一方面联系到身体。前一种联系是纯粹精神的联系,这种 纯粹精神或者叫智慧、至高无上的理性。只有在这种联系中才有思 想。后一种联系使人产生感觉和想像。这时,我的身体是我的思想 之自然或偶然的原因。当精神联系到身体时,精神似乎也成为身体; 反之,当身体联系到精神时,身体就仿佛成为精神。

 在马勒伯朗士看来,心灵的主要官能是“理解力”(1'entendement),它不是物质的,没有形状。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都承认与物质 形状相比,心灵或人的精神是不可分的,没有部分,没有可供出入的 窗户,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马勒伯朗士的新贡献是把精神的认 知能力和意志能力区分开来。在他的著作中,认知主要与观念有关, 意志主要与热情有关。前者是抽象的,后者却是感性的(比如想像力 和自由都属于这个领域)。马勒伯朗士还作了一个重要的区分,这是 我们在近代哲学史研究中经常忽视了的区分。以感知而论,马勒伯 朗士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感觉,它只是在心灵的表面,一般应 属于认知的范围,因为它还没有深入心灵内部,还没有心灵在感性上 的变化;另一种应该属于更为活跃的情感,比如快乐与痛苦,它们与 人的意志有关。马勒伯朗士把认知和意志都视为人的精神存在方 式,即“精神的变化”。

 马勒伯朗士又认为,心灵从三个方面接受事物;通过纯粹的理解,心灵接受精神的事物,它们是一些普遍的观念或概念;通过想像, 心灵只是接受质料或物质性的东西,但质料的真实状态并不在场,只 是在大脑中以图像的形态将其展现出来;通过感觉或感官,心灵得到 外在物质的形象。进一步说,感觉只能通过身体官能认知事物,想像 已经开始脱离感官和事物,而认知“纯粹的理解”最便捷的途径就是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时,身体与外在物质的存在已经是无关 紧要的了。“纯粹的理解”也是“纯粹的精神”,最符合笛卡尔和马勒伯 朗士所谓的“形而上学”,因为它与身体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思想本身 的能力。我们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中,实际已经看到了马勒伯 朗士这里谈到的三个方面,而精神的最终境界是形而上学。马勒伯 朗士说:

 我这里只注意一个词——思想。我并不把这个词理解为心 灵的某些特殊变化,即某种思想,而是理解为能有各种变化的思 想。就像我们并不把“广延”这个词理解为圆形或者正方形,而 是能有各种形状变化的广延性。这样的比较其困难性在于,我 们不能像拥有广延性那样,有一个关于思想的清晰观念,因为人 们只能通过内在的感情或者良心去认识思想……我也不相信可 能理解一个不思想的精神,尽管容易理解一个没有感觉、没有想 像、没有愿望状态的精神。同样也不能理解没有广延性的物质, 尽管容易理解一种非泥土非金属非圆非方的物质形态。1

 另外,马勒伯朗士描述了“纯粹思”和“纯粹物”的两种根本不同 的基质,至于它们的具体变化,那并非是最重要的。另外,马勒伯朗 士使用了类比或类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修辞上使用了诸如“就 像……一样”。我们与其说该方法是逻辑的,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学意 义上的修辞手段———种比喻。其启发意义在于,马勒伯朗士用这样的模糊方式论证了他的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而使我们对其必 然性产生了怀疑。

 马勒伯朗士试图证明,只有思想(既不是感觉也不是想像)构成 精神的本质,而感觉或者想像,只是思想的不同形式,是思想可能的 变化。马勒伯朗士顺着笛卡尔开辟的思辨方向前进,即认为哲学只 是“纯粹的思”,它影响了德国古典哲学,也影响了20世纪胡塞尔的现 象学。也正是在这个方向,马勒伯朗士的某些陈述至今仍旧对我们 具有极大启发性。比如,他认为精神可能有我们至今尚未曾认识到 的无数变化形式,就是说,除了感觉、想像、纯粹的思之外,还有许多 其他精神变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他说:“我们刚才就精神的本质所 说的内容,并不是主张我们已经知道了精神可能有的所有变化…… 反之,我们相信在精神中有某种不断接受无数不同变化的能力,我们 的精神还不知道这些变化。”2马勒伯朗士并不封闭精神的空间,也并 没有说新的精神变化形式一定以原来的旧形式为基础。这里他又以 有形的东西作比喻—从三边、四边、五边……可以有无数条“边”, 也就是无数种方向性(有些像现象学的意向性)。

 但是,马勒伯朗士只是把以上的种种变化归结为“思想”。换句 话说,形而上学就是“纯粹的思想”,万变不离其宗。“思想”只是笛卡 尔意义上的“我思”,我们不能设想脱离它的精神状态,或者说没有后 者,或者说后者不是我们的同类。

 关于认识方法,马勒伯朗士指出了以下四个途径,它们也区别了 不同的认识对象:(1)通过事物本身。就是说,不需要观念作为中介, 不需要观念就能理解事物本身。(2)通过事物的观念。这时,事物本 身不是明白易懂的。(3)通过本心或内在情感。这时,人们认识那些 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内容。(4)通过猜测。这时,人们认识与自我不同 的东西,比如别人。

 马勒伯朗士进一步说,第一种认识途径只有一个对象,即上帝,我们可以直接“看见”上帝,因为它是清楚明白的,不需要任何观念作 为中介。其他认识途径都是不完善的。比如第四种途径,“我们不能 认识其他人的心灵,无论是通过他人自身还是通过他们的观念。因 为别人的心灵与我们不同,我们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内心知道别人的 心思。我们猜测他人的心灵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感受到自己,就 认为别人也是这样”3

 总之,马勒伯朗士的认识论笼罩在神学气氛之中,他认为我们应 该通过上帝的智慧看世界,即在上帝的目光中认识世界,因为万事万 物的原型在上帝那里。

 按照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础。必须有一个根本 性的“存在”概念,而这个“存在”,无论哲学家们如何想方设法与神的 观念相区别,绝对无法摆脱上帝的影子(即使是海德格尔)。精神在 这方面的根本性变化显得异常困难。强调精神变化的马勒伯朗士明 确地说:“存在(étre)这个词就是指上帝的观念”4,这就是他讨论认识 的目的。

 在分析精神与心灵的各种因素之后,马勒伯朗士总结出他所认识的真理观:

有两种真理,一种是必然的真理,另一种是偶然的真理。所 谓必然的真理,就是其本性持久不变的真理,按着上帝的意志拥 获的真理……所有其他的真理都是偶然的真理;数学、形而上 学、大部分物理学和伦理学都含有必然的真理;历史学、语法学, 特殊的权利和习俗,以及其他依赖人类意志变化的学问,都只能 包含偶然的真理。5

 这也是对他的“意志论”所作的结论,其中暗含着危险的分裂倾向:一 边是真理,或者神的意志;另一边是人的意志。马勒伯朗士终于建立 起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他绝不会放弃这样一种世界秩序的规则和原 则:人的意志会导致错误,但神的意志不会。在遇见所有哲学概念的 场合,他都可以问它们究竟是属于人的,还是神的。属于人的是不确 定的,例如著名的偶因论;属于神的是必然的,例如上帝的意志自由。 有限的人要达到无限的上帝,除了信仰别无途径。为了发现真理,首 先应该考虑对象相互之间究竟是等同的关系,还是相似的关系。按 照以上两种真理界限的理论,事物之间等同的关系应该属于必然的 真理,事物之间相似的关系应该属于偶然的真理。而“精神与对象的 全部行为和注意力,不过是努力发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们专注 事物,就是为了认识事物的真理或仁慈”①。所谓“相似”,在他看来主 要存在于想像等不确定的领域。相似性也就是“关系”,只瞄准事物 之间的差别关系。

  1. 马勒伯朗士:《启蒙与精神运动》(选集),第63—64页,巴黎,法兰西大学出版 社,1962。 ↩︎
  2. 马勒伯朗士:《启蒙与精神运动>(选集),第65页,巴黎,法兰西大学出版社, 1962。 ↩︎
  3. 马勒伯朗士:《启蒙与精神运动》(选集),第74页,巴黎,法兰西大学出版社, 1962。 ↩︎
  4. 同上书,第76页。 ↩︎
  5. 马勒伯朗士:《论寻找真理》第1卷,第16—17页,巴黎,哲学图书出版社, 1967。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柏拉图-《法篇》-第八卷-在线阅读

    第 八 卷 雅典人 等待我们的下一个任务是:在德尔斐神谕的帮助下, 制定有关节日的历法,赋予它法律的权威,决定庆祝什么节日和举 行什么献祭才是对国家“有益的、有利的”,决定这些祭祀应当献给 哪些神祇。在一定范围内,献祭的日期和数量也是我们要决定的 问题之一。 82.8 克利尼亚我们无疑要确定献祭的次数。 雅典人那就让我们先来处理次数问题。这个次数不得少于 B…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323
  •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在线阅读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 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 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无能。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涉足哲 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 岁时成为苏格拉底 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329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四卷 第五章-在线阅读

    第五章 克冉托尔 (约公元前340—前290年) 梭里的克冉托尔(Crantor)尽管在母国备受尊敬,但他还是离开了 它,前往雅典听塞诺克拉底讲课,其时间与波勒谟相同。他留下了长达30 000 行的回忆录,其中有一些让评论家归给了阿尔凯西劳。据说有人曾问 他,波勒谟身上是什么吸引他,对此他回答,“就是我从未听过他讲话声 音忽高忽低。”有一次他碰巧生病了,并隐…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92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十七章-在线阅读

    第十七章 战争的第十六年。米洛斯的谈判。米洛斯人的灾难。84 翌年夏季[1],阿尔基比阿德斯率领20艘舰船抵达阿尔哥斯,抓获300名被怀疑为潜伏下来的亲拉栖代梦党人,雅典人立即将其幽禁在自己控制的附近岛屿上。雅典人又发动了对米洛斯岛的远征,[2]远征军包括雅典人的30艘舰船、开俄斯人的6艘舰船和列斯堡人的2艘舰船,来自雅典的1600[3]名重装步兵、300名…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279
  • 第二节 精神科学的概念

    19 世纪,哲学和社会科学不仅需要解答新出现的社会、政治、经 济和一切与人相关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自身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 论和学科地位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在考察17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所取 得的巨大进步和成就的时候,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哲学和社会科学本 身,对哲学和社会科学在理论精确性和实际效用方面提出这样一个 问题:哲学和社会科学能否像自然科学那样系统、那样可靠?…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30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