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会·政治·法·历史

在给德博斯(Des Bosses)的信中,莱布尼茨抱怨说:“通常有两件 事让哲学家犹豫不决,一件是他们获利的愿望;另一件则是无知,因 为他们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他们不太相信学者,因为他们认为学 者们知道的比他们将要出售的更多。”③但是,哲学家自己也经常是这 样的学者。

为了有所依凭,让我们重新回到莱布尼茨的文本本身。他在1706 年写了一篇书信体的短文《评普芬道夫④的原则》(Opinion on the Principles of Pufendorf),这是18世纪上半叶为欧洲学者所熟知的 政治哲学领域的重要文献。我们在阅读它时,要特别注意它与霍布 斯理论的区别。

问题的缘起是,莱布尼茨在信中应邀回答这样的问题:普芬道夫 的著作是否可以作为在政治和法的领域教育青年的范本。讨论的焦 点是关于自然法的问题,莱布尼茨在表面上批评普芬道夫,其实是攻 击以霍布斯为代表的政治观念。在莱布尼茨看来,法律要有牢固的

①②《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邓肯英译本,第116页,新港出版社,1908。

③《莱布尼茨的政治学著作》,赖利英译本,第7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

④ 普芬道夫(Samuel Freiherr von Pufendorf,1632—1694),德国法学家和历史学家。

基础,他说:“我希望更牢固的东西,它将给出清晰而富有成效的定 义,从正确的原则中得出它的结论……这个稳固的东西将按照秩序 建立起一切行为的基本原则……”①自然法所遵循的标准是文本和心 灵,而不是某个事件。所以,自然法的目的就不能像普芬道夫所说的 那样,仅仅局限在生活的范围之内。莱布尼茨认为,只有普遍的理性 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举止是正当的。普芬道夫强调效果,如果某 种观念只是藏匿在心灵中,而没有外在的表现,就与自然法相悖。于 是,自然法被理解为公众的集会,只与人的外在行为有关,而不能深 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并没有外在效果的观念。这里,莱布尼茨与普芬 道夫的分歧在于对自然法性质的看法。莱布尼茨关于自然法的见解 实际上就是关于法的哲学,是立法之本,而普芬道夫排斥关于法的哲 学,把自然法与人的行为混在一起,认为莱布尼茨那些关于自然法的 观念属于道德和神学。一个强调观念,一个强调事件,两者的差异极 大。莱布尼茨认为自然法的性质是纯粹观念上的,他说:“自然法写 在我们的心灵,我们有一颗充满自由思想的灵魂,一个总是倾向于公 正的心愿。”②换句话说,思想自由是自然法的重要内容,它是立法之 本。这是最为经典的启蒙观念,是18世纪的哲学旗帜 “规范”思 想的一个法则就是容许人们自由思想,没有界限和禁区。“所以,根 据自然法,教育者得按照凸现的箴言形成精神……这才是最值得相 信的教育方法,亚里士多德说得好,习惯比法律更强大。可能有人出 于希望或恐惧,会压抑邪恶的思想,以至于它们不能造成危害。他在 试图从这些恶念中得到好处时,绝不会成功。”③在莱布尼茨看来,从 自然法角度,思想自由的结果倾向于公正(自由与平等在一起),那些 古已有之的箴言和习惯形成了自然法的基础。思想自由的结果不是 混乱,而是秩序,这才是莱布尼茨所愿意看到的。公正的观念(它是 近代国家与法的理论基础)被他视为神圣的(或者说是先验的),归结

①《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邓肯英译本,第65页,新港出版社,1908。

② 同上书,第69页。

③《莱布尼茨的政治学著作》,赖利英译本,第69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

于神。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形成了类似的公正观念,自由女神主持着 公正的天平,她就是最高的尺度。莱布尼茨根深蒂固的信念是自然 法根植于事物的本性,理性的自然权利是一切自然法所要遵循的原 则。在我们看来,思想白由的启蒙观念在这里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其 中是受到一个“不得不”原则的支配。“不得不”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 一种权利。

“自然状态”是18世纪西方哲学家争论的一个重要概念,霍布斯 较早提出这个概念,他称在人类原始自然状态中,人与人的关系就像 狼一样凶残(这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理论中的一个著名假说,一个理论 模式),霍布斯从政治、法和道德角度对自然状态持否定态度。霍布 斯的看法当然是一种猜测。还有另一种猜测,即认为在自然状态下 人类是天真的,这样的观点倾向于人性善,从神的立场也更好解释。 如果莱布尼茨的立场一以贯之,他自然倾向于后者(事实上,他对霍 布斯的“自然状态”的确有不同看法)。

在莱布尼茨时代,“自然法”绝不仅仅是局限于法律的概念,它还 涉及到政治、国家、道德、历史等等领域。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 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在后者,政治的“思辨性”更浓,而前者多了 许多可操作的成分。莱布尼茨与他的同辈和前辈一样,其工作主要 是提出和澄清概念。莱布尼茨提出;

社会是不同人出于同样的目的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自然 的社会是出于自然要求的社会。从这里,我们得出结论……自 然给我们某种愿望和实现愿望的能力,因为自然从不徒然而为。 最重要的是,这时,事关一种必然性或永久的效用,因为在一切 地方自然而然最好。最完美的社会,其目的旨在普遍的、最高的 幸福。自然法就是保证和促进自然的社会。第一个自然社会存 在于丈夫和妻子之间,因为它是保存人类种族所必须的;其次存 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第三个存在于主人和仆人之间,当一 个人缺少理解力但不乏养活自己的力量时,主仆关系是符合自 然的……第四个自然社会是家庭成员,它由以上所提到的成分·192 · 上篇大陆理性主义哲学 构成,其目的是满足日常需要;第五个是公民社会,如果它很小 就叫它城市……第六个自然社会是神的教会……它的目的是保 存永久的幸福。毫不奇怪,我称它自然社会,因为有自然的宗教 和把它永远根植于我们心中的愿望。①

如此看来,在莱布尼茨这里,社会本来就是自然的社会,或者说“不得 不”如此的社会,它是维系人的生存和本来的情感所必需的。这里实 际已经提出了“社会分工”或人类的相互依赖。

莱布尼茨关于政治领域的言论散见于不同的手稿片断中,有一 篇短文,记载已经得到启蒙的人们的良好愿望,它以警句的形式记录 了莱布尼茨“乐观主义”的政治观。其中第5条认为,人们本来应该比 他们现在的状态更幸福,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他们的幸福感,但 是有一个条件,就是要着手他们应该做的。第8条谈到人类幸福的敌 人是怀疑主义。从这里我们看出莱布尼茨的理论倾向于建设而不是 破坏。他说:“不幸的是,多数人由于想到困难和人类事务的空虚而 无价值,于是对发现真理、获得牢固的真理感到绝望,满足于一种容 易的生活方式,嘲笑一切事情,得过且过。结果竟然是,他们有足够 的智力明察缺陷和困难,却没有能力用智慧找到克服它们的手段。”② 在任何时代和领域,破坏比建设更容易。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基础 是他的“先定的和谐”,即个人是孤独的,但并非无助,因为有普遍至 善的宇宙精神。简单地说,心灵越具有善的意志,在国家中就越有善 的行为,就越幸福,否则就受惩罚。这里我们联想到康德更加形而上 学化了的善良意志,并把它们和德国式的启蒙思潮联系起来,它们和 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殊途同归:道德上绝对的善体现在法理上则 要求自然的、与生俱来而不可剥夺的权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莱布尼茨提出要改进教育,让美德成为人的第

①《莱布尼茨的政治学著作》,赖利英译本,第77—79页,剑桥大学出版社, 1981。

② 同上书,第104—105页。

二天性,有鲜明的爱与恨,法的惩罚作用只是为了明德。莱布尼茨的 幸福标准是精神性的,他说:“幸福的障碍在我们的精神之外,来自身 体或财富。为了尽可能使人们幸福,我们必须寻找保持他们精神健 康的方法。”①

与人的第二天性相应,莱布尼茨提出要知道“人的历史”——它 是广义上的。在第16—18条中,他认为艺术、科学、地理、考古、语言、 文学、风俗、实法(特别是罗马法,它是近代公法和私法的基础)、宗教 等领域的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后来,伏尔泰在《论风俗》中发展了莱布 尼茨的思想,不但把历史当做人的历史,而且第一次提出“历史哲学” 的概念),这些门类当然属于社会的范畴,它们也是启蒙的范围(增加 人的精神财富,比如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尽管莱布尼茨不时 还抬出上帝来圆场,但这样的倾向是脱离中世纪神学教条的。莱布 尼茨的方式不是革命的而是规劝的。

在另一篇文章中莱布尼茨讨论了“主权”(sovereignty,意指统治 权、君权)。他倾向于用领土权而不是专制权解释主权。他认为,在解 释主权概念时,进入了一个布满荆棘、没有开发的领域,因为已有的 关于主权的言论都仅仅谈到古代,漠视近代,就好像这方面的智慧只 以罗马法为界限似的。但是,与博学和考据相比,经验和判断能力更 为重要。莱布尼茨不想依赖古人之言,他的判断是:

国家似乎是大众的集合,始于共同抵制外部的力量……有 共同生活的意向,包括共同事务的某些行政基础……领土和国 家是同义的,但是除了其基本的意义外,领土也表达法和权利的 总和,它可以在大地居住的某一部分得到,所以出现了德国法学 家所谓的领土权问题……司法权和领土权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我认为司法是决定案例或传递判断的权利,强迫个人服从的权 利……但是我们所谓的领土权有些类似于法国人说的主权……

①《莱布尼茨的政治学著作》,赖利英译本,第106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

它由使臣民服从的最高权力构成……所以,如我所述,领土权利 构成权利的总体……我知道我的这些关于国家本性的思想与英 国人霍布斯的观点不和。但是我也知道,在已经市民化了的欧 洲,没有一个民族是受他所提出的法律规范的。所以,如果我们 听霍布斯的,在我们的土地上只会有彻底的无政府状态。他说, 就人的本性而言,人有权利做任何对他们有用的事情;从这里, 他们的权利伸延到一切事物。但是他继续说,从这里,引发了内 战。于是和平成为紧迫的问题,必须剥夺所有人对所有事务的 权利……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愿望转交给国家,或一个君主。①

莱布尼茨的主权概念集中在领土权利,它不是一个专制概念。 相反,霍布斯主张专权而不是近代政治概念中的分权。与霍布斯比 较,莱布尼茨的理解少了许多想像,多了些现代政治的概念。霍布斯 的想像集中在他所谓的“自然状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契约理 论,莱布尼茨对此并不太感兴趣,认为其中有太多的虚幻。他认为, 国家的合法性与它的起源没有关系,他宁可用“法”、“公共福利”“仁 慈”这样的概念代替“契约”。他称政治的目的不仅是美德,也是人民 的富裕和安居乐业。莱布尼茨的主权概念与他的形而上学是联系在 一起的,这样的体系与近代国家政体有诸多不协调。事实上,他在后 期著作中极力呼吁保存中世纪传下来的社会等级体系。对他来说, 国家是自然社会的第五个等级(如上所述,即市民社会),在它之上还 有最高的等级,即神(教会和教皇),神支配着其他自然等级关系(夫 与妻、长辈与晚辈、主与仆等等)。总之,我们在莱布尼茨那里看到了 许多自相矛盾的观点,他宁可调和,不像法国人那样革命。根据他的 “先定的和谐”,我们面前的世界已经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 (善、公正等等,它们来自神的旨意),所以有“乐观主义”之说。

①《莱布尼茨的政治学著作》,赖利英译本,第115—116、118页,剑桥大学出版 社,1981。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八卷-在线阅读

    第八卷 【1】运动是以前不存在,在某个时候才生成,而且还会消灭,并因此而没有什么东西被运动呢?还是从未生成过,也不会消灭,而是过去总存在着并将永远存在?也就是说,它是存在于事物之中不朽的和不灭的属性,好像一切自然构成物的某种生命一样呢? 一切就自然问题提出过某种见解的人都断言运动是存在的,因为他们观察和研究的都是世界的构成和有关事物的生成消灭问题,而这些过程…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9日
    208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一卷 奥林波斯神明议允奥德修斯返家园-在线阅读

    请为我叙说,缪斯啊,那位机敏的英雄, 在摧毁特洛亚的神圣城堡后又到处漂泊, 见识过不少种族的城邦和他们的思想; 他在广阔的大海上身受无数的苦难, 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使同伴们返家园。 但他费尽了辛劳,终未能救得同伴, 只因为他们亵渎神明,为自己招灾祸: 一群愚蠢人,拿高照的赫利奥斯的牛群 饱餐,神明剥夺了他们归返的时光。 女神,宙斯的女儿,请随意为我们述说。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394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二卷-第四章 凝性(Solidity)-在线阅读

    第四章 凝性(Solidity) 1 我们是通过触觉得到这个观念的——我们的凝性观念是 18第二卷 工9 由触觉得来的。甲物如果不离开原位,则乙物在进入它的地位时, 便发生了阻力(resistance)。因此,我们就有了凝性的观念。由感 觉得来的一切观念,最恒常的就是凝性观念。不论我们是运动、是 静止,不论我们姿势如何,我们总常觉得有东西在下边支着我们, 阻…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6日
    29
  • 埃斯库罗斯悲剧-《奠酒人》-(三)第一场-在线阅读

    埃勒克特拉 女奴们,你们在宫中是我的好助手, 现在伴随我来这里作这次献祭, 愿你们能为我提供有益的建议。 为亡者作祭奠,我该说些什么? 我怎样祝祷?怎样向父亲祈求? 我说这祭品来自亲爱的妻子, 我的母亲,献给亲爱的丈夫? 我没有这样的勇气,我找不到 合适的词语,祭奠于父亲的坟前。 或者我这样说,按照通常惯例: 愿亡灵根据献祭者的行为给以 同等的回报,给恶行者…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1日
    273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十八章-在线阅读

    第十八章 法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第一节 土壤性质如何影响法律 4 328 个国家的土质①如果优良,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依赖性。 — 作为人民中的主要部分,村民们自己的事太多太忙,无暇羡 慕自由。殷实的乡村害怕抢劫,害怕军队。西塞罗曾问阿 蒂库斯②:“哪些人安分守己?难道不是这些生意人和乡下人吗?除非 你以为他们反对君主政体。其实,他们只要能太太平平,任何政体对…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14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