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希腊城邦奴隶制已经面临衰亡,希腊古典文明已落下终结的帷幕,而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不仅征服了希腊诸城邦,而且在扬起席卷亚、欧、非三洲的铁骑声中,将时代带入一个新的希腊化文明。亚里士多德就处在这个希腊文明的重大转折关头。他的生平活动始终和这个文明转折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紧密相关,他的著作与哲学思想也体现了文明转折的时代性特点。而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政治动荡的时代,亚里十多德始终坚持学术生涯,保持学者的独立人格,坚执哲学这门"自由的知识”,从哲学高度来深刻地反思希腊古典文明的历史与现实,总结与升华其全部精神文化,并且仍为希腊民族的未来命运作出他的理论设计。
一 生平活动与治学生涯
20世纪由于兴起用发生学方法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发展过程,西方学者开始重视研究他的生平事迹。杜林(I.Duhring)的《古代传记传统中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in the Ancient BiographicalTradition,1957)将古代和中世纪所有有关亚里士多德的传记和记载加以汇总,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后来克鲁斯特的2卷本《亚里士多德:生平和佚著新解》也作出了新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身处希腊诸城邦衰落、被马其顿征服的时代,他的一生和马其顿王国密切相关。先简略介绍他幼年时已经崛起的马其顿王国。马其顿地处巴尔干半岛中部,在希腊各城邦以北。它的早期疆域大体上南以奥林帕斯山与帖撒利(希腊北部)为邻,东以斯特里蒙河与色雷斯相接,西、北方是伊利里亚和佩俄尼亚,领土之广几乎和全部希腊本土相等。马其顿文化发展较迟缓,接受了希腊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马其顿的政体是军事贵族支持的王制,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马其顿开始壮大。公元前419——前399年阿凯劳斯王大力引进、保护希腊文化,雅典著名悲剧诗人欧里庇德斯曾在其宫廷做客,并写了一篇悲剧《阿凯劳斯》献给他。阿凯劳斯的孙子腓力二世(前359——前336年在位)进行了军事改革和而制改革,使马其顿王国迅速强盛,他创立了著名的"马其顿方阵",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敌军;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后来正是率领了这样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征服了全部希腊,又远征欧、亚、非三洲,建立起庞大的马其顿帝国。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出生于第99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1年即公元前384(或383)年,卒于第114届赛会的第3年即前322年。他出身于希腊北部斯塔吉拉的一个世袭医生之家,父亲尼各马科是当时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三世(前393——前370年在位)的御医和朋友,他跟随父亲在马其顿宫廷中生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比他小两岁的腓力成为好友。他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与训练,学习过解剖,药物、饮食和运动的治疗,计量血液,运用绷带和夹板固定断臂接骨的外科手术等等,具有行医的能力,后来初到雅典时曾行过医。1见《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1版)第2卷,"亚里士多德"条目,纽约,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1910。这种以希波克拉底医派为主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他的敏锐的考察、收集和分析的能力、注重从经验事实出发思考问题,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深有影响。此外,他的故乡斯塔吉拉和马其顿宫廷所在地佩拉,都和德谟克利特的家乡阿布德拉相距仅百余公里,他必定也研修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这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起过很大影响,使他后来致力于各门自然学科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对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就颇有赞美之词,如说关于万物的生成问题,"一般说除德谟克利特外,没有一个人不是以肤浅的方式讨论这个问题的。德谟克利特不仅探讨了所有的问题,而且从一开始就按自己的方式作出了和他们的区别”2亚里士多德:《论生灭》,315a29——b1。
亚里士多德17 岁时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追随柏拉图长达20 年之久,直到公元前 347 年柏拉图去世才离开。当时学园已创立了 20年,成为全希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公元前 367 年正是柏拉图以花甲之年第二次往访西西里之时,亚里士多德师从的是晚年柏拉图。在就学柏拉图学园时期。腓力已通过战争成为北部和中部希腊的霸主,威胁着希腊各城邦尤其是雅典,雅典内部出现了以伊索克拉底为代表的亲马其顿党和以德谟斯提尼为代表的反马其顿党。亲马其顿党人主要是富人、十地和船舶所有主等。寄希望干马其顿干将希腊从内部无政府状态和政治上的萎靡不振中拯救出来∶反马其顿党人主要是代表雅典中下层平民利益的民主派,呼吁捍卫雅典的独立与自由。来自外邦的青年亚里士多德并未卷入激烈的党争,他初到雅典时曾在伊索克拉底的修辞学校学习过。他在柏拉图学园专心致志地倾心学习,获取了广博的知识。培植了深厚的学术素养。柏拉图的学园是个自由思想的园地。学术讨论和争辩自由而热烈,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特别是他的后期理念、论有较多的讨论。所以。后来亚里士多德既受到柏拉图后期理念论(包括对前期理念论的自我批评、构建范畴的通种说)的影响,对理念论特别是晚年柏拉图和老学园关于"理念数"的不成文学说更有尖锐的批评。亚里士多德在学园时期写下不少著作,大多摹仿柏拉图的对话,文体优美,现存残篇的有《欧德谟斯篇》、《劝学篇》、《论哲学》等,表现了他从沉醉于柏拉图思想到批评与创新的早年思想历程。尽管亚里十多德逐渐形成批评理念论的独立见解,柏拉图和他的师生关系仍是良好的。亚里士多德有名言日∶"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柏拉图说,"亚里土多德就像小驹踢养育它的母马那样踢我",但仍很赏识这个有才智的年轻学生,因为他"是柏拉图的最有天才的学生"。3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第五卷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其外甥斯彪西波继任学园领导。可能因观点的歧义。或也有其他原因(如以德谟斯提尼为首的反马其顿党在雅典掌权),亚里士多德和塞诺克拉底一起离开雅典,同时离开学园的还有欧德谟斯、欧多克索等卓越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开始了他长达 12 年的漫游时期。直到公元前 335年重返雅典建立吕克昂学园。这个37一49 岁的中年期,是他增加政治阅历、从事经验科学研究、深化哲学理论探讨的重要时期。亚里士多德和塞诺克拉底应阿塔纽斯(在小亚细亚北部列斯堡岛对岸的米西亚地区,今属土耳其)的实行温和宪政的僭主赫尔米亚的邀请,来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城,柏拉图的两个学生厄拉斯图和科里司库先已应邀去那里帮助赫尔米亚改革政制、制定法律。赫尔米亚热情地为他们建立了一所类似雅典学园的研究和讲学场所,他们形成一个学术圈子探讨哲学与科学,据说赫尔米亚自己也常来听课并和他们讨论哲学和数学问题。赫尔米亚还将自已的外甥女或养女皮提娅斯许配给亚里士多德为妻,可见两人关系亲密。公元前344年亚里士多德从阿索斯迁居到和阿索斯隔海相望的米提利尼。公元前341年赫尔米亚被波斯人俘虏杀害。后来亚里十多德为了纪念他。在德尔斐神庙中为他塑像并写了铭文,它保留在第欧根尼·拉尔修的亚里士多德传(第7—8节)中。公元前343—前342年马其顿王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担任 13 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历时长达 8 年。亚单十多德倾心培植亚历山大的希腊文化素养,因而亚历山大 16 岁时由于腓力赴拜占庭就在国内摄政,很有政绩。亚里士多德在马其顿宫廷期间曾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如公元前 335(或前 334)年希腊诸城邦反抗马其顿的统治被镇压后,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斡旋,雅典才免遭毁灭,他返回雅典后,雅典人集会商议并同意为他树立纪念碑,建在卫城上;他的故乡斯塔吉拉等城邦遭毁坏后,他请求腓力重新修建。 亚里十多德在这 12年漫游时期,除深化探究哲学问题外,还做了大量的动物学研究。收集标本。做了许多观察记录。详细记载在他的《动物志》中;其中提到的有些动物就是生长在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列斯堡岛附近海域以及爱要海西北部马其顿宫廷所在地佩拉沿海—带的。
这种对自然的观察与经验性研究,对他从现实存在出发探究自然哲学、建构哲学体系,无疑有重要影响。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腓力二世被暗杀,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迅谏平定希腊等地的叛乱.。又挥师东向远征。亚里十多德于公元前335一前 334 年重返已处于马其顿统治下的雅典。创立自克昂学园,在那里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达十二三年。这是他的学术鼎盛时期,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吕克昂(Lyceum)在雅典城东北郊,和柏拉图学园所在地阿卡德摩相距不远。在亚历山大的资助下,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建造了规模较大的建筑群,其中有世界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图书馆。燕藏书后流入亚历山大里亚的缪斯神宫,。成为它的藏书的基础;还有大规模的博物馆。亚历山大东征时金令他的部属将在各地收集到的标本与资料送到这里供研究。优越的研究条件和亚里士多德日益高涨的声望,使吕克昂学园的学术地位实际上已经超过当时由塞诺克拉底执掌的柏拉图学园。吕克昂学园是教学与研究机构。结集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如亚里十多德的学牛和事业继承人塞奥弗拉斯特。他在形而 上学、伦理学、自然哲学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建立植物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欧德谟斯是著名的科学史、数学、几何学和天文学方面的专家;曼浓是著名的医学专家。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活动通常是上午率领朋友和学生漫步,讨论一些艰深的学术问题,因而有他的奥秘学说(akroterion);下午则在柱廊对较多的初学者和旁听者作公开讲演。因而有他的公开的学说(exoterikos)。但难以确定现存的著作中哪些属干exoterikos.哪些属干 akroterion。亚单多德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如他派遣许多学生到许多希腊城邦去收集该地政治制度与历史的变迁情况以及其他古代文物与文献。吕克昂时期是亚里士多德的学术黄金时期,他潜心研究各种理论与现实的社会文化问题,写下许多思想成熟的创新著作。
亚历山大出发远征时将后方马其顿和希腊交给大将安提珀特镇守,当腓力二世被刺身亡、马其顿宫廷内部发生争斗时。正是安提珀特拥立亚历山大为王,因而深得信任。安提珀特和亚里士多德有很好的友情,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时期也颇受安提珀特的资助与庇护。
亚里士多德去世前还指定安提珀特为他的遗嘱执行人。公元前 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正在巴比伦准备作更大规模的远征时突然去世,消息传到雅典,以德谟斯提尼为首的反马其顿党人立即发起要和安提珀特作战以解放希腊的运动,并将矛头指向和马其顿王室关系密切的亚里士多德,借口他在铭辞中将"坏人"赫尔米亚和希腊英雄神并列,指控他犯有渎神罪。亚甲士多德因此离开雅典到他母亲的故乡优卑亚岛的卡尔西斯居住,母亲留下的房产成为儿子的最后栖息所。
第二年他便因病去世,享年63岁。
二 著作及其历史命运
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有数目惊人的著述,遍及当时自然与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所有领域,在希腊哲学家中无与伦比。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的书目列举了150种书名,约400卷445270行。现存46种,1830—1870年由德国柏林研究院校印的《亚里士多德著作集》(又称“贝刻尔本”)第1、2卷希腊文本是一般公认的标准本,它的页码和行次是一般学术著作通常引用的。其中和哲学相关、本章论述涉及的主要有如下 22种。
- 逻辑("工具论")与修辞学方面的著作7种:《范畴篇》(Categories),《论题篇》(Topics),《辩谬篇》(Sophistical Refutations),《解释篇》(De Interpretation),《前分析篇》(Prior Analytics),《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修辞学》(Rhetoric)。
- 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8种:《物理学》(Physics),《论天》(On the Heavens),《论生灭》(On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动物志》(History of Animals),《动物的生成》(Generation of Animals),《论灵魂》(On the Soul),《论感觉及其对象》(Sense and Sensibilia),《论记忆》(On Memory)。
- 第一哲学方面的著作1种:《形而上学》(Metaphysics)。伦理学方面的著作3种:《尼各马科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大伦理学》(Magna Moralia),《欧德谟伦理学》(Eudemia Ethics)。
- 政治学方面的著作2种:《政治学》(Politics),《雅典政制》(Constitution of Athens)。
- 艺术哲学方面的著作1种:《诗学》(Poetics)。
此外还有从古代有关著作中辑录的亚里士多德著述的残篇。在巴恩斯主持的牛津英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的普林斯顿修订版中收有残篇。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与思想经历了坎坷起伏的历史命运。亚里士多德的继承人塞奥弗拉斯特于公元前 288年逝世前,将亚里士多德和他自己的著作交给他的同事、吕克昂学园图书馆负责人奈琉斯带回他在小亚细亚的故乡斯凯帕西斯,藏在他的地窖中 100 多年,被哲学家提奥斯的阿培利柯发现,带回雅典。公元前 86年被罗马大将苏拉作为战利品带到罗马,交由吕克昂学园的第 11任主持人安德罗尼柯和文法学家堤兰尼俄(Tyrannio)加以整理编纂并发表。在希腊化与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手抄本有流传和思想影响,如斯多亚学派接受了亚里十多德的逻辑理论与辩证法的影响。公元 2-3 世纪漫步学派的阿司珀修斯(Aspasius,约公元 100—150)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进行诠释,阿佛罗狄西亚的亚历山大(鼎盛年在公元 2 世纪末 3世纪初)是漫步学派末期的主要代表,现在还留存的他对《前分析篇》《论题篇》、《形而上学》(仅第 1-5卷)等的注释,受到后代学者的普遍重视。普罗提诺的学生波菲利说,普罗提诺的著作中充满了隐蔽的斯多亚学派和漫步学派的学说,他尤其重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4见波菲利《普罗提诺生平》,第 14节,载于《普罗提诺的精华》,特恩布尔编,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8。波菲利本人写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历来受学者们重视。罗马帝国被蛮族灭亡后,希腊罗马文化被破坏殆尽。小亚细亚的西利西亚人辛普里丘(鼎盛年约 530年)是最后在雅典学习哲学的著名学者.他注释了亚里十多德的《论天》、《物理学》、《范畴篇》、《论灵魂》等著作,保存了许多材料与见解,颇有学术价值。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所有非基督教学校,柏拉图的学园和亚里十多德的吕克昂学园都被封闭。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与思想也在西欧沦于湮没,但大多流向并被保存于拜占庭与阿拉伯世界。
在中世纪,最早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著作从希腊文译为拉丁文的是波埃修(470—524),他翻译了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著作以及波菲利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并且为后者写了注释,这些成为早期经院哲学家们获得亚里土多德思想的资料库。而阿拉伯世界的学者们将大量的亚里士多德著作翻译为阿拉伯文,从中吸取思想营养,融入伊斯兰阿拉伯哲学,并兴盛地发展了阿拉伯科学思想。如阿维森纳即伊本·西纳(980-1037)是阿拉伯哲学的集大成者,又是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学者之王,医师之首",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作过全面注释,他的思想标志着阿拉伯世界的"东部亚里士多德主义"。阿威罗依即伊本·鲁西德(1126—1198)是出生于西班牙的阿拉伯哲学家、医生、法学家。他注释了几平全部的亚里十多德著作。是"西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著名代表。12 世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两条通道传入欧洲∶一条是诺曼人统治下的西西里岛,另一条是西班牙托莱多城的翻译中心。从 12 世纪中期到 13 世纪后期的 100 多年中,亚里士多德著作全部被译为拉丁文,这对西欧中世纪鼎盛期的学术文化复兴和思想变迁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奥古斯丁将基督教神学和柏拉图哲学结合,他的理论长期成为基督教哲学的正统,而亚里士多德哲学被罗马教庭斥为"异端",虽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早已被用做教材。托马斯· 阿奎那创造了一个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神学体系,逐渐取代奥古斯丁主义,至今仍是梵蒂冈天主教的官方哲学神学。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和思想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近现代一直有着多重复杂的影响。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在历史 上无与伦比的人"。说"他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家的老师",但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曾像他那样被传统"这样多地歪曲过"。5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卷,贺麟、王太庆译,第 269—270 页,商务印书馆,1960。他认为∶"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件事更值得去做的了。"6同上书第2卷,第 284页。
最早的亚里士多德著作集的拉丁文译本(附有阿拉伯哲学家阿威罗依的注释)在1489年出版于威尼斯,之后又编辑出版了一些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亚甲十多德著作。19世纪,在对以前各种版本整理和修订的基础上,由柏林研究院出版了由贝刻尔和布兰迪斯(Brandis)主编的5卷本《亚里士多德著作集》(Aristotle Opera)。20世纪上半叶出版了23卷本希腊文和英译文对照的“洛布古典丛书”本。现代学者常用的英文全译本是由史密斯(J.A.Smith)和罗斯主持出版的牛津版12卷本《亚里士多德著作集》(Works of Aristotle),由英国的多位著名学者参与翻译,历经近半个世纪(1908——1952)完成。1971年巴恩斯主持修订牛津译文版,改名《亚里士多德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为2卷本,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于17世纪初叶最早传入中国。明朝官员兼学者、数学才智杰出的李之藻(1564——1630),热心研介西方科学,曾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译数种西方科学著作,又与波兰传教士傅泛际合译亚里士多德著作《寰有诠》(即《论天》)。葡萄牙高因盘利大学耶稣会教士的逻辑学讲义《亚里士多德辩证法概论》(上、下编),是根据波菲利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解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的,于1611年在德国印行。李之藻又与傅泛际合译此书上编,题为《名理探》,1631年刊行。此书用“五公”(又称“五称”、“五旌”)和“十伦”的术语翻译、介绍了"五谓词"和"十范畴"学说,但当时能卒读者寥寥。
那时中国的官员与士大夫中很少有人能理解与接受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因而它就被长期湮没了。
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向达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节译本。50年代开始陆续出版了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著作中译本:方书春译的《范畴篇 解释篇》,李匡武译的《工具论》(节译),张竹明译的《物理学》,罗念生译的《诗学》和《修辞学》(节译),日知、力野译的《雅典政制》,吴寿彭译的《形而上学》、《政治学》、《动物志》和《动物四篇》(即《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和《动物之生殖》)。吴寿彭的译文作了许多注释,颇有学术价值。从1990年开始由苗力田主编的中文译本《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本陆续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全集的翻译,颇有助于促进我国的亚里士多德与希腊哲学研究。
三 早期著作残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关系
亚甲十多德的早期著作是指他在柏拉图学园时期写的一些对话和文章,只存残篇。这些著作在亚里士多德生前直至他去世后数百年间一直公开流行、广泛传播,西塞罗曾赞美它的文字优美,它和现存的论著文风不同。19世纪后半叶德国学者罗泽将这些残篇(3 篇对话和一些文章残篇)收集起来加以发表,但断定它们是伪作。而一些学者认为它们表现了早年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思想。耶格尔在《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一书中具体研究了《欧德谟斯篇》、《劝学篇》和《论哲学》这三篇早期著作。前两篇属于柏拉图主义时期的作品。在《论哲学》中亚里士多德则开始提出自己的哲学。从这三篇著作和《论理念》的残篇中,确实可见早年亚里士多德从基本服膺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朽说到开始创新哲学的思想历程。
《欧德谟斯篇》(或名《论灵魂》)这篇对话是亚里士多德写来纪念他的朋友塞浦路斯岛的哲学家欧德谟斯的。7这个欧德谟斯是柏拉图的学生,后来追随狄翁参加叙拉古的政治斗争时在那里战死。后来亚里士多德的一位著名的学生和他同名,亚里士多德的《欧德谟伦理学》是以此人的名字命名的。《欧德谟斯篇》的主题思想模仿柏拉图的《斐多篇》。主张灵魂不朽和回忆说,认为灵魂只有摆脱身体的束缚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残篇第一"(R32,R837;辑自西塞罗的《论占卜》)转述亚里士多德说欧德谟斯旅行到帖撒利患重病生命垂危,梦见一个俊美青年告诉他病不久就会痊愈,五年后可以回家,他果然迅速痊愈,但是五年后战死在叙拉古。亚里士多德解释此梦为灵魂离开身体就是返回自己的家园。"残篇第二"(R?33,R838;辑自4世纪的泰米斯提乌斯的《〈论灵魂〉注释》)记述了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斯篇》中和柏拉图在《斐多篇》中用同样的方式论证灵魂不灭;灵魂自身运动,学习就是回忆,灵魂和神相似。《斐多篇》中批评灵魂是身体和谐说。"残篇第十七"(R'41。R345;辑自 6 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斐罗波努斯的《〈论灵魂>注释》)记述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斯篇》中以同样的方式反驳灵魂是身体和谐说∶和谐有和它相反的状态即不和谐。而灵魂没有和它相反的状态∶身体和谐应该是健康、强壮和美,它不和谐是患病、衰弱和丑陋,灵魂均无这些情况。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理性是灵魂不灭的本性。"残篇第八"(R'42,R46;辑自辛普里丘的《<论灵魂>注释》)记述∶"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的对话《欧德谟斯篇》中说灵魂是形式,而且赞扬那些将灵魂描述为不同形式的人能认知次级真理的形式的并不是整个灵魂,而只是有限制的理性灵魂,因为理性大于灵魂,它是和真实的形式一致的。"这里说的"形式"还是指柏拉图的理念。
《劝学篇》是亚单十多德写给当时较开明的塞浦路斯王塞米松的信,忠告他应该重视学习哲学。它的残篇主要是在 3—4 世纪时的新柏拉图学派哲学家扬布里柯的著作《哲学劝学篇》中保存下来的,这本通俗哲学读物所引用或转述的亚里十多德的思想明显具有"柏拉图主义"的倾向。耶格尔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劝学篇》中发挥的正是柏拉图在《欧绪德谟篇》中的思想8见耶格尔《亚里土多德;发展史纲要》,罗宾逊英译,第62 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34。 ∶为驳斥智者的诡辩,正面诱导青年学习知识的益处,指出学习美德和智慧才能使人的思想与行为不犯错误。学习哲学非常必要、无可规避。因为哲学是论证之母,若说哲学不存在、不真实,就必须使用论证去摧毁哲学,而使用论证正是哲学的工作;若说哲学存在、是真的,则更要用哲学自身的论证去证明。9见亚里士多德《劝学篇》,2R50,2R851,载于《亚里士多德著作集》第12卷,罗斯主编,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52(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灵魂美高形体美。有些人认为物质享受如穿漂亮的衣服便是幸福,但这种人的灵魂如果没有接受好的教育,便是像带了金鞍辔的劣马。幸福并不在于物质性的财富、强壮、美丽,而在于灵魂的智慧,而智慧来自学习和研究,哲学为此提供钥匙。10见同上书,3R89,3R857,B2—5,载于《亚里士多德著作集》第12卷。 正确的、有益的知识总是和那种确定的、有秩序的东西有关,处理原因更多于结果,在先总是在后的原因,如果前者变动了,由此而来的后者也变动——如果数变动了,线就变动;线变动了,面就变动;面变动了,体就变动。一切都由基本原理产生和构成。11见亚里士多德《劝学篇》,5R°52,载于《亚里士多德著作集》第12卷。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也接受了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的数的理念与几何形式创生自然万物的思想。但在这篇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已开始表现出关注研究自然与现实及其研究方法的倾向,他满怀信心地宣称:“我们能够获得研究确实性与方法的知识,研究自然与其他实在的学科",并且强调研究产生知识的理性、思想(“思想就是观照、思想的对象”)是高尚的,“对人的实际生活有极大用处"。12见亚里士多德《残篇》,F58R23,F58RB46,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这表现了他萌生革新哲学的雄心。
《论哲学》是亚里士多德早期的一篇重要对话,标志着他和柏拉图学派分手的重要思想转折。从留存的残篇可看出对话有三部分:
前两部分是对先前思想家们的学说作评述和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批评,内容相似于《形而上学》中较早撰写的第1卷;第三部分论述他自己的哲学思想。这可能是他离开柏拉图学园以前或离开以后不久写的,虽然他还自称是"柏拉图主义者",但对柏拉图哲学已有公开批评的态度。耶格尔认为这篇对话表示亚里士多德要将他自己和柏拉图的不同意见公之于众,是他个人的哲学宣言。13见耶格尔《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罗宾逊英译,第127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34。辑自普洛克罗著作的"残篇第十"(R"10,R8)说:亚里士多德坚决拒绝柏拉图的思想莫过于他的理念论了。“残篇第十一”(R^11,R9)中的一则说亚里士多德反对那种认为有不同于数学的数的“理念数”的学说,并引了亚里士多德在《论哲学》第2卷中的原话:"如果"理念'是一种不同的数,不是数学的数,我们便不能理解它,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极大多数人是无法理解任何别的数的。”亚里士多德在批判晚年柏拉图和老学园的"理念数"中脱离了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较多地论述了他的"神学”思想,认为神(实为理性神)是宇宙的设计师,自身永恒不朽,是造就天体系统和谐有序运动的神圣工匠。这已有后来他说的最高的善即“不动的动者”的思想雏形。
亚里士多德的已佚著作《论理念》,写作略后于《论哲学》,更是展开了对理念论的批判。阿佛罗狄西亚的亚历山大在评注《形而上学》中,为我们保存了《论理念》的较长的残篇,从中可见亚里士多德紧密联系科学问题,娴熟运用逻辑推理手段,批判当时的柏拉图学派从科学与技艺、“多”与“一”的表述、思想对象、相关词项、“第三人”、“一与不定之二”作为第一原理等方面,竭力捍卫“理念”的存在。柏拉图学派利用科学知识来论证理念的存在,说既然每种科学与技艺的构建都涉及同可感知个体相分离的永恒的"型",因此它们不同于特殊事物的某些共同特性,它们就是"理念",是科学、技艺的本原。亚里士多德指出,科学与技艺诚然研究有共同性的对象即普遍性原理,使它们不是同可感知的特殊个体绝对分离而独立存在的。他又驳斥说:如果根据"多"与"一"的表述(谓述),论证多中之一为"理念",就会导致否定性的表述也是“理念”;如果思想的对象就是“理念”,可思想的“不是”的东西也有“理念”;如果相关词项表述关系的相似性、关系也有“理念”,那么“理念”就不成其为本体或本原了;主张有所谓“第三人"(即居于具体人和作为"理念"的"人"之间的第三"人"),这同智者派关于"第三人"的论证就同流合污了;如果"理念数"高于"一与不定之二",后者作为第一原理也就自我破坏、不能成立了。14以上《论理念》的内容见亚里士多德《残篇》,F186R°,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批判地总结了先前的全部希腊哲学,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成果。它又是直接从柏拉图的思想中脱颖而出的,和柏拉图哲学有复杂的思想关系,这也是历来甚有歧义的问题。一种见解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实质上是相同x z的。如黑格尔认为:将柏拉图哲学判为唯心论,将亚里士多德哲学定
为经验论,"事实丝毫不是这样。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柏拉图,因为亚里士多德是熟识最深刻的思辨、唯心论的,而他的思辨的唯心论又是建立在广博的经验的材料上的"1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第 270 页,商务印书馆,1960。。黑格尔深刻透察两者有深邃的共同点,但抹煞了亚里士多德突破柏拉图思想的革新意义。深受黑格尔影响的策勒也说;"亚单士多德一贯设定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的哲学'特征的总的观点,他的任务只是在这个总的路线上建立更完全的知识系统";他经常同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争辩,可是实际.上他对柏拉图是同意大于分歧。"只有将他的整个体系看做是柏拉图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才能理解亚里士多德"。16见策勒《亚里士多德和早期漫步学派》第 1卷,科斯特洛和缪尔海特英译,第162 页,伦敦,朗格曼斯·格林出版公司,1897。另一种见解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正是反对柏拉图的革新式哲学。和后者有根本性分野。耶格尔指出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变化就是以他和柏拉图思想的接近、疏远以至反对的情况来分辨的。在批判中完成从柏拉图的思辨形而上学向经验科学的转变.他认为"亚里十多德所作的正是一个革命的变革,这样科学思想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现在的程度"。17见耶格尔《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罗宾逊英译,第 324—336 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34。
其实,这两种见解各有道理和偏颇。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思想关系错综复杂,既有重大差异,又难分难解,要全面地分析。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创立了从现实存在出发、重视科学和经验事实、总结人文社会知识的新哲学体系,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创造性精神成就。独有自己的哲学方向,很大地超越了柏拉图。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两点∶(1)柏拉图的后期理念论特别是建构普遍哲学理念(范畴)的辩证法,对他建立自己的哲学范畴体系有深刻影响;(2)亚里士多德强调逻辑理性是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于是逐渐认为"形式"在"本体"的构成中是最根本的。直至将最高的"形式"归结为"善"——一种宇宙的最高目的因,作为"不动的动者"的理性神,可见他又潜在地深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对柏拉图哲学有所复归,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两重性,在本章论述他的哲学思想中可以具体见到。
四 现代研究
现代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有三种不同的取向。
第一种是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作为一个完整、严密、一贯的体系来研究。如策勒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有些著作是在小亚细亚和马其顿等地写成的,但他的大量著作在吕克昂学园写成,必然在当时统一修订构造过,"在这样一个综合集成中,很难发现在他的教导或术语中有明显的改变,一切都是成熟的、有准备的,一切都是严格一致的,所有重要著作都严密地组合在一起,不仅有明显的交叉引证,而且有完整性的特征"18策勒:《亚里士多德和早期漫步学派》第1卷,科斯特洛和缪尔海特英译,第155——156页,伦敦,朗格曼斯·格林出版公司,1897。。这种研究取向有其合理性。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从现实存在出发,重视经验概括与理性思辨结合,将当时各领域的知识系统化,缔造了一座雄伟的知识大厦;他的哲学体系和柏拉图从理念出发的思辨唯心论有重大区别。柏拉图集纳既有的知识成果,也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但他将同现实事物分离的“理念”作为全部知识体系的基础、原理和终极目的,并且缺乏系统的逻辑理论作为构建手段,于是他往往凭借文学天赋和诗意的想像来提供虚构的原因与联系。亚里士多德建立了逻辑学,娴熟地运用逻辑与哲学范畴,梳理各个领域的知识,力求将经验材料的归纳和理性的推理、证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作出知识分类,明确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中诸学科的性质、地位与功能,从而构画了一个严整的、内在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他从前期形成逻辑与哲学范畴和辩证法,在探究自然哲学中形成“四因”说,进而提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范畴系统,这些又都作为基本范畴与方法,贯穿在他对先前希腊哲学的批判总结、对自然科学的探究与对伦理学、政治哲学和美学的研究中。他以一个巨硕的哲学体系总结、反思了希腊古典文明的成果。但传统的体系式研究也有偏颇,就是往往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当做一个他早胸有成竹、一下子定型、静态不变的模架,这也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实际。于是对此弱点就有诘难,在当代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否认亚里士多德是知识系统的缔建者,认为他的哲学与其他学科研究本质上是"解难式的"(aprometic),就是说,他在论著中总是提出许多问题或"解难式"(aporiai),随处加以解答;他的思想、概念、方法和论证方式也常常修正、改变,因此他的学问是片断的组合,不是系统的理论。19见巴恩斯《亚里士多德》,李日章译,第 4—5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其实所谓“解难式的”研究。正表明亚里士多德常常围绕一个主题,反复比较地探讨各种问题与意见,从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因而他本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演进。这正表现了他的严肃的探索真理的态度、严密的思维方式以及他的知识系统的开放性,因而他的哲学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知识系统。
第二种是发生学的研究取向,将亚里士多德哲学看做一个逐渐摆脱、冲决柏拉图思想的过程。德国学者耶格尔是主要代表,他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发生学研究》和《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1923),就以发生法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与思想演变作了详细的考释、研究。这也是受当时盛行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它一反静态的体系式研究,将亚里士多德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得到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同,中国学者陈康就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这种方法取得了不少杰出成果。它的合理之处是动态地研究了早期亚里士多德确实有的从脱离柏拉图思想到创新自己哲学的过程,研究他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而现存的有些著作的一些篇章写于不同时期,从发生学角度就可合理解释其差异。但它也有两个弱点:(1)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特别是成熟时期的著作的写作时间难以确定;(2)只以和柏拉图思想接近、疏远与反对为标准来论述全部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演进,不符合实际,难以令人信服。亚里士多德在成熟时期构建范畴系统与本体论也吸收了柏拉图后期建立哲学范畴(普遍哲学理念)的辩证法思想,他的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也有继承、发展柏拉图思想之处,而他的形而上学完成、他的"神学"。同柏拉图的后期理会念论、宇宙创造说和理性神学,更有异曲同工的相通之处。陈康虽然也用耶格尔的发生法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历史的分析,却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亚里士多德寻求智慧的过程中,柏拉图的影响之广是惊人的。在我们的这项研究中,亚里士多德的每一个主要方面都以柏拉图哲学为背景。"20陈康;《智慧∶亚里士多德寻求的学问》,第 387 页,希尔特汉姆,乔治·奥尔姆斯出版社,1976。
第三种是分析学派的取向,是以现代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与语言分析方法研究亚单士多德的哲学。特别是在有机联系地研究他的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方面取得较多成就。这派是在反对耶格尔的发生学方法中崛起的,在英美和北欧影响颇广。主要代表是著名分析哲学家欧文,1957 年他在国际第一届亚里士多德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亚里士多德某些早期著作中的逻辑与形而上学》中,批评了耶格尔的许多自相矛盾的观点,系统地建立了亚里士多德研究领域中的逻辑分析方法。会后出版的会议文集《公元前 4 世纪中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标志着分析学派的形成。欧文颇有影响的代表作是论文集《逻辑、科学和辩证法》;其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分析哲学家伊尔文(T.H.Irwin),他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1988)一书当今颇受重视;英国修订出版《亚里士多德全集》的巴恩斯也属干此派。
他和索费尔德(M.Schofield)、索拉比(R.Sorabiji)共同编成4 卷本《亚里士多德研究论文集》∶第1卷;科学,第 2卷;伦理学和政治学,第 3卷∶形而上学,第4卷∶心理学和美学,这也是分析学派的研究结晶。
一些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如安丝孔姆(G。E. M. Anscombe)、斯特劳森(P。F.Strawson)也参与了这种为分析哲学"寻根"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创建了逻辑学,并将逻辑与语言分析贯穿于他的哲学研究中,他是西方分析理性的奠立人;分析学派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亚里士多德有机地结合与深化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分析学派却往往脱离社会与人文背景孤立地作逻辑与语言分析,他们的研究也有其局限性。
总之,我们应该吸取、综合上述三种研究取向的长处,将亚里士多德哲学看做一个有思想演进、不断在"解难"中探求真理的动态的思想体系,它富有强烈的分析理性,又有机结合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在希腊文明的转折点上反思、总结以往希腊的全部哲学与文化,承前启后,深远地影响了西方的哲学与文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