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按照斯宾诺莎的理解,人由心灵 与身体组成。它们所围绕的中心则是认识论,包括心灵的起源。除 了心灵与身体,我们还要谈论观念、想像、物体、真理、意志、自由等概 念。就原文而言,这里主要涉及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二部分的内容。 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二部分的题目是“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 这一部分主要由49个命题组成。斯宾诺莎为什么不称他的主要著作 为《认识论》而称《伦理学》呢?显然在他那里,伦理学的地位更高,但 它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狭义的伦理学,而包含了认知的内容:心灵 的幸福在于获得最高的知识。斯宾诺莎在第二部分开头就说:“我仅 限于讨论那种足以引导我们犹如牵着手一样达到对于人的心灵及其 最高幸福的知识的东西。”这样的幸福观或道德观是理性主义的。斯 宾诺莎首先提出了7个界说,但主要就是2个,即物体和心灵所形成 的观念或概念。他在公则中对物体和心灵作了说明,认为它们都与 人有关。所以这里的物体具体化为人的身体(有广延或有形状),心 灵则是人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斯宾诺莎并没有严格区分认识中的 理性和非理性,公则三特别把爱情、欲望当做思想样式的例子。换句
①《斯宾诺莎通信集》,沃尔夫英译本,第210页,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 公司,1928,
话说,情感和情绪也是思想的形式。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斯宾诺莎 把它们当做更重要的思想样式,因为第三和第四部分主要讨论情感。 公则五则说,所谓感觉,或者就是对身体(物体)的感觉,或者就是对 思想的样式的感觉,此外再无别的。
以下我们结合第二部分的界说讨论 49个命题的主要观点:思想 和广延是神的两个主要属性,就此而言,神既是思想的东西,也是广 延的东西,观念属于思想的系列,身体和物体属于广延的系列,它们 都以神为最终的原因;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 同的,但真观念只有它的内在标志,即自身的清楚明白,它不涉及对 象,也就是说它排除外在的标志,不与其对象相符合;实际存在的个 别事物的观念是思想的一个样式,思想的各个样式之间是相互区别 的;心灵起源于个别事物的观念,后者的变化必然引起前者的变化; 构成心灵的观念的对象的东西或是身体,或是物体,而不是别的,或 者说,人是由心灵和身体所组成;人的身体为外物所激动的任何情形 的观念必定包含有人身的性质,同时必定包含外界事物的性质;除了 因身体的感触而引发的情状或情感,心灵对身体一无所知;如果情感 只与心灵自身相关,就不是清楚明白的,而是模糊的;心灵中完满正 确的观念是真观念,否则就是知识的缺陷或错误,由真的或假的观念 所推断出的观念也是真的或假的。斯宾诺莎在命题四十的附释二中 提出三种观念或知识:(1)意见或想像。其来源有二:“第一,从通过感 官片断地、混淆地和不依理智的秩序而呈现给我们的个体事物得来 的观念……因此我常称这样的知觉为从泛泛经验得来的知识。第 二,从记号得来的观念;例如,当我们听到或读到某一些字,便同时回 忆起与它们相应的事物,并形成与它们类似的观念,借这些观念来想 像事物……”①(2)理性知识。“从对于事物的特质具有共同观念和正 确观念而得来的观念。”②(3)直观知识。“这种知识是由神的某一属 性的形式本质的正确观念出发,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知识。”③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79—80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③ 同上书,第80页。
命题四十二:“只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知识,而不是第一种知识,才教导 我们辨别真理与错误。”①命题四十四:“理性的本性不在于认为事物 是偶然的,而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②命题四十八:“在心灵中没有 绝对的或自由的意志,而心灵之有这个意愿或那个意愿乃是被一个 原因所决定,而这个原因又为另一原因所决定,而这个原因又同样为 别的原因所决定,如此递进,以至无穷。”③
这些命题含义丰富复杂,我们以下展开说明。
斯宾诺莎遇到了和笛卡尔一样的困惑,身与心差别如此之大应 如何相互关联?但是,斯宾诺莎比笛卡尔进了一步,他不说身心是两 个独立的实体,而说它们是唯一的实体之两个根本属性。但是,斯宾 诺莎还是遇到了困难,在他那里,身与心好像仍旧是两个平行的系 列,相互不是对方的原因。身与心的协调一致是由两者的根本原 因——神所决定的。身与心同是神的本质属性,所以它们之间不可 能相互矛盾,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时而通过身(物体),时而通 过心灵(思想)了解神,如此而已。它们其实也是表达神的两种根本 不同的样式。但是,这里斯宾诺莎谈论的主要不是实体而是人,也可 以认为,人是自然所开放的最美丽的花朵。同时在斯宾诺莎这里,人 并不是中心或最终的原因,这中心或最终的原因是自然或神。在知 识起源和顺序问题上,斯宾诺莎与巴克莱和洛克的经验论不同,他认 为神的本性或抽象的观念在先,经验和想像的因素在后;前者是真观 念,后者是意见。斯宾诺莎的态度否定了常识,即把经验的因素放在 观念的后面。我们由此不得不想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 图,他们就曾经把理念和意见区别开来,视前者为后者的原型、形式 和原因。当然,斯宾诺莎没有简单地摹仿苏格拉底,他提出了具有现 代哲学意义的重要思想,我们认为这就是身心关系问题,或者说,是 身体和情绪情感的问题。斯宾诺莎超过了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他把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81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83页。
③ 同上书,第87页。
人的问题具体化了。在命题十三的附释中,斯宾诺莎认为身心关系 中首要的是了解身体的本性,身体是心灵的主要对象。当斯宾诺莎 谈到身体时,他其实也是指物体。他的独特性在于用身体的特性代 指物体的特性。无疑,身体比物体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但斯宾诺 莎常常忽视身体与物体的差别,在这条附释的公则中,他就用物体的 力学运动说明身体的性质。
但是,斯宾诺莎很快就把目光转移到身体,因为身体是心灵的主 要对象,心灵的许多激动是由身体引起的,身体是最后的原因。这样 的激动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当原发的身体感触已经消失的时候,那些 激动所增补的观念还在。他说:“当人心在这种方式下认识物体,便 称为想像……心灵的想像,就其自身看来,并不包含错误,而心灵也 并不由于想像而陷于错误……”①想像就是用一个观念增补现在呈缺 失状态的事物,无论这个事物存在于过去、现在、将来。这时候,想像 既不是缺陷,也不是错误,而是心灵自由的能力,它们转瞬即逝,极其 偶然。如果引起身体激动的兴奋点之间有或明或暗的关系,在想像 或回忆时,兴奋点之间可以相互激发(详见命题十八)。这里斯宾诺 莎谈论的似乎不仅仅是哲学,而是为 20 世纪初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 所遵循的文学理论。这里的激动越真切细致,想像中的描述就越感 人。哲学和文学的内容都不过是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仅在于观念 是抽象的还是形象的,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逻辑的还是想像的或回忆 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情感状态的观念占绝大多数,几何或逻辑的 观念微乎其微。斯宾诺莎谈“情感”(affections)的内容远大于谈几何 或逻辑的内容,道理也在于此。
但是,在斯宾诺莎那里,关于心灵的学说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谓 的狭义认识论概念。这里的“心灵”一词,法文用“1’ame”,英文用 “mind”表示,都含有情感的内容。斯宾诺莎在命题二十四和二十五中 申明心灵的情感状态与关于身体和外物的正确知识无关。后者应该属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64页,商务印书馆,1983。
于斯宾诺莎所说的真观念,前者常与想像和回忆为伍,它们不是清晰 的,而是模糊的。真观念属于神而不属于被情感所充盈的“心灵”。换 句话说,情感的观念不属于神,而属于随时可以消失的心灵的各种样 式。在命题四十中斯宾诺莎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心灵中的情感 总与个别的因素有关;心灵中唯一正确的观念来自真观念,真观念是 “共同”的概念,它们超越了有限,或者是“先验”,任想像力如何发达也 无法把握(因为人心只考虑形象),因而不来自人心而来自神。心灵通 常只是具有意见或想像的观念,也就是以上斯宾诺莎谈到的第一种知 识。至于理性的概念和直觉知识,也就是真观念,或第二种和第三种知 识,只能来源于神,是天赋与心灵的真观念(参见命题四十一至四十 三)。与真观念相连的是清晰、真理、确定、完满、标准、必然、永恒等等; 反之,与情感和情绪(想像和回忆等等是它们的表达方式)相连的则是 模糊、不确定、片断、偶然等等。我们还要着重指出,从柏拉图到斯宾诺 莎,时间性的概念几乎不起什么作用,虽然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也提 到了绵延或时间,但是它被认为与真观念无关,因为“绵延就是存在的 不确定的延续”①,斯宾诺莎不需要从时间关系上讨论真观念。
关于自由,斯宾诺莎有自己特殊的理解:总体说来,自由应该是自 因的,没有在它之外的原因决定它、强迫它、束缚它、奴役它。但自由不 属于心灵,如命题四十八称:“在心灵中没有绝对的或自由的意志,而心 灵之有这个意愿或那个意愿乃是被一个原因所决定,而这个原因又为 另一个原因所决定,而这个原因又同样为别的原因所决定,如此递进, 以至无穷。”②即从根本上说心灵是不自由的,受奴役的,摆脱不了精神 上的强迫症。换言之,能意识到精神本质上的受奴役状况,可以获得精 神上相对的自由——这样的判断来自于意志。与笛卡尔的看法不同, 斯宾诺莎认为:“意志是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能力,而不是欲望……意志 与理智是同一的。”③显然这里斯宾诺莎对意志作了理性化的理解,把意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45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87页。
③ 同上书,第 88—89 页。
志与构造或理解概念的能力联系起来了,即“凡是我们的思想所不能达 到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的意志所不能达到的东西”①。
斯宾诺莎关于意志与自由关系的立场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把 意志划入理性一边,意志只是属于思想的延伸范畴,而不考虑不可思 议的东西。后者属于神秘的领域,我们无法对它作出判断,就像反驳 斯宾诺莎的人所提出的一个称做“布里丹之驴”的例子。布里丹(Johannes Buridani)是14世纪法国著名的经院哲学家,他在论证意志自 由时曾举了这样的例子:假如有一只饥渴的驴子处在等同距离的食 物与青草之间,而如果这驴子没有自由意志作抉择,老是犹豫作不出 决定,就一定会饥渴而死。布里丹对这种均衡状态的答案显然是“怎 么都行”,但是斯宾诺莎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认为这是一个蠢人或 疯人才会提出的问题。在自由意志问题上,斯宾诺莎显然还是没有 作出答案。
写作时的意图和写出的文本之效果往往并不是一致的,这适合 于任何作者。斯宾诺莎提出“身体”与“心灵自由”的观念,我们在这里 不得不提出与这两个观念相关的一个边缘性概念,它是斯宾诺莎与 17—18世纪启蒙浪潮之间的另一个联结点。用法文表示,这个词就 是“libertine”(放纵、不信教),它成了无神论者的一面旗帜。这个词 并不能狭隘地作某种“淫秽”的理解,它往往意味着生命的热情、感性 的冲动、不相信教会的教条等等,它们和“巴洛克”(baroque,意为“怪 异的”,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一词一起流行于17世纪,直 到18世纪还有它们的影响。“libertine”和“baroque”象征着与传统习 惯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和文学艺术方式,即欲望的多样性、奢华、幽雅, 不拘一格,如此等等。提倡者从斯宾诺莎的快乐原则那里找到了根 据,甚至还追溯到更早的古希腊的原子唯物论和伊壁鸠鲁伦理学,他 们的举止在当时可以说是大不敬的,被正统宗教攻击为“异教徒”或 者“无神论者”。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92页,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