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学园派的怀疑论是通过思辨方式(所谓"辩证法"名义)设立矛盾命题,以古代的"二律背反"否认判断真理的准则,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传统修正为怀疑论哲学。它长期成为怀疑论的主流,掩盖了皮罗的现象主义怀疑论的流脉。蒂蒙死后,这一学派处于衰落,直到居勒尼的托勒密重新开始恢复皮罗主义的地位。这个托勒密是一位医生,但关于他的史料已无留存,只知他有不少门生,包括埃涅西德姆的老师赫拉克利德。1 约公元前1世纪,皮罗主义复兴,成为怀疑论哲学的主流,一直延伸入罗马帝制时代,演变为经验论的怀疑主义。在希腊化时代末期、罗马帝制初期的后期皮罗主义的特征是既秉承、发展了皮罗的现象主义,又吸收了中期学园派的"二律背反"式的思辨论证,以“论式”(mode)将怀疑论的观点系统化,达到悬置对事物本性的哲学判断的目的,以求内心宁静。它更为彻底地否定一切希腊传统和当时的"独断论"哲学,动摇了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根基,这对晚期罗马哲学和近代西方的经验论与怀疑论思想也深有影响,后期皮罗主义的主要代表是埃涅西德姆和阿格单帕。前者提出的十论式。注重论证就事物的现象及对其的感知不可能洞察事物的本性;后者提出五论式。注重论述人的理性也不可能洞察事物的本性。共同的结论都是要"悬置判断"。
一 埃涅西德姆和他的十论式
埃涅西德姆(Aenesidemus)是克诺索斯人,他的生卒年代与生平不详,只知他的鼎盛期约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因为公元 9世纪的拜占庭学者福提乌斯(Photius)在他的《图书馆藏目》中提及埃涅西德姆严厉批评学园派中对怀疑论已有所动摇的拉利萨的菲罗是"以斯多亚派反对斯多亚派",故可推测他的学述当最早在公元前 1世纪 80 年代。他的由学生编成的《皮罗主义者谈话录》(Pyrrhonian Discourses)是献给和西塞罗同时代的罗马政治家路西乌斯· 图拜罗(LuciusTubero)的,但认为怀疑论已沦落的西塞罗从未在论著中提及他。2
他复兴皮罗主义的活动地在东方的亚历山大里亚,西塞罗也未必掌握。
埃涅西德姆和阿尔凯西劳、卡尼阿德一样述而不作,他的著述大约都是由门生编成的。除了最主要的《皮罗主义者谈话录》之外,古代学者、编纂家提到他还有《反智慧》、《论探究》、《原理》、《纲要》、《初始导论》等著述。3 他的著述都未留存下来。但福提乌斯在他的《图书馆藏目》中概述了《皮罗主义者谈话录》的要旨,说到他综合了皮罗主义者们的论述(可见此书不只是他个人的独创,而是当时皮罗派的思想集成),旨在论述通过感觉和思想都不能可靠地把握任何事物的真理。并列述了此书8 卷的主题.这里只简略根及。第1卷。皮 罗主义者和学园派的分歧。第 2卷,分别讨论真理、原因、状态、运动、生成与毁灭、对立,严密推论它们都不可领悟。第3卷,运动、感知及其属性,认知陷入矛盾,不可通达事物本性。第 4卷,论标示(signs),通过作为明显现象的标示,不能洞察不明的事物本性,包括自然、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神。第 5卷,反原因论,因果论者的谬误,列述批判因果论的一些论式。第6卷,善与恶、选择与规避都被归于荒谬,根除理解与领悟它们的可能性。第7卷,反德性论。第 8卷,并无所有人共同的生活目的,包括幸福、快乐、审慎等。4 由上述内容可知,他的这部谈论录相当开阔、系统地论述了后期皮罗主义哲学,后来罗马时代的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所著的《皮罗主义纲要》很可能是扩展、发挥此书内容而形成的。但有史料可据、归于埃涅西德姆名下的较详细的哲学论证,是他的著名的十论式,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自第 41 章起))和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 9卷第 78-88 节都有记述,而更早的有关论述见诸大体和埃涅西德姆同时期的犹太哲学家、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所著的《论醉》。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记述较严整。是本书述评十论式的主要依据,另外也参考了第欧根尼·拉尔修和斐洛的记述。
所谓"论式",是后期皮罗主义者的一种论证模式,是基于一种相对主义哲学,从事物的普遍现象和人的认识能力角度,论述要探究事物的普遍本性必定会导致互相矛盾的判断,因此事物本性不可知,必须对之"悬置判断",达到内心的宁静。这是后期皮罗主义将怀疑论哲学系统化的一种手段。埃涅西德姆的十论式,就是从十个角度论证事物本性不可知的模式,它们又可被归结为三个方面的论式∶(1)关于判断者认识事物现象的论式,(2)关于事物现象本身的论式,(3)关于伦理及相关的政治、法律方面的论式。下面分别述评∶
第一,关于判断者认识事物现象的四个论式。
论式之一∶各种动物在身体构造、生殖方式(性交配或无性交配生殖)、营养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他们的感官也就很不相同,所以对同一事物的相同现象必定会产生很不相同的印象,有很不相同的痛苦或快乐的感受。如∶鹰的眼力极锐利,狗的嗅觉极灵敏,都胜过人;葡萄藤对山羊来说美味可口,人吃了却苦涩难咽。所以各种动物的感觉、印象必定是互相歧异、冲突的。
论式之二∶人们的身体和灵魂也很不相同,对事物现象有很不相同的感觉,因而会产生很不相同的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有很不同的气质,对事物的选择与规避也很不同,如印度人感受、处理事物就不同于希腊人。根据人类自身的差异也可合理地导致悬置判断。
论式之三∶同一个人的各种感官并不相同,互不相通,如一幅画可被眼睛所看。却不能被映现给触觉。被感官所知觉的每个现象似平是一种复合体。如苹果似平是光滑、香、甜、黄的。但不能探明它是否只有这些性质,或它只有一种性质,或它是否有比所显现的更多的性质,是否某些性质逃脱了我们的知觉。如果感官不感悟外在对象,心智也就不能领悟它们,所以对外在的潜藏对象也只得悬置判断。5
论式之四∶人的状态有自然和非自然之分,因年龄而变化和不同,行走或睡眠、动或静、恨或爱、空虚或满足、沉醉或清醒、倾向、自信、畏惧、痛苦与快乐。由于这些人的状态是自然的或非自然的,对象对人的作用也很不相同,如那些迷狂或处于神迷之人似乎听到神圣的声音。常人却不然。既然健康之人也有混合的性情,这些性情都会使外在的潜藏对象对健康的性情状态有不同的显现,而它们对非自然的性情状态也有不同的显现。将变易潜藏对象之现象的能力赋予这些性情状态而不赋予那些性情状态,是一种人为性。6
以上四个论式表明,埃涅西德姆从感性认识与心理角度发挥了一种主体相对主义,就是强调动物与人的身心、感官、感觉与性情状态都是极有差异的,因此对外在事物现象的感知、印象与威受也都很不相同,在这种混乱不齐的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判断也必定是互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所以不能有共同的认识准则。无论是感官或理性的心智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尚且不能一致,更谈不到把握事物的潜藏的、内在的本质了。由此,他从认识的根基上论证了外在对象事物的本性作为一种后来康德说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必须对其"悬置判断"。这种论说发挥了普罗泰戈拉的感觉论相对主义,且比后者更精致,并将它演进为怀疑论。它在当时的矛头所向,无疑是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的认识准则,即主张感觉或感知印象的认同是认识的共同基础;后期柏拉图(如在《泰阿泰德篇》中论述的)、传统的学园派也肯定感知、意见是认识的起点,虽然它和把握理念截然有别,但一致的影像和意见也是认知的一个初级阶段,埃涅西德姆也是反对这种认识阶段的独断论的。
第二,关于被判断的事物现象本身的五个论式。
论式之五∶所有的对象都得从一定的处所、一定的距离、一定的位置观察,事物现象在不同处所、距离、位置所产生的印象必有很大的差异。如大的事物像太阳远看会显得小∶山蜂远看较平整。近看却犬牙交错;石头在陆地显得重,在水中显得轻。所以事物的真实本性不可知,也只得悬置判断。
论式之六∶任何潜藏对象都不是单凭其自身显现其效应的,而总是混合其他事物呈现现象的(如总是和空气、光线、湿气、热、冷、蒸汽、运动力量相混合)。或许我们能陈述这有关对象的混合物是什么。所见的伴和对象的东西是什么,但我们不能陈述外在潜藏对象实际上像是什么。
论式之七;事物现象在质与量上的显现很不相同,如热和冷、快和慢、无色和色彩的变异。适量饮酒可增强体质,过度饮酒会伤身,食物和其他东西也是这样。(此论式旨在说明,从差异极大的、变动的事物的质与量的显现,也会形成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据以探究事物的本性。
论式之八;经常的或奇特的、罕有的事物现象也会给入很不同的印象和感受。在那些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人们对地震并不感到惊奇,人们对每天升起太阳更不以为奇(而对奇特的、罕有的事物现象就会很惊异了)。入体的美乍一扑眼令人兴奋,多见也就习以为常了。
论式之九;关于事物现象的相对性的总论式。事物都是互相比照而言的,如轻的东西是比照重的东西,强的东西是比照弱的东西,大的东西是比照小的东西,上是比照下。右边的东西并不是本性上为右,而是就它和其他东西的关系而理解的;要是它移动了,就不再是在右边了。同样。父亲和兄弟是关系术语。称呼白天则和太阳相关。而从总体上说,每一事物都是和智力相关而言的。事物自身是相对的,是不可知的。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说;"根据此论式我们推论,既然每一事物都是相对的,对事物就其自身本性绝对地是什么,我们就要悬置判断。要紧的是注意到,在这里就像在其他场合,我们使用表述'它是'(it is)代替了'它显得是'(it appears);而我们实际上正是在说'所有事物显得是相对的'。"他还指出这种相对性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相对于判断者(因为外在的潜藏对象是相对干判断者而显现和被判断的),而另一种方式是相对于伴随所见事物的东西,如左相对右。"7
以上论式的实质在于夸大了认知客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相对性。将事物的普遍联系都相对化,认为相对的现象之中并不寓有任何绝对的东西,从而将人的认识局限在现象领域,否定了事物自身本性可知,连判断一个事物是什么都不行,只能说一个事物显得是什么。埃涅西德姆将一切"绝对"的东西都融化在"相对性"之中了。如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发挥说∶"绝对地存在的事物有别于相对的事物,还是不有别于相对的事物?如果它们并不有别,它们也是相对的了。而如果它们有别于相对的事物,那么,既然每个事物有别就是相对的,既然它们是处在和有别的事物的关系中,所谓绝对地存在的事物也就是相对的了。"8这看来像是一个诡辩,但集中表现了怀疑论的相对主义实质。这种怀疑论夸大了被判断事物的相对性,从而否定事物现象中寓有绝对性,否定事物本性可知,在当时也是为了反对一切"独断论"的世界观。按照这种立论,伊壁鸠鲁学派的原子论自然哲学、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和因果必然性理论、传统学园派的理念论、漫步学派的形式与质料说以及四因说,就都不成立了。进而说,以往全部希腊哲学探究的本原论和宇宙论也都无意义了。这就是怀疑论哲学对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的破坏力所在。
第三,关于伦理及相关的政治、法律方面的论式。
论式之十;论及生活方式、习俗、神话信仰、不同人们中的约定以及一些教义的设定。包括关于荣誉与羞耻、真与伪、善与恶、神明、一切现象的生与灭的见识。对同一事物,一些人认为是正义的。另一些人却认为是不正义的;一些人认为是善的,另一些人却认为是恶的。如波斯人对一个父亲和他的女儿交合觉得并不越轨,希腊人则觉得是极可恶的。据欧多克索在其《周游世界》中记载,马萨格塔人共妻,希腊人则不然;西里西亚人乐于做海盗,希腊人则不愿意做。不同的人们信奉不同的神明;一些人信天命,一些人则不信。埃及人将户体做成木乃伊,罗马人则焚化厂体,帕奥尼亚人却将户体葬入湖中。就这些方面的事实而言,也得对真理悬置判断。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说,这个论式表明,在生活方式、习俗、伦理与法等事务上,"存在着如此多的歧异,我们不能说这种对象就其本性是怎样的,而只能说它和这个生活方式,或那个法律,或那个习俗等等关联而显得是怎样的"。9 斐洛论述这个论式具有概括性,指出了在伦理、政治、法与哲学观念上都存在互相冲突、矛盾的见识;"就国家,或民族,或城邦,甚至就村落或特殊的家庭、男人、女人和儿童而言,都有着不同的见识,如我们看来是高贵的事情,另一些人看来是不高贵的.同样地。对生成与非生成、正义与非正义、虔诚与非虔诚、合法与非合法的事情。还有对应非难与颂扬、惩罚与奖励的事情以及其他事情,他们都持有对立的见识。""既然在不同的入们中对这些事情的见识不是有轻徼的差异,而是极为不可调和,以至对立与冲突,那么必然地,人们所经验的现象是很差异的,经验所得的判断是互相冲突的"。作为一位当时已深入研究希腊哲学的犹太神学家、哲学家,斐洛说∶"我很惊讶,极大多数被称为哲学家的人们,声称求索事物的清晰性与真理,他们却分裂为不同的阵营,宣扬不可调和的教条……不是在论及细微之点上,而是在论及他们的研究所关注的各种实质上重要的事物上,都是不可调和的。"10
埃涅西德姆以他的相对主义的怀疑论论述伦理、道德、宗教、政治与法律等人类实践生活。乃至哲学,认为人们的有关见识也差异极大、互相冲突,不可能有一致的规范,人类实践生活的本性也是不可知的;一个群体的一些规范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经验性的约定。这种怀疑论、约定论的实践生活观,和斯多亚派的自然法与天命论的社会观、德性论,和柏拉图传统的社会伦理观以及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实践哲学,都是对立的。伊壁鸠鲁学派虽然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也有约定论思想,,但他们主张社会约定是自然地形成的,合乎自然法则,有确定性,埃涅西德姆主张的社会约定则完全是无法判断、无章可循、很不确定的,两者也很不相同。晚期希腊哲学都有求得心灵宁静的伦理旨归,途径却很不同。伊壁鸠售学派的途径是原子论的无神论思想,斯多亚学派的途径是服从自然的天命,埃涅西德姆的后期皮罗主义的途径则是相对主义的怀疑论,要人们满足于繁多歧义的、现象性的生活世界。认为探究世界本性的各种其他哲学都是不必要的。只要接受他们的学说,放弃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性的判断,就能立即达到心灵宁静的境界。这是后期皮罗主义的最终结论。
二 阿格里帕的五论式
阿格里帕(Agrippa)的生平不明。第欧根尼·拉尔修只在记述了埃涅西德姆的十论式后。说。"阿格里帕和他的协作者又另加了五个论式"11。这就是后人所知的"阿格里帕论式"。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说阿格里帕等是"较近的怀疑论者",而埃涅西德姆等是"较老的怀疑论者"。12阿格里帕无疑是罗马帝制时代的哲学家.他必定是牛活于埃涅西德姆和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相距的 200 年中的某个时期。第欧根尼·拉尔修和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对他的五个论式有相似的记述,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对它们则更有发挥。埃涅西德姆的十论式是就人感知的现象世界论证皮罗式的怀疑主义,阿格里帕的五论式则强调理性的逻辑论证也必然会陷入悖谬。不能借以探究事物的本性,而力图进一步摧毁希腊与罗马哲学的理性根基。为皮 罗主义张目。他的五个论式针对理性的逻辑思维与论证从五个方面展开。指出它也无法确证事物本性,也得对之悬置判断。
论式之一;意见分歧。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哲学家中,对任何提出的问题。我们都会发现一种不可决定的争论,结果就是我们不能择定某种意见.。也不能否定它.这样我们就得悬置判断。这个论式是对运用理性思维探讨问题总会有歧义甚至冲突的看法这种情况的一种概括。这本是一种正常的认识过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辩证法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论证来探求普遍性定义。这个论式重在论说各种哲学的分歧无法解决,无法断定孰是孰非。如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在阐释此论式时指出;哲学家们有些说可感觉的东西才是真的(如伊壁鸠鲁学派),有些说理智可把握的东西才是真的(如传统的学园派).,每方都无法确证,无法解决这种分歧,对不可解决的分歧意见。只好将它们都搁置。13
论式之二;无穷倒退。对所提出问题的确证本身。又需要其他的确证。这样就会无穷地进行。于是我们就没有一个所由建立任何立论的起始点。也就只得悬置判断。这个论式实际上.认为,任何立论特别是哲学立论在论证中的起始基本前提、终极根据是无法找到的。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阐释说∶对可感觉的东西还是理智性的东西才是真的这个问题,要确证就会陷入无穷倒退的论证。如说可感觉的东西是真的,就要用其他事物来确证,而如若用来确证的东西也是可感觉的东西,那它还要用另外的可感觉的东西来确证,这就会陷入无穷论证。如若用来确证的是理智性的东西,这是总有意见分歧的主题,更需要判断与确证,如用另外的理智性的东西来确证,也会陷入无穷倒退的论证;如用可感觉的东西来确证,则会陷入可感觉的东西和理智性的东西的无穷循环的倒退论证。14 其实,亚里士多德早已指出,演绎推理的初始前提(定义、公理)本身是不可用演绎逻辑证明的,只能用努斯(理智的直观)把握,也要借助于归纳的方法。人的认识与论证(特别是哲学)是多种样式的。此论式将一切论证都放到演绎逻辑证明的认识框架中来考察,就无法获得任何理论的初始基本前提,因而得出不能确证任何知识特别是哲学立论的怀疑主义结论。
论式之三∶相对性。就如埃涅西德姆的论式之九已有所述的,显现为这种或那种事物的对象都处于与正在判断者以及与伴随对象的、所观察到的一些事物的关系之中,因此,对于对象自身的本性,我们只能悬置判断。埃涅西德姆是就感知的现象事物者因和其他现象事物相关联而论,认为对象都是相对他者而言的,只有相对性,所以对象自身的本性不可知。此论式则认为这种相对性同样也适用干所谓理智性的对象。塞克斯都·恩披里柯阐释说∶理智性的论述对象也是相对的,它们也在对它们的一种思想中被表述,处于和思想它们的人的关系之中,如果它们本性上真是如思想它们的人所说的那样,它们也就不会是意见分歧的主题了(换言之,思想它们的人们的意见分歧,就表明了理智性的对象或主题是相对的,不可决定其本性)。
因此,理智性对象的相对性就像感知的事物现象的相对性一样关乎全局,关涉所有五个论式,所以,我们必然对所提出的所有理智性问题全都悬置判断。15 这个论式表明阿格里帕否定理性认识能把握事物本性,否定希腊与罗马哲学中全部理智性的本原(原理)或实在,这还是基于一种相对主义。
论式之四;假设无效。独断论者们被逼入一种"无穷倒退"论证的困境,就使用假设作为出发点(即论证的初始基本前提),他们并未确立这种假设,就认为这种简单而未经证实的假设值得被看做一致同意的出发点。此论式强调假设本身是未经证实的。不可用做论证的基本根据,再根据它以理性的推理来推断事物的本性。此论式完全否定假设也有可能被证实,否定了假设在科学认识中有其重要作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阐释此论式∶如果某人设定他自 已的值得相信的假设,我们也可以设定同等值得相信的一个与之对立的假设,如果某个设定假设的人假定了某种东西是真的。既然他是根据假设作此假定的,他就对此假定已投上了怀疑,这样也就没有确证它。如果他假定了某种东西是假的,要确证的事物的根据就是不成立的。16
论式之五循环推论。那就是,当应为被探究事物本身提供确证时,它自身就需要根据被探究事物本身来确证 。它们都要靠对方互相确证,所以不能接受任何一方来确证另一方,对两者我们都悬置判断。塞克斯都。恩披里柯阐释此论式∶可感觉的东西是相对的,使人意见分歧,靠相关的其他可感觉的东西来论证,就会无穷倒退,那就要凭借理智的东西来论证;而理智的东西也是相对的,也使人意见分歧,又要凭借可感觉的东西来论证。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无穷的循环推论。17 此论式实质上否定了依据感知经验或理智认知的所有"独断论"的哲学论旨。
后期皮罗主义者们后来又将悬置判断的全部论式概括为两论式;对所有事物的本性,或是通过事物本身来把握,或是通过其他事物来把握,两者都是不可能的。论式之一;通过事物本身把握不出其本性是清楚的。由干对可威觉对象和理智性对象都有不可解决的意见分歧,既然我们不能使用任何感性的和理智的准则,我们主张的任何有关东西都是不值得相信的。论式之二;任何事物的本性也不能凭借其他事物来把握,因为这样就会陷入循环推论或无穷倒退的论证。18 这是对后期皮罗主义的全部论式的一种综括。
罗马帝制时代中期形成的经验派的怀疑主义哲学。是承袭、发挥皮罗主义传统的怀疑论,将人的认识限制在人经验的现象范围,认为对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都得悬置判断。它将皮罗式的怀疑论在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总结,对当时的独断论哲学也作了系统的批判。它的著名代表就是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生活干罗马帝制时代鼎盛的末期,约在 160—210年间。他是一位经验派医生与怀疑论哲学家,曾在罗马、雅典、亚历山大里亚等地活动。他的名字"恩披里柯"就有"经验"的意思。从希腊化时代的公元前3 世纪初至公元 2世纪的500年间,和哲学上的"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分野相应,医学上也有学理派和经验派之分,前者如埃拉西斯特拉塔派(Erasistrateans)、赫罗菲拉派(Herophilean)等,他们在生理学和治疗术上虽有不同建树,但都认为医学理论的建构、生理病理的因果关系分析对医疗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经验派的医生则否定"独断论者"的学理教条,主张医学的经验对医疗实践才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怀疑论哲学的现象主义方法和经验论的医疗实践结合在一起。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就是这样一位经验派医生与怀疑论哲学家,一身二任。他的医学著作都未留存下来,而如前所述的,他的《皮罗主义纲要》等著作,则为后人留存了怀疑论和独断论哲学论争的重要资料,也涉及许多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的史料。他的《皮罗主义纲要》从现象主义的经验论角度,对皮罗式的怀疑论哲学作了系统的阐发。虽然有些明显是词述或综述既有的论说(如十论式、五论式等),但也包含着他从经验论角度对怀疑主义哲学的总结与升华,显示了它在当时哲学的主要问题上和独断论的对立。下面作简要述评,也是对怀疑论哲学的一个综观。
一 怀疑论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认为,长期以来各派哲学的主要差异可概括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对立。前者主张他们"已发现、把握了真理,如亚里士多德学派、伊壁鸠鲁派、斯多亚学派",后者则"否定能把握真理".皮罗传统之外还有学园派中的卡尼阿德、克利托马库等人。
怀疑论实质上是一种关于探究活动与方法的哲学,特别是皮罗主义的特征表明。"怀疑的能力就是以任何方法设立对立现象与思想的能力,其首要结果就是由于相反对象和论证的同等权重,最终达到悬置判断和摆脱心灵扰乱的自由"。他强调人的认识局限于人能经验到的现象,那就是"那些显现给感觉的事物",而根据这些现象,人们要作出是否有真理的判断时,就会遇到"现象和现象、思想和思想以及它们的交错(现象对思想、思想对现象)"的各种各样的、有同等力量的"对立的论证"。人的自然能力就因这种寻求事物中的真理或错误而受损扰。承认对立论证是同等的,对这种寻求悬置判断,终止独断论的态度,获得摆脱心灵扰乱的自由,这就是怀疑论的基本原则。19
这种将人的认识限制于经验的现象,认为关于事物之真理的对立论证有同等权重,因而放弃判断的哲学基本原则,是近代休谟的怀疑论的经验主义和康德的"二律背反"说的先声。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认为。怀疑论否定的只是对事物潜藏本性的独断论,并不是放弃对事物的一切认知。弃绝切智慧,而是就事物现象显现的那样来考察事物。他说,怀疑论的目标是∶对每一事物就像它显现的那样来处理与思想,而不是为了其他额外的东西,而它为了判断表象与把握真或假的事物现象也有哲学化活动。那就是经过看出有同等权重的对立陈述,悬置对所谓事物本性的判断,在这种悬置状态中,达到对也有制约性、规定性的事物的信念,以获得摆脱扰乱的心灵自由。这也是一种适度温和的认识状态。20 这就是说。怀疑论者主张认识所限的是人经验到的事物现象,而它们以及人的有关信念也是有某种强制性或制约性的,并不是混乱如麻或可任意指谓的,应是符合人的经验的。所以他说,怀疑论者也不是完全不受困扰与制约的,他和常人一样有时也感到寒冷与干渴,为两种情况所困扰;一是寒冷与干渴这种状态(现象)本身,二是认为这种状态本性上是坏的这种信念。而怀疑论者能弃绝后一种附加的关于状态本性的信念,就能保持对前一种强制性现象的平和状态。怀疑论者确认蜂蜜对人们显得是甜的,人们也有甜的感觉,并不将事物现象都灭绝了;甚至在用推理反对某种现象时也不是要灭掉它,而只是为了展示独断论者的轻率。21
怀疑论哲学有理论体系吗?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确认它也有。他指出;如果"体系"的意思是指承认许多关于不自明事物(即所谓事物本性)相互间及它们和现象间的逻辑联结的教条,怀疑论哲学则没有这样的体系。而如果"体系"的意思是指一种遵循基于现象的合理程序这种方法,指示"使正当生活可能"("正当"一词不限于"按照德性生活”,而有更简明的意义)的合理程序,包括悬置判断的能力,那么怀疑论也有一个体系。如伦理上的合理程序就指明了一种参照传统习俗、法律、公共实践与私人状况的生活方式。怀疑论也有逻辑学(认识准则学)、物理学和伦理学这三个当时哲学的组成部分。22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在批判独断论哲学的相应的组成部分中,展开论述了它们的要义。
二 准则与标示
伊壁鸠鲁学派的准则学和斯多亚学派的逻辑学都研究认识的准则,这是他们建立各自哲学的基础。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指出,所说的"准则"(criterion)有两种含义:(1)指关于某种事物存在或非存在的指示,那是怀疑论所拒斥的独断的教条。(2)怀疑论者所接受的一种行动的准则,通过合乎这种准则的行动,人们在生活中就能做某些事务而不做另一些事务。而“现象就是怀疑论探究的准则”。根据现象,"我们就能按照日常行动的规则非独断地生活,我们就不会完全是惰性的"。日常行动的规则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自然给予的指导,这是人能自然地感知与思想到的;二是人们自身的状态起作用所发生的制约,如饥饿了就要吃食物,渴了就要喝水;三是传统的法律与习俗,据此人们可以将诚实遵循它们的生活看做是善的,将背离它们的不当生活看做是坏的;四是技艺的教导,据此人们在采用技艺时就不会是无能的。23显然,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所说的各种准则,是指自然和生活现象本身已自然地形成的一些规则。他反对在这现象之外另求或另加一些形而上的“准则”,认为这样只会扰乱心灵、误导行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将人用感官感知的现象看做行动的准则,
他将“真的现象事物”和“真理”区别开来,认为两者都无准则。他指出:独断论者说的真理是要为“不自明事物”即所谓事物本性确立一种准则,这种真理的准则是不成立的。因为由于对真理有意见的分歧,就得另求一种准则来求得使分歧意见一致的论证,而又因意见分歧还得再另求一种准则来求得使分歧意见一致的论证,这就会陷入"循环推论"之论式。而一种真理的准则的发现总会成为可疑的,于是便要借助于假设作为准则来论证,而这种作为"假设"的准则又要借助于另种作为"假设"的准则来论证.这就会陷入"无穷倒退"论证之论式。24所以"真理的准则"是不存在的,"即使假设有某种真理的准则,它也是空洞无用的"。25"真理的准则"不存在,那是由于"智力自身不能接触与形成关于外在事物的印象,而是要通过感官,但感官并不理解外在对象,而只是了解感官所受作用的影响,它并不同于外在对象。如蜂蜜并不同干甜的感觉。艾酒不同干苦味。既然感官所受作用的影响不同于外在对象,印象也就不是关于外在对象的,而是与之不同的东西"26。很清楚,经验派的怀疑论将感觉与印象看做人的认识和客体对象本性之间不可撤除的屏障。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又认为。即使要为"真的现象事物"设立一个统一的准则也是不可能的,由干意见分歧和现象的相对性,也会陷入"循环推论"和"无穷倒退"论证之论式。27 所谓现象是准则,也就是其真或假只是相对某人或某些人群所感知的现象而言,行动准则只是在现象制约的局部范围中,基于感觉与印象而相对地、约定俗成地形成的一些规则。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还批判了独断论的"标示"(sign)说。他说∶独断论者认为一些自明的事物可以作为"标示"。借以通过推理来法通、探知不自明的事物本性。他们区分了两种标示,一种是回忆性的标示,它可以使人推论出过去也曾和标示一起被观察过的事物的本性,如看到烟,可将它看做能推断有火的标示。另一种是指示性的标示,如根据出汗可推断皮肤有不可见的汗孔,身体的运动则是灵魂的标示。指示性标示在逻辑上就是条件句中结论的前件命题,所以它也表现为逻辑上的"莱克顿",即所说的事物或意思,标示在逻辑上也就是一种符号。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认为伊壁鸠鲁学派不承认有“莱克顿”存在,斯多亚学派则肯定“莱克顿”存在,对此就有意见分歧。
而根据麦加拉学派的第奥多罗和斯多亚学派的条件句逻辑,即使从“如果事物的不可分割的元素不存在”这个假的前件,也可得出“事物的不可分割的元素存在"这个真的结论来。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成立的。实际上,这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是不理解条件句逻辑中实质蕴涵的推理形式,借以否定根据逻辑上的前件和后件关系不能推断事物的本性。他主张所有现象事物都是相对的,所谓的标示也是相对的,不能用做借以推论后件的前件,不能用做推断不明的事物本性的根据。对标示存在还是不存在,也只能悬置判断。28
三 原因和神的问题
既然从感知的现象不能推断事物的本性,那么说事物的本性和事物现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是无法确证的。独断论者说事物的本性就在于事物的发生有各种原因,如亚里士多德说的“四因”,斯多亚派也列述了各种简单与复合的原因,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紧密的因果链条,他们的天命观就以这种因果性为根据。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认为,说有原因存在、有任何原因使任何事物发生,那是可疑的,必然也会导致相反的对立论证。就是说,会导致二律背反:说原因不存在不行。因为事物的增加与减少、生成与毁灭、一般的变化,每个物理与心理的后果,整个宇宙的安排,所有事物的产生,难道不是由于某种原因?总是有某种显现给人而非后果的原因存在。如果原因不存在,每一事物就会混乱地出自任何事物,如马从苍蝇所出,大象从蚂蚁所出,在埃及的底比斯居然下雪,等等。所以,说无原因的论证就被颠覆了。说原因存在也不行。因为原因相对结果而言,不可能在把握结果之前就思索原因,在思索原因之前先要理解结果,而在理解结果之前又先要知道原因,这就陷入了循环论证。如果有人说他相信某事物是他事物的原因,这原因是他探究的结果,那么他就要提供此作为探究结果之原因的原因,以此类推,就会陷入无穷倒退的论证,而提供无限的原因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原因存在的论证也被颠覆了。总之,原因概念,无论肯定或否定的论证都不成立,对之只能悬置判断。29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对“原因”的批判,实质上是在物理学与宇宙论上要人们就现象说现象,不必寻求自然或宇宙的原因,更反对斯多亚派的因果论和天命观。由此,他也反对一切主张有神论的独断论哲学。
独断论和大多数人宣称神是世界的至要动因,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却持一种疑神论的态度。他认为,说神存在,是天命所在,那是独断论者的轻率。神有形还是无形,谁也没见过,没经验过。说神是某种赐福、不朽的东西,人们的理解也众说纷纭,有意见分歧。神的存在既不是自明的,也不是根据他者而能证明的。说神对宇宙中的每个事物都有深谋远虑,那宇宙中就该没有任何恶的东西了。说神对任何事物并不深谋远虑,那他无所作为、无所效果,那他的存在无所显示,也是人无从把握的。他说:“怀疑论者以一种较稳健的观点,只是在遵从传统习俗与法律、使事务依从宗教崇拜与实际信仰时,才陈述神存在,而在哲学研究的方式上,不作轻率的陈述。"30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指出:哲学上早有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意见分歧,而早先的哲学家也已有疑神论思想,如智者派的普罗狄科和普罗泰戈拉,后者说:“我不能说神是否存在,他们是何种东西,因为有许多妨碍我理解之处",他在书中提出了反希腊宗教信仰的论证,雅典人就判他死刑,他登上船逃走了,却掉落在海中。而伊壁鸠鲁虽然许可神在。这种神却并不存在干事物的本性中。就是说。他的神是和世界无关的。31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进而以二律背反式的对立论证,批驳了对有神论的一些论证,主要的是两种∶
第一个论证∶共识的论证。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希腊人和野蛮人,常人、荷马那样的诗人和毕泰戈拉、恩培多克勒、伊奥尼亚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十多德、斯多亚派哲人等。都相信神存在。有共同的神的概念。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指出,他们理解的神甚至宗教仪式都是很不相同的,对神的存在有很不相同甚至对立的理解,意见有分歧,他们对神的见识是互相冲突的,宗教仪式也往往是相反对的,宗教神话自身则就包含着对它们自身的否定。
第二个论证∶宇宙设计论证。这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有共同处的一种神学论证,那就是主张宇宙的物质本是僵死、无形体的,是神给予它们动力,并有目的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以人这种最高级、最完善、最相似于神的生命体为中心的有秩序的整体,生成了一个最好的可能世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指出,也早有着一个有同等权重的对立论证,那就是无限的宇宙按照一种漩涡运动的必然性,自然地生成了和谐的、有秩序的世界。宇宙的生成与演化就不需要神的动力与目的性设计。伊奥尼亚传统的自然哲学家和德谟克利特都持有这种字宙论。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认为,既然在宇宙论上有同等权重的对立论证,神的存在也是不可确证的。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的疑神论思想,只在宗教传统和活动上权且容忍对神的信仰,将神的存在限制在民众信仰的范围内,在哲学上实质上否定了神的存在。在将多神教奉为国教、政教合流的罗马帝制时代,这不失为一种振聋发聩的勇敢主张。他用对立论证反驳宇宙设计论,则是近代康德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二律背反论证之先声。
四 善、恶和不动心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认为,伦理学的要旨在于辨明善、恶和不动心问题,由此择取一种稳健、合适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他特别在批判斯多亚派的伦理观中论述了自己的主张。
斯多亚派主张善是有利益的,是德性,恶是危害性的行为,介乎善与恶的中性行为在于对某些冲动既不倾向又不避开。只有有利益的、合平德性的行为才能达到幸福。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认为这些不是对善恶"提供了一个定义,而只是提供了它们的偶性之一",而且它们对"幸福"和"不幸福"都只是"工具性的"。至于中性行为也不可能,因为任何行为总是有倾向性的。32 他进而指出,对善、恶和中性行为实际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漫步学派主张有三种善,就是灵魂的善如德性,身体的善如健康,外在的善如朋友、财富等。有些人将善归结为选择本身或选择活动,有的则认为善只是灵魂固有的。有些人主张善是快乐,昔尼克学派的安提司泰尼则断然声称"我宁愿发疯也不经验这种快乐",而伊壁鸠鲁将快乐奉为和他物-一样也由原子构成的灵魂的目标,但不能说清楚快乐是如何从一堆原子中生成的。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则认为,在对待善、恶和中性行为的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上。众说纷纭,意见分歧,"没有一致认同的准则或论证",因此只能"悬置判断,不能确定地断言善本性上是什么"。33
斯多亚派说灵魂的善是德性,它设立了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则认为,由于有各种意见分歧与对立论证,没有本性上的善、恶和中性行为,因而也没有对生活方式的一致的本质规定。斯多亚派自身的克律西普在他的《国家篇》中竟然说∶"(在他生活过的当地)至今习俗的许多行为仍应奉行、不受非难,一个母亲可和她的儿子生婴儿,,一个女儿可和她的父亲、一个姐妹可和她的兄弟生婴儿"。他还介绍了一种吃人肉的习性∶"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体被割开,发现它可用来吃掉,我们就不应将它埋葬或作其他处置,而应用来消化它,使它从我们的身体中又生长出来"。在他的《论合适的行为》中他说到对父母的埋葬∶"当父母死了,应理葬的是对我们无用的身体部分,如指甲、牙齿、头发,我们不在乎的东西。而肉片可用于吃掉,人们要利用它们,这样做也是为了他们自己",无用的身体部分才埋葬或焚烧。34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对斯多亚派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是为了表明,生活方式因人、因地而有极大的差异,不可能依据德性的标准,来设计出一种统一的生活方式。
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主张对各种归属于意见的事务悬置判断,才能获得最完全的幸福。这不是要人如行尸走肉毫无作为。如荷马在史诗《奥德修记》中说的,"他不是生自古老的栎树或石头,而是出于人种"。人处于不合意、不合理的活动中会心灵受扰乱.而处干一种平和的情绪状态时心灵不受扰乱。对惰性和反复无常的、不协和一致的生活都应鄙弃。他说,既然生活的一切在于选择和规避,既不选择也不规避的人就等于是否定生活,只是以形如框木的方式在悬置判断。而反复无常的、不协和一致的生活,就像沦于暴君之手,被逼做反复无常、违背自己意愿之事,那也不是真正摆脱了选择和规避。上述两种各走极端的生活方式都不对,人应把握值得选择和规避的事情。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指出∶不能认为怀疑论者就不按照一种哲学理论生活,只按照非哲学的观察就能选择某些事情、规避另一些事情。怀疑论哲学指明,他应根据符合祖传的风俗与习惯的理解来选择一事情、规避另一事情,这样,他就会比按照独断的教条来生活的人更容易克服困难。35 这就是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所指出的怀疑论者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在希腊化和罗马时代,怀疑论哲学在经验论的医学学派中颇有影响,被奉为他们的医学的哲学根据,他们的学说在伽仑的《经验主义纲要》等著作中有所记述。他们主张人的身体的生理、病理情况于变万化,大有差异,不能根据某种医学理论的独断的教条干篇一律地来治疗各式各样的病。而应在经验中发现生理、病理现象的差异,采取合适的、对症的方法,才能治疗好疾病。所以有的经验论医派也被称为方法主义医派。怀疑论哲学在科学上也是有其影响的。36
总之,怀疑论哲学的影响有两重性,我们应采取分析的态度。一方面,它通过对一切独断论哲学的批判,动摇、消解了希腊与罗马哲学传统的理性主义精神,它虽非主张非理性主义的哲学,但客观上为宗教与迷信盛行开辟了道路,它自身也在信仰领域为宗教留出了地盘,于是随后带有非理性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得以产生。另一方面,它对独断论的批判切中那些哲学的一些问题或薄弱环节所在,这有助于哲学思想的演进,它对后世哲学特别是近代的怀疑论和经验论哲学也有深远影响。古代怀疑论哲学是值得重视的西方哲学史的一个环节。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9卷,第115——116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汉金松《怀疑论者》,第120页,伦敦和纽约,洛特里奇出版社,1995。 ↩︎
- 见福提乌斯《图书馆藏目》,212,170al6—17,转引自汉金松《怀疑论者》,第120 页。 ↩︎
- 见汉金松《怀疑论者》,第120 页,伦敦和纽约,洛特里奇出版社,1995。 ↩︎
- 详见福提乌斯《图书馆藏目》,212,转引自英沃特、吉尔生编《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导读资料》,第183—-184页,印第安纳波利斯,海克特出版公司,1988。 ↩︎
-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记述这一论式比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述清晰,参见其所著《皮罗主义纲要》,第 1卷,第 91—94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1卷,第100—103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 1卷,第 135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 137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 1卷。 ↩︎
- 见同上书,第1卷,第 163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斐洛∶《论醉》,第 193—198 节,转引自汉金松《怀疑论者》,第 264 页。 ↩︎
-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9卷,第 88节,"洛布古典从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 36、164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 165、169 节,载于《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1卷,第169-172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 167、177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1卷,第168、173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169、176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1卷,第178—179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 1—10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 25—26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1卷,第19、29-30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16—18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1卷,第21——24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1卷,第 17—20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 2卷,第80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同上书,第 2卷,第72—73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2卷,第 85一92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2卷,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3卷,第13——29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同上书,第3卷,第2—12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数理学家》,第9卷,第 50—58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3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3卷,第 173--177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同上书,第3卷,第179—186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3卷,第 246—248 节,载于《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
- 见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数理学家》,第 11 卷,第 160—166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3卷。 ↩︎
- 参见汉金松《怀疑论者》,第 8—9页,第 2编第 13章"医学学派中的怀疑主义",伦敦和纽约,洛特里奇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