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伦理学基础之上的。由 于他的伦理学把知识与情感结合起来,并且从情感出发阐述幸福概 念和知识的合理性,并由此推出自然权利、社会、法、国家、公民等概 念,从而与以霍布斯为代表的极端利己主义区别开来。斯宾诺莎的情 感论和政治哲学与他的自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诉诸一个大写的 “自然-神”,重视人的自然感情——这样的自然感情本身既不善也不 恶。但是情感与理性是有区别的,情感的各种样式总是与想像联结起 来,有许多消极被动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就是因联想而产生的,所以斯宾 诺莎认为要克制和引导情感,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使情感 成为积极主动的、被理解的,从而可以过上快乐的情感生活,也就是幸 福。这种克制和引导力量之方向往往与情感和情绪的实际倾向相反, 故而任何情感非借一个相反的较强的情感不能克服。这种克服和引导 的力量就是理性的力量。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理性包含了情感的 内容,它是一种被理解了的情感——正是从这里引出了斯宾诺莎的政 治哲学——尚未被理解的个人情感或情绪是偶然的、相互冲突的。于 是人们就面临着两种祸害,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三十七 附释二中写道:“我曾经指出,任何情感非借一个相反的较强的情感不 能克服,并且又曾指出,一个人因为害怕一个较大的祸害,可以制止作 损害他人的事。就是这个定律可以作为建筑社会的坚实基础。”①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00页。商务印书馆,1983。

这较大的祸害就是无数毫无约束力的、相互冲突的个人欲望所产生 的祸害,它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那么,什么是较小的祸害呢? 斯宾诺莎没有明说,但我们从书中可以悟出,这就是建立社会乃至国 家对个人所带来的祸害。这种祸害就在于把个人的情感情绪判断的 自然权利“收归公有”,有了一个社会的良心或社会代言人,用普遍 性、必然性取代了特殊性、偶然性。两害相遇取其轻,所以人们出让 自己的自然权利给社会、法、国家,人自己则成为“公民”。在斯宾诺莎 看来,这当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是符合理性的。在我们看来,理性 就在于它所支配的一切内容从此就是“大公无私”的。尽管偶然特殊 的情感和情绪是大量的,充斥日常生活的,但社会或国家只是制定一 般性的规范,维护公共秩序。斯宾诺莎接着上面那段话还有一段非 常重要的论述:

由此我们就可容易看出,在自然的状态下,无所谓人人共同 一致承认的善或恶。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皆各自寻求 自己的利益,只依照自己的意思,纯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去判 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除了服从自己外,并不受任何法律 的约束,服从任何别人。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是没有“罪”的观念 的,反之,只有在社会状态下,恶与善皆为公共的契约所决定,每 一个人皆受法律的约束,必须服从政府。所以“罪”不是别的,只 是国家的法律所要惩罚的“不服从”而已。反之,服从就是一个 公民的功绩,因为,由于公民能服从国家的法令,他才被认为值 得享受国家的权益。再则,在自然的状态里,没有一个人经过公 共的承认,对于某种物品有何主权,亦没有任何自然物品可以说 是属于这人的而非属于那人的,而乃是一切物属于一切人。所 以在自然状态下,给己之所有以与人,或夺人之所有以归已的意 志,皆无法想像。换言之,在自然状态下,即无所谓公正或不公 正,唯有在社会状态下,经过公共的承认,确定了何者属于这人, 何者属于那人,才有所谓公正或不公正的观念。由此可见,公正 与不公正,功与罪皆是外在的概念,而不是表明心灵的性质的属性。①

这段话含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在某种意义上,18世纪以卢梭 为代表的启蒙时代的“社会契约论”,19 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 论,甚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都与这段话有密切的关系。这 种密切关系首先在于对“自然状态”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 它是一个纯粹的“假设”,来自于“想像”。但是这里我们发现我们所使 用字眼的苍白无力,因为这里所谓的“想像”设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 非常熟悉的情况是真的,即以个人的意愿(欲望)为意愿,那么社会也 就成为一个压制的力量,它压制人的欲望,使之不能为所欲为。为了 说明这样的压制或规范的“合理性”,“政治”不得不创造出一套语言 词汇,如善与恶、罪与罚、公正与不公正,乃至最著名的自由、平等、博 爱等等。这是一套近代以来我们所熟知的“政治哲学”的话语,我们 选择了它,也就是选择了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必然的选 择,无论是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还是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或是马 克思主义,都在语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概念。于是我们就 有了一个总的标准,它往往是以逻辑语言的形式鼓舞我们的精神,规 范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却突然发现自己用错了字眼,真正与“想 像”、“假设”相配的其实不是我们的自然状态,而是我们的“社会状 态”——人类全部的社会规范、制度和体系都是一个大的想像中的假 设的结果,从大的方向上没有超越斯宾诺莎在这里所提出来的“公共 契约”或“社会契约”理论。这是一个总的基础,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哲 学流派的细节大多源自于此。在这个基础上有了“权利”、“权力”“义 务”等这些法学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即义务在于服从权力,权 利在于享有权力应该给予的东西。对于社会的每个成员而言,这不 啻为一个“卖身契”,从此我们个人的全部幸福和荣辱全系于“社会”, 我已经签了字,就要你来为我做主。但是,在契约签订之后,我们惊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00—201页,商务印书馆,1983。

愕地发现构成社会大厦的“基础”出了问题,这个基础的合理性完全 出自我们的假定,我们假定那些美好的规范总能在社会中正常地运 转,尽管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在关于国家的学说中,斯宾诺莎与霍布斯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斯 宾诺莎不像霍布斯那样强调国家的权力(霍布斯主张集权,建立统一 的意志和人格,他把这个国家称做伟大的“利维坦”)。斯宾诺莎说: “关于政治学,我与霍布斯的区别在于我要永远保持完整的自然状 态,以至于国家优于庶民的最高权力只能拥有它相应的份额。”①斯宾 诺莎的这种态度与他对自然(神)的崇拜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说,订 立契约,建立国家,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国家不应该剥夺人的自然 权利,斯宾诺莎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任何异化出去的政治权力。他认 为自然的权利也就是神本身的权利,是人人应该拥有的。但是,斯宾 诺莎并不认为人可以不加限制地扩张自己的欲望,人享有自然权利 的活动应该是有德性的活动,也就是理性的活动,与想像联系的情绪 和情感活动不是力量,而是虚弱和奴役的表现,人最大的幸福不是感 性的,而是精神自身的满足,即理解神。但是,斯宾诺莎的“神”没有情 感、意识、意志、目的,它的本性在于无形的自然,我们在这里想到了 中国哲学家老子“自然无为”的古训。

为了更完整地阐述斯宾诺莎的政治理论,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 另一本重要著作《神学政治论》。② 在这部书中,斯宾诺莎反对以神学 教义解释政治学的企图,他认为《圣经》只是一个普通的文本,可以用 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态度研究《圣经》作者的意向。我们应该注意到斯 宾诺莎的这种态度所具有的现代解释学倾向:他在该书的第4章中发 展了一种注释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注意从哲学和历史角度对《圣经》

①《斯宾诺莎通信集》,沃尔夫英译本,第269页,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公司,1928。

② 关于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一书的内容,我们以下参照了《斯宾诺莎与革命前的法国思想》(Spinoza et la pensee francaise avant la révolution,Verniere Paul Presses uiversitairres de France,1954),第124、141、146页。

加以研究。这样的研究不是预先确定文本的价值,而是注重文本所 具有的意指关系。斯宾诺莎区分了注释方法的三个方面:(1)语言,要 求熟练掌握希伯来语;(2)语义学,精确地比较词典中有关词的准确 含义,找到可以接受的原义和隐喻;(3)研究希伯来人的历史和被认 定为作者的生平。斯宾诺莎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法消除《圣经》中的神 秘成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方法无疑具有批判性,它不再 相信任何宗教教会的权威解释,唯一可以值得信赖的是独立的经验 和理性判断。这样的判断需要丰富的文献学和历史学的资料,按照 这样的方法所发现的文本原义明显脱离了教会的判断。比如,斯宾 诺莎在这部著作中认为,摩西的法律仅仅限于犹太人,而且“摩西五 经”(《圣经》的首五卷)之类的作者身份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斯 宾诺莎的观点是摩西的书已经遗失了,而那些书与传下来的“摩西五 经”没有任何关系。这一切解释使《圣经》朝向世俗化,而不是神圣化。 斯宾诺莎政治哲学中显露出的精神自由和无神论倾向在18世纪 法国哲学中得到了最好的继承,他的著作也是伏尔泰、卢梭启蒙思想 的直接来源。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言,斯宾诺莎哲学中 的实体观念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进一步发展起来,走上了思 辨的道路。斯宾诺莎在著作中使用了几百个学术术语,他在继承古 代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这些词的含义,成为后来哲学所使用 的基本词汇。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一章 智慧之爱-在线阅读

    第一章 智慧之爱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 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一章,我想,是要写的。但您若性急,就跳过去,也许您会 认为下一章才是我这本书的开始。 大家都听说过“哲学”这个字眼,但未必有人知道哲学是个 啥东西。说实话,我虽然学习过十年哲学,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 对于哲学这个东西的各方各面都可以大说一通,但您要是问…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7日
    17
  • 第七节 诗学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一种艺术哲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述美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144
  • 阿里斯托芬-《云》-(二)进场-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 肃静,老人,静听我的祈祷。 无边的空气,我的主人和王,你把大地高悬在空中。 光明的以太啊,鸣雷放电的神圣云神啊, 高高地升起来呀!女王啊,快对着你们的哲人显现!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别忙,别忙,等我用衣服盖好,免得淋湿了。 真倒霉,从家里出来时没带皮帽。 苏格拉底 快来呀,尊贵的云神,快出现给这人看, 不论你们正倚在奥林波斯神圣的雪岭上, 或是正在你…

    书籍分录 2024年2月29日
    191
  • 柏拉图-《法篇》-第三卷-在线阅读

    第 三 卷 雅典人那么,这个问题就谈到这里。但是我们可以拿什么676 来作为一个国家的开端呢?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最方便的办法 我想是这样的。 克利尼亚什么办法? 雅典人当我们研究一个城邦在美德和邪恶两方面的进展 时,我们通常会从某一点开始,因此我们同样也可以用这个起点作 为国家的开端。 克利尼亚 这个起点是什么? 雅典人 呃,我想这个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66
  • 第一节步入哲学之途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于1900年2月11日出生于德 国马堡。父亲约翰内斯·伽达默尔(Johannes Gadamer)是位大学教 授和药物化学家,母亲也是一位令人充满敬意的有教养的妇女。当 步入耄耋之年的伽达默尔回忆起自己童年时代时,充满着深深的自 豪和兴奋:“一个世纪交点诞生的婴儿,一个教授的儿子而自己又成 为了教授。……早年…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170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