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第一部分中讨论了关于实体的学说,但他 使用的标题却是“论神”。显然,这是斯宾诺莎的立场:神就是实体,实 体就是自然。这本书是严格按照几何学的方法写成的,在所有部分 中,按顺序先后出场的范畴是:(1)定义或界说,以规范最基本的概念; (2)公则,围绕定义作进一步的规范,然后提出一些解释性的基本命 题;(3)公设,内容与(2)类似,也由规范和命题组成。比较复杂的命题 则由证明和附释组成,有时在附释中还进一步划分出绎理。可以认 为,即使在形式上,斯宾诺莎也严格遵循形式逻辑中的演绎推理构造 他的哲学体系,这在哲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第一部分围绕“实体”(une substance)共有8个界说。总起来说, 实体是“自因”(cause de soi)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换句话说, 原因与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即决定论, 它认为凡是无原因的就等于无,或是一个荒谬),自因即“它的本质即包含存在”①。于是,实体就是在自身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它 无须借助别的概念。“属性”(attribut)则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

按照斯宾诺莎的理解,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但是我们所清楚认识 的实体属性却只有两个:可分的具有广延性的物体和不可分的精神 的心灵。实体作为由诸多属性所表示的绝对无限的存在,也就是 “神”(Dieu)。属性通常以特殊的“样式”(mode)表现出来,就是“分 殊”(les affections)②。但是,属性与分殊的差别是本质的。因为属性 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而分殊的样式却表现为偶然性。又因为样 式是在他物内,亦即通过他物而被认识的东西,分殊的样式表明自己 是受限制的。作为实体(也就是神)的两个根本属性的物体和心灵各 有自己的限制——一个物体可以被另一个物体所限制,一个思想也 可以被另一个思想所限制,但是物体和思想不能互相限制。斯宾诺 莎把这种情形叫做“自类有限”(finie en son genre)。实体不受自类有 限的限制,它的行为只由其自身决定,“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 东西叫做‘自由’(libre)”③。于是真正的自由在于实体自身,或存在 的自身,它也是“永恒的”(éternité),它在时间的绵延之外,这又是古 已有之的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以下的所有命题都是围绕上述定义展开的。我们注意到,斯宾 诺莎在书中大量应用了形式逻辑。就是说,或者是A,或者是非A。 非此即彼,没有亦此亦彼。这又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我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3页,商务印书馆,1983。本章中凡是引用该书,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均来自该译本。另外,为简便起见,原译文中括注的外文和参见内容也酌情删去。

②“les affections”一词在拉丁文和法文中的主要意思都是“情感”,贺麟先生译 为“分殊”,等于法文的“样式”(mode)。我这样理解:情感等同于分殊,它和样式一样 是逐个特殊的。即使我们同意贺先生的译法,也绝对不要忘记,这里的“分殊”其实就 是“les affections”。这是一个模糊词,也是最容易引起想像和过渡的词。事实上,对 “les affections”的分析占据了《伦理学》相当多的篇幅(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我们 可以把它当做对“分殊”的一种分析。

③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4页,商务印书馆,1983。

们发现,斯宾诺莎在许多术语的用法上也有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关于 对“必然性”(nécessairement)的解释,有时说它属于实体(“凡是仅仅 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自 由”),但紧接着又说它属于样式(“凡一物的存在及其行为均按一定 的方式为它物所决定,便叫做必然或受制”)。① 看来,斯宾诺莎使用 日常语言来表述几何学式的命题肯定是找错了工具,尽管他和笛卡 尔一样有着极其强烈的追求科学或理性的初衷。

在第一部分的公则中,斯宾诺莎的几则“公则”有同义反复之嫌, 其原因就在于他遵守形式逻辑的所谓同一律。诸如“凡是可以设想 为不存在的东西,则它的本质不包含存在”等等。

在以下的论述中,斯宾诺莎总共用了36个命题展开分析实体的 本性,我们把这些观点集中起来,主要是:实体的本性先于它的分殊, 因为实体是自因的(不凭借他物的概念),分殊则依赖他物(要想知道 分殊,必须从它所依存的东西的概念中去寻找);只有彼此有共同点 的事物才能互为原因;不同事物的区别,其原因或是由于实体属性的 不同,或是由于实体的分殊各异;只有一个实体,它不可分;可以伸延 的物体和可以思想的心灵是实体(神)的两个根本属性;实体的属性 是永恒存在的;实体的存在与实体的本质是同一的;实体是万物的内 因;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性决 定而以一定方式存在和动作;实体是第一个清楚明白的真观念,真观 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这就是说,凡是客观地包含在理智中的东西, 一定必然地存在于自然中。

我们首先要澄清,在这里我们使用“实体”一词的地方,斯宾诺莎 原文中大多使用“神”。“神”与“实体”到底是有所区别的,否则就只需 要一个词而不是两个。尽管斯宾诺莎明确说“实体就是神”,但是“神” 仍然可以是一个含义模糊的词,一个可以过渡的词。用词义的含糊 偷运或增补其他意义,这是直到现在哲学家还在应用的“诡计”。其

① 见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4页,商务印书馆,1983。

次,斯宾诺莎在这里编织了一则合乎逻辑的“神话”,它只管本性不管 数量,一切都逃不出必然性的监视和惩罚,这里没有偶然性的地位 故曰之“命运”或“神”。

“神话”中的神其实是看不见的,因为神或实体不显形,它既不可 见,就带有神秘色彩。我们也不可简单地说实体(我们还是用这个概 念增补“神”一词)是自然物体或物质,因为后者被斯宾诺莎说成是实 体的属性而不是实体本身。实体像一个幽灵,它躲在它的属性背后, 它能看见我们,我们看不见它,故而又为神。神就在那里,沉默着,所 有的“为什么”之类的问题都要从神这里找,否则就没有存在、认识、 理解、解释等等。神又不是人,没有形体,不能说神有多长多宽多高。 神不是人,也就没有心灵,不受情欲的支配,没有尘世中的烦恼。总 而言之,面对这样的神,按通常的词语,我们不能称它为“有”或“存 在”,而应称它为“无”。这里有一个中国和西方理解传统的差异,斯宾 诺莎把我们道家所谓的“无”说成“存在”。这不是简单的术语之争,因 为“无”激发的是想像、诗意、文学之类,而与“存在”联系的必然是认识 逻辑之类,也就是哲学。但是,倘若我们撤开这里的差异,难道可以说 西方哲学的“存在”传统是以“无”为基础吗?这正是目前的后现代哲学 家指责形而上学的一个主要论据。

但是,尽管斯宾诺莎的实体可以激发我们的想像,它在斯宾诺莎 的文本中绝不属于文学,这里的想像是理智的而不是形象的。实体 的作用在于它是一个大全、最后的基础,据此才能谈论更具体一些的 东西——物体与心灵,它们是实体的两个根本属性。这样的说法又 是很奇怪的,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解,物体与心灵不过就是物质与思维 的特定说法而已,这已经是两个“最大”或“最抽象”的概念,但是斯宾 诺莎却说它们只是实体的两个根本属性,还有比它们更有包容性的 概念,即“存在”(实体、神)。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观点,一般性 的存在是在我们的视野之外的,因为它实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我们也认为,斯宾诺莎的说法除了表明哲学家的雄心远远超过政治 家之外并没有更多的东西。学界多年的通常说法是把斯宾诺莎的实 体理论作为他唯物主义立场的证明,这自有其合理性,但在关注他的实体之“自然”倾向时,同时还有“神”的倾向,后者甚至是主要的。斯 宾诺莎的论述像几何学似的,确实很严谨,但我们认为,他的主要功 绩并不在于为哲学提供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方式并没有招致 后来者的摹仿),而在于他思想的错综复杂,他极大地丰富了既有的 哲学概念,并且创造了新的概念。斯宾诺莎的贡献在于提出问题而 不在于解决问题,至于后者,正如黑格尔所说:“他对主要观点、主要 问题每每只是一瞥即过,讲得不够充分。”①

尽管斯宾诺莎以几何学的清晰明白为典范,但他的文本中经常 出现一词多义的情形,以致他不得不用许多笔墨加以解释,这首先表 现在神或实体的概念上。当他把本来在通常意义上属于物体或思维 之分殊的词用在描述实体时,解释就不可避免了。比如,在斯宾诺莎 看来,像量、理智、意志等等也是实体的本性,这里就出现了一词多义 或者两种解释:量,物体的量是可分的、有限的、表面的,实体的量是 理智的、无限的、不可分的(参见《伦理学》第一部分命题十五);理智与 意志,人与实体都有理智与意志,“所以神的理智,就它被理解为构成 神的本质时,其实就是万物的原因;万物的本质以及万物的存在的原 因。这一点早已为许多承认神的理智、神的意志、神的力量,是同一 之物的人们所注意到了”②。那么,为何不用神的力量而用神的理智 或意志呢?这就不能用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倾向加以解释,相反, 这样的倾向是泛神论的或有神论的。泛神论并不等同于唯物主义, 也不是一种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它左右摇摆,或曰神是自然,或曰自 然是神。斯宾诺莎的回答倾向于后者,所以说他把自然神化了。我 们认为这样的神化使自然具有诗意,它远离了斯宾诺莎的实体几何 学的方向。斯宾诺莎实体学说中的泛神论,以及受他影响的 18 世 纪启蒙学者的泛神论(比如在伏尔泰那里),具有浓重的道德上的乌 托邦色彩,它们把一切赞美词都给予这个自然的神,而这个神所具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第98页,商务印书馆, 1978。

②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2页,商务印书馆,1983。

有的一切善都是与生俱来的。这些善的代名词是真、永恒、无限、内 因、必然等等,总之是第一创造力或推动力,也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 “能动的自然”(Nature Naturante);这里有取之不尽的财富,所以它 绝不依赖于外物,相反外物不得不依赖于它,因为外物只不过是实 体的全部样式,没有实体就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因而是“被动 的自然”(Nature Naturée)。如此看来,神的理智与人的理智相比真 是有天壤之别,后者是“现实的理智”(un entendement actuellement), 是神的属性或分殊。分殊的链条是相互依存(有因果关系)的,因而 是有限的。用斯宾诺莎的话,它存在的原因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他 物,这就是具体情绪和行为的具体原因。这样依存的链条也可以是 无限的,但是它和神的无限性本身并不是一回事。

我们特别注意命题二十九 :

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反之一切事物都受神的本性 的必然性所决定而以一定方式存在和动作。①

命题三十三中的附释一:

事物之中绝对没有任何东西使得事物可以说是偶然的,现 在我要简单地解释一下“偶然”的意义。但是首先我必须解释一 下“必然”与“不可能”。一物之所以称为必然的,不由于其本质使 然,即由于其外因使然。因为凡物之存在不出于其本质及界说, 必出于一个一定的致动因。一物之称以成为不可能的,也是如 此:不是由于它的本质或界说中包含着矛盾,就是由于没有一定 的外因使它产生。其所以说一物是偶然的,除了表示我们的知 识有了缺陷外,实在没有别的原因。②

①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第29页,商务印书馆,1983。

② 同上书,第32页。

斯宾诺莎这里的观点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典型的“独断论”或 “决定论”,它实际上等于否定了偶然性的存在——一切事物,只要是 有原因的,就要归结为必然性;或者,只要认识了原因,它就是必然 的;或者,一切都可以认识,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 物。这里的“偶然性”实际上象征着“神秘性”,它或者是自相矛盾,或 者没有原因。但是,在斯宾诺莎的决定论体系中,自相矛盾和没有原 因都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偶然性被彻底排除了, 它宣称太阳底下没有新的东西。斯宾诺莎的气魄代表了文艺复兴以 来人文主义者的自信,直到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立法,这样的气魄达到 了顶峰。

斯宾诺莎的实体始终对我们保持着神秘,实体是自由的(自由 因),它之外的一切原因都是外因,即此原因又复为另一原因所决 定,如此递推以致无穷。这样的外因只能说是必然,而必然象征着 强迫和奴役。斯宾诺莎的实体与样式之间其实并不统一,而是呈现 出脱离状态,这一点又是斯宾诺莎的自相矛盾。比如这里的“必然” 一词,在实体那里可以说是自由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而在样 式里“必然”却象征着强迫和奴役。斯宾诺莎认为,自然(实体、神) 本身没有目的(它是自由的)。目的只与具体的样式有关,比如与人 的意志和欲望有关。目的带有主观性,所以不是自然的。我们不能 说自然的东西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好与不好只是个人主观功利性 的东西,是人心的幻象。目的总是表现为一种缺失,否则人不会去 追求,人总是希望得到自己所没有的。但是自然不需要目的,因为 它什么也不缺。

在斯宾诺莎为数不多的著作中,我们应该重视他的通信集。他 一生与许多欧洲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有通信来往(其中也包括莱 布尼茨)。我们把他在通信中表达的哲学思想视为《伦理学》一书很 好的补充说明。这些信件中有许多处涉及到实体概念,如他写道: “实体在本性上先于它的偶性,因为没有实体,这些偶性既不能存在, 也不可以被认识。其次可以推出,除了实体和偶性什么都不存在 ……第三,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第四,没有 任何共同点的事物之间不可能互为原因。”①换句话说,事物不是偶然 的,就是必然的。但是,斯宾诺莎认为,“偶性”(accidents)只是我们没 有找出其原因,它之必有原因,是因为它依附于实体,这就等于排除 了纯粹的偶然性。我们可以把斯宾诺莎的属性概念放在实体与偶性 概念之间:属性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但属性又存在于个别事物具 体的样式中。实体和属性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它们都是自因 的。关于实体的本性(唯一、自因、永恒、无限等等),斯宾诺莎还有一 个很独到的看法,他认为这样的问题在平常人看来是相当困难的,这 个困难就在于他们不能区别事物的本性和具体的原因,往往用后者 代替前者。“最后还因为他们不能有这样的区别;一种是我们只可理 解不可想像的东西,另一种是我们不但可以理解也可以想像的东 西。”②后者有形,前者无形。斯宾诺莎这里所说的理解也就是他的理 性直觉。这样的理解不需要逻辑语言的论证,它不必通过部分(数量 测量等等,这些是需要推论的),而是一下子就悟出了整个道理。在这 方面,斯宾诺莎谈到了神与三角形的区别;

对于你所提出的我关于三角形的观念是否和我关于神的观念 一样清楚明白,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你问我是否有一个 和三角形一样清晰的关于神的意识图像,我的回答则是否定的。 虽然我们不能想像神,但是我们的确有能力理解它。③

斯宾诺莎还把时间排斥在实体之外,因为时间的绵延是可分的,属于变 化着的部分。我们又可以说斯宾诺莎式的“理解”排斥想像,因为想像 与偶性一样也是靠不住的。

斯宾诺莎关于实体、属性、样式的学说也含有这样的意思,即每

①《斯宾诺莎通信集》,沃尔夫英译本,第82—83页,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 版公司,1928。

② 同上书.第116页。

③ 同上书,第 289 页。

一个部分单独看都是整体。他说:“就事物的本性是相互适应的,以 至于它们之间尽可能和谐一致而言,我把这些事物考虑为整体的部 分,但是考虑到不同事物自身又是相互区别的,每一个事物都在我们 的心灵中产生一个观念,它区别于另一个观念,所以它被认为是一个 整体,不是部分。”①读到这里,我们联想起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莱氏 和斯宾诺莎两人的观点是相似的,都想在“一”与“多”之间建立起和 谐一致的关系。只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走得更远,以致当代哲学家 从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启示。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卷十三-在线阅读

    1—398:阿喀琉斯死后,埃阿斯和鸟利斯争夺他的遗物,展开辩论 众将坐定,士兵环立四周。使用七层盾牌的埃阿斯嗖地站了起来。他满腔不可遏止的怒气,用眼睛向特洛亚海岸和船舰一扫,用手指着它们说:“朱庇特在上,我现在面对着这些船舰来替我自己申辩,我的对方是乌利斯。他是什么样的人?当赫克托耳拿着火把来烧船的时候,他毫不犹豫,退到一边,而我却前去把赫克托耳挡住,非但如…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9日
    274
  • 第三节现象学本体论

    萨特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为其在《存在与虚无》里集中论述的现 象学本体论做了理论准备,而在《存在与虚无》中则将其心理研究的 成果加以修改、充实和发挥,进而以严谨的结构和体系化的形式详尽 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著名哲学家华尔(Jean Wahl)在《法国 哲学简史》中称《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存在主义最伟大的著作。这本 书的问世,奠定了萨特作为法国最杰出的无神论存…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57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解析-在线阅读

    《论法的精神》解析 达朗贝尔 谈 论《论法的精神》的文人学子大多热衷于评头品足,而不是 给予公正的评价。我将努力弥补他们原本应该做的事,并 阐发《论法的精神》的纲要、特点和对象。有人或许会觉得 我这篇解析太长,但读完全文后,他们就会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深刻 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此外,我们还应该记得,著名作家的历史实际上 就是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史,在对他们的颂扬…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62
  • 赵林教授-《西方文化概论》-第一章 第三节 城邦文化的衰落与希腊化时代-在线阅读

    第三节 城邦文化的衰落与希腊化时代 一、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 早期希腊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那种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正是这种倾向使得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数百个彼此独立且又荣辱与共的小城邦。这些城邦的疆域若按照现代国家的标准来看,可谓是弹丸之地,其人口最多也不过数十万。它们相互之间平时进行商业贸易活动,战时则结成某种联盟共同御敌。尽管接…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1日
    8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