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早期基督教的兴起和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的终结

1世纪初产生而后逐渐壮大的早期基督教,是罗马文明中对后世西方最有巨大而深远影响的一个文化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早期基督教,指基督教自产生、传播至国教地位和基本神学体系的确立,前后约 400 年,就是贯穿罗马帝制时代的基督教,它和罗马哲学平行进展。早期基督教神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希腊罗马哲学然密切关联。而后者的最后一个学派-——新柏拉图主义被融会入早期基督教神学,标志着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的终结,也是西欧古典文明向中世纪文明转折的重要环节。这里简略考察早期基督教及其神学和希腊罗马哲学的历史关系与历史作用,作为本书论述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的结束。

一 早期基督教及其神学的产生和希腊罗马哲学

基督教最初原本是巴勒斯坦下层民众在反抗罗马帝国残酷统治中产生的犹太教的一个支派。据《新约全书》记载,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约在公元前7年至公元7年间1,出生于耶路撒冷以南约6英里的伯利恒的加利或拿撒勒。当时犹太人备受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63年罗马攻占耶路撒冷,屠杀1200名犹太人,公元前40年扶植当地贵族希律为国王。这个最残忍的暴君在36年间像野兽一样统治他的国家,几乎每天都血腥虐杀犹太民众。公元前4年他死后,罗马将巴勒斯坦分封给他的三个儿子亚基帕、安提帕和腓力,各自称王,而犹太人因反抗暴君统治和苛捐重税发动大规模的暴动,罗马军团帮助亚基帕残酷镇压,2000人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在军队屡次侵伐中犹太人被俘为奴的达6万人之多。耶稣自小生活在正统犹太教环境中,习得希伯来文经书的知识。当时,在罗马的血腥迫害下,犹太人普遍流传“弥赛亚”(救世主)将会降临。耶稣30岁时在约旦河谷遇见一位先知————施洗者约翰,他在传道中宣称上帝的统治临近了,将在审判中使罪人灭亡,敦促听众忏悔罪过,称用约旦河水施洗是赦罪的必要条件。耶稣接受施洗,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希律·安提帕很快逮捕并处死了约翰。之后3年间,耶稣在加利利的一些城镇布道,医治病人,斥责贪婪、放荡的生活,以拯救人类脱离罪孽为使命,他结集了约翰(不是那个施洗者约翰)、雅各等12位门徒,被人视为"弥赛亚"。他33岁时率信徒进入耶路撒冷,惊动全城。他怀着对圣殿的热爱,赶走了圣殿内一切买卖人、兑换银钱的人,抨击当地宗教领袖们的教导歪曲了律法。时值逾越节前夕,聚集的群众具有一触即发的爆炸性情绪。耶稣被其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犹太教的祭司长抓获耶稣并将其送犹太教公会审判,罗织的罪名是"自立为犹太人君王";又将他移交给罗马总督彼拉多,在严刑拷打后,以谋叛罗马罪处死,钉在郊外各各他山冈的十字架上。2 门徒传说他3天后复活升天。认为他将重新降世进行末日审判。并要门徒们去世界各地传教。告诉人们耶稣以自己的死为人类赎罪,人们要信奉上帝和耶稣才能得救。在使徒们广泛、持续的传教活动中,基督教这种新宗教才逐渐形成。

基督教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最初耶稣的门徒只在犹太人中传播福音,雅各的保守派仍坚持行割礼,立誓遵守律法,皈依犹太教。彼得派主张使这种宗教走向世界,但也受保守派的压力而有动摇。后来传播福音扩大至外邦入和希腊化的犹太人,称耶稣为"基督"(Christo),其希腊文原意是"涂过圣油的入"。耶稣亲传的门徒彼得本是一位贫贱的渔夫,后因遵循老师遗训进行传教活动,也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彼得派的原始基督教号召信徒团结互助、平等公有,交出部分财产作为公共基金,既用于宗教活动,亦可救济贫苦信众;它还有强烈的反抗意识,鼓动人民推翻罗马与犹太上层的黑暗统治,向往平等、均富的理想王国。它没有后世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和教权制度,在抨击其他教派中表现出进行一场全世界斗争的胜利信心。3 希腊化犹太人保罗是使基督教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人物。4 他及其门徒马可等人大力开展希腊语传教活动,东传经小亚细亚直达希腊、罗马。窗传已不同于原始基督教的教义。大量吸收非犹太人入教。厂广为发展教会组织。奴隶主和上层统治集团人员也加入进来。保罗派逐渐占据基督教的正统地位。

在公元 1 世纪末至 2 世纪编定、用希腊文写成的《新约全书》。包括记载耶稣传道活动的福音书 4篇,《使徒行传》,使徒书信 21篇。以及约翰启示录.共 27 篇。除《启示录》如前所述属彼得派的作品外。新约主要反映了保罗派的教义。它有两个特点∶(1)宣扬忍耐服从、精神忏悔、禁欲修身和宿命思想,鼓吹顺从罗马统治。它将以斗争求实现的现实世界的干年王国。变为死后寻求安慰、解脱的彼岸世界王国。

于是逐渐变为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宗教。(2)吸收斐洛的犹太-希腊哲学和柏拉图学派、斯多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开始形成早期基督教神学,使基督教有了一定的理论根基。《新约全书》承袭了犹太教的一些基本观念.但也吸收了流行的希腊哲学思想。《约翰福音》所说的"道成肉身"中的"道",就是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但它还没有之后的"三位一体"教义的中心内容。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认为,基督教只是在保罗派活动时期才形成,其诞生地在亚历山大里亚和罗马,完全否定原始基督教的存在,这种看法并不确切;但恩格斯也肯定他的研究功绩在于证明了正统的基督教作为世界宗教,"不是从外面、从犹太输入而强加给希腊罗马世界的"。它"是这个世界的最道地的产物"。5这也就是说,它是希伯来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早期基督教神学在其形成时,就对希腊罗马哲学有所择纳,保罗到雅典传教时和相信伊壁鸠鲁学派等哲学思想的人士激烈辩论,对伊壁鸠鲁哲学和早期斯多亚派的泛神论思想是拒斥的。6

随着奴隶制危机的加深,不仅大量的百姓,甚至帝国统治集团和知识界的部分人士,也为寻求宗教慰藉而加入基督教,基督教逐渐在罗马帝国广为传播。至3世纪,帝国境内已有基督教徒600万,教会达550个,在罗马、米兰、亚历山大里亚、里昂、迦太基、拜占庭等城市都建立了地区教会中心。基督教坚持一神论,反对偶像崇拜和罗马王权的宗教基础————罗马传统的多神教,罗马皇帝们曾长期猜忌、仇视它,指控基督教徒是无神论者,甚至是吃人肉、倡淫乱的异教之徒,邪恶败类。继尼禄皇帝残杀基督教徒后,在2、3世纪图密善、马可·奥勒留、戴克里先等皇帝在位时,都实行过大规模的迫害基督教徒的政策,许多主教、信徒被残杀,甚或一次死难者达2000人,基督教一直处于非法地位。亚历山大里亚的克莱门特等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在护教运动中,一方面抨击基督教内部的异端教派,并吸收大量希腊罗马哲学的主流思想;另一方面写了不少护教篇向皇帝请愿,表示基督教徒会像侍奉神那样侍奉君主,教人敬畏上帝、克制欲望会有助于维护统治,极力表明帝国与基督教的利益一致。君士坦丁皇帝在位期间,于313年会同共治者李锡尼发布了米兰敕令,宣布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之前没收的教会财产一律发还;他还于325年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主持有300多位主教参加的尼西亚会议,制定了“尼西亚信经”,这是至今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唯一共同承认的信仰宣言。君士坦丁本人在临死前也受洗入教。基督教终于得到罗马帝国的确认,这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背教者朱利安皇帝实行短暂的取缔、镇压基督教的政策,重新尊奉罗马多神教,但基督教毕竟已渗入罗马社会机体的各部分,势不可遏。392年提奥多西一世皇帝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包括罗马传统的多神教)的神庙,禁止一切向偶像献祭的活动,正式确立基督教为举国独尊的国教。从此,基督教成为罗马文明和西欧中世纪文明中与统治政权紧密结合的主流文化;尽管新柏拉图主义自 身有过反基督教的倾向,但它本已宗教化,也连同其他一些晚期希腊罗马哲学被教父们有所修正地吸收进早期基督教神学,使之转型为基督教神学的理论根基。

二 从基督教的主要特征与取胜原因看它何以能和希腊罗马哲学融会

基督教为什么能战胜罗马帝国存在的各民族多神教,包括作为国教的罗马传统多神教?为什么它能独立于犹太教而蓬勃发展,其影响远超过犹太一神教,而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呢?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的主要特征可看出,它取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综合了希伯来的宗教文化和希腊罗马哲学及神学思想,建立了一种具有完备形态的一神论哲学神学体系。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适应了晚期罗马帝国统治者在衰落中力图强化精神统治、被统治民众则导求精神慰藉的双重社会需要。基督教承袭了犹太一神教的上帝创世、原罪与赎罪、灵魂拯救和天国来临等主要观念,但基督教的上帝已不只是犹太民族的上帝,而是各民族皆可尊奉的上帝。上帝的选民已不局限干犹太民族。而有很大的包容性,可包括全人类。就是说.基督教的上帝观念有超越于犹太一神和各民族多神的绝对权威。和较粗俗的罗马传统多神教相比较而言,它无疑更适合罗马帝国凭借神意维护专制于权、实行对庞大帝国多民族统治的需要。基督教宣扬人类的现世苦难皆由人类始祖的原罪造成,,要人们克制欲望、遵守戒律、忍让服从、逆来顺受,以求救赎灵魂而得永生,这又有利于统治者对广大民众进行有效的心灵控制。基督教树立了一个"道成肉身"的人性化的耶稣形象,以基督复活、末日审判和天国降临为基本信仰,这就将现实世界的善恶价值转化为彼岸世界的善恶价值,将民众摆脱社会苦难、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转移到在彼岸世界的干年王国寻求奴役与困苦的解脱,在奴隶制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势下,这也为广大被压迫民众提供了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精神慰藉,所以当时的社会下层民众不顾一切迫害,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寄托于基督教。

基督教的一神观念更为精致而且有人文内容,是宗教本身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的产物,具有现实的感召力,它和希腊罗马哲学中一直蕴涵、演进着的理性一神思想是相吻合、可相通的,因而可融会后者,使自身的一神论也获得哲学根据。从各民族原始的多神教演变为理性一神教,是宗教自身进化的规律。古希腊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早就抨击神人同形同性的传统多神教观念,提出理性一神的主张;之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更以精致的哲学论证确立了理性神;斯多亚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实质上也以神秘化方式承袭了理性一神的观念。但是,他们只让理性一神存在于抽象的哲学思辨中,并没有排除而是肯定了社会现实生活中对传统多神教的崇拜,罗马的斯多亚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出于维护"国教"的统治需要,甚至也长期敌视、排挞基督教,虽然基督教的上帝观念和它们的理性神是相一致的。犹太教反对神人同形同性和偶像崇拜,只尊奉非拟人化的耶和华,它是古代世界中最早唯一的理智性一神教,显然比原始多神教的诸神明仍带有人间争斗、嫉妒乃至通奸等恶习要远为高明,这也是当时犹太民族在宗教上引以自豪的。然而,犹太教的上帝作为威武、严厉的立法者和裁判者,在冥冥中为犹太民族立约,规定严格的律法,他是犹太民族只能敬畏、服从而不可亲近的最高主宰,缺乏人情味和现实人性的魅力,崇拜他又须履行繁琐的戒律和教仪。基督教承袭了犹太教的一神上帝观念,也反对粗俗的神人同形同性和偶像崇拜,但它树立了为人类受苦受难的耶稣的崇高形象,后又强调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和新柏拉图主义的"三位一体"有别,也有思想联系),说耶稣是上帝的化身,是希腊罗马哲学中所说的逻各斯和神圣德性的体现。他为了将人类从罪孽和痛苦中拯救出来,引导人们进入美好的天国,不惜牺牲自己的"道成肉身",通过自身经受磨难来激发人们的神圣情感。基督教结合了犹太教的耶和华、希腊哲学的理性神,又使之体现为耶稣的崇高、丰满形象,这就使它富有现实的感召力。它又强调“因信称义”,宣扬信仰上帝和基督是得救的根本途径,任何人不分民族、贫富贵贱,甚至包括罪人,只要凭其对上帝和基督的坚定信仰,都能洗涤罪孽,净化灵魂,领得天国的入门券。这比犹太教的严格戒律、繁琐教仪要简便易行,易为各阶层的人们所接受。由此也可理解斐洛的犹太-希腊哲学为什么未被犹太教神学所接受,却能被基督教神学家所尊奉与吸收。

基督教是高度伦理化的宗教,具有较强的规范、调节社会与个人行为的道德功能。伦理规范内容的增加和充实,也是宗教本身向高级形态进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原始多神教的伦理规范内容是简陋、散漫的,它只是表现了氏族社会末期或奴隶制社会不发达形态下的道德习俗,在建树社会伦理和道德秩序方面只起有相当薄弱的功能。

犹太教有较为深刻的伦理内涵。但它表现为严酸的律法。缺乏普适性。基督教则提出了一整套有普适性的伦理道德要求,它和晚期希腊罗马哲学的伦理主题与伦理思想是相通、一致的,可融会后者来强化自身的宗教伦理精神。《新约全书》将"爱"看做基督教伦理的总纲它统摄、包容了所有其他的道德要求,以至律法和摩西十诫。信、望、爱是基督教的三种主要神学美德,其中爱是最重要的,信仰上帝、仰望下帝之情都出于对上帝的热爱。从而派生出世俗美德。这样就能树立希腊人的四主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就能培植信实、虔敬、仁慈、谦卑、忍耐、宽容等个人美德,使灵魂净化,获得上帝的恩典。宣扬"博爱"精神正是基督教有别于犹太教的显著伦理特色,这是吸纳了塞涅卡等人的"仁慈"、"宽容"等伦理道德观念。对统治者而言,这是要他们施行仁政,以求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世界主义的帝国统治;对民众而言,这是渲染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使教会内部有较大的凝聚力。在社会生活的局部范围内。它确实也能发挥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所以,基督教作为融会希腊罗马伦理精神的宗教。有较强的道德吸引力和协调社会的功能,比犹太教和多神教都有高明之处。

早期基督教融会希伯来文化和希腊罗 马哲学,逐渐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神学体系,有较深厚的哲学理论根基,这也是它所以能胜出的特征与缘由。基督教在反异教斗争中,经历了和希腊罗马哲学既冲撞又融合的奇特过程。它受维护罗马多神教的斯多亚主义者、新柏拉图主义者的攻击。它内部也有些反希腊罗马哲学的神学家.但它的主流势力却是在斐洛的犹太-希腊哲学神学的基础 上。吸收、融合希腊罗马哲学。来构建哲学神学体系,壮大基督教的根基,这表现在护教运动中的教父哲学之中。被马可·奥勒留皇帝处死的希腊教父查十(Justinus,约公元100—165)最早提出"基督教哲学观念,他在两篇《辩护词》中声称苏格拉底已看出希腊传统多神教之神的虚假,认识了真正的上帝,柏拉图的创世说是从摩西那里学来的,他们都是耶稣诞生之前的基督徒。他阐发基督即内在于理性的逻各斯,将《新约全书》的创世说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宇宙创生论结合起来。希腊护教士塔提安(Tatianus,约110—172)等人和北非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Tertullian,145—220)则固守希伯来《圣经》传统,敌视、排斥希腊罗马哲学,称之为"野蛮人的哲学",主张哲学家应当被送去喂野兽,大声疾呼"让斯多亚派、柏拉图、辩证法与基督教相混合的杂种滚开吧!"然而,当时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毕竟是主流,亚历山大里亚教理问答学校在 3世纪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中心之一。克莱门特(Clement,约153—217)在《规劝异教徒》等神学著作中,剖示了东方宗教、希腊哲学和基督教之间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大量吸收柏拉图和斯多亚派的哲学,调和理性与启示、知识与信仰,强调智慧(即神学)是哲学的女王,这是中世纪所谓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之先声。献身基督教而自阉的奥立金(Origen,185—254),在《第一原理》、《反塞尔修斯》等著作中,运用斐洛的"喻意解经法",用希腊哲学解释上帝、三位一体、世界与人、自由意志等问题。主张上帝是最高的纯粹精神实体。批判塞尔修斯以柏拉图的"真逻各斯"反基督教的思想,而他自己则在将柏拉图哲学改造、纳入基督教神学体系方面大为推进,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神学体系。他虽因主张圣子地位低于圣父,在 533年的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上被定为异端,但他在基督教神学史上还是有地位的。至 5世纪.北非迦太基的主教奥古斯丁集教父哲学之大成。写了大量的哲学、神学和经文注释、布道著作,将柏拉图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教义紧密结合,建立了庞大的"基督教学说",提出了上帝启示知识与真理的"光照论"、"恩典论"、"质型说"、"爱的伦理学"和"上帝之城"的神学历史观等等,他所完成的系统的基督教哲学神学体系在 13 世纪之前支配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进程。这里只是简略勾画了基督教教父融会希腊罗马哲学的曲折、漫长的过程,直至奥古斯丁最终建立他的"新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哲学神学,他们主要为中世纪文明提供了主导的宗教哲学.此多卷本《西方哲学史》的"中世纪哲学卷"还要展开论述他们的思想。

三 从罗马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转型,看基督教及其融会的希腊罗马哲学的历史作用

蛮族入侵无疑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直接外因,它使罗马文明终结,并使西欧从罗马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转型经历了巨大的痛苦过程。罗马前期帝制强盛时,图拉真皇帝征服达西亚(罗马尼亚)和亚洲的帕提亚(安息),将罗马帝国版图扩大到最大范围,而北部行省设置仍以莱茵河为界,莱茵河以北是蛮族日耳曼人的天下。马可。奥勒留和康茂德称帝时,罗马国力已趋衰,北方蛮族乘虚而入,定居多瑙河南的帝国境内,蛮族入侵与外患已趋严重。4世纪后半叶促使蛮族汹涌侵入罗马帝国的动因,是原在中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北匈奴西迁所带动的"民族大迁徙",促使日耳曼蛮族南侵。375 年,以匈奴人进逼为理由,包括 20 万武装士兵的百万西哥特人南渡多瑙河,罗马帝国边境藩篱荡然无存。5 世纪,罗马帝国遭受了三次蛮族大规模侵入的毁灭性打击∶第一次是阿拉里克率西哥特人横扫希腊,远征意大利,于410年攻陷罗马这座"永恒之城",并屠城洗劫。第二次是汪达尔人侵占西班牙南部后转攻入北非,占领迦太基,422年建立汪达尔王国,455 年汪达尔国王盖塞里克率强大海军攻克罗马城,大肆洗劫破坏,使这座古代最大的文化繁盛之都沦为人烟稀少、凄凉破败的废墟。第三次是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国王阿提拉于 451年率大军横扫意大利,兵临罗马城,对罗马帝国甩下致命一击。至 5世纪 50 年代,西罗马帝国实际上已是蛮族的天下,纷立日耳曼蛮族诸国,奄奄一息的西罗马帝国只剩下意大利半岛还存在一个仰仗蛮族将领鼻息的皇宫了。476年,日耳曼人统帅奥多亚克废黜罗马末帝罗慕洛斯,自立为王,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这标志着罗马文明和西欧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终结,开始向西欧中世纪文明转型∶东罗马帝国则艰难地步入中世纪封建社会。转型为另一一种拜占庭文明。西罗马帝国灭于蛮族之羊。主要是因为它自身已完全腐败了。已无抵御强敌之力;罗马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转变也得靠蛮族的外部力量,因为衰落的罗马文明已完全失去自我革新的机制与活力,西欧的这种文明转型是极为痛苦、曲折的。 罗马文明的辉煌成就惨遭毁灭性破坏。希腊罗马的精神文化濒于灭绝,在漫长的中世纪前期只在基督教内部以神学形式有所传承,又靠阿拉伯民族保存其文化遗产,直到中世纪盛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才得以重放光彩。

西方思想家们对罗马文明衰落的原因历来有许多探究。也涉及基督教及希腊罗马哲学在文明转型中的历史作用问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罗马哲学与文化中的自由和法的精神对罗马的盛衰起有决定性作用,罗马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造成自 由精神的丧失。基督教的传播和精神统治又颠覆了罗马传统多神教的精神支柱,这就招致蛮族入侵,毁坏了帝国。18 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吉本在其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也认为;前期罗马帝国吸取、发展了希腊哲学与文化的自由精神,因而繁荣强盛,从马可 ·奥勒留皇帝之后陷入危机,基督教的确立室息了罗马民族的自由精神和文化活力,尖锐的宗教斗争和基督教内部的教派斗争更使罗马社会分裂,形成新的暴政压迫,基督教的胜利和蛮族入侵是罗马文明衰亡的两大直接主因。孟德斯鸠和吉本都将基督教和希腊罗马哲学的文化精神对立,并将基督教视为罗马文明衰亡的主因之一。20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则认为∶逆境的挑战是文明兴盛的动因,文明的衰落都有"自杀身死"的内因,即丧失自决能力。罗马帝国衰亡体现了文明衰落的普遍法则,即社会与文化分裂、解体的"自杀",宗教斗争只是它的一种表征。社会灵魂即社会文化比经济、政治更早失去活力,如晚期罗马哲学放弃追求理智而宗教化,禁欲主义的自暴自弃,人的灵魂的罪恶感和流离感,等等。正是社会体的崩析和精神文化的没落使罗马帝国走向衰亡。汤因比批评吉本用蛮族入侵和基督教的胜利来解释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是表面的,是倒果为因,没有深究其社会与文化解体的内在原因。他指出,对当时基督教(及其融会希腊罗马哲学)的胜利也不能简单否定,因为它得到了民众的归心,它既是垂死社会的遗物,又是孕育后来诞生的新社会的子宫。汤因比的论述比较客观、深入,但他主要是用文化精神来解释文明的兴感衰落.没有深究哲学、宗教和经济、政治的互渗互动的历史作用。

以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罗马文明作为经济、政治与文化互渗互动的综合体全面"病入膏盲"而衰亡,而基督教及其融会的希腊罗马哲学在这文明转型中起有正负面的双重历史作用,而且希腊罗马哲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它随罗马文明的衰亡而灭亡了。

帝国型奴隶制经济陷入深重危机,罗马帝国统治者又未能通过变革经济制度向新的生产方式过渡,而是倒行逆施(如废弃隶农制),强化奴隶制统治,致使两极分化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奴隶、隶农和下层民众的起义摧毁了罗马文明的社会基础。君主专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酿成政治混乱、军队腐败与社会分裂,腐蚀了罗马文明的政治支柱。伴随经济危机和政治腐败的是文化没落,丧失了创造性活力和维系健盛社会精神的活力。哲学是文明的灵魂。精神文化的理论核心。晚期罗马哲学是消沉的,怀疑论客观上损毁了希腊哲学的理性传统。晚期斯多亚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都失落了科学理性精神,趋于宗教化,同神秘宗教合流,哲学不再能为社会进程和各种精神文化提供理性指导和理智的价值取向。而只成为个人追求神性的神秘体验。新柏拉图主义无补于已颓废没落的社会伦理道德,社会道德风气极为败坏,罗马民族的凝聚力丧失殆尽,加速了社会的崩解。

基督教直到 4世纪末才最终取得胜利,它并未成为罗马帝国有效的统治意识形态,未能开出疗救病入膏盲的罗马奴隶制社会的灵丹妙药,反而在两个多世纪同罗马传统多神教的尖锐反复的斗争和内部教派斗争中,牵动了全国性的政治斗争,加深了社会的分裂、解体。基督教取得国教地位后,凭借提奥多西一世等皇帝的取缔切"异教”的敕令,为巩固自己的精神统治地位,将它所说的仁慈、宽容、“爱你的敌人"等都抛在一边,也以和它的对手同样的宗教狂热扑灭对手,捣毁多神教崇拜的偶像,将各地多神教的神庙夷为平地。391年,在亚历山大里亚,崇拜埃及神明的教徒和基督教徒狂热地对立,提奥多西皇帝关于拆除该城的一切偶像的命令一到,大主教提奥菲卢斯立即发动教徒拆毁了埃及古老、雄伟的塞拉皮斯大神庙,并抢劫、破坏了积累和传承东西方文化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罗马帝国曾有所实行的宗教宽容改策已荡然无存。为确立正统神学的地位,基督教内部又进行了长期、激烈的反“异端”的教派斗争。基督教自形成之后,在是否、如何融会希腊罗马哲学上就有这种斗争。如诺斯替教派于公元1世纪产生,流行于2、3世纪,其代表是2世纪的瓦伦提诺(Valentinus),该教派受东方宗教和希腊哲学的影响,主张上帝通过神秘的理智和知识支配世界,贬低了耶稣的神性。里昂主教伊里奈乌(Irenaeus,约公元120——202)写了5卷本《驳异端》批驳诺斯替教派(此书倒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诺斯替教派的资料),基督教一直严厉排斥此异端教派。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前后,内部斗争的焦点问题是如何融会希腊罗马哲学来理解、解释基本教义“三位一体"。《新约全书》对此本来没有明确论述,而基督教神学的中心问题始终是,基督作为有人格的神如何与一神论观点相调和。学识渊博的亚历山大里亚主教阿里乌斯(Arius,约280——336)建立的教派,在亚洲地区相当有势力,他主张圣子由圣父派生,耶稣兼有人性和神性,其位格低于圣父。和他对立的阿塔那修斯(Athanasius,291—373)也是出生于亚历山大里亚的很有威望、斗志坚忍的主教,他建立的教派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者本体同一,耶稣就是上帝的神性。

他写了《反异教》等多部著作驳斥阿里乌斯教派。这两派的激烈斗争牵动了整个基督教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全局,它们互相镇压、屠杀,经历了近百年。提奥多西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宗教大会,最终确定阿塔那修斯派的三位一体神学体系为正统,将有悖于它的教派、学说一概定为异端邪说而明令禁绝。基督教为确立正统神学进行的尖锐的教派斗争,几乎贯穿气数将尽的整个罗马帝国末期,它同政治斗争紧密相关,造成社会秩序的动乱。基督教及其融会的晚期罗马哲学的负面作用,也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

然而,基督教及其融会希腊罗马哲学,毕竟出于社会的需要与文明进程之历史必然,它综合了希伯来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的成果,是罗马文明衰落中的一个文化硕果,是连接罗马文明和西欧中世纪文明的主要文化纽带,对它在这痛苦、曲折的文明转型中的积极的历史作用也应给予肯定的历史评价。430 年狂达尔人又南下入侵北非.围困病危将临终的奥古斯丁主教座下的希波城。他在晚年历经 13 年写成《上帝之城》,对气息奄奄的罗马帝国已感到绝望,不再将它看做上帝拯救人类的工具。而将它划出圣史范围。他说罗马帝国是"另-个巴比伦",只是兴衰无常的"世俗之城",他期望未来再造教会高于国家的人间"上帝之城"。奥古斯工最终奠定的基督教神学体系并没有成为罗马帝国的统治意识形态,而是为西欧中世纪文明准备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文化。基督教后来对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经济复苏与社会的封建化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融会希腊罗马哲学的基督教哲学神学则形成了中世纪文明的基本文化精神。

基督教神学"融会"希腊罗马哲学,不能理解为吞没、灭绝后者,而是使后者折服和包裹于宗教神学之中,希腊罗马哲学的理性精神总是要突破这种束缚的。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终结了,但希腊罗马哲学没有死亡,仍变形地延续生存,影响着中世纪的文化精神。不仅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哲学对它有所传承。中世纪初期波.埃修的学说也局部闪亮着它的理性之光;在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时期。它又顿而展现为爱留根纳(John Scotus Eriugena,810—877)学说这朵绽开的理性奇葩;而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争,一直贯穿于整个经院哲学之演变。中世纪感期.西欧文明和拜占庭文明、伊斯丝阿拉伯文明的文化交往得到开通,通过拜占庭、西西里和西班牙三个主要渠道,两大东部文明所保存的大量希腊罗马古典文本被重新引进西欧,希腊罗马哲学全面返回西欧。它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传统受到重视和研究,促成了中世纪盛期西欧学术文化的高涨,呼唤着文艺复兴文明的到来。而希腊罗马哲学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传统更盛发于近代西欧文明,深刻影响了近代欧美哲学。现当代西方的一些主要哲学流派,也仍从希腊罗马哲学溯取思想营养与理论根据。可见希腊罗马哲学的精髓有着悠久的生命力和高深的历史价值。

  1. 有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据《新约全书》有关记载考证,耶稣诞生的日期当在公元前7年至公元7年之间,日期也不是12月25日,而是冬季到来之前。533年修士狄奥尼修斯奉旨确定耶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是计算有误。354年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只因为此日和一个古老的罗马节日有关(参见克勒尔《圣经;一部历史》,林纪焘、陈维振、姜瑞璋译,第471——48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
  2. 耶稣及其12位门徒是否真实存在过,并没有当时目击者的可靠资料佐证。19 世纪的青年黑格尔派施特劳斯和图宾根学派认为,他们只是无意识的"精神"所产生的神话;布鲁诺·鲍威尔则认为他们只是福音书作者们出于"自我意识"编造的。但当今一些考古学家、神学家如克勒尔在《圣经;一部历史》中认为,考证表明耶稣遇难的故事有历史的真实性。 ↩︎
  3. 恩格斯剖析了《新约全书》中一篇最古老的文献《约翰启示录》,指出它在公元67年6月至 68年1月或4月写成,托名为约翰(不是施洗者约翰)的作者,以展示幻景的极为激切奔放的语言,抨击其他教派吃祭偶像之物、行奸淫之事,违背犹太教的教训,并且用"巴比伦大淫妇"影射罗马,宣讲毫不隐讳的复仇,说从奥古斯都到尼禄这五个王都已倾倒了,之后第六、七、八个王也必将沉沦,预言基督会重新降临人世,在和黑暗势力的大决战中建立新的千年王国(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卷,第541—552页,人民出版社,1965)。 ↩︎
  4. 保罗原名扫罗,是小亚细亚塔索斯的希腊化犹太人,获罗马公民权,曾以制帐幕为业,受过犹太律法教育,在犹太教公会当过差,参与过迫害基督教徒的活动。后来据说基督向他空中显现.下子使他皈依基督教。保罗本人约 60 岁时在耶路撒冷被捕,后被转送罗马囚禁2年,于公元 67年被暴君尼禄处死。 ↩︎
  5.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2卷,第 532页,人民出版社,1965。 ↩︎
  6. 见《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17章,第16一18节。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赵林教授-《西方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第四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在线阅读

    第四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一、信仰的松懈与教会的堕落 罗马帝国早期的基督徒曾以信仰坚定和道德高尚而著称,这种信仰和道德是与一种深沉的罪孽意识紧密相关的。早期的基督教会既是一个相互救济的慈善团体,又是一个自我反省的悔罪场所。教会内实行公开忏悔制度,有罪的人要当着众教徒的面公开忏悔,这种忏悔有时候要持续数年之久才能得到众信徒的宽恕。 由于当时基督教还没有成…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11日
    108
  •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在线阅读

    第二章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 概 论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的母体中孕育而生的,公元1世纪上半叶,彼得和保 罗等人把原始基督教的福音传播到外邦人中,使其在罗马帝国的广阔域界内得 以发展。对于信奉传统多神教的罗马统治者来说,宣扬唯一上帝和彼岸福音的 基督教无疑是一种蛊惑人心的邪教,因此基督教最初只能处于地下状态,信仰者 大多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奴隶和下层民众。自…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80
  •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第一章 “善与恶”,“好与坏”-在线阅读

    第一章 “善与恶”,“好与坏” — 人们理应感谢英国心理学家所做的迄今惟一的探索道德发生史的尝试。 他们连同其自身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疑惑,但是我认为,他们恰恰因此比他们的论著更为本质,他们是活生生的疑惑,因此,他们本身就很有意思! 这些英国心理学家究竟要干什么?人们发现他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事同样的工作,即把我们内心世界的羞愧部分暴露出来,并且从中寻找真正…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0日
    123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三篇-二-在线阅读

    二、康德 康德哲学的出现是和耶可比的哲学同时的;对于康德哲学我们将加以较详细的考察。 康德转回到苏格拉底的观点、转回到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具有要求具体内容的无限使命,并使内容遵循完满性的规范。笛卡尔认确定性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现在我们意识到了思维的主观性一面:这就是说,第一,意识到思维是与客观性相反对的规定性;第二,意识到思维是有限性,是借有限的规定进行思考的…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13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