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前面一般性地论述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发展 现在必须回过头来对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两个认识论思潮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作专门的评述。

如前面所说,这里的理性主义不是就其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广义 而言的,而是指与经验主义不同的注重演绎推理和理性直观的认识论 派别。不论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在古代和中世纪都能找到其倾向 和表现,但是,只是到了近代,当认识论在自然科学的推动下得到充分、 深入的发展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才逐渐形成近代乃至现代意义上 的理论形态,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理论标志。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 立几乎成为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同义语,勾勒了自F.培根对经验的诉 诸直至康德对两派进行综合的近代认识论的基本走向。

1.“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一词来自拉丁语“ratio”;“经验主义” (empiricism)一词来自希腊语“empeiria”,与古代怀疑论哲学家塞克 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的名字有联系。对近代理性主义 和经验主义的划分可以有如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经典的,指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大陆理性主义 者和洛克、巴克莱、休谟等英国经验主义者之间的对立和区分。当 然,前者中还可以将马勒伯朗士等后笛卡尔主义者包括进来,后者中 还可以将 F.培根、霍布斯包括进来,而且学术界也一般称 F.培根是 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位经验主义者。但在近代认识论中理性主义和经 验主义这一经典对立的严格意义上,后包括进来的这些哲学家并不 属于两派的划分之列。比如,F.培根是站在新旧时代转折点上的人 物,他看到了经验科学(知识)的莲勃生命力,预见到了新时代的曙 光,但他的主要工作是与亚里士多德-经院主义的方法决裂,发现科学 复兴的“新工具”,他没有提出系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纲领;霍布斯是 沿着F.培根开创的科学主义路线前进的,他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严 格的经验主义者,他认为凡是与机械论科学一致的认识论概念都是 合理的,不论它是理性主义的还是经验主义的①;马勒伯朗士则主要 从神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的认识问题,他没有对理性主义认识论作出

① 因此,罗素说霍布斯是“一个不好归类的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 译,第66页,商务印书馆,1982)。

创造性贡献。如前面所说,分别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方面为近代 认识论奠定基础的是笛卡尔和洛克,他们是两派真正的领军人物。 从他们的理论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围绕认识论展开的明确论域和 清晰的发展脉络,也正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这一发展,使康德在 自然科学势不可挡的前进面前,看到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形而上学 使命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另一种划分方式是“补充的”,指英国哲学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 义两种倾向的对立和区分。说它是“补充的”乃是就它与前一种经典 方式相比较而言,它是次要的、支流的、有所差别的。如果对经典的 划分中我们可以在理性主义前面加上“大陆的”这一修饰词的话,那 么,在这里这个修饰词就可以取消了,因为这里与经验主义对立的是 英国本土的理性主义思潮,它主要由赫伯特的哲学和剑桥柏拉图主 义组成(如果不严格地说,也可以将常识哲学中的先验论倾向和伦理 学中的理性主义观点考虑在内)。它们一般都以强调知识的先天性 或思辨理性的重要性为特征。它们的存在表明,尽管英国有经验主 义生长的丰厚土壤,并孕育了经验主义的莲勃运动,但理性派的声音 并未沉寂,它们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仍然以不同的方式顽强地表现 自己。这一思潮中最有影响的是剑桥柏拉图主义,虽然它出现在自 然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也有一定联系,但它的 理论倾向是神学的、保守的,这一点与大陆理性主义很不相同。它的 理性依据主要不是科学理性,而是古代的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 义。它用“天赋观念”说反对经验主义的认识原则,受到洛克的批判。

2.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对立围绕知识的本性和如何获得 知识的问题展开,主要涉及如下方面:(1)人类知识的根本源泉是什 么,是感觉经验还是先天的观念?(2)哪一种知识具有无疑的确实性 和真理性,是经验的知识还是理性的知识?(3)通过哪种方法或途径 能够有效地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是经验的归纳法还是理性的演绎 法?(4)人的认识能力是否是至上的,它是否囿于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这些问题中都包含着排他的选择,但如果以为只要根据对这些选择 的取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区分开来,那就失之于简单了。因为这样的区分也许在概念上是明确的,但不完 全符合理论的事实,而且很容易引起误解。因为一旦我们考虑具体 的哲学家,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并不像选择答案那样非此即彼,而是 有许多交叉和共同的东西。比如,理性主义者一般并不否认经验是 知识的一个来源,也不认为经验知识一概靠不住①;经验主义者一般 也都承认理性知识比经验知识更可靠,承认在一定范围内理性演绎 的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要为两派哲学家的区分确定一个严格定 性或定量的标准是很困难的。因此,与其说对前面问题的不同解答 提供了这样的标准,不如说它只是描述了一种倾向,也就是说,相比 较而言,理性主义者更强调和注重与理性相关的问题和方面,经验主 义者更强调和注重与经验相关的问题和方面。不过,在这些相关的 方方面面中,在关于普遍必然知识的起源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明确 的、绝对的。这里普遍必然的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关于 世界的存在和本质结构的形而上学知识,而首要的是自然科学知识。 理性主义者认为普遍必然知识起源于心中固有或与生俱来的天赋观 念,它们是自明的、无误的,通过对它们的理性推演就可以形成普遍 必然知识的体系;经验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普遍必然的 知识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获得,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反对理 性主义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心只是一块“白板”,它的一切材料都 是由经验来的,并无所谓的天赋观念。从哲学史上看,普遍必然知识 的起源问题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争的关键,把它看做区分理性 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水岭和“真正”标准是恰当的,其中关于人心是 否是“白板”的争论,更具有形象和深刻的典型意义。

3.在认识方法上,理性主义的“自明原则+演绎”方法与自然科 学中的数学公理方法有密切联系,经验主义的“经验十归纳”方法与 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实验方法有密切联系。虽然在自然科学实践中数 学方法与实验方法是互相配合、密不可分的,但在哲学中却被抽象分

① 因此,我们不按一般流行的说法将理性主义称做“唯理论”、将理性主义者称 做“唯理论者”。

割成两个似乎对立的极端——理性演绎和经验归纳,并分别为理性 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用这两种方法分别代表理性主义和经 验主义的不同方法论取向是哲学史上通常的做法,尽管如前面所说, 具体到每一位哲学家,这里并无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对他们的观点 应作具体的分析。

由不同方法的运用带来了不同确实性的知识:理性演绎的知识 是本质的、普遍的、必然的,经验归纳的知识是现象的、个别的、或然 的。理性主义者为演绎推理的确定性而欢呼,以为只要推理的前提 是真的,运用这种方法就能回答包括形而上学在内的一切知识的问 题,而前提的“真”则由观念的先天性和理性直觉来保证。他们看不 到这里有任何不妥,因为他们不认为前提的“真”需要经验的认可,于 是,理性主义的知识理想不可避免地成为毫无经验根据的“独断”,成 为康德极力祛除的“噩梦”。而在经验主义者方面,尽管 F.培根对经 验归纳抱以乐观的乃至为后入觉得不切实际的态度,巴克莱从形而 上学上极力为感觉经验的实在性辩护,但应该说,经验知识的易误性 和归纳方法的局限性是有目共睹的。这种易误性和局限性是由经验 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首先,经验是现象的东西,它不直接表现本质; 其次,经验在本性上是私入的,它不具有普遍性,从个别经验上升到 普遍总体的规定是不合法的。总之,经验自身的局限决定了它不能 达到事物本质,不能提供普遍必然的知识,它之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 怀疑主义的因素。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位经验主义者都意识到 的①,它最终由休谟通过对经验知识尤其对因果关系概念的深入剖析 而揭示出来。

4.经验主义者拒绝怀疑主义,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对常识的 坚信和依赖。所谓常识是指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知识或信 念,它可以用判断和命题来表示。常识的主要特征是自明性、直接性 和普遍性,即它是清楚明白的、不需要证明就为人们普遍同意的。这

① F.培根和霍布斯不赞成怀疑主义,洛克和巴克莱明确将反对怀疑主义作为哲 学的任务。

里的普遍性是相对于具有共同常识的人群范围而言,最普遍的常识 能为最大多数的人所接受。常识可以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但最普 遍因而最有哲学意义的是关于事物的存在和本质、自然的根本法则、 逻辑规则、道德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常识,比如“外部世界的存在”、 “自我的存在”、“与我发生交往的与我有相似属性的他我的存在”、“凡 事物存在必有其原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验主义者对常识 抱有一种本能的信念,因为常识是与经验相通的,对常识的信赖就是 对经验的信赖。于是,经验主义者在常识那里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经 验哲学确实性的基础,他们几乎一致地认为,哲学不能违背常识,常 识是哲学研究不可逾越的界限,任何违背常识的观点都是不能接受 的。因此,洛克深信作为感觉的原因的外部世界的存在,深信它至少 与感觉有某种程度的相像,他从不深究这一常识信念有何恰当的根 据,而当进一步的推理有可能引出与常识相悖的“怪结论”(罗素评论 洛克时的用语)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在常识一边。巴克莱也把维 护常识作为哲学的任务,要求尊重普通人的观点,“将人们唤回到常 识”。① 而休谟则从入性的普遍性出发用常识信念来填补因知识不足 而造成的形而上学真空,他认为对于知识不能证明的形而上学,我们 同样有不可抗拒的信念,这些信念使人能够充分享受生活和避免绝 对的怀疑主义。如果说理性主义的知识体系是以自明的先天概念和 理性直觉为前提的,那么,经验主义的知识大厦就是建立在常识信念 的基础上的,它们具有与理性主义者的先天概念和理性直觉相比毫 不逊色的权威性。如果没有常识所确定的原则基础和结构框架,经 验主义每前进一步都将是很困难的。

常识是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从哲学思想由低级向高级的 发展看,人的哲学研究和兴趣正是从考察朴素的常识信念(包括在原 始神话中表现出的信念)开始的,无论如何抽象的哲学命题都可以直 接或间接地还原到常识信念的范围内。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就是对

① 参见本书第8章第 2节。当然,巴克莱对常识的规定完全服从于他的形而 上学。

常识命题的辨析、追问、思考和理论化。不论艾耶尔出于何种哲学目 的,他的如下论断是合理的:“哲学家没有权利轻视关于常识的信念。 如果他轻视关于常识的信念,这只表明他对他所进行的探究的真实 目的毫无所知。”①当然,素朴的常识毕竟不能代替哲学的思辨,否则 哲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常识无疑可以具有哲学的意义,这意义 来自于对常识的不同态度、证明和解释。托马斯·黎德是第一个将 常识奉入哲学殿堂,将它脱俗、提升、确定为根本哲学概念的人。他 批判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经验主义之所以走向怀疑主义,其原因 就在于它的认知模式是表象论的,即通过人心与外物之间的中 介——观念表象——来认识事物,而观念的阻碍和屏蔽使心灵不能 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于是,怀疑主义就不可避免。黎德将常识引入 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将它们作为哲学的第一原则,赋予它们以先天 的、直觉的、自明的属性,试图以此避免怀疑主义。在此过程中,他批 评休谟对物质世界、自我、因果必然性等常识信念的怀疑,可是他没 有看到,休谟所怀疑的并不是这些信念,而是这些信念的认识论依 据,即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这些信念是真实的、恰当的、可靠的。这是 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它需要通过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来解答,正是在这 里休谟表达了对知识的怀疑,也同样在这一点上,康德有理由指责常 识哲学不够深刻。

5.黎德用常识原则反对休谟,而从常识出发作出最大贡献的恰 恰是休谟。休谟肯定常识的信念,他在证明这些信念(他也称之为自 然的信念)没有理性和经验的证据的同时,试图为这些信念提供心理 描述的说明,在此他提供了自然主义方法的范例。这一方法要求将 任何事物都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对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休谟就 是人的信念心理活动的过程)作如其所是的描述,这种描述不诉诸任 何假设、权威和超自然的神秘原因,而是用自然科学的方式来说明和 解释。应该说,当英国经验论者向内心活动要求知识的确实性的时

①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第5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候,他们都或多或少具有这种自然主义的倾向。在他们看来,内部精 神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服从于同样的科学规律,对内心活动的描述 与对自然界的描述在原则上并无二致,因此,当他们叙述自己的心理 体验时往往以为就是在谈论客观的自然界。但由于他们没有像休谟 那样(用怀疑主义方式)彻底摆脱各种先入之见的束缚,因此他们对 自然主义的追求远不如休谟那样系统和完整。在当代,休谟的自然 主义倾向受到高度重视,被当做他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在蒯因的“自 然化的认识论”中也可以看到与之相似的主张。

6.语言与思想、实在的关系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虽然现代西方的语言哲学可以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算起,并以所谓 的“语言转向”为标志,但对语言的关注早在古代哲学中已经出现,至 少在柏拉图从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定义”说发展起来的“理念论”中已 经可以明显看到它的踪迹:对于“一”(理念)所代表的“多”,我们可以 将同一“名称”用于其上;或者说,语言可以用某种方式说明实在(在 实在上投下语言的影子)。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语言问题特别表现 在唯名论和唯实论关于共相概念的性质的争论中:共相是实在的还 是代表各个特殊事物的“词”?“普遍的词”如何可能?如何说明“普遍 的词”的意义?近代认识论的发展将语言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 度。F.培根通过对“市场的假象”的分析,指出了语言的正确表达和 交流对于知识的重要性。霍布斯明确认识到,知识作为描述客观实 在的思想体系,它必须用语言来表达,语言用文字或语音构成的符号 系统作为知识内容的载体,完成由概念、定义、命题、判断、推理、结论 等要素组成的知识建构。他试图用演绎方法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 性,认为知识是由“概念”、“命名”、“命题”和“推理”等环节构成的,知 识无非是一种语言的“演算”。在经验主义者中,洛克明确要求赋予 语言以专门的哲学理论的形态,而不是只当做附带的问题来讨论,他 毫不吝啬地将《人类理智论》的第3卷全部贡献给对语言的研究。 对于如何看待语言对知识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性 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理性主义者那里,知 识是由自明真理构成的形式系统,用现代的话说,它实质上是“一个人工系统的主观构造”,它对(日常)语言的依赖即使不是没有,也是 微不足道的,因为当命题的“真”完全取决于概念的自明和推演的规 整时,语义的确定和语言的使用就失去了决定的意义。笛卡尔认为 “真观念”独立于意指它的词,而与直觉同一;日常语言往往词不达 意,在文字上费大力气是不必要的。斯宾诺莎认为“词”一般用于描 述形象,属于感性的领域,不适合于理智的对象。如果说笛卡尔和斯 宾诺莎从消极的方面看待语言,莱布尼茨则站在与形式科学同样的 立场上从另一个方向理解语言的思想表达功能,他试图通过引进必 要的人工符号和演算规则,创造出与日常语言不同的可以普遍适用 于一切科学的“普遍的符号语言”,这种语言不但有利于思想的表达 和交流,而且也有利于思想自身的发展。显然,莱布尼茨的方案是理 性主义内涵的真正表达,它所具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他那个时代的 知识水平,而且他对中国表意文字和《易经》的特殊兴趣更使他成为 近代以来承仰东方文化的最著名、最有远见的西方学者之一。与理 性主义者不同,经验主义者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知识活动中语言的作 用。他们认为语言的使用与知识的表达有重要关系,许多无谓的哲 学争论往往缘于语言的滥用和表达的不准确,哲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就是对语言进行辨析和澄清。而且,经验主义者大多是唯名论者,因 而如何从共相词的性质和使用来说明普遍概念的意义就成为他们十 分关注的问题。此外,他们还从经验与实在的联系的直接性和经验 的语言表达中猜测到语言与实在的对应关系,试图从语言的结构和 使用中发现关于世界的真理。他们的这一要求不但继承了古代柏拉 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而且也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旨趣相吻合。 经验主义者对语言的关注与他们所认为的经验的性质分不开。

在他们看来,经验的主要性质是它的私人性和个别性。正因为经验 是私人的、个别的,每个人都不知道他人的经验,个别经验之间也没 有可以觉察的联系,所以,要直接获得普遍的经验是不可能的。要使 经验普遍化不能靠经验本身(在逻辑上,私人的、个别的经验不可能 提供严格意义上的普遍性),只能通过思想交流中对经验的语言所表 达的普遍性来实现。于是,对经验的分析、概括和表达就表现为对语言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语言成为经验世界的“图画”,对语言的研究 成为对经验世界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经验主义者对知识的任何推进 都不能不与语言问题纠缠在一起。而在此经验主义者顺理成章地首 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对经验的合法性问题,即词语在什么情况下 才是有意义的。霍布斯、洛克、休谟等人从语言和经验的关系以及经 验的本原性出发,认为词语的意义只在于它们所指称的心中的“观 念”(在休谟是“印象”),任何不代表观念的词语都是没有意义的。他 们的回答构成了语言哲学中古典的“观念论的意义理论”。而且,由 于经验分析成为语言分析的母体,为语言分析提供了现成的基础和 材料,就使语言分析能够生长、扩展直至相对独立出来,在这个意义 上,对语言的哲学研究是在哲学分析(对近代经验主义者而言主要是 对经验心理和相关概念的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分析有不 解之缘。因而,当西方语言哲学由于运用了现代的逻辑手段而开创 了分析的新局面时,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分析哲学的主要部分,在很多 情况下甚至被当做分析哲学的同义语。

7.人的内心活动不但包括认知的方面,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的方 面。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对情感的关注特别值得注意,因为这 种关注不仅从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了启蒙思想对人性的弘扬和对宗教 压制人性的反抗,而且也极大地推进了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深入研究。 如果我们只从先天形式和经验实证的方面概括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的心灵学说,而忽视了情感理论的方面,那是非常不全面的。 笛卡尔对情感的关注与他试图克服心物二元论引起的理论困难 有关。他看到,心灵和身体的绝对对立不能解释人的情感变化会对 身体行为发生影响的现象,他从情感入手,试图提出一个能说明心身 统一、互相作用的理论。在《论灵魂的激情》一书中,他对人的情感(激 情)进行分类,追溯它们最原始的成分,把情感看成是人的本质的组 成部分,并极力证明情感对生理过程的依赖关系,以及因此而导致的 心灵在控制情感时的困难。笛卡尔还将情感与完全由心灵主动发出 的纯理智形式的情绪区分开来,但同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猜测, 在灵魂与肉体相关联的情况下,理智情绪总是有情感相伴随的,这无异于在情感与认知这两个殊相迥异的范畴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斯 宾诺莎的《伦理学》用大量篇幅谈论情感。他认为,与理智活动的主 动性不同,在情感状态下,心灵是受情感支配的,但是一旦理智对情 感有了清楚的了解(知道了它的原因),就获得了对情感的支配力。 在这个意义上,理智是高于情感的,尤其在道德实践中,理智的主导 作用是幸福生活的保证。

经验主义对心理活动的诉诸使情感成为经验哲学的应有之义。 洛克一如既往地认为,如同一切知识来自经验一样,人的情感也是从 感觉和反省经验来的。他联系苦与乐的观念,列举了情感的种种表 现,但他没有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发挥。经验主义者中对情感作最系 统阐述的是休谟。他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在哈奇森的影响下进一步完 善了情感主义伦理学,并以对同情活动的卓越描述为亚当·斯密以 同情为基础的情感理论提供了依据。不过,我们应特别注意的是休 谟在知识论中对情感原则的运用。虽然他没有直接用情感来代替认 知确证,但他主张对于信念(知识是被证明为正当的真信念)和虚松 可以用情感、情绪、感受的东西来区分:情感对于正当的信念比对于 虚构有“更强烈”、“更生动”的“倾向力”和“亲和力”,以此可以为信念 提供作为知识所必需的证据。于是,休谟就用与演绎和实证十分不 同的方式将认知和情感联系了起来。在他看来,关于形而上学的信 念(知识)我们没有理性和经验的证据,但可以有心理情感的证据。 英国经验主义的情感理论对法国和德国的情感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有 深远的影响。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超出本卷的范围提到卢梭 为反对科学理性所提出的观点。卢梭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的信念和 信仰问题,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意志自由和灵魂不朽,因而不能保 证人的幸福生活;就此而言,人类知识之“源”不是理性,而是情感,情 感是理性的替代物。对情感的上述看法显示出一种倾向,即不论在 形而上学还是在认识论方面,情感应当也可以发挥更大的甚至核心 的作用。这一倾向显然与笛卡尔、斯宾诺莎等早期理性主义者的要 求背道而驰,但它的生命力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但在18世纪的法国 和德国哲学那里得到体现,而且为19世纪的尼采、叔本华以及后来的存在主义所推崇,并引导和形成了20世纪以来法国哲学典型的理论 趋向和语言风格,在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情感的认知作用也 越来越得到哲学家们的注意和肯定。

8.谈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发展,人们往往强调它们对立、争 论的一面,忽视了它们趋近、综合的一面。实际上如前所说,经验主 义者从来没有忽视理性的作用,理性主义者也从来没有对经验视而 不见,其区别主要在于他们的侧重不同,对知识的根本来源的解释不 同。随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争论的日益深入以及它们各自的逻辑 发展,一个对两派都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凸显了出来,那就是如何看待 和理解经验的或然性知识。因为对于逻辑和数学那种形式必然的知 识,两派的观点十分肯定并基本一致,而对于人类生活所主要依赖的 由经验而来的或然性知识,他们却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作为两派 各自的最后一位重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莱布尼茨和休谟都看到了 这一点。莱布尼茨认为以往的逻辑体系的一个缺陷是对或然性知识 重视不够;休谟则把对或然性知识的研究作为他的主要任务,并把因 果知识作为样板,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因果关系理论。莱布尼茨和休 谟从共同关心的或然性知识入手,表现出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综 合起来的倾向,他们共同采取的办法是为理性知识和经验知识、必然 推理和或然推理设定各自的领域和范围,让它们在严格的划界区分 中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享受各自的尊严和权利。这就是莱布尼茨的 “双重真理论”和休谟关于知识划界的“休谟之叉”①。两人的区别在 于,莱布尼茨认为不论对于逻辑和数学的“必然真理”(推理的真理), 还是对于经验事实的“偶然真理”(事实的真理),它们的判定问题是 已经解决了的,它们的确定性都有逻辑的保证:在前者是“矛盾律”, 在后者是“充足理由律”,即凡是正确的事实命题都有它之所以正确 的“充足理由”;休谟却认为,对于“事实的真理”我们并无“逻辑上的” “充足理由”,作为科学知识样板的因果知识即为其例:我们在逻辑上

① 休谟将知识分为关于数学和逻辑命题的“观念的关系”和关于经验事实的“实 际的事情”两类,这一分类常被称做“休谟之叉”。详见本书第9章第3节。

不能保证任何经验事件的因果必然性。莱布尼茨与休谟的区别是试 图对知识进行综合的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区别,是理性独断 论者与经验怀疑论者的区别,它的客观结果是将理性主义知识观与 经验主义知识观的对立更加明显、尖锐地凸显出来,为康德的更广泛 综合作了准备。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纯粹实践理性基本法则

    无论在理论哲学之中,还是在实践哲学之中,法则都具有中枢的 ①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第14页,商务印书馆,1999。 ② 同上书,第48页。 位置。纯粹理性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必然要通过法则实现出 来,而这里一个最为特殊的特征就是,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自由领 域,纯粹理性都通过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在颁布法则,人既为自然立 法,也为人自己的实践活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06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六卷 第八章-在线阅读

    第八章 麦尼普斯 麦尼普斯(Menippus)①也是一名犬儒,在血统上是腓尼基人,并如 阿喀库在其《伦理学》一文中所说,是一个奴隶。狄奥克勒还告诉我们, 他的主人是本都斯公民,名叫巴顿(Baton)。但因为贪婪使他在乞讨中非 常果决,他成功地成为了底比斯人。 他不是一个严肃②的人;他的著作充满欢声笑语,跟他的同代人米利 亚格的作品极为相似。③ 赫尔米波说他按…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06
  • 第二节“知识考古学”

    福柯有自己的“理论”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如果理论是一套 与实践脱节的说教,他就没有“理论”,而只有“体验”,他的思想和写作 生涯就是这样的思想“经验”或“实验”。在这样的意义上,思想活动本 身也可以是一种实践活动。他为他的实验性思想起了一个名字,即 “知识考古学”。其实,就福柯使用这几个字的本意而言,并不是表示 ① 迪迪埃·埃里莲:《权力与反抗——米歇尔·…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92
  • 结束语

    在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史上,1879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因 为正是在这一年,弗雷格出版了他的《概念文字》,提出了哲学的根 本任务在于形成概念方法的改进这个重要思想,由此被看做是现代 分析哲学的开端。在随后几年中,弗雷格发表和出版的重要文章和 著作,如今被看做是全面奠定了现代分析哲学的基础:1884年出版 《算术基础》;1891年发表《函数和概念》;1892年…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01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哲学上的⾃由主义-在线阅读

    第⼗⼆章 哲学上的⾃由主义 在政治和哲学中⾃由主义的兴起,为研究⼀个⾮常重要的很⼀般 性的问题供给了材料,这问题是:政治社会情势向来对有创见的卓越 思想家们的思想有什么影响,反过来问,这些⼈对以后的政治社会发 展的影响又是怎样? 有两种正相反的错误都很常见,我们必得警惕。⼀⽅⾯讲,对书 本⽐对实际事务熟悉的先⽣们,总爱把哲学家的影响估计得过⾼。他 们⼀见某个…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7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