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马勒伯朗士的认识论

 作为一个形而上学哲学家,马勒伯朗士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 理想,也认为首要的知识就是认识我们自己,在所有科学中关于人的 科学地位最高。在这个意义上,马勒伯朗士实际上把“人学”等同于 形而上学。在这方面,他继承了从圣·奥古斯丁到笛卡尔的传统,即 把人分成两种不同的实在:一是心灵,一是身体。关于精神与身体的 区别以及各自的论述,就是马勒伯朗士的“人学”。从这里可以追溯 到形而上学的真理,即最普遍的原因或上帝的存在。马勒伯朗士所 理解的形而上学,就是纯粹精神。人的精神有两种联系:一方面联系 到上帝,另一方面联系到身体。前一种联系是纯粹精神的联系,这种 纯粹精神或者叫智慧、至高无上的理性。只有在这种联系中才有思 想。后一种联系使人产生感觉和想像。这时,我的身体是我的思想 之自然或偶然的原因。当精神联系到身体时,精神似乎也成为身体; 反之,当身体联系到精神时,身体就仿佛成为精神。

 在马勒伯朗士看来,心灵的主要官能是“理解力”(1'entendement),它不是物质的,没有形状。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都承认与物质 形状相比,心灵或人的精神是不可分的,没有部分,没有可供出入的 窗户,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马勒伯朗士的新贡献是把精神的认 知能力和意志能力区分开来。在他的著作中,认知主要与观念有关, 意志主要与热情有关。前者是抽象的,后者却是感性的(比如想像力 和自由都属于这个领域)。马勒伯朗士还作了一个重要的区分,这是 我们在近代哲学史研究中经常忽视了的区分。以感知而论,马勒伯 朗士认为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感觉,它只是在心灵的表面,一般应 属于认知的范围,因为它还没有深入心灵内部,还没有心灵在感性上 的变化;另一种应该属于更为活跃的情感,比如快乐与痛苦,它们与 人的意志有关。马勒伯朗士把认知和意志都视为人的精神存在方 式,即“精神的变化”。

 马勒伯朗士又认为,心灵从三个方面接受事物;通过纯粹的理解,心灵接受精神的事物,它们是一些普遍的观念或概念;通过想像, 心灵只是接受质料或物质性的东西,但质料的真实状态并不在场,只 是在大脑中以图像的形态将其展现出来;通过感觉或感官,心灵得到 外在物质的形象。进一步说,感觉只能通过身体官能认知事物,想像 已经开始脱离感官和事物,而认知“纯粹的理解”最便捷的途径就是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时,身体与外在物质的存在已经是无关 紧要的了。“纯粹的理解”也是“纯粹的精神”,最符合笛卡尔和马勒伯 朗士所谓的“形而上学”,因为它与身体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思想本身 的能力。我们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中,实际已经看到了马勒伯 朗士这里谈到的三个方面,而精神的最终境界是形而上学。马勒伯 朗士说:

 我这里只注意一个词——思想。我并不把这个词理解为心 灵的某些特殊变化,即某种思想,而是理解为能有各种变化的思 想。就像我们并不把“广延”这个词理解为圆形或者正方形,而 是能有各种形状变化的广延性。这样的比较其困难性在于,我 们不能像拥有广延性那样,有一个关于思想的清晰观念,因为人 们只能通过内在的感情或者良心去认识思想……我也不相信可 能理解一个不思想的精神,尽管容易理解一个没有感觉、没有想 像、没有愿望状态的精神。同样也不能理解没有广延性的物质, 尽管容易理解一种非泥土非金属非圆非方的物质形态。1

 另外,马勒伯朗士描述了“纯粹思”和“纯粹物”的两种根本不同 的基质,至于它们的具体变化,那并非是最重要的。另外,马勒伯朗 士使用了类比或类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修辞上使用了诸如“就 像……一样”。我们与其说该方法是逻辑的,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学意 义上的修辞手段———种比喻。其启发意义在于,马勒伯朗士用这样的模糊方式论证了他的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而使我们对其必 然性产生了怀疑。

 马勒伯朗士试图证明,只有思想(既不是感觉也不是想像)构成 精神的本质,而感觉或者想像,只是思想的不同形式,是思想可能的 变化。马勒伯朗士顺着笛卡尔开辟的思辨方向前进,即认为哲学只 是“纯粹的思”,它影响了德国古典哲学,也影响了20世纪胡塞尔的现 象学。也正是在这个方向,马勒伯朗士的某些陈述至今仍旧对我们 具有极大启发性。比如,他认为精神可能有我们至今尚未曾认识到 的无数变化形式,就是说,除了感觉、想像、纯粹的思之外,还有许多 其他精神变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他说:“我们刚才就精神的本质所 说的内容,并不是主张我们已经知道了精神可能有的所有变化…… 反之,我们相信在精神中有某种不断接受无数不同变化的能力,我们 的精神还不知道这些变化。”2马勒伯朗士并不封闭精神的空间,也并 没有说新的精神变化形式一定以原来的旧形式为基础。这里他又以 有形的东西作比喻—从三边、四边、五边……可以有无数条“边”, 也就是无数种方向性(有些像现象学的意向性)。

 但是,马勒伯朗士只是把以上的种种变化归结为“思想”。换句 话说,形而上学就是“纯粹的思想”,万变不离其宗。“思想”只是笛卡 尔意义上的“我思”,我们不能设想脱离它的精神状态,或者说没有后 者,或者说后者不是我们的同类。

 关于认识方法,马勒伯朗士指出了以下四个途径,它们也区别了 不同的认识对象:(1)通过事物本身。就是说,不需要观念作为中介, 不需要观念就能理解事物本身。(2)通过事物的观念。这时,事物本 身不是明白易懂的。(3)通过本心或内在情感。这时,人们认识那些 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内容。(4)通过猜测。这时,人们认识与自我不同 的东西,比如别人。

 马勒伯朗士进一步说,第一种认识途径只有一个对象,即上帝,我们可以直接“看见”上帝,因为它是清楚明白的,不需要任何观念作 为中介。其他认识途径都是不完善的。比如第四种途径,“我们不能 认识其他人的心灵,无论是通过他人自身还是通过他们的观念。因 为别人的心灵与我们不同,我们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内心知道别人的 心思。我们猜测他人的心灵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感受到自己,就 认为别人也是这样”3

 总之,马勒伯朗士的认识论笼罩在神学气氛之中,他认为我们应 该通过上帝的智慧看世界,即在上帝的目光中认识世界,因为万事万 物的原型在上帝那里。

 按照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础。必须有一个根本 性的“存在”概念,而这个“存在”,无论哲学家们如何想方设法与神的 观念相区别,绝对无法摆脱上帝的影子(即使是海德格尔)。精神在 这方面的根本性变化显得异常困难。强调精神变化的马勒伯朗士明 确地说:“存在(étre)这个词就是指上帝的观念”4,这就是他讨论认识 的目的。

 在分析精神与心灵的各种因素之后,马勒伯朗士总结出他所认识的真理观:

有两种真理,一种是必然的真理,另一种是偶然的真理。所 谓必然的真理,就是其本性持久不变的真理,按着上帝的意志拥 获的真理……所有其他的真理都是偶然的真理;数学、形而上 学、大部分物理学和伦理学都含有必然的真理;历史学、语法学, 特殊的权利和习俗,以及其他依赖人类意志变化的学问,都只能 包含偶然的真理。5

 这也是对他的“意志论”所作的结论,其中暗含着危险的分裂倾向:一 边是真理,或者神的意志;另一边是人的意志。马勒伯朗士终于建立 起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他绝不会放弃这样一种世界秩序的规则和原 则:人的意志会导致错误,但神的意志不会。在遇见所有哲学概念的 场合,他都可以问它们究竟是属于人的,还是神的。属于人的是不确 定的,例如著名的偶因论;属于神的是必然的,例如上帝的意志自由。 有限的人要达到无限的上帝,除了信仰别无途径。为了发现真理,首 先应该考虑对象相互之间究竟是等同的关系,还是相似的关系。按 照以上两种真理界限的理论,事物之间等同的关系应该属于必然的 真理,事物之间相似的关系应该属于偶然的真理。而“精神与对象的 全部行为和注意力,不过是努力发现对象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们专注 事物,就是为了认识事物的真理或仁慈”①。所谓“相似”,在他看来主 要存在于想像等不确定的领域。相似性也就是“关系”,只瞄准事物 之间的差别关系。

  1. 马勒伯朗士:《启蒙与精神运动》(选集),第63—64页,巴黎,法兰西大学出版 社,1962。 ↩︎
  2. 马勒伯朗士:《启蒙与精神运动>(选集),第65页,巴黎,法兰西大学出版社, 1962。 ↩︎
  3. 马勒伯朗士:《启蒙与精神运动》(选集),第74页,巴黎,法兰西大学出版社, 1962。 ↩︎
  4. 同上书,第76页。 ↩︎
  5. 马勒伯朗士:《论寻找真理》第1卷,第16—17页,巴黎,哲学图书出版社, 1967。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五节差异和重复,块茎和游牧

    德勒兹描述了两种思想方法,差异和重复。他说,我们所关注的 主题是多样性、差异和重复,铲除形而上学,宣判哲学之死,摒弃主 体,还有主体。就表现模式而言,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表现重复含义的 词,即同一,尽管同一和重复还是有小小的差异。这给我们一个表现 概念的模式,一个概念能使我们忽视差异而把一类东西看成是同一 的。就此而言,重复的艺术或文学可能就是尽可能可信地复制某…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34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八卷 第七章-在线阅读

    第七章 菲罗劳斯 (可能在公元前5世纪末) 克罗顿的菲罗劳斯(Philolaus)是毕达哥拉斯派成员,正是从他那里 柏拉图要狄翁帮他购买了毕达哥拉斯的论文。①他(狄翁)被处以极刑, 因为人们认为他想当僭主。② 下面是我们为他写的诗③: 对万物的幻想最蛊惑人心; 如果你有所企图,却没有行动,你就会迷失。 科罗顿因此让菲罗劳斯吃足了苦头, 因为他幻想成为他们的国…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399
  • 第二节 昔尼克学派

    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司泰尼常在雅典郊外的"白犬之地"(Cynosarge)运动场同人谈话教学,他所创立的学派就被称为"昔尼克学派"(Cynic School),中文意译为"犬儒学派"。这个命名象征着一种道德警觉性,以猎犬似的吠叫提醒人们节制感官之欲,宣扬和践行一种最简单粗鄙的生活方式。昔尼克学派将苏格拉底的善和美德解释为顺应自然,将个人欲望抑制到最低限度,摒绝…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55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 第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章 阿那克西美尼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①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欧律司特拉图(Eurystratus)的儿子, 是米利都本地人,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据说他也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 把气或者说无限者作为第一原则。他认为星星围绕大地移动,但并不走到 它下边去。他用伊奥尼亚方言写作,简练而不造作。 据阿波罗多洛说,他生活在萨尔迪斯沦陷的年…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193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著名的哲人-在线阅读

    著名的哲人 你们一切著名的哲人啊,你们为民众和民众的迷信效命!——而不为真理效命!正由于如此,人们对你们尊敬。 因此你们不信教,人们也会容忍,因为不信教乃是一种机智,走向民众的兜圈子的路2说些脱离基督教的巧言,其实只是讨好大众,并非真心反抗因习。结果跟大众妥协,为大众服务。从事记者生涯的文笔家颇多有这种倾…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27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