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斯宾诺莎论理智与自由

斯宾诺莎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情感与节制情感,但这并不是他 的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上一节斯宾诺莎论述的中心脉络是:不能任 意地放纵情感,做情感的奴隶,要依靠理性的力量过合乎伦理的感情 生活。这样的态度是积极的、自主的、快乐的,也就是斯宾诺莎所谓 的自由。在《伦理学》第五部分的序言中斯宾诺莎开篇就说:“最后我 进到伦理学的另一部分,来讨论达到自由的方法或途径。”①幸福靠理 性克制情感,以获得心灵的自由,这样的能力就是斯宾诺莎理解的智 慧。换句话说,有智慧才有能力获得幸福。斯宾诺莎明确指出,虽然 他的伦理学包含心灵和身体两方面的内容(如以上所述),但是他排 斥其中的技术方面,比如逻辑(完善知识)和医学(保养身体)。心灵的 自由也不讨论身体,因为前者是心灵靠理性克服情感的力量,后者与 一种野性的情绪有密切的联系。

斯宾诺莎和一切理性主义者一样,以为靠理性就可以驾驭情感, 但是,他并不同意在这个问题上斯多亚学派和笛卡尔的观点。斯多 亚学派认为感情绝对依赖意志,人能绝对地驾驭感情;笛卡尔认为心 灵(灵魂)与脑髓的精华,即所谓松果体的部分,有特别密切的联系。 心灵凭借着松果体去知觉或直觉,但是心灵是绝对主动的原因,它推 动松果体活动,故也是控制自己情感的绝对力量。这样的观点同样 强调意志的绝对权威。斯宾诺莎不赞同笛卡尔的观点,认为笛卡尔 犯了他所指责的那种错误,即“用神奇的性质来解释隐晦的事物”③. 可以说,在这一部分中,斯宾诺莎是在批评笛卡尔的意志自由观点的 过程中,澄清理智与自由的关系问题。

我们注意到哲学史上一种常见的现象,一个哲学家批评另一个 哲学家,理由是后者依靠的是一种纯粹的假设,但是,前者的批评同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36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238页。

样也是以假设为基础的,斯宾诺莎对笛卡尔的批判就属于这种情况。 斯宾诺莎也不得不面对身与心完全特殊而又相互关联的难题。第五 部分公则中的命题一写道:“思想和事物的观念在心灵内是怎样排列 和联系着,身体的感触和事物的形象在身体内也恰好是那样排列和 联系着。”①这样的情形是我们单凭经验就能感觉到的,经验上不言而 喻的东西在理论上并不一定说得清,比如笛卡尔就是这样。现在,斯 宾诺莎又尝试解决它。我们这里应指出,不能把斯宾诺莎的泛神论 说成是所谓的“唯物主义”,当他说观念的次序与事物的次序相同时, 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根本,而是说两者之间相互符合,根本的东西是神 (自然或实体),它的色彩是宗教的、神秘的。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的话:“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 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②此言甚佳,特别是后一 句话。这样的立场用在斯宾诺莎身上同样是恰到好处的,我们把他 所说的心灵自由看做是对情感和情绪之本性的把握。这样的把握是 一种完全的理解,如此之人的情感就比蒙昧之入的情感来得深 刻——在日常的喜怒哀乐中悟出了别的东西,从而不是情绪的奴仆。 理解了的情感之所以更加深刻,就在于它并不因为引起情感之外在 原因的消失而消失(比如真正的爱情并不因为情人的死亡而死亡)。 而没有理解的情感则是被动的,它只是瞄住身体形象的吸引(一个纯 粹外在的原因),并随着这个外在原因的消失而消失。斯宾诺莎还把 理解了的东西说成是清晰的,如命题三写道:“一个被动的情感只要 当我们对它形成清楚明晰的观念时,便立即停止其为一个被动的情 感。”③换句话说,纯粹被外在原因(如身体的形象)所吸引的情感是被 动的、混沌模糊的。按照理性主义的标准,这样的模糊是不可忍受 的,它排斥了哲学,或者说,只能被动地描述体验,而不能解释或理 解。于是斯宾诺莎又返回到了他的理性主义立场上,如命题三绎理; “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

①③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40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5页,人民出版社,1964。

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①

写到此,我们忽然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它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 的感觉。哲学家和文学家用同样的字眼寓意着完全相反的内容,对 快乐与痛苦、幸福与不幸的判断是相互冲突的,文学家的幸福在哲学 家那里竟然成了痛苦,反之亦然。让我们相信谁呢?文学和艺术必 须执著于情感和想像,当斯宾诺莎号召我们不受情感的束缚时,反过 来岂不是让我们受理性的束缚,做理性的奴隶?我们这样的判断是 出于理性吗?出于理性的判断能反对理性自身吗?如果这是一个悖 论,那么悖论是必然出现的吗?如果悖论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理性 主义”的道理何在呢?当我们这样发问的时候,显然又是出于一个笛 卡尔式和斯宾诺莎式的动机,即从源头处弄清问题。于是,我们不得 不马上陷入新的悖论或混乱。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理解或谅解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 那是一个“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时代。那个伟大的时代激发起人们 越来越强烈的支配欲望,哲学家(往往也就是科学家)充满着自信,同 时把自己所不能理解的东西归结为荒谬。理性的时代形成了自己固 有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理性的同一性,用“—”统一“多”,心灵的力量就 是思想的力量。但是,对我们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感兴趣的往往不是 斯宾诺莎著作中的“理性”,而是那些模糊不定的东西,比如,他的自 然实体概念中所隐含的这种巨大秘密:自然而然,无所为而无所不 为,超脱一切情感样式之外,如此等等。它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黑 洞”,吞噬着人类所有的“热情”和“希望”;它是最后的、说不出的“原 因”,所以它是“神”。哲学家的“野心”比所有政治家加起来还要大,这 首先表现在他们使用的语言上,表现在他们用这样的语言所建构的 概念大厦上,正是在这个角度,法国当代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把传 统哲学家称做“工程师”。我们在斯宾诺莎写在第五部分的命题中就 能体会到这样的“野心”和由此获得的满足感,与前面的命题有所不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41页,商务印书馆,1983。

同的是,第五部分是《伦理学》全书的结尾部分,斯宾诺莎在此所用的 字眼和口气都越来越大,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永恒”、“本质”、“必 然”、“最高的德性”、“最高的满足”、“形式因”、“圆满性”、“无限”、“清 晰明白”,如此等等,这里有“最”虔诚的追求,所以斯宾诺莎哲学的最 高词汇是“神”——一个最高的存在,尽管它像似“黑洞”的存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教士们-在线阅读

    教士们 有一次,查拉图斯特拉给他的弟子们做一个手势,对他们说出这番话: “这里有些教士:虽然他们是我的仇敌,悄悄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吧,不要拔出剑来!2教士们跟自己也有些共通之处(对最终目的的探究意志、忍受苦难的意志、为道而战、勇气、英雄的气质等),所以查拉图斯特拉对教士们也怀…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108
  • 第二节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

    据第欧根尼· 拉尔修记载∶德谟克利特(Derocritus)"是阿布德拉本地人","他自己在《小宇宙系统》中说,当阿那克萨戈拉是老年人时,他还是-个青年。他比阿那克萨戈拉小40 岁"。而"按照塞拉绪罗在《阅读德谟克利特著作的导言》中说,他生于第 77 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3年(前 470一前469),这就比苏格拉底大1岁。因此,他应当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凯劳…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177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四卷 特勒马科斯远行访询墨涅拉奥斯-在线阅读

    他们来到群山间平旷的拉克得蒙。 二人直奔著名的墨涅拉奥斯的居处, 正值他举行婚庆喜筵,招待众亲朋, 为儿子和那高贵的女儿,在自己的家宅。 女儿嫁给无敌的阿基琉斯的儿子, 早在特洛亚担承应允结下的姻缘, 现在神明们成全他们的这门婚姻。 他把女儿和无数的马匹车乘送往 由婿郎为王的米尔弥冬人的著名城市。 为儿子婚娶斯巴达的阿勒克托尔的女儿, 壮健的爱子墨伽彭特斯由…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167
  • 绪论 古希腊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地位 本卷的内容是古希腊与罗马哲学。它延续的时间很长,从公元前6世纪初早期希腊哲学产生,至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关闭雅典的柏拉图学园标志着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终结,长达1000余年。 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之源,奠立了西方哲学与文化的传统。历来是在各历史阶段激发活力的西方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西方哲学的演进。它那富有…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7日
    475
  • 第四节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由于不同的哲学家对实在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自然也就存在 着不同形式的实在论。对各种实在论的出现,普特南曾有一个说明: “‘主义’(ism)一词在哲学中已经不时髦了,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某些 ‘主义’的词依然明显地顽固不化。‘实在论’就是这种词。近来,越来 越多的哲学家都在谈论实在论,却很少有人谈到什么是实在论。”①他 认为,所有的实在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151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