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加拉学派糅合苏格拉底的哲学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将苏格拉底的"善"理解为存在的普遍本质,规定为不动变的"一",否定动变和多,形而上地发挥了苏格拉底关于善的学说。这个学派的哲学中道德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比较薄弱,形而上学的思辨色彩浓重,并且发展了芝诺式的论辩。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悖论。后期的寿加拉学派研究模态命题和假言命题,在逻辑思想方面尤有贡献。
一 欧几里德;最高的善是"-"
这个学派的创始者是麦加拉人欧几里德(Eucleides of Megara)。
他是一位热烈追随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公元前 432年雅典同支持斯巴达的麦加拉处于敌对状态时,生活在麦加拉的他为了聆听苏格拉底的哲学谈话.常常冒着被捕处死的危险。男扮女装潜往雅典。1 据记载;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等门生因为顾忌三十僭主残暴肆虐,到麦加拉去避祸,欧几里德盛情接待了他们。他曾致力于钻研巴 门尼德的著作,后来他的追随者们被称为"麦加拉学派"。2 西寨罗说∶他和另一些哲学家因是麦加拉人而被称为"麦加拉学派".很有盛名。"他们主张最高的善是'一',是连续一致、总是同一的。他们在许多方面也受柏拉图的影响"。西塞罗将他们列为爱利亚学派的继承者。3他年长于柏拉图,两人有密切交往。他大约活到 80 岁。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欧几里德写过六篇对话,均未留传下来。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欧几里德主张最高的善是"一",虽然也用许多名字称呼它,有时称"智慧",有时称"神",有时又称"努斯",他总是否定一切同善相对立的东西,宣称它们是非存在。4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概括了欧几里德等人的观点∶"有些人说'一自身'就是'善自身',但他们认为它的本体主要在于它的'一'"5。欧几里德用爱利亚哲学诠释与修正苏格拉底哲学。善是苏格拉底的最高哲学范畴,它不仅有伦理意义,而且有本体论意义。但苏格拉底对善的本体论意义并没有具体阐发。欧几里德主张最高的善是"一",无疑是根据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原理从本体论上阐发苏格拉底的善。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是最抽象的同一性,是最空泛的规定。欧几里德将存在的"一"规定为善,也称它为"智慧"、"神"、"努斯",他既给巴 门尼德的"一"以一定的规定性,又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善的本体论意义。
但是,他主张最高的善是"一",正像西塞罗所说,是强调它的连续一致、总是同一的;这实质上是片面、绝对地强调自身同一的普遍共性或共相才是真实的存在,认为特殊、个别的变动的东西是不可规定的非存在。黑格尔评述∶"麦加拉派是最抽象的;他们死钉着善的定义不放。 麦加拉学派的原则就是单纯的善,单纯形式的善,单纯性的原则…·…麦加拉派的任务是认识规定、共相;这个共相,他们认为是具有共相形式的绝对,因此绝对必须坚持共相的形式。"6欧几里德认为人的理性所认识的普遍本质即共相才是最高的善,这种不变动的、绝对自身同一的"一"才是真实的存在。他否定一切同这种善相对立的东西。也就是将人所感知到的一切流动变化的现象都说成是无真实性可高的非存在。是无知和恶的渊薮。没有认识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后来麦加拉学派也就有将共相和殊相绝对割裂、对立的种种论辩乃至诡辩。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述了欧几里德进行论辩的逻辑方法∶"当他反驳一种论证时。他攻击的是结论而不是前提。"钻也擅长使用苏格拉底常用的归谬法,将对方的结论推到荒谬的地步来驳倒对方的论题。然而,他却反对苏格拉底常用的类比论证,"宣称这种论证或是根据似同性(homoios)或是根据不似同性。如果它是根据似同性作论证,那么这些论证不是作类比。而是依据相同性∶如果它是根据不似同性作论证,将这些有差异的东西作类比是没有理由的"7。欧几里德认为.只能根据绝对的同-一性作论证。这就不是类比;根据相似或相异作推论都是不成立的。在他看来,事物的普遍本质即"一"自身是绝对同一的,A就是 A,如果有些微差异就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是不容类比的。
欧几里德和柏拉图都对苏格拉底的"善"作出了形而 上的本体论的阐发,但两人的阐发是不同的。柏拉图并不否认现象世界,以"善"涵盖存在全体。所以能建树博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欧几里德只是片面接受爱利亚学派的思想。将本质与现象绝对对立。完全否定"意见"世界,所以他的成就和影响有限,而他的后继者的成就则局限在悖论和逻辑方面。
二 欧布里德的悖论
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述∶"米利都人欧布里德(Eubulides)属于欧几里德学派,是以质疑形式提出许多辩证论辩的作者。这些论辩是∶说谎者、伪装者、厄勒克特拉、蒙面人、谷堆论证、有角人和秃头论证。著名演说家德谟斯提尼是他的学生。他同亚里士多德有过争辩,说过许多攻击后者的话。"8他和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七个论辩其实不完全算是诡辩,大多是有哲理和逻辑意义的悖论。第欧根尼·拉尔修在记述欧布里德时没有提供这些悖论的内容,但从他记述斯多亚学派哲学家的部分著作以及西塞罗的著作中,可以大体了解;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这些悖论作过分析。七个悖论中较突出的是四个,代表悖论发生的四个类型。
第一个悖论是“为说谎者论辩”。如果有一个人承认他是在说谎,那么他是在说谎呢还是在说真话?无论怎样回答都会陷入自相矛盾:如果说他是说真话,就是肯定他承认自己在说谎;如果说他是在说谎,就是否定他承认的自己在说谎,他倒是在说真话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上的悖论,即一个陈述句自身包含着真和假的自相矛盾。从古至今有不少人为解开这个悖论而倾注了心血,据说科斯人斐勒塔研究这个难题操劳过度竟得病死去,著名的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克律西普就此问题也写过一卷答论。9现代哲学家罗素研究悖论也以这个说谎者论辩为范例。这个悖论的实质是:当一个陈述句的真或假同所陈述的内容的真或假正好相反时,便陷入思维的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黑格尔论述这个悖论时举出《堂吉诃德》中一个相似的案例。一个富人在一座桥旁边设一绞架,行人必须说出他到何处去的真话方可过桥,如果说谎就得上绞架吊死。有一个人说他来此地是为了上绞架吊死,守桥人就不知所措了。因为如果他是说真话就应既放行又吊死他;如果认为他讲假话而吊死他,又等于承认他讲了真话而应该放行。10 罗素在《数学原理》中提出著名的类型论来解开这类逻辑悖论。它的基本原则是:任何涉及一个集合的所有分子的东西,必须不是这个集合的分子。这就是说,涉及一个集合的所有分子的那个陈述句,属于不同于此集合的另一种逻辑类型,应在另一个逻辑层次判断其正确性。如“某人承认自己在说谎”,这是关于“自己在说谎”这个集合的陈述句,这个陈述句不属于“自己在说谎”这个集合,而属于另一个逻辑类型或层次,不应放到"自己在说谎"这个集合中判断其正确与否,否则,将两个不同的逻辑类型混同起来就会造成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第二个悖论是"为蒙面人论辩"。你说你认识你的父亲.但是刚才进来的那个头上蒙着布的人是你的父亲,你却不认得他。11 这个论辩使人的思维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你不认识你所认识的人。"蒙面人"和"厄勒克特拉"也是相似的论辩。厄勒克特拉是希腊神话中英雄阿伽门农的女儿,遇见她的兄弟俄瑞斯特时没有认出来,因此她不认识她所认识的兄弟。这种悖论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认识"这个词的歧义,另一方面是由于事物的普遍和特殊的对立表现为一种思维矛盾。"认识"一个人,是指作为个别的这个人,如果他蒙面隐藏了其特殊性,就成为无特殊规定的一般的人,熟人反倒不认识作为个别的这个人了。这个悖论并非语言游戏,表现了认识中如割裂一般与个别,就会发生思维的自相矛盾。
第三个悖论是"谷堆论辩"和"秃头论辩"。谷堆论辩为;一粒谷能否造成一堆?不能。再加一粒呢?还是不能。再加一粒……最后加上一粒成为一堆。开始时否定一粒谷能造成一堆,最后却肯定一粒谷造成一堆。12秃头论辩为∶你说一个人如果只有一根头发是秃头吗?是的。如果有两根头发是秃头吗?是的·那么你在何处划秃头和不是秃头的界限呢?13开始时否定一根头发能使秃头发生质的变化,最后肯定加上一根头发就改变了秃头。这种悖论实质上表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在量变进程中一粒谷、一根头发的增加不能造成质变,但量变进到一定的关节点时就会引起质的改变,使事物过渡到反面去。麦加拉学派当然还认识不到量变和质变的对立统一,他们只是揭露了这种辩证法所表现的思维矛盾。
第四个悖论是"有角的人"。"如果你没有丢失某样东西,你便仍旧有它∶而你没有丢失角。所以你是有角的人。"14这种诡辩表明一种逻辑意义∶要是对一般的前提缺乏限定,抽象地从一般推论个别,就会得出荒唐的结论。
欧布里德提出 上述论辩是为了论证麦加拉学派的基本主张∶只有普遍、一般的东西才是绝对真实的存在,而涉及个别、特殊的现象和经验,便会使人的思维陷入难以确定的自相矛盾。他的论辩揭示的各种悖论,在逻辑史上是有意义的。
三 斯提尔波∶共相是绝对独立的存在
斯提尔波(Stilpo)是麦加拉人,他是欧几里德的学生或再传弟子。他一直活到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直到麦加拉被托勒密占领时他尚在世,当卒于公元前 307年以后。据记载∶他是一位强有力的论辩家,他的机智和辞令胜过一切人,以致全希腊人都要被他吸引加入麦加拉学派了。托勒密给他丰厚的馈赠,邀请他随赴埃及,他拒绝随行。他声名远播,据说他到雅典时几平所有的人都从工作场所跑出来看他。有人说∶"斯提尔波,他们观看你,将你当做一个怪物。"他回答说;"不,是观看一个真正的人。"他有反传统宗教的思想,公然宣称雅典娜不是宙斯的女儿,不是女神,因为她不是宙斯而是雕刻家菲狄亚斯造出来的。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写了九篇对话,并且说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是他的学生。15
斯提尔波将麦加拉学派关于存在和善是"一"的观点推到极端,将般和个别完全割裂开来,只承认普遍的共相才是绝对独立的真实存在。完全否定个别的实在性。他断言只有一般的"人"(大写的Man)的存在,而没有个别的人的存在,而"白菜"也不是指给我们看的这棵菜,因为白菜在一万年以前已经存在了,所以给我看的不是(一般的)白菜。16在他看来,作为一般的"人"、"白菜"是绝对独立的存在,是同个别的人和白菜完全分离的,因此甚至不能用一般名词指称个别事物。人们说人和白菜时只是肯定一般的人和白菜,并不肯定个别的人和白菜是真实存在。个别的东西根本不能用语言表述,因为语言表述都涉及一般,这和中国古代名家关于"白马非马"的论辩有相似之处。有-一则轶事能表明他在论辩中是如何将一般和个别割裂的∶他在同昔尼克学派的克拉底论辩的中途。匆忙离开去买鱼。克拉底指责他躲开论辩,他回答说∶"我没有躲开,虽然我离开了你,但还保留论辩;因为"论辩'存在,而鱼是会很快卖掉的。"17
斯提尔波坚持只有一般才是真实的独立存在,将一物的诸多属性都分解为一般,从而认为个别事物并无真实的存在。辛普里丘指出∶他主张一事物的各个规定(这是实在的东西)都是分离的,所以根本没有个体;由此证明每个事物都和自身分离,例如文雅的苏格拉底和聪明的苏格拉底是不同的规定,所以苏格拉底是和他自身分离的。18 他甚至主张,根本不能用和主词不同的宾词去称谓一个对象。
我们不能说这个人是好的和这个人是一位将军,却只能简单地说∶人只是人,好只是好,将军只是将军;同理,如果说"这人是好人"、"马在跑"也不行,因为"人"和"好"不是同一的,"马"和"跑"也不是同一的。19 斯提尔波用一般消解个体的主张也和中国古代名家"离坚白"的论辩相似。
四 第奥多罗和菲罗∶模态理论和假言命题
后期麦加拉学派延伸入希腊化时代。在逻辑理论方面较有贡献。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论说。爱索斯的第奥多罗(Diodorus)是著名的论辩家(绰号"克罗纳斯",意为"老手"),他和他的学生菲罗(Philo)都生活在公元前 4 世纪末托勒密执政时期至公元前 285 年左右。他们都深入研究了模态理论和假言命题。著作没有保存下来,只能从其他有关文献中了解他们的论述。
模态逻辑研究有模态算子(可能、不可能、必然、不必然等模态词)构成的模态命题及其推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学说是一种主谓逻辑,对含有模态谓词的模态命题和模态三段论推理作了细致的研究,并有其哲学含义。麦加拉学派则开了后来斯多亚学派建立命题逻辑之先声,以命题为单元别具一格地探究模态理论。
玻西乌斯在《亚里士多德<解释篇〉注释》中记述了第奥多罗对不同模态的定义;第奥多罗"把可能的东西定义为或者现在是或者将来是的东西。把不可能的东西定义为现在是假的、将来不是真的东西,把必然的东西定义为现在是真的、将来不是假的东西,把不必然的东西定义为或者现在是假的、或者将来是假的东西"20。他不是根据事物的内在本性,不是根据从潜能向现实转变的情况来定义各模态,他只是就"现在"和"将来"(排除了"过去")这两段时态中的真假值来定义上述模态,各种模态值之间并无联系和互相转变。这种模态论实质上是孤立、静态地解释模态命题,和麦加拉学派不讲动变的基本哲学观是一致的。
第奥多罗提出了著名的模态"主论证"(kurieuon logos,masterargument)。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在他的《爱比克泰德论说集》中指出∶"主论证似乎是用了象下面这样一些出发点来表述的。下面三个命题是不相容的∶'凡是过去的和真的东西是必然的','不可能的东西不是从可能的东西得来的','既非现在是也非将来是的东西是可能的'。由于看到这种不相容性,第奥多鲁斯(即第奥多罗—引者)利用对前两个命题的确信来建立下述论点∶凡既非现在是真也非将来是真的东西不是可能的。"21从现代逻辑学来看,只有第二个命题才是无可指责的。亚里士多德已经知道这个命题,他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是这样表述的;"用不着考虑过去发生的事,只须考虑将要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因为过去的事情不可能不发生。阿伽松说得好∶'让已经做成的事不做成,就是神也无能'。"22现代波著名逻辑学家卢卡西维茨受亚里士多德和第奥多罗的模态论的启示建立了三值模态逻辑。
菲罗和他的老师不同,他已经主张根据事物的内在性质来规定模态。玻西乌斯在《亚里士多德<解释篇>注释》中阐释了他对四个模态词的定义∶"菲罗说可能的东西是那种由于论断的内在性质容许是真的东西,例如,我说我今天将再一次读德奥克利特的田园诗,如果没有外来的情况阻止的话,那么就其自身而言,这件事就可以肯定是真的。用同样的方式,这同一个菲罗把必然的东西定义为是真的,而且就其自身而言,永远不会容许是假的东西。他把不必然的东西解释为就其自身而 言可以容许是假的东西。把不可能的东西解释为按照其内在性质永远不会容许是真的东西。"23菲罗按照论断内容自身的内在性质及其表现的真假值来定义四种模态,无疑比第奥多罗的定义深刻而确切。他触及了事物模态和逻辑模态的关系.但还不可能解决这个复杂的模态语义学问题。
第奥多罗和菲罗还开启了关于假言命题(条件句)性质及假言推理的著名争论,后来许多斯多亚学派的逻辑学家也卷入了这场争论,十分热烈。以至有人写打油诗说。"甚至屋顶上的乌鸦也在附噻条件句的性质。"24塞克斯都·恩披里柯记述了师生两人的有关论点∶"菲罗说,一个完善的真的假言三段论是一种不是开始于真而结束于假的条件句,例如'如果是白天,我谈话'。事实上白天我在谈话。但是第奥多罗说。完善的条件句是—种既非过去可能又非现在可能开始于真而结束于假的条件句。按照他的说法,刚才所引的假言推理似乎是假的,因为当白天我是沉默时,它就是开始于真而结束于假。"25
菲罗对假言命题真假值的规定,可以说是最早提出了现代逻辑所指的实质蕴涵,即除了"前件真后件假则假言命题为假"的情况外,在其他三种前件、后件取真假值的不同情况(包括前件假、后件真)下,假言命题皆为真。第奥多罗实际上也肯定了这种假言命题的真假值关系,他只是要求在确定的时间限度内都必然不是前件真后件假,假言命题方为真。麦加拉学派关于假言命题的讨论在逻辑史上很有价值,他们超越了亚里十多德的主谓逻辑。直接影响了斯多亚学派在假言命题和假言推理方面的命题逻辑理论的重大发展。
- 见奥拉·格列乌《雅典纪事》第6卷,第 10 章,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第 116页,商务印书馆,1960。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2卷,第106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西塞罗《论学园派》,第2卷,第 129 节,载于《西塞罗文集》第 19卷,拉克汉姆英译,"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33(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2卷,第106 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91b13,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卷,贺麟、王太庆译,第 114 页,商务印书馆,1960。 ↩︎
-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2卷,第 107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同上书,第2卷,第108—109节。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7卷,第197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第121——122页,商务印书馆,1960。 ↩︎
- 参见琉善《出售哲学》,第 23 节,载于《琉善哲学文选》,罗念生等译,第 75 页,商务印书馆,1980。 ↩︎
- 见西塞罗《论学园派》,第 4卷,第 29 节,载于《西塞罗文集》第19卷。 ↩︎
- 见同上书,第2卷,第 49节,载于《西塞罗文集》第 19卷。 ↩︎
-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7卷,第 187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第欧根尼·拉尔修在这里将这个论辩归于克律西普,但他也指出有人认为这是欧布里德的论辩。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2卷,第113、115、119—120 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2卷,第119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同上。 ↩︎
- 见辛普里丘《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注释》,第 26 页,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 卷,贺麟、王太庆译,第129 页,商务印书馆,1960。 ↩︎
- 见普卢塔克《驳科洛底》,第 2223 章,转引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卷,贺麟、王太庆译,第 130 页,商务印书馆,1960。 ↩︎
- 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第 152 页,商务印书馆,1985。 ↩︎
- 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第 154 页,商务印书馆,1985。 ↩︎
-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1139b7-11,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第 159 页,商务印书馆,1985。 ↩︎
-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数理学家》,第1卷,第 309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 4卷。 ↩︎
-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皮罗主义纲要》,第 2卷,第 110—112 节,载于《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文集》第1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