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与形而上学

1.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合力将认识论推到了近代哲学的前 台。西方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早在柏拉图那里已经得到了系统的阐 述,并经过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学家的丰富和发展。在中世纪,认识 论被压缩到作为神学的附庸、以阐释经文和论证天启为已任的狭小 范围内。虽然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奥康的威廉(William of )ckham)、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等人对认识论都有精彩 的论述,但是它除了依附于神学并服务于神学以外,并没有自己独立 的领域和纲领。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科学思想的增进为非宗教知识体 系的建立和人的自主认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F.培根的伟大贡献 恰恰在于他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乐观地提出了建立独立的科学知 识体系的构想。这一知识体系的对象不是神明,不是教义,而是客观 存在的自然界。人既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也是认识自然并建构科学 知识的主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人 的任务就是通过获得自然科学知识,按照自然规律行事,最终达到利用自然的目的。科学知识是联结人和自然两者的中介,是人由此及 彼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F.培根对于获得科学知识从而“命令”自 然的伟大事业充满了乐观的期待,他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成为 鼓舞科学前进的嘹亮号角。

F.培根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人的认识能力以及入与自然的关 系,已经预见到了直至康德为止的近代认识论所关注的一个基本问 题:自然科学知识是如何可能的。不过,他没有对此作更深入的揭示 和思考,也没有对有关的认识论问题作细致的梳理。他的论述生动 睿智,富于说教,却缺乏系统的论证和思辨,正如黑格尔所评价的,我 们在他那里很少见到“抽象推理这种属于哲学思考的东西”①。在自 然科学已经吹响进军号角的时候,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实践上,即在批 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不切实际的同时,为解决科学知识的发 现和增长问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归纳方法。当然,他所提出的方 法问题也是近代认识论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他没有为 认识论大厦提供一个基础理论的框架。这个框架的细部也许是不完 善的、容易引起争议的,但它能为全部建筑提供一个基本而广阔的建 设空间。也就是说,近代认识论必定对它所拥有“特权”(历史时代意 义上的)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明确的论域范围和问题规定,以使它与其 他的认识论“范式”(同样是历史时代意义上的)区分开来。这一需要 更多哲理和思辨的工作,首先是由笛卡尔承担的,而后由洛克从另一 个方向予以发展。

2.笛卡尔从自然科学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之一是数学推理及其处 理经验材料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他将此作为“新科学”的本质特征,并 把它当做哲学追求的目标。他认为数学推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在于 前提的“清楚明白”和同样“清楚明白”的推理。对于追求确实性的哲 学理想而言,知识的大厦必须像数学那样建立在“清楚明白”的前提 上。这个前提的本性是它的“自明性”,它是“最简单”、“最清晰”的。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贺麟、王太庆译,第31页,商务印书馆,1978。笛卡尔通过普遍的怀疑,终于找到了这个“不容怀疑”的前提,即“我 思故我在”命题。这个命题不是推理出来的,而是被“直觉”到的。被 直觉到的东西才是“自明的”。这个命题包含了笛卡尔对近代认识论 最有价值的贡献:首先,它是普遍怀疑的结果,这种怀疑不应只就笛 卡尔所论的有限方面来理解,而应理解为对传统的认识原则(尤其是 中世纪的经院主义原则)的普遍不信任,因此它是历史批判的,这种 批判精神是启蒙思想的真正财富。其次,它以“自明的”“我思”为起 点,将思维或自我意识当做认识的绝对开端。“思”的本质是“理性”, 是“逻各斯”。人的认识活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和表现,但其本 质是理性的运用,是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把握。最后,它将心灵实体确 定为思维的载体,即“我”这个认识主体。心灵实体的本性是思想,思 想是心灵实体的功能。心灵实体不依赖于任何物质的东西而存在, 它是自主的、自足的、个体的,它是思维、信念、情感以及其他一切意 识活动的绝对根据。以上所说构成了近代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它表 明了在以自然为对象的认识活动中,绝对的认识主体以与传统不同 的方式自主运用理性。这种认识论是近代自然科学实践的理论化, 它试图概括一种以理性主体为一方,以自然对象为另一方的认识运 动。在这个运动中,理性主体是绝对的中心和“使动者”,他追求对自 然的精确认识和主客观的统一,将“在者”的自然变成经过“我思”而 “科学化了的”自然,人由此成为自然的“立法者”。这一过程完全是在 科学的旗帜下进行的,“科学理性”成为对自然的真正征服者和胜利 者。近代认识论正是沿着笛卡尔所确定的这一方向前进的,直至康 德对理性进行批判,这个方向都没有改变。

笛卡尔的认识论成为一个时代的模式,但在它对“主体”和“科学 理性”的片面强调中已经包含了它自身不稳固和瓦解的因素。因为 作为认识主体的个人不是独来独往的旷世英雄,他不仅运用理性于 自然界,还受自然界、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 影响和约束;人栖身于丰畜多彩的大千世界,总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 作用中生活,他决非仅仅作为“科学理性”的奴隶而存在。随着近代 的结束,笛卡尔所确立和引导的认识论传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责难。胡塞尔高度评价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达到“我思”并在先验 自我中寻找确定性的做法,把它看做是达到先验现象学的途径之一。 但是他反对笛卡尔将自我“实体化”,将世界客观化、数学化的倾向, 认为这一倾向没有看到自然科学依赖于人的科学,因而忽视了“生活 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忽视了人的存在和意义,其后果是造成了 欧洲理性的危机。结构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则对笛卡尔的“主体” 概念提出了质疑,把它说成是“被惯坏了的哲学小子”(列维-斯特劳斯 语),认为它对于知识、价值、信念和政治权力等没有基础的、决定的 作用,否认它在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中的特权地位,反对将它作为自 然和社会的中心。笛卡尔坚信可以建立普遍适用于各门学科的认识 论原则和基础结构,由此获得系统、连贯、规范的总体性知识。他的 这个信念受到后现代思想家的强硬挑战。在后者看来,那种被笛卡 尔理想化了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知识体系是不存在的,因为知 识的本性不是统一的、总体的、连续的、同质的,而是断裂的、非总体 的、不连续的、异质的。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各类真理、规则、信念、理 论框架和语言游戏之间并没有“共享的价值”和“公度性”,作为总体 整合的所谓“元叙事”是不可信任的。他们更将笛卡尔的理性概念当 做近代以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祸水源头而大张 挞伐。与这一思潮相伴行的还有力图颠覆近代认识论“镜式思维”模 式的罗蒂(Richard Rorty)的新实用主义。罗蒂认为,关于知识是基 于人的思维能够反映自然的“镜式本质”而成立的观点是不能接受 的,他的建议之一是摧毁对“心”的信任,摧毁把知识当做“基础的”东 西的信念,而用在各种“话语”之间起调解作用的“谈话”和解释学来 取代。不过,尽管以上对笛卡尔式认识论的批判各有一定的合理性, 却不能成为将它完全抛弃的理由。这不仅因为笛卡尔的认识论与他 那个时代的知识水平相吻合,它有历史的价值,还因为它对人类理性 和主体性的张扬至今仍有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于笛卡尔 所开创的近代认识论应当作全面的分析,保持其现实合理的一面,扬 弃其历史局限的一面,而不能将澡盆里的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

3.笛卡尔的目的是寻找确实性知识的基础,他着眼于知识的合理结构,认为真正可靠的知识必定像数学那样是由“自明的”前提加 演绎构成的。而与他不同,洛克认为知识的问题不是单靠模仿某种 知识类型就能说清楚的,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从探讨知识的来源入手, 逐一考察入类知识的构成、确实性、范围、根据和人的认识能力,从而 对人类知识作出全面系统的说明。这一考察是“历史的”而不是“结 构的”或“设想的”,它着眼于认识发生的实际过程和内心活动,因此 它诉诸经验和心理描述而不是抽象概念的推演。于是,洛克绘制了 一幅与笛卡尔不同的认识论蓝图,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就近 代认识论的整体而言,洛克的工作并未取代笛卡尔确立的认识论主 题,而只是对它予以补充和发展。因此,笛卡尔和洛克,而首先是笛 卡尔,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方近代认识论的奠基者。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寻找哲学的起点和“第一原理”,这一做法 要求首先对我们的本质信念提供“正当性的证明”(在他看来,“我思 故我在”就是有正当证据的信念),并且将信念证据的寻求当做哲学 的中心环节。这样一来,笛卡尔就将认识论放到了哲学的核心位置 上,因为根据自柏拉图开始的传统的知识概念,所谓知识就是“被证 明为正当的真信念”,要求“正当性的证明”就是要求认识论的证据 在西方哲学史上,近代认识论地位的这一变化也被称做“认识论的转 向”,它反映了自然科学发展对于深化认识论研究的迫切要求。这里 所说的“转向”不应理解为在哲学中除了认识论以外,其他各学科都 没有发展或可以忽略不计,而应理解为与此前相比,与其他学科相 比,认识论的地位得到了凸显,受到更多的重视。

4.除认识论之外的各哲学分支中不能不提到形而上学。自古以 来,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的基本论题,在中世纪,由于它与神的世界本 原学说密切联系,更成为经院哲学的核心问题。虽然近代以来人们 将注意力转向认识论,但是并没有动摇形而上学的基础地位。一个 明显的事实是,这一时期注重认识论的哲学家几乎也都是重要的形 而上学家。这是因为他们的认识论需要以世界的存在和本质规定头 依据,不论认识的主体还是认识的对象都需要一个形而上学的“根” (笛卡尔就将形而上学看成哲学大树之根)。

这种对形而上学的执著在坚信理性万能的哲学家那里更为明 显。在他们看来,理性演绎的严密结构和精确推理是研究深奥的形 而上学的最合适的手段,认识论的使命之一就是为形而上学作论证。 笛卡尔以“我思”为起点推出上帝和物质世界的存在,斯宾诺莎以最 规范的几何学形式论证了“实体一属性一样式”的世界图景,莱布尼 茨的个体主义认识论与“单子”的多元世界观紧密相连,这些都是极 好的例证。而对于那些以经验为根本依据的哲学家,以逻辑实证主 义为代表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他们都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倾向于 “反形而上学”,这既因为他们所依据的经验的表象性和不确定性使 他们不能胜任所谓的形而上学,还因为他们从事的经验分析与形而 上学根本不是一回事。其实,这种观点既过于绝对,也不符合事实, 因为对经验和经验分析的依赖与“反形而上学”并无必然联系。且不 说提出系统机械唯物论世界观的霍布斯和用心灵来界定本体存在的 巴克莱这样的形而上学家,即使被称做“拒斥形而上学”鼻祖的休谟, 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休谟不但对外界事物的存在作出了本体论承 诺,把它当做一切经验推理的前提,而且还试图通过描述人类概念体 系的形成来发现“真正的形而上学”。当然,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是 为了将“分析”规定为哲学的根本性质和任务而说的,它代表了一种 以经验主义、自然科学和逻辑手段相结合的对经验还原主义的要求, 因此它力图将不符合这一要求的“形而上学”从哲学中驱逐出去,甚 至连笛卡尔等人的理性形而上学也不例外。因为在逻辑实证主义者 看来,此类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以“先天命题”或“第一原理”为基础的 重言式结构,在经验科学上是没有根据的。不论怎样,对于近代西方 哲学来说,形而上学不但存在,也没有因“认识论转向”而被漠视、被 忘记,正相反,它的存在和发展使历史悠久的形而上学变得更加丰富 和深刻了。且不说海德格尔从“入”这个“此在”的本质处境发问,极大 地促进了欧洲大陆绵延不绝的形而上学运动,即使在分析传统强大 的英美哲学方面,形而上学也开始得到重视。彼得·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提出的“修正的形而上学”(revisionary metaphysics)和“描 述的形而上学”(descriptive metaphysics)的区分就与近代形而上学大有关系,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反形而上学”风暴冲击后的西方(主要是 英美)形而上学的复兴。① 哲学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作为 对世界的存在和本质的认识的形而上学是不应当被抛弃,也不可能 被抛弃的。

5.如果作大致的划分,近代哲学家对待形而上学基本上有两种 态度:一种是自然科学的态度,即主要根据自然科学提供的世界概念 来建构形而上学,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然科学观的形而上学”,它往往 同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联系在一起;另一种是神学的态度,即力图在宗 教神学的基本框架内阐释或再释形而上学,我们可以称之为“神学观 的形而上学”,它往往从古代和中世纪的传统思想中寻找根据。在具 体的哲学家那里,这两种态度往往是混合的,只是由于各自的比重和 主导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形而上学理论。虽然在西方神学文化 的强大背景下,任何完全无视神的至上存在的理论都是不可能的②, 但是不论从现实表现还是从理论的影响看,前一种态度无疑构成了 近代形而上学的主流。持这种态度的人包括大多数从自然科学观点 出发,试图将世界“科学化”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持后一种态度的主 要是一些主张对传统神学和教义作重新解释,试图将其“自然化”或 “理性化”,或以“生机论”或柏拉图主义的“宇宙精神”来对抗机械论自 然观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剑桥柏拉图主义者和一部分理神论者即属 于其列。马勒伯朗士、巴克莱和莱布尼茨等人则是有较多神学色彩 的自然科学观的形而上学家。

①斯特劳森在《个体》(Individuals,1959)一书中作出这一区分:“修正的形而上 学”指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它把实在看成是比表象世界更根本的东西,它要求对 我们关于世界的思想进行修正,以制定更好的结构;“描述的形而上学”则满足于“描 述我们关于世界的思想的实际结构”。斯特劳森认为,与前者相比,“描述的形而上 学”更能揭示我们概念结构的最一般特征,更能排除比较有限的概念研究的局限,更 能说明人类最普通思维的概念核心。因此,它与人们对世界的一般信念的结构有密 切关系。斯特劳森将笛卡尔、莱布尼茨、巴克莱称做“修正的形而上学家”,将亚里士 多德和康德称做“描述的形而上学家”,称休谟两者兼备。

② 在笛卡尔那里神是决定被造实体的非被造的实体,在斯宾诺莎那里神是必 然、永恒、无限、自因、自为的自然,在莱布尼茨那里神是最好的可能世界的创造者和 选择者,在巴克莱那里神是包容一切感性世界的“大心灵”,即使被认为最具无神论精 神的霍布斯,也将世界存在的第一因赋予神。

6.从自然科学的观点看,世界是人类认识的客观对象。在唯物 主义者 F.培根那里,物质世界的存在通过感性经验向人表现出来,它 的性质不仅仅是机械运动,而且具有与经验现象同样丰富的多样性, “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①。但是直接、易 变的经验现象不是对存在本质的规定。科学和哲学要追寻事物的本 质,要发现直接、易变的现象背后“不变的”东西,必须依靠理智的思 辨。笛卡尔通过理性的直觉、推理和抽象,借用古代和中世纪的“实 体”概念,确定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两种本质存在及其性质:物质 实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精神实体的根本属性是思想。两种实体是 各自独立、互不影响的。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成为近代“自然科学观 的形而上学”的经典理论和最重要表现之一,它开创了近代围绕实体 展开的一系列形而上学争论的先河。斯宾诺莎、马勒伯朗士、莱布尼 茨等从理性的方面,洛克、巴克莱、休谟等从感性的方面,加入了这场 争论。这场争论涉及到实体的存在、种类、本性和关系等各种问题, 实体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或多元的?如何证明?实体的本性是什么? 是否有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存在?它们是对立的还是同一的?它们 在何种条件下并如何互相作用和影响?以及具体到人类个体所引出 的灵魂和肉体关系的种种问题。而最后这类问题经过迄今数百年的 持久争论,奠定了与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理论相结合的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基础。

“自然科学观的形而上学”的另一重要理论是以近代机械力学为 模型的“微粒论”。这个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德谟克利特的原 子论,近代被伽利略、波义尔、牛顿等科学家所接受。伽利略认为物 质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原子的排列和运动服从于数学 的必然性。物质原子可以被当做运动和力学研究的微观质点,通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入民出版社,1956。对它们的数学分析和概括可以说明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原理。 在试图说明世界本质结构的近代哲学家那里,自然科学的原子论被 作了各取所需的利用。霍布斯强调物体的机械运动,并根据严格数 学规则的决定论,创立了近代最完整的机械唯物论体系;笛卡尔借鉴 原子论对物质结构的解释,在他的物理学中提出了物质结构的“微粒 说”和宇宙生成的“旋涡说”;莱布尼茨从精神方面理解原子,构造出 由各自独立、不可分割、具有自动原则的精神单子的宇宙;伽桑第则 在新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恢复古代原子论哲学,并用以反对笛卡 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与古代原子论相联系的另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形而上学原理是关于 物体的“原始性质”和“次生性质”的区分。所谓原始性质是指物体的广 延、大小、形相、动静、数目等;次生性质是指声、色、滋味、气味等。德谟 克利特曾根据原子和虚空的原理区分了这两种性质,近代伽利略重提 这一区分,波义尔赋予它们现在的名称。这一区分的实质在于将是否 能用数学量化作为区分性质的实在性的标准:可以定量处理的原始性 质是实在的;不能定量处理的次生性质是非实在的,它们只是原始性质 对感官的不同作用在心灵中产生的主观感觉。数学的规定性是机械论 原理的灵魂,根据定量规则区分原始性质和次生性质的实在性是机械 论最简便、最易行的办法。但这种区分既无逻辑的必然性,也无实际的 必然性,从不同的观点推理,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波义尔从世界 外在的整体性出发认为具有感觉的入本身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作 为主观感觉的次生性质同原始性质一样也是实在的。而巴克莱则从相 反的、内在统一的方向思考,认为如果次生的性质是主观的,那么,只能 借次生性质表现出来的原始性质也必定是主观的,因此不论原始性质 还是次生性质都没有所谓的客观实在性。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二先验方法论 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 纯粹理性的训练 那些不仅在逻辑形式上、而且按照内容也是否定性的判断,对于人们的求 知欲来说是不受任何特别敬重的;我们可能根本把这些判断看作我们不懈地 A709 追求扩展的知识欲的善妒的敌人,这就几乎需要一种辩护,以便哪怕只为它们 B737 争取一点容忍,更多的则是为它们赢得善意和尊重。 我们虽然可以在逻辑上把随便任何一个命题表达为否定的,但就我们的 …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22
  • 梅林-《马克思传》-第二章-在线阅读

    第二章 黑格尔的弟子 (一)柏林的第一年 还在卡尔·马克思订婚以前,他的父亲就决定让他到柏林去继续求学了。从保存下来的一份1836年7月1日的正式文件里,我们知道亨利希·马克思不仅允许,而且希望他的卡尔在下学期转到柏林大学继续攻读已在波恩开始的法学和财政学课程。 卡尔的订婚不仅没有动摇、反而加强了老马克思的这个决定。他是一个谨慎的人,由于他们的结婚将要推迟到…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1日
    103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千个目标和一个目标-在线阅读

    一千个目标和一个目标 查拉图斯特拉见过许多国家和许多民族:因此他发现了许多民族的善和恶。查拉图斯特拉觉得,在世上再没有比善和恶更大的力量了。 任何民族,不首先对善恶作评价,就不能生存;可是,要想持续生存,这个民族就不应该按照邻族的评价去作评价。 有许多事物,这个…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6日
    104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六卷 第五章-在线阅读

    第五章 克拉特斯 (底比斯人,鼎盛年在公元前326年) 克拉特斯(Crates)是底比斯人,阿斯孔达斯(Ascondas)的儿子。 他也是犬儒派的著名弟子之一。不过希波伯图断言,他不是第欧根尼的学 生,而是亚该亚人(Achaean)布里松①的学生。下面的俏皮诗就是他写 的②: 在酒色的雾霭中有一座城市叫佩拉(Pera), 美丽、肥沃、没有污秽、但有平凡, 航…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359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一章-戊-在线阅读

    戊、恩培多克勒、留基波、德谟克里特 351 在研究恩培多克勒时,我们同时研究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 在他们那里出现了感性事物的理想性,同时也出现了普遍的规定 性或到普遍的过渡。恩培多克勒是一个毕泰戈拉派的意大利人,354 他倾向于伊奥尼亚派,留基波倾向于意大利派。 一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的残篇曾多次收集起来。(一)莱比锡的施图尔兹 收集了四百余首诗歌:“阿…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93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