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

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伦理学基础之上的。由 于他的伦理学把知识与情感结合起来,并且从情感出发阐述幸福概 念和知识的合理性,并由此推出自然权利、社会、法、国家、公民等概 念,从而与以霍布斯为代表的极端利己主义区别开来。斯宾诺莎的情 感论和政治哲学与他的自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诉诸一个大写的 “自然-神”,重视人的自然感情——这样的自然感情本身既不善也不 恶。但是情感与理性是有区别的,情感的各种样式总是与想像联结起 来,有许多消极被动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就是因联想而产生的,所以斯宾 诺莎认为要克制和引导情感,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使情感 成为积极主动的、被理解的,从而可以过上快乐的情感生活,也就是幸 福。这种克制和引导力量之方向往往与情感和情绪的实际倾向相反, 故而任何情感非借一个相反的较强的情感不能克服。这种克服和引导 的力量就是理性的力量。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中,理性包含了情感的 内容,它是一种被理解了的情感——正是从这里引出了斯宾诺莎的政 治哲学——尚未被理解的个人情感或情绪是偶然的、相互冲突的。于 是人们就面临着两种祸害,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第四部分命题三十七 附释二中写道:“我曾经指出,任何情感非借一个相反的较强的情感不 能克服,并且又曾指出,一个人因为害怕一个较大的祸害,可以制止作 损害他人的事。就是这个定律可以作为建筑社会的坚实基础。”①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00页。商务印书馆,1983。

这较大的祸害就是无数毫无约束力的、相互冲突的个人欲望所产生 的祸害,它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那么,什么是较小的祸害呢? 斯宾诺莎没有明说,但我们从书中可以悟出,这就是建立社会乃至国 家对个人所带来的祸害。这种祸害就在于把个人的情感情绪判断的 自然权利“收归公有”,有了一个社会的良心或社会代言人,用普遍 性、必然性取代了特殊性、偶然性。两害相遇取其轻,所以人们出让 自己的自然权利给社会、法、国家,人自己则成为“公民”。在斯宾诺莎 看来,这当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是符合理性的。在我们看来,理性 就在于它所支配的一切内容从此就是“大公无私”的。尽管偶然特殊 的情感和情绪是大量的,充斥日常生活的,但社会或国家只是制定一 般性的规范,维护公共秩序。斯宾诺莎接着上面那段话还有一段非 常重要的论述:

由此我们就可容易看出,在自然的状态下,无所谓人人共同 一致承认的善或恶。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皆各自寻求 自己的利益,只依照自己的意思,纯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去判 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除了服从自己外,并不受任何法律 的约束,服从任何别人。因此在自然状态下,是没有“罪”的观念 的,反之,只有在社会状态下,恶与善皆为公共的契约所决定,每 一个人皆受法律的约束,必须服从政府。所以“罪”不是别的,只 是国家的法律所要惩罚的“不服从”而已。反之,服从就是一个 公民的功绩,因为,由于公民能服从国家的法令,他才被认为值 得享受国家的权益。再则,在自然的状态里,没有一个人经过公 共的承认,对于某种物品有何主权,亦没有任何自然物品可以说 是属于这人的而非属于那人的,而乃是一切物属于一切人。所 以在自然状态下,给己之所有以与人,或夺人之所有以归已的意 志,皆无法想像。换言之,在自然状态下,即无所谓公正或不公 正,唯有在社会状态下,经过公共的承认,确定了何者属于这人, 何者属于那人,才有所谓公正或不公正的观念。由此可见,公正 与不公正,功与罪皆是外在的概念,而不是表明心灵的性质的属性。①

这段话含有极为丰富的想像力。在某种意义上,18世纪以卢梭 为代表的启蒙时代的“社会契约论”,19 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 论,甚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都与这段话有密切的关系。这 种密切关系首先在于对“自然状态”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 它是一个纯粹的“假设”,来自于“想像”。但是这里我们发现我们所使 用字眼的苍白无力,因为这里所谓的“想像”设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 非常熟悉的情况是真的,即以个人的意愿(欲望)为意愿,那么社会也 就成为一个压制的力量,它压制人的欲望,使之不能为所欲为。为了 说明这样的压制或规范的“合理性”,“政治”不得不创造出一套语言 词汇,如善与恶、罪与罚、公正与不公正,乃至最著名的自由、平等、博 爱等等。这是一套近代以来我们所熟知的“政治哲学”的话语,我们 选择了它,也就是选择了我们现在的生存方式。这是一种必然的选 择,无论是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还是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或是马 克思主义,都在语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概念。于是我们就 有了一个总的标准,它往往是以逻辑语言的形式鼓舞我们的精神,规 范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却突然发现自己用错了字眼,真正与“想 像”、“假设”相配的其实不是我们的自然状态,而是我们的“社会状 态”——人类全部的社会规范、制度和体系都是一个大的想像中的假 设的结果,从大的方向上没有超越斯宾诺莎在这里所提出来的“公共 契约”或“社会契约”理论。这是一个总的基础,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哲 学流派的细节大多源自于此。在这个基础上有了“权利”、“权力”“义 务”等这些法学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即义务在于服从权力,权 利在于享有权力应该给予的东西。对于社会的每个成员而言,这不 啻为一个“卖身契”,从此我们个人的全部幸福和荣辱全系于“社会”, 我已经签了字,就要你来为我做主。但是,在契约签订之后,我们惊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00—201页,商务印书馆,1983。

愕地发现构成社会大厦的“基础”出了问题,这个基础的合理性完全 出自我们的假定,我们假定那些美好的规范总能在社会中正常地运 转,尽管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

在关于国家的学说中,斯宾诺莎与霍布斯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斯 宾诺莎不像霍布斯那样强调国家的权力(霍布斯主张集权,建立统一 的意志和人格,他把这个国家称做伟大的“利维坦”)。斯宾诺莎说: “关于政治学,我与霍布斯的区别在于我要永远保持完整的自然状 态,以至于国家优于庶民的最高权力只能拥有它相应的份额。”①斯宾 诺莎的这种态度与他对自然(神)的崇拜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说,订 立契约,建立国家,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国家不应该剥夺人的自然 权利,斯宾诺莎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任何异化出去的政治权力。他认 为自然的权利也就是神本身的权利,是人人应该拥有的。但是,斯宾 诺莎并不认为人可以不加限制地扩张自己的欲望,人享有自然权利 的活动应该是有德性的活动,也就是理性的活动,与想像联系的情绪 和情感活动不是力量,而是虚弱和奴役的表现,人最大的幸福不是感 性的,而是精神自身的满足,即理解神。但是,斯宾诺莎的“神”没有情 感、意识、意志、目的,它的本性在于无形的自然,我们在这里想到了 中国哲学家老子“自然无为”的古训。

为了更完整地阐述斯宾诺莎的政治理论,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 另一本重要著作《神学政治论》。② 在这部书中,斯宾诺莎反对以神学 教义解释政治学的企图,他认为《圣经》只是一个普通的文本,可以用 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态度研究《圣经》作者的意向。我们应该注意到斯 宾诺莎的这种态度所具有的现代解释学倾向:他在该书的第4章中发 展了一种注释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注意从哲学和历史角度对《圣经》

①《斯宾诺莎通信集》,沃尔夫英译本,第269页,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公司,1928。

② 关于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一书的内容,我们以下参照了《斯宾诺莎与革命前的法国思想》(Spinoza et la pensee francaise avant la révolution,Verniere Paul Presses uiversitairres de France,1954),第124、141、146页。

加以研究。这样的研究不是预先确定文本的价值,而是注重文本所 具有的意指关系。斯宾诺莎区分了注释方法的三个方面:(1)语言,要 求熟练掌握希伯来语;(2)语义学,精确地比较词典中有关词的准确 含义,找到可以接受的原义和隐喻;(3)研究希伯来人的历史和被认 定为作者的生平。斯宾诺莎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法消除《圣经》中的神 秘成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方法无疑具有批判性,它不再 相信任何宗教教会的权威解释,唯一可以值得信赖的是独立的经验 和理性判断。这样的判断需要丰富的文献学和历史学的资料,按照 这样的方法所发现的文本原义明显脱离了教会的判断。比如,斯宾 诺莎在这部著作中认为,摩西的法律仅仅限于犹太人,而且“摩西五 经”(《圣经》的首五卷)之类的作者身份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斯 宾诺莎的观点是摩西的书已经遗失了,而那些书与传下来的“摩西五 经”没有任何关系。这一切解释使《圣经》朝向世俗化,而不是神圣化。 斯宾诺莎政治哲学中显露出的精神自由和无神论倾向在18世纪 法国哲学中得到了最好的继承,他的著作也是伏尔泰、卢梭启蒙思想 的直接来源。但是,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言,斯宾诺莎哲学中 的实体观念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进一步发展起来,走上了思 辨的道路。斯宾诺莎在著作中使用了几百个学术术语,他在继承古 代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这些词的含义,成为后来哲学所使用 的基本词汇。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四章 反对科学的哲学-在线阅读

    第四章反对科学的哲学 柏格森哲学满是横冲直撞的生命,几乎 处处与科学相对立。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哲学,就这个特征而言,他的哲 学与叔本华、尼采一脉相承。 在柏格森看来,当时盛行的崇拜理智以及以理智为工具的 科学都是有缺陷的,都不能了解生命与自我、运动与世界等等的 真相,而他的哲学就是要改正这些缺陷,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形 而上学,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生…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84
  •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卷十二-在线阅读

    在绝望中也要训练自己 1.你辗转祈求的那一件东西,你立刻就可梁实秋∶自古以来,有操 以得到,只要你不拒绝给你自己。那即是说,如 ∶守、有修养的哲学家历代 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 果你不怀念过去,把将来交付给上苍,以虔诚与 叱咤风云的皇帝也是史 公道来面对现在∶"虔诚",以便爱你的命运,因 不绝书的,但是以一世英 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者 为自然把那命运交付给你,…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3日
    77
  •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是命运-在线阅读

    译后记 读者眼前这本《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Ecce homo.Wie man wird, was er ist)是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年)的最后一本著作(遗著,1908年出版)。1888年9月下旬以后,直至1889年初精神失常,这位德国哲学家住在意大利的都灵。10月底,尼采开始写作本书,至12…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22
  • 埃斯库罗斯悲剧-《奠酒人》-(三)第一场-在线阅读

    埃勒克特拉 女奴们,你们在宫中是我的好助手, 现在伴随我来这里作这次献祭, 愿你们能为我提供有益的建议。 为亡者作祭奠,我该说些什么? 我怎样祝祷?怎样向父亲祈求? 我说这祭品来自亲爱的妻子, 我的母亲,献给亲爱的丈夫? 我没有这样的勇气,我找不到 合适的词语,祭奠于父亲的坟前。 或者我这样说,按照通常惯例: 愿亡灵根据献祭者的行为给以 同等的回报,给恶行者…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1日
    230
  • 尼采-《悲剧的诞生》-九-在线阅读

    九 在希腊悲剧的阿波罗部分、也即在对话中浮现出来的一切,看 起来是简单的、透明的、美丽的。在此意义上讲,对话是希腊人的 映象——希腊人的本性是在舞蹈中彰显出来的,因为在舞蹈中最 大的力量只是潜在的,但在灵活而多彩的动作中得以透露出来。 所以,索福克勒斯的英雄的语言以其阿波罗式的确定和明静特性 65 而让我们大为惊喜,以至于我们立刻就以为洞见到了他们的本质 的…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9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