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关干柏拉图的生平活动包括他的政治与学术生涯,我们可根据两个主要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具体的叙述。一是古代罗马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写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其中第3卷共 109节,以很长的篇幅专门叙述了柏拉图。二是柏拉图晚年写给他的政治密友狄翁的支持者的《第七封信》(The Seventh Letter),其中具体谈论了他的志向、学术与政治活动,以及他对当时希腊城邦的危机与所经历的政治事件的态度,这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家中第一份自传体文献。
一 身世与学业
柏拉图(Plato)生于公元前 427年,即第 88届奥林匹亚赛会之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4年;卒于公元前347年,10年后马其顿王腓力征服希腊,20余年后希腊古典文明终结。他出生在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享有80岁高龄。父亲阿里斯通、母亲帕里克提俄涅都出自雅典的名门望族;母亲的家系出自梭伦家族,柏拉图属于梭伦的第6代后裔。他的舅父卡尔米德和堂舅克里底亚都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雅典三十僧主的主要角色。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Aristocles),他年少时的体育老师见他体魄强健、前额宽广,给他改名为柏拉图,其希腊文有"宽阔体魄"的意思。他是幼子,有两个哥哥——阿得曼托斯和格老孔,和他一起都追随苏格拉底,在他写的对话篇中常有出现,在《国家篇》中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对话人。他有一个姐姐波托尼,所生的儿子斯彪西波(Speusippus)后来是柏拉图学园的继承人。柏拉图自幼丧父,母亲改嫁给他的堂叔皮里兰佩,又得一弟安提丰(不是那个智者安提丰),后来也出现在他的对话《巴门尼德篇》中。
皮里兰佩和伯里克利关系密切,积极支持民主政治,曾多次充任雅典派往波斯和其他东方国家的外交使节。柏拉图在早期对话《卡尔米德篇》中以颂扬的口吻谈到他的继父的活动。1见柏拉图《卡尔米德篇》,158A,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柏拉图从小生活在他的继父家中,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专门的体育与语文老师为他授课。伯里克利黄金时代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对他深有熏陶。他观看过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和一些著名的悲剧,熟悉当时希腊古典戏剧与诗歌的辉煌成果。他在青年时期热衷于文艺创作,据说写过赞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颂诗、抒情诗32篇和一些悲剧作品。从他后来写的对话篇也可看出,他具有诗人的天赋和文学才气。智者派在当时希腊的文化界、政治界最为活跃,从他后来写的不少以智者的名字命题、论评与抨击智者派的对话篇来看,他对老一辈的著名智者如普罗泰戈拉和同时代的智者代表如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希庇亚等人的思想都有深切的把握。然而,对柏拉图一生的哲学取向与政治志向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他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述了一个传说: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小天鹅飞来停在他的膝盖上,发出嘹亮美妙的鸣声后冲天飞去,次日就有人介绍柏拉图来拜师,他将柏拉图看做梦见过的天鹅。2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3卷,第5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这对师生的关系确实非同寻常,老师很器重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学生也极为崇敬这位富有智慧、道德高尚的老师。正是从苏格拉底那里,柏拉图学习和研究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志向,并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后来写的对话绝大部分都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发言人,从中可体察他对老师的学问与道德一直深怀敬仰之情。
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约七八年,在此期间雅典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对柏拉图的哲学事业与政治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个事件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终于以雅典失败而告终。战败前后,雅典的政治极为动荡,城邦颓危败落,三十僭主推翻了民主政治。柏拉图的舅父卡尔米德和堂舅克里底亚是三十僭主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柏拉图和他们"意气相投",邀请他"参加他们的政府",年轻的柏拉图曾幻想“他们会将城邦的治理从不正义引向正义”,便“以浓烈的兴趣关注他们的行动"。实情令他极为失望,三十僭主实施了一系列暴政,包括迫害他尊敬的苏格拉底,民怨沸腾,"人们重新怀念起以前的政府,认为比较起来那才是黄金时代"。柏拉图对三十僭主施政的"罪恶活动感到厌恶,就让自己离开这些恶政"。这个政权存在了仅仅八个月就被群众推翻了,雅典恢复了民主政制。柏拉图说:"我又感到有参加政治活动的愿望了,尽管不那么热烈。那是乱世,是会遇到许多悲惨的事情的。"3柏拉图∶《第七封信》,324B—-325D,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果然发生了第二个悲惨的事件,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处死刑。柏拉图写道∶"有些掌权的人荒谬地指控并审讯了我的至友苏格拉底,以不敬神的罪名处死了他。"4同上书,326A,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柏拉图在早期对话《申辩篇》中,生动地记述了审判事件和老师如何在法庭上坚守自己的崇高使命与人格。苏格拉底被他苦苦眷恋的母邦处死这个雅典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给年轻的柏拉图更强烈的心灵震撼,促使他从根本上思考城邦国家的治政者、法律与伦理道德传统。
经历了上述两大事件,柏拉图深深体察到希腊城邦体制的危机。他说∶"我们的城邦已经不依传统的原则和法律行事了。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标准是极为困难的,再说法律和习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败坏着。"他看出"所有现存的城邦无—例外都治理得不好"。他决心继承老师的使命。推进老师的政治理想与哲学事业。思考从根本上"如何改革整个制度",并坚信"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使我们分辨什么是社会和个人的正义"。5见同上书,326A—B,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柏拉图学习与研究哲学和政治紧密联系,以哲学指导政治,希望在现实世界中建立完善的城邦,这是他的政治理想和哲学目标之一。
二 游历考察和创办学园
苏格拉底在监分状饮鸩而死时。柏拉图因病没有在场。但他后来在《斐多篇》中记载,苏格拉底临终前曾经规劝在场的沮丧的弟子们外出游历,到全希腊和其他民族那里去寻求智慧。柏拉图当时在雅典就结识了赫拉克利特学派的克拉底鲁和信奉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学说的赫谟根尼,这有助于他的哲学既肯定现象世界的流动变易,又追求绝对存在的哲学原则,对早期希腊哲学的两大传统进行了综合。
28岁的柏拉图于公元前399年毅然离开雅典,外出游历东西部各地,长达12年之久。他考察了希腊各邦和其他民族的情况,与各派哲学家和政治人物交往,深化和开阔了哲学、科学与各种人文和社会知识,这对他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与政治学说很有益处。他首先往访邻近的麦加拉,他的师兄欧几里德创立的麦加拉学派主张最高的哲学原则是"一"即善,对他的形而上思辨有影响,以致近代有些学者认为柏拉图哲学有段"麦加拉时期"。他赴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旅行,增进了对早期希腊的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的了解。他到过埃及,当地的天文学与数学成就,以及数干年的悠久文化传统和宗教思想,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还到达当时希腊世界在北非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居勒尼,结识并师从著名几何学家塞奥多洛,并对居勒尼学派的善即感觉与情感快乐的主张加以批判。更重要的是柏拉图往访南意大利毕泰戈拉学派活动的中心地塔壬同,结识了此学派的著名代表阿尔基塔,结下了深厚持久的友谊,还会见了此学派的另一位主要代表菲罗劳斯。毕泰戈拉学派的哲学对柏拉图的哲学深有影响。阿尔基塔是温和的民主政治领袖,政绩颇佳,备受人民爱戴,他成为柏拉图心目中追求的哲学家和政治家结合的一个雏形。当代著名希腊哲学史家格思里认为,阿尔基塔在塔壬同推行的政治制度,为柏拉图的《国家篇》提供了中心论旨。6见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333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71。他从意大利又渡海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历尽艰险,才于公元前387年他40岁时,重返雅典,着手创办学园。在12年的外出游历中,柏拉图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各派哲学学说和数学、天文学以及其他各种知识。正是这广博的知识,使他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和改革城邦各种制度的见解,并且促使他建立学园,全面建树自己的哲学体系,大力培育人才,期望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阿卡德摩(Academus)建立了学园,此地原是纪念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的墓地。他的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与研究相结合、提供政治咨询、培养学者与政治人才的学校兼研究中心。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沿袭它的名称都叫 Academy。公元 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了维护正统基督教神学而下令封闭柏拉图的学园。它持续存在达900年之久,对希腊化文明与罗马文明中的各种哲学与文化有深久的影响。
柏拉图一生的后40年,主要是在学园中从事教授和治学,但也穿插了西西里之行等重要的政治活动。他在学园时期建立了博大的哲学体系,他的中后期对话篇包括《国家篇》大都是在此时期写的。学园学习与研究的重心是哲学,主要采取讲演与对话讨论的方式,有自由研讨的浓郁学术气氛,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挥创见。后来成为卓杰的哲学大师的亚里士多德就是他的思想很活跃的门生,柏拉图说他像一匹小马驹那样常踢他,但并无责备之意。学园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与研究,学园门前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学园内拥有当时杰出的数理科学研究人才,如立体几何学的创立人泰阿泰德(Theaetetus),数理天文学的奠基人欧多克索,两人在学园中已经整理了几何学的演绎系统;有此基础,数十年后在希腊化时期才能产生欧几里德(Euclid,曾在柏拉图学园学习,后在亚历山大里亚研究)的《几何原本》。动物和植物的收集与研究,在学园中也有所开展。柏拉图是想做“帝王师”的,学园又是柏拉图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培植政治人才的基地,柏拉图亲自和他的一些学生参与了叙拉古的"政治试验";学园中培育出的一些学生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如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和阿塔纽斯的温和的僭主赫尔米亚;柏拉图还派遣多名学生去为一些城邦立法与改革政制,也常有城邦的统治者来学园请教治国术。创办这一著名学园,是柏拉图对西欧古典文明的重要贡献。
三 三次往访西西里
柏拉图在学术研究与政治考察中逐渐形成一种信念:要改革希腊的城邦制度,必须以正确的哲学与伦理观念为指导,建立符合善与正义理念的贤人政制,而其关键又在于培植具有哲学与伦理智慧、深厚的知识素养并能通观国家全局、娴熟于政治技艺的城邦统治者。这就是他在《国家篇》中论述的“哲学王”的思想。在他外出游历考察的末期,这种思想已经孕育成熟,他说:除非是真正的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或者是出于某种奇迹,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不然人类就不会看到好日子。这就是我初次造访意大利和西西里时所持有的信念。
他的三次西西里之行,就是试图将这种信念付诸实行,推行他的理想城邦设计。这是他的政治生涯中曲折、传奇性的经历,虽然并不成功,但也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哲学事业与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公元前387年柏拉图40岁时,作为外出游历的最后一站,是应邀首次访问西西里的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一世的宫廷。这位僭主已统治叙拉古达39年之久,征服了西西里全岛和意大利南部,成为地中海西部最强大、希腊世界中人口最多的城邦的统治者。他在当时的希腊世界中引人瞩目,很有地位与名望,柏拉图也很愿意选择这样一位统治者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促成他此行的动因又来自狄奥尼修一世的姻弟与大臣狄翁。柏拉图在南意大利讲学时就已结识年方20岁的狄翁,狄翁很赞同他的哲学、政治与伦理学说,以及他的关于理想城邦的政治设计,并且热情地表示要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实行这种理想。狄翁写信要柏拉图尽快去叙拉古,以说服狄奥尼修一世制定新的政制,励精图治。柏拉图和这位僭主会面时提出忠告:统治者施政不能只为了自己的利益,统治者应在道德上出类拔萃,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施政的目的。这位僭主其实专搞军事独裁又很贪婪横暴,忠言逆耳,他勃然大怒,斥责柏拉图:"你讲起话来像一个老糊涂。"柏拉图反唇相讥:“你讲起话来像一个暴君。”狄奥尼修一世大发雷霆,只是由于狄翁等人规劝才免于处死柏拉图,但唆使正在叙拉古的斯巴达使节波利斯将柏拉图带走,要他在归途中下手杀掉柏拉图。
波利斯却将柏拉图送到他的出生地伊齐那。想借仇恨雅典人的伊齐那人之手杀他。不料伊齐那人被柏拉图受审时无所畏惧的从容神态所感动,只将他作为奴隶发卖,又幸亏居勒尼人安尼凯里出资赎出,将柏拉图送回雅典。7见柏拉图《第七封信》,327A—B,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3卷,第 18—19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在柏拉图建立学园 20年之际,他写的《国家篇》已详致勾画出理想城邦的蓝图。公元前 367 年狄奥尼修一世被加太基战败后去世,狄翁拥立他的儿,子狄奥尼修 二世继位。狄翁写信邀请柏拉图再次访问叙拉古,认为现有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在政府中已有很大的权力与地位,他扶植的新主年轻且堪造就,热心于哲学与教育,在他身上有可能实现培植哲学家兼大邦统治者的理想。柏拉图也觉得这是在法律和政治上实现他的理想的很好的试验机会,就以六十高龄的白首壮心,应邀重返叙拉古宫廷。起初狄奥尼修二世颇听柏拉图的教诲与建议,也写起一些哲学论文和诗篇,一时宫廷中学习哲学与数学蔚然成风。但好景不长,这位新主即位才四个月,就在他父亲的重臣的支持下和狄翁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公元前 366 年以谋反叛国罪放逐了狄翁。狄翁带着他的动产去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住了九年,和学园的成员过从甚密,密谋组织力量武装反对狄奥尼修二世。这时,身在叙拉古宫廷的柏拉图处境很危险,雅典甚至盛传他已被杀害。狄奥尼修二世知道伤害很有名望的柏拉图对自己不利,表面上装出还宠信柏拉图,实际上却将他软禁在城堡里。后来柏拉图的好友、塔壬同的执政者、毕泰戈拉派哲学家阿尔基塔写信给狭奥尼修二世,敦促他放柏拉图回国,后者才终于允许柏拉图返回雅典。8见柏拉图《第七封信》,327E—330A,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公元前 362年,狄奥尼修二世又敦促柏拉图重返叙拉古,并称允许狄翁次年也回去。在狄翁的怂恿下,年迈的柏拉图第三次渡海去西西里,意图看看还有无政治试验的机会,结果很失望。他已看透这个僭主不是研习哲学的材料,也无意政治改革,他本来不抱多大希望的政治意图完全落空。他仍见弃于宫廷。在处理狄翁财产的纠纷和叙拉古发生武装骚乱两件事上,柏拉图的相左意见又激起了僭主对他的仇恨之心,僭主借庭院发现一具女尸为由,将柏拉图赶出城堡,住到很不安全的城外。他修书给阿尔基塔等友人诉说危难的处境。
阿尔基塔派外交使节来交涉,在他的帮助下,柏拉图才于公元前360年返回雅典,时年67岁。返回途中经过奥林匹亚时,他遇见狄翁,说到叙拉古的财产纠纷和自己的遭遇。狄翁决心武装远征复仇,民众也欢迎他回去推翻暴政,柏拉图则已无意介入。狄翁在一些柏拉图学园成员的支持下,征集了数千名雇佣军,于公元前357年进行远征,夺取了叙拉古的政权。但他也未能实现政治改革,却卷入和他的盟友赫拉克利德的权力斗争,他因财政困难征取重税,从而失去民众的支持,在公元前354年被暗杀。已是73岁的柏拉图,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寄托者的死亡是很悲痛的。他为狄翁的失败辩护,说他本来可以为他的母邦带来正义的统治,只是由于那块土壤中的邪恶太根深蒂固了,所以遭到失败。9见柏拉图《第七封信》,335E——336B,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其实,当时希腊各城邦也大都是这种积重难返的情况。
三次往访西西里及其政治试验的失败,使他的"哲学王"的梦想破灭了,但并没有使他放弃毕生为之奋斗、用自己的哲学与伦理改革城邦的理想。实践的教训使他的政治思想有所修正,在《国家篇》中他更强调“哲学王”的“人治”与“德治”;他在垂暮之年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对话《法篇》中,在固守“德治”的同时,并重地强调“法治”。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一次婚礼宴会上无疾而终,葬于凝聚着他后半生心血的学园里。
十多年后,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在完全征服希腊后挥师东征十年,历史转入希腊化文明时代,帝国型的大规模集权奴隶制取代了城邦奴隶制。然而,柏拉图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却永世长存。亚里士多德的《致欧德谟》中有对他老师的一首悼诗:
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
在自己的生活中,
在自己的作品里,
清楚而又明显地指出,
唯有善良才是幸福。
这样的人呵,如今已无处寻觅。10耶格尔:《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罗宾逊英译,第106——107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转引自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618页,人民出版社,1993。
四 著作和现代研究
柏拉图的大量著作以优美的对话文体写成。他有卓越出众的文学才华,所写的对话特别是早中期对话,不仅是深邃恢宏的哲理篇章,也是瑰丽璀璨的文学杰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词并茂富有魅力,明喻、隐喻、讽喻、神话、寓言等俯拾即是,激情、幽默和学识交融一体,处处洋溢着才子气息。他的作品是希腊阿提卡文化的典范,在西方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述,公元1世纪时亚历山大里亚的塞拉绪罗记载、分类的柏拉图著作,有35篇对话和13封信。11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3卷,第59——61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这些著作都流传至今。经过古代注释家和近现代学者辨别真伪,已可确认其中27篇对话和部分书信是柏拉图的真作。柏拉图的著作在古代以埃及莎草纸本流传,在中世纪以羊皮纸本流传,最早的铅字印刷本是1513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希腊文《柏拉图全集》,按公元1世纪德拉西卢编定的36 种著作排印。1578 年有斯特方在尸黎出版的希腊文版全集的页码和分段。为以后各国学者公认并采用。本书引用柏拉图著作注明出处时也用这个标准的分段。现今流传较 厂的柏拉图全集英译本有三种∶乔伊特1871年出版的牛津版5卷本;伯里、肖莱等译的12卷"洛布古典丛书"希腊文和英译对照本;美国的汉密尔顿、凯恩斯汇编各家较好的译文,于1963年出版了普林斯顿版的《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柏拉图的著作是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陆续写成的,他早期以阐发苏格拉底的思想为主,中期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思想,晚期又扩展、深化与修正前有的思想。所以他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著作体现了他的思想演进过程。从 19世纪下半叶至 20世纪上半叶,不少西方学者根据文体风格与语言、古代著作的证据、对话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话中互相涉及的内容等四个方面,对柏拉图对话的顺序与分期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学者接受了康福德和他的学生格思里的分期意见。我们也据此将柏拉图的对话篇分为三期∶
早期对话11篇∶《申辩篇》(Apology)、《克里托篇》(Crito)、《拉凯斯篇》(Laches)、《吕西斯篇》(Lysis)、《卡尔米德篇》(Charmides)、《欧绪弗洛篇》(Ewthyphro)、《大希庇亚篇》(Greater Hippias)、《小希庇亚篇》(Lesser Hippias)、《高尔吉亚篇》(Gorgias)、《伊安篇》(Ion)、《普罗泰戈拉篇》(Protagoras)。它们属于"苏格拉底的对话",内容主要记述苏格拉底被审判和在监狱时的论说,阐发了苏格拉底在运用对话辩证法中对勇敢、友爱、自制、虔敬、美与善的"普遍性定义"学说,以及他的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和对智者派的尖锐批判,也表现了他的文艺与美学思想。当然,经过柏拉图的理解与加工,这也就成为柏拉图自己的早期思想,或者说体现了师生两人共同持有的思想。
中期对话 8 篇∶《欧绪德谟篇》(Ewthydemzus)、《美涅克塞努篇》(Menexenus)、《克拉底鲁篇》(Cratylus)、《美诺篇》(Meno)、《斐多篇》(《论灵魂》,Phaedo)、《会饮篇》(Symposium)、《国家篇》(《理想国》,Republic)、《斐德罗篇》(Phaedrus)。前 3篇分别阐发了苏格拉底对智者的诡辩所作的逻辑批判、他的政治理想和语言哲学思想,还属于"苏格拉底的对话",但也表现了柏拉图向理念论思想的过渡。后5篇对话则表明柏拉图已经形成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自己的哲学体系,深刻阐述了理念论哲学、政治哲学、伦理思想、教育思想以及美学思想。《美诺篇》与《斐多篇》是柏拉图开始系统论述理念论哲学的作品,《国家篇》则是他综合各方面成熟思想的集大成的代表作,对了解与研究他在中期的完整思想最有意义与价值。
晚期对话 8 篇∶《巴门尼德篇》(Parmenides)、《泰阿泰德篇》(Theaetetuws)、《智者篇》(Sophist)、《斐莱布篇》(Philebus)、《蒂迈欧篇》(Timaeus)、《政治家篇》(Statesman)、《克里底亚篇》(Critias)、《法篇》(Laws)。柏拉图晚期的思想多有变化,主要是∶将理念论深化、修正为一种互相有辩证关系的范畴系统,即"通种论"(前 4 篇对话);建立了一种理性神创造世界的宇宙论(《蒂迈欧篇》);承继、发展与修正《国家篇》的思想.在坚持"德治"的同时并重地强调"法治"。比较现实地具体制定了城邦国家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与文艺体制(后3篇)。这些对话表明柏拉图对自己的学说也有自我批判精神,追求真理精益求精,不断深化自己的学说。这些晚期著作文风有变,比较艰深。不像以往的对话那样生动活泼;苏格拉底作为对话主角逐渐淡化甚至不再出现,往往是另有主要对话人直接发表柏拉图的长篇理论。
除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和策勒、冈珀茨、耶格尔、格思里等人的多卷本希腊哲学史对柏拉图有重头研究外,近现代西方学者对柏拉图的专门研究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有不少著名的研究专家和颇有影响的著作;现代西方一些主要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则注重用自身的哲学观点来理解与解释柏拉图。也出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专著。
在"我注六经"的古典学式研究中。出了较多的名家、名著。英国历来是古典学式研究柏拉图的重镇。19 世纪英国著名古典学者格罗特著有 12卷《希腊史》。是传世巨著;他又撰写了 3 卷本《柏拉图及苏格拉底其他友人》,有丰富的研究资料。在 20世纪前期,英国学者伯奈特所著《希腊哲学∶第一部分,从泰勒斯到柏拉图》、《柏拉图主义》,泰勒所著《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都是功力细致、颇有深度的力作,虽然两人主张柏拉图对话中凡是苏格拉底之口说的内容都是夫子自道的思想,但这并不为其他多数学者所赞同。英国著名希腊哲学专家康福德对柏拉图中后期几篇重要对话作了译注,疏义精深.可帮助深化理解原著。有《柏拉图的认识论;〈泰阿泰德篇〉和〈智者篇>》、《柏拉图的宇宙论∶<蒂迈欧篇>》、《柏拉图和巴门尼德》、《柏拉图的<国家篇>》。罗斯由讲演改定成书的《柏拉图的理念论》(1951)对20世纪上半叶的柏拉图哲学研究作了概括,并着重对柏拉图的后期思想和不成文学说进行了研究。菲尔德所著《柏拉图和他的同时代人》,较透彻地论述了柏拉图哲学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他撰写的通俗读物《柏拉图的哲学》在读者中广为流传。
在现代美国。著名希腊哲学专家彻尼斯所著《亚里十多德对柏拉图和学园的批判》、《早期学园之谜》(1945).对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不成文学说"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芬德莱(J.N.Findlay)的专著《柏拉图∶成文和不成文学说》以及此书的缩写本《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认为不成文学说是柏拉图的成熟思想。前书载印了两个有价值的附录;(1)英译亚里士多德及古代作者关于柏拉图口头演讲的资料,(2)批判彻尼斯对这些资料的观点。美国著名的希腊古典哲学专家弗拉斯托斯发表过两部有影响的著作(《柏拉图研究》和《柏拉图的宇宙》)以及一系列论文,并主编了2卷本的《柏拉图;批判论文集》,第 1卷讨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第 2卷讨论伦理学、政治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在现代德国,斯坦策尔(J.Stenzel.1883—1935)是著名的柏拉图研究学者,撰写过《希腊古代文化》、《教育家柏拉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论数和形》、《柏拉图辩证法发展研究;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英译本改名为《柏拉图的辩证方法》)、《古代形而上学》等。他对柏拉图的研究致力于"历史的批判",认为不能只根据对话形式考察柏拉图的思想发展。更应研究其中的哲学内容。里特尔(C.Ritter)所著《柏拉图新探》和 2卷本《柏拉图∶生平、著作、学说》,以及后一部著作的缩写本《柏拉图哲学精华》(有英译本),也较有影响。它们对柏拉图的早期伦理学以及中后期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等思想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弗里德兰德(P.Friedlnder,1882—1968)的代表作3卷本《柏拉图》,反对从近现代的哲学观点或体系去解释柏拉图,主张完全根据古代的本来面目去理解柏拉图的对话,但也注意研究柏拉图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德国的图宾根(Tübingen)学派(代表人物有J.克莱默尔、G.盖塞尔等入)特别重视研究柏拉图的不成文学说,认为"理念数"学说不仅是柏拉图哲学的最后阶段,而且贯穿全部柏拉图哲学。这个学派的思想在法国、意大利也较有影响。
法国的希腊哲学专家罗斑著有《柏拉图》,认为柏拉图的前期对话是以优美的文笔表达了基本上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但他也重视表达柏拉图自己学说的后期对话。在意大利,柏拉图研究当然也是热点,论著迭出,如 20 世纪初较有影响的著作有龙巴尔朵-拉地切(G.Lombardo-Radice)的《论柏拉图相对论的进展》和珀尔达切(G.B.Bertazzi)的《柏拉图唯心论牛成史》∶五六十年代则有夏伽(M.F,Sciacca)的 2卷本《柏拉图》,还有迪亚诺(C.Diano)的《柏拉图哲学中的物质问题》,意欲重建宇宙的数学模型。阿多诺的译注《柏拉图政治对话》有广泛影响,他在 1984 年还出版了《柏拉图哲学导论》。
现代西方一些重要流派的哲学大家,根据本学派的视野来论述柏拉图,也成为柏拉图研究的一一个重要方面,从中既可见他们的独特理解,也可从他们如何将柏拉图学说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看出柏拉图至今的深远影响。这里仅简介三例∶
新康德学派中的马堡学派创始人柯亨(H.Cohen,1842一1918)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数学》中,认为"理念"和具体事物并不是分离的,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有关的"分离"说。此派的重要成员那托普(P.Natorp,1854—1924)在他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唯心主义导论》和演讲集《关于柏拉图的理念论》中,也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是思想的纯命题。是将现象分类的方法和规律,是判断真理的标准。认为柏拉图用"分有"叙述事物和理念的关系是表明逻辑判断中的主、谓项关系。他们都认为柏拉图的理念只存在于具体事物以内,和许多学者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是和具体事物分离的客观实在的观点相对立,这就引起柏拉图研究中的"内在说"和"外在说"的争论。
当代法国的哥尔德施米特(V.Gold-Schmidt.1914--1981)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柏拉图,著有《论〈克拉底鲁篇〉;柏拉图思想发展史研究》、《论柏拉图的对话;其结构及其辩证方法》、《柏拉图辩证法中的范式》、《柏拉图与现代思想》等。他强调对柏拉图的原著文本进行结构分析。从中把握其深层意义。他认为对每篇对话的构 成方式加以剖析,可以发现它们都贯穿着同样的辩证法程序。即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先通过常见的表象提出问题,二是根据某些标准对问题进行初步限定,三是探讨问题的本质并给出初步答案,四是达到对话者之间深层意义的共识。
当代德国哲学解释学的创立者伽达默尔很重视用解释学的观点与方法研究柏拉图,著有《柏拉图的辩证伦理学》、《柏拉图和诗人》以及由八篇研究柏拉图的论文合成的《对话和辩证法∶八篇对柏拉图的解释学研究的论文》。颇有影响。他在这些解释学范式的著述中。既在当代视野中提出了许多研究柏拉图的新理解、新见识。也将这种研究作为阐发、应用与扩展他的解释学的有机内容。
中国老一辈学者在 20世纪 20年代起就陆续翻译、介绍柏拉图的一些对话篇,如吴献书译《理想国》(1920),张师竹等译《柏拉图对话集六种》(1933)。郭斌解(即郭斌和)、景昌极译辑《柏拉图五大对话集》(1934)。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严群译《泰阿泰德·智术之师》(1963),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1963),郭斌和等译《理想国》(1986)。2003年则出版了王晓朝译的 4卷本《柏拉图全集》。
中国的柏拉图研究就深度而言,当首推老一代著名专家陈康(1902—1992)。20世纪 20 至 30年代他在德国深造时师从斯坦策尔和哈特曼。在柏拉图研究中。既不同意以策勤为代表的实在论见解,也反对那托普的新康德主义解释,主张根据柏拉图原著的论证作历史的、批判的解释。他译注的杰作《巴曼尼得斯篇》以大量有独到之见的注释,对解读柏拉图的最艰深的对话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声誉。他也接受耶格尔的观点,用发生学方法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研究成果见《智慧∶亚里士多德寻求的学问》和论文集《论希腊哲学》。他的最后一部英文专著《"相"的知识的获得-—柏拉图在<斐多篇>、〈会饮篇>和<国家篇>诸中心卷中的方法论研究》,是他去世后在斯图加特出版的。中国近 20多年来柏拉图研究也有进展,如范明生出版了《柏拉图哲学述评》,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也主要研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