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逻辑·真理·自然哲学

一逻辑与数学

莱布尼茨在《神正论》中声称,理性有两个伟大的原则:一个是 矛盾律,它承载着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其中一个是真的,另一个是 假的;另一个是充足理由律,即对确定好的理性来说,至少有一个原 因。莱布尼茨认为数学和几何学的基础是逻辑的矛盾律,或者说是 同一律,也就是说,一个陈述不可能同时既是真的又是假的,A就是 A,不是非 A。所有的数学和几何学原则都不能违背这样的逻辑原 则。至于充足理由律,在《神正论》中被当做是从数学向物理学过渡 中的理性工具(任何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它排除不能解释的神秘现 象)。同一律或矛盾律是亚里士多德已经确立的逻辑原则,充足理 由律则完全是莱布尼茨对逻辑学的个人贡献,是由他第一次提出来 的。显然,充足理由律的应用范围更广,它不仅仅关注概念的形式 方面,甚至也不仅仅限于“物”的现象,它与人的活动及历史有关。 一个并不仅仅是有趣味的例子是:如果我走出房间,迈出门槛的可 以是左脚或者右脚,这似乎完全是偶然任意的、自由的。但是莱布 尼茨把它纳入了充足理由律的范围,他在《神正论》中称,如果我首 先将右脚迈向门槛而不是左脚,一定有这样做的充分理由。还有一 个例子是本书第2章第3节中曾提到的“布里丹之驴”。根据莱布 尼茨的充足理由律,一定要有一个理由诱使驴子作出某一选择。总 之,莱布尼茨的判断是“一定有原因”,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 是怎样的原因。后来,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把充足理由 律与因果链条联系起来,“原因”范畴成为先天的判断,为真。但是 它不是分析的判断,而是综合的判断,是有新内容的。到了罗素那 里,把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的冲突进一步扩大了,他认为前者是逻 辑和数学的必然真理,后者是偶然的真理,而它的逻辑意义容易出 现自相矛盾或悖论。

莱布尼茨曾尝试把数学与逻辑统一起来,建立普遍的符号逻 辑,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是现代逻辑的奠基者。他的这个设想在罗 素和怀特海于 20世纪初合著的《数学原理》中得以实现。这本著作 中贯彻的原则首先来自莱布尼茨。莱布尼茨这样说:“数学和几何 学能做逻辑学的处理,好像它们是一门数学的逻辑。作为一门普遍 的或逻辑的数学实际上与数学的逻辑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的逻辑 学通常也叫做数学分析。”①这样的见解与康德截然相反,因为康德 坚持区别对待数学和逻辑。对莱布尼茨来说,逻辑和数学的判断都 是分析的判断,而在康德看来,逻辑的判断是分析的,数学的判断却 是综合的(康德举出的例子是,7+5=12 是一个经验判断,仅仅从 形式上分析,7和5得不出 12)。莱布尼茨把数学和逻辑的判断只 看成是先验的,而康德认为这样的立场是独断论的。莱布尼茨的方 向使我们的思维用符号表示出来,使符号成为一种脱离经验的特殊 语言。这个方向丰富了语言的形式方面。如果从后来(主要是 20 世纪以来)逻辑和语言哲学发展的事实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 的发展或者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蕴含着,或者是他实际上已经说出 过同样的思想。

在数学上,莱布尼茨最先发明了标记微分与积分的符号;在逻 辑学上,他提倡了符号逻辑;在语言学上,他提出发明一种普遍性的 语言。所有这些成就,都与他提出的符号语言有关。莱布尼茨企图 用这样的语言系统记载哲学与科学。我们注意到,莱布尼茨所谓的 符号语言是脱离语音的语言(德里达在他的《论文字学》中就称这样 的语言具有非语音或非逻各斯中心论的倾向)。莱布尼茨有他的体 系,这个体系使用特殊的哲学语言,是一个关于宇宙的理论模型。 二必然的真理与偶然的或可能的真理

莱布尼茨把真理分成两类,一类真理是必然的,或者说是分析 的真理,比如说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的公理;另一类真理是偶然的,

① 莱布尼茨:《逻辑和形而上学》,第118页,巴黎,1966。

它与事实有关,与此联系着的不是一个必然的世界,而是一个偶然 的或可能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后一个世界可能隐藏着更为丰富的 思想资源。

莱布尼茨认为,斯宾诺莎和培尔的体系没有为偶然性留下必要 的位置,或者说,我们不太可能从他们严密的必然真理中区分出偶 然性。莱布尼茨的提法是,偶然的东西也是真理。他批评的主要对 象是斯宾诺莎,后者在著名的《伦理学》中称自然世界中没有偶然 性。莱布尼茨则认为,这样的见解只是斯宾诺莎用词时的个人习 性,就是说,“偶然性”被斯宾诺莎理解为“没有原因的”(从而排除自 然界中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换句话说,只要找到原因,它就是必 然的。这样的见解使世界像一部运转正常的机器,其中每个齿轮都 必不可少。而在莱布尼茨看来,偶然的事物之所以“偶然”,并不在 于它们没有原因,相反,充足理由律(理性的范畴)保证偶然性也是 有原因的(参见“布里丹之驴”的例子)。进一步说,偶然性的“偶然” 只是由于“它的本性中不涉及存在”①

偶然性在一个可能的世界。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个世界,这是莱布尼茨打开的另一个窗口。 与必然性和确定性联系的是现实的存在,这里没有秘密可言。但 是,还有不可思议的东西,它现在、过去、将来都不曾存在。莱布尼 茨引进了对不存在的可能世界的描述,他说:“因为不能否认,许多 故事,特别是我们称做小说的东西,可以被看做可能的,即使它们并 不实际发生在上帝所选择的这个特殊的宇宙中。”②可能的世界中 有自由/意志/选择;而在必然的世界中,只有理性的理解力。可能 世界中的语言不相信命运,少了许多神学的色彩。举个例子来说, 莱布尼茨相信,“斯宾诺莎死在海牙”这个句子表达的就是偶然的真 理,因为他也可能死在另一个地方,于是有多种可能性。同样,我们 对未来的判断只具有偶然性。“有两类连接和结果,一种是绝对必 然的,因为它的反面包含着自相矛盾,这是演绎的连接,发生在永恒

①② 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和科学哲学》,沃尔鸟斯编译,第65页,牛津大学出 版社,1981。

真理的领域,像几何学的真理;另一种连接是偶然的,它的反面不自 相矛盾,这样的连接不是根据纯粹的理念和单纯上帝的理智(理解 力,而是有赖于上帝的自由判断和宇宙中事件的后果。”①学究们只 是局限于已知,有创造天赋的人探讨未知。后者从“斯宾诺莎死在 海牙”的表达中就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偶然因素,比如:曾经有过斯 宾诺莎这个人吗?(这也是可能的,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斯宾诺莎换 成耶稣,事情就更清楚了)总之,在“事实的”或“偶然的”真理中,主 语与谓语的连接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碎片,一个 角度——这不是上帝选择的最好的世界,但是,它可能是莱布尼茨 留给我们最好的思想资源。

“偶然的真理”的内容既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事物的种类,或者 是抽象的对象。这时候,我们对它们实在是说不出任何确定的话语。 我们也无法从已知推出未知,因为未知所依赖的因素是偶然的,那些 因素能否发生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无法推知的,它太依赖我们所不 知道的因素,但是它改变了历史。把历史纳入任何一个后来的冒失 解释模式都是不完满的,然而,人们不能放弃解释,这是人类智力的 悲剧。我们闯进了莱布尼茨“可能的世界”。这时,一个事件不再取决 于自身,而取决于在它自己之外“撞见”的“因素”。我们不能实际着见 这样的因素,而只是约定它的情形。莱布尼茨这样说:“倘若斯宾诺 莎不是死在海牙,而是莱顿,会发生怎样矛盾的情形?这是最有可能 发生的,这两个情况都同样是上帝可能的选择范围。”②就是说,上帝 允许历史事件的假设,他可能在打盹时作出了一个“错的”选择,此时 面对着的,就是一个可能的世界(一个“不可能”的可能空间),与我们 知道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西方哲学的传统是本体论或存在论,它 逃避可能世界的语言,但是莱布尼茨谈论它。我们还想到胡塞尔的 意向性概念,它所针对的,就是一个个可能或好像的世界)。事件的

① 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和科学哲学》,沃尔乌斯编译,第67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

②同上书,第72 页。

神奇之处在于,我们提到的可能世界不是一个神话,它曾经具有潜在 的现实可能性。可是,它终究是不可能的,只是以观念的形态存在 着。生活、思考、书写都是时时选择可能性。然而,我们只能多中择 一,现实的世界只是无数可能世界中的一个,无数“一”的效果就是历 史。莱布尼茨称:“在可能的事物中,有一种存在的要求……所以可 以推知所有可能的事物……都有根据它们所包含的完美性而朝向存 在的同等权利,所以,我们清楚地知道,在无数可能的系列组合中,只 有一种实际上的存在,这样的存在带来的是最本质的可能性。”①这 样,现实的世界就被说成是最好的世界或可能性(后来则有黑格尔的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上帝最终是仁慈的,它让世界以最完满 的方式存在。莱布尼茨的假定包含着这样的危险性,即威胁到形而 上学的基础,似乎存在来于虚无(因为可能性不仅是选择的结果,也 是创造的结果)。

三自然哲学

在莱布尼茨生活的时代,关于自然科学的思想也被称做“自然哲 学”。这样的称谓不仅表示了科学问题的哲学性质,也说明科学还没 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莱布尼茨与牛顿是当时欧洲两个伟大的科学 家,他们不但各自独立地制定了微积分,也建立起各自的自然哲学体 系。在这里,我们试图通过描述两人的争论,阐述莱布尼茨的自然哲 学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思想。莱布尼茨不同意牛顿的 绝对时空观,认为后者不符合两个重要的哲学逻辑原则,即充足理由 律和同一律。附属于时空观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问题是:被创造 的物质宇宙(莱布尼茨和牛顿都同意上帝是世界“第一推动力”的说 法)在空间中的伸展和在时间中的绵延究竟是有界限的,还是无界限 的?牛顿的立场是:(1)从逻辑的观点,空间先于物质,上帝通过空间 感受自己的创造物。同样,时间在逻辑上先于事件和过程。首先必

① 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和科学哲学》,沃尔乌斯编译,第77页,牛津大学出版 社,198]。

须早已有位置,物质才能占据、静止、运动;首先必须早就有时间,物 质才有经历和绵延。反之,如果没有物质、事件和过程,仍然有空间 和时间。(2)应该区别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所占据的空间和那个物 体的体积。因为物体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占据不同的空间,只是物 体的体积不变。物体的体积是物的属性,但物体在某一时刻所占据 的空间不是物的属性。(3)无论在实在的,还是逻辑的意义上,空间都 是不可分的。(4)空间总是持续的,时间也没有开始和结束。(5)我们 不能感受空间中的点和时间中的时刻,只能感受占据空间的东西和 占据时间的事件。但是,由于时间是独立于占据它的事件的,合理的 解释只能是,在宇宙事实上被创造出来这个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宇 宙已经被创造了;同样,由于空间是独立于它所占据的事物的,合理 的解释只能是,物质的宇宙是有限的。①

莱布尼茨区别了必然的真理与偶然的真理:如果一个事件相反 的情形是不可能的,是自相矛盾的,就可以把它纳入必然真理的范 围;相反,如果一个事件相反的情形是可能的,容许自相矛盾,就可以 把它纳入偶然或事实的真理。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偶然的真理是一 个概率的问题,一个选择的问题,其中隐藏着机遇和幸运。任何选择 总是由动机支配的,选择者总是选择最好的,或最不坏的(根据充足 理由律)。当然,被上帝选中的智能存在者(人)也有选择的权利,但上 帝是最终的选择者——当莱布尼茨这样说时,他是极其认真的。他 认为,上帝不但洞察所有可能的选择,也能预见到这些选择的后果, 上帝没有人在作出判断时所具有的局限性,所以在总体上,上帝的选 择总是最好的,尽管偶尔也会出于冲动而产生偏差。选择首先面临 的就是繁多性,莱布尼茨认为自然中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有两个 完全一样的东西。这样的立场隐含着对以同一律为基础的必然真理 的否定。

莱布尼茨对牛顿的绝对空间观的反驳是:如果绝对空间的理论

① 这里引用的牛顿的观点,参见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和科学哲学》,沃尔乌斯编 译,第158—161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

是真的,物质宇宙就是有限的。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空间不同部 分的相互关系是无差别的,物质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上帝在绝 对空间的这个或那个地区创造出来。但是,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说明 上帝为什么在这个而不是那个地区创造宇宙。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东 西之间如何作出选择呢?充足理由律在此丧失了作用,上帝面临世 尬的局面,他或者放弃创造宇宙的企图,或者不作任何判断(因为没 有根据),像掷骰子一样碰巧在哪个地区创造出宇宙。由于事实上上 帝没有放弃创造,他创造了物质宇宙,又由于上帝的创造实际上是有 动机或根据的,这种根据的前提是他要在差别中作出选择,而无差别 的绝对空间使他无法选择,所以,莱布尼茨放弃了绝对空间,选择相 对空间。①

同样的根据也被莱布尼茨用来反对绝对时间观。从绝对时间而 来的合理解释就是,在上帝事实上创造世界的时刻稍前或稍后(这个 “稍前”或“稍后”属于绝对时间),上帝也许就已经创造了世界,这个世 界具有完全同样的内容和历史。然而,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一时刻或 那一时刻开始创造世界,上帝不可能提出任何理由,根据以上的道 理,绝对时间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讨论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思想,他所说 的上帝的选择和自然法则是不矛盾的。自然法则遵守充足理由律, 当莱布尼茨认为上帝是最后的原因时,实际的效果是把自然的法则 神秘化了。他的判断终于没有离开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传统,这个传 统认为形式因决定质料因,精神的原因先于物质的原因。莱布尼茨 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复强调,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解释为什么现实的 世界是最好的。

莱布尼茨坚持不用当时流行的物质的广延性来说明物质的本 性,他的观点是:“如果物体的本质就在于广延,那么只有这样的广延 性不足以解释物体的所有属性……物体中有某种性质,只有靠这样

① 这里论及的莱布尼茨的观点,参见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和科学哲学》,沃尔乌 斯编译,第164—174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

的性质,物体才能以某种方式运动,结果是一定要应用某种力使物体 运动……”①这样的判断是针对所谓机械唯物主义的。为了说明问 题,莱布尼茨还画了物体运动的示意图,旨在说明,物体中有某种非 几何学(非长宽高,或者非广延)的东西,这个东西属于形而上学(在 这个意义上,物体才是实体),它就是上面所说的神秘的力,它是积极 主动的,而物体本身是消极被动的。莱布尼茨认为,它也说明了具有 广延性的物质实体的本性是精神的,而纯粹的数学和几何学都不足 以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莱布尼茨称,大多数献身于数学的人都 不太喜欢形而上学,因为他们发现数学是清晰的,形而上学则是隐晦 的。② 莱布尼茨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在于对哲学无知的人不能 理解哲学概念,对形而上学的偏见从数学蔓延到其他学科(数学是它 们的基础);另一方面,自柏拉图以来,所谓“第一哲学”并没有真正的 进步,这又与哲学概念有关,哲学家们认为这些普遍性的概念是完满 的,能被所有人知道,实际上对不懂哲学的人来说,哲学概念是晦涩 的。莱布尼茨认为,最好的办法是用接近科学的术语代替哲学术语, 比如不说“实体”,而说“原因”、“主动”、“关系”等等。他称赞笛卡尔为 形而上学带来了变化,即用一种怀疑眼光使精神离开感性的事物,但 遗憾的是,笛卡尔没有坚持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隔开,从而断定物体 的本性在于广延。莱布尼茨绝对不赞成哲学的隐晦性,他说:“在我 看来,形而上学甚至比数学更需要清晰性和确定性。”③因为哲学被看 成是科学的理论基础,可以创造解释科学疑惑的哲学概念。科学史 的事实也是如此,“能”和“力”的概念,它们最初被创造出来时,其哲学 意义远大于其具体科学的意义,它们首先是哲学或自然哲学的概念, 被当成所有科学学科的原因和动力。其实,莱布尼茨把它视为藏在 物体内部的精神创造力。

①《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邓肯英译本,第42页,新港出版社,1908。

② 见同上书,第74—75 页。

③ 同上书,第75页。

作为一个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哪个身份更伟大呢?让 我们看看他自己的表白,他说:“虽然我是那些非常努力为数学工作 的人之一,但从我青年时代起,我就不断地思考哲学,因为在我看来, 通过清楚的证明,可以有一条道路,在哲学中建立靠得住的东西。”① 就是说,在最根本处,科学要依赖形而上学作最后的解释。无论从莱 布尼茨本人的意向还是世所公认的事实,莱布尼茨首先是个大哲学 家,其次才是一个数学家或科学家。

为了区别于以往的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莱布尼 茨多次称他的哲学体系是“新体系”。他说:“我应当毫无困难地说,灵 魂运动物体,就像哥白尼真实地谈到太阳的升起。”②这是一个隐喻 吗?哥白尼发动了天文学领域的革命,莱布尼茨的“新体系”是真正 的哲学革命吗?我们知道,莱布尼茨曾经把他的单子理论称为“假 说”,“假说”的称谓与科学特别是天文学有关。与亚里士多德比较,莱 布尼茨的哲学形态受科学影响更大,后者毕竟生活在科学革命的 时代。

莱布尼茨对笛卡尔给予高度评价,后人普遍认为他的工作是笛 卡尔事业的继续。莱布尼茨认为,笛卡尔的弟子们并没有发现笛卡 尔真正的精神遗产。他说:“我一向表白自己非常敬重笛卡尔,很少 有人达到他那样的天才……至于我所获得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声誉, 不是拒绝了笛卡尔才得到的。”③莱布尼茨指的这个精神财产就是笛 卡尔的物理学或者自然哲学。莱布尼茨和笛卡尔一样从物理学或者 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世界,比如,他把自然界比喻为一架复杂的大机 器,或者走时准确的钟表。他说:“除了[把自然]解释为一架机器,我 们不能更好地阐述自然的设计,展示它所有部分的活动……我希望 这样的方法也应用到医学中,动物的身体也是一架机器……于是我 们看到了用于物理学的最终原因,不仅[使我们]赞美上帝的智慧,它

①《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邓肯英译本,第77页,新港出版社,1908。

② 同上书,第93页。

③ 同上书,第114—115页。

是主要的原因,而且使我们认识和安排事物。”①至此,莱布尼茨已经 为我们设定了一幅自然哲学的完满图画。但是,莱布尼茨并没有忘 记“第一推动力”的选择权利,他不同意斯宾诺莎只从自然界的必然 性本身(斯宾诺莎也称其为“神”)解释自然的机械唯物主义。他说: “斯宾诺莎关于上帝理智的爱只是骗人的外表,因为没有选择,只根 据必然性,不区别善与恶,上帝不能选择值得爱的东西。不是在必然 性中,而是在善中发现上帝真正的爱。”②在莱布尼茨看来,如果仿照 斯宾诺莎的意见,就等于完全放弃了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斯宾诺莎 相比,莱布尼茨的自然有着更多的色调。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乡-在线阅读

    还乡① 哦,孤独啊!你,我的故乡孤独啊!我在野蛮的异乡过野蛮的生活,呆得太久了,现在回到你这里,止不住我的眼泪! 现在,你只用手指点着我,像做母亲的点着我,现在你只向我微笑,像做母亲的微笑着,现在你只说:“从前像狂风一样从我这里刮走的,那是谁啊?—— ——那是谁?他在临走时说:我在孤独身边呆得太久了,竟使我忘掉了沉默②!现在你一定把它学会了吧? 哦,查拉图斯…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125
  • 阿里斯托芬-《云》-(十一)第六场(第二次对驳)-在线阅读

    歌队 (短歌首节) 老年人,想想你自已的事情: 怎样才能够在辩论中胜过这个人。 他要是没有什么可以倚仗, 便不会这样放肆,这样莽撞: 他的有恃无恐多么明显呀, 说话蛮横有力。 (首节完) 歌队长 (向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这一场争论是怎样开始的? 你得告诉我,这你一定做得到。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我告诉你这一场争论是怎样开始的; 正当我们安会的时候。正如你所知…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1日
    207
  • 第四节德国启蒙运动的自我理解

    德国启蒙运动发展到晚期,思想家们开始从问题的纷争中走出 来,转而对这场运动本身进行反思。1784年9 月,门德尔松在《柏林 月刊》第4期上发表文章《关于什么是启蒙的问题》(“was heisst Aufkl语中的外来词,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了的产物,其目的是对人的 社会状况予以改善。“启蒙”(Aufklarung)与理论的东西、客观的理性 知识和人的主观能…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08
  • 埃斯库罗斯悲剧-《阿伽门农》-(二)进场歌-在线阅读

    (宫人自宫内上,点燃祭坛上的火焰后退下;由阿尔戈斯长老们组成的歌队进场) 歌队 光阴荏苒已十载,自从那 普里阿摩斯的强大的指控者 墨涅拉奥斯和阿伽门农王, 阿特柔斯之子;由宙斯赋予 共同的强大王权和王杖, 离开这个国家,统率着 五千条船的阿尔戈斯大军, 作为战斗辩护人出征, 愤怒地声称要进行恶战,…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289
  • 第十章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étius)1715 年出身在法国一个世 代从医的家族,他的祖父和父亲分别是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的御医。 爱尔维修的家庭信奉新教,他从小就在耶稣会的学校里学习,并在那 里读完了大学。爱尔维修喜欢洛克的著作。他曾经说:“洛克摧毁了 旧人类,从他那里诞生了新人,并从此走向真理。”①他一生都是一个 洛克主义者。此外,对爱…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19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