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他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要了解他的哲学必先了解他的哲学实践的生平活动和相关的思想史料。在城邦奴隶制趋于衰落的时代,雅典竟处死了执著地要挽救与重振城邦的贤哲苏格拉底,这是时代的悲剧,而苏格拉底的命运也说明他生逢一个悲剧的时代。他这位敏锐地感觉到时代危机的先知哲学家所迸发的睿智,虽不能挽悲剧时代之狂澜于倒悬,却能在后世的历史进程中光照千秋。
一 "牛虹"的使命
苏格拉底(Socrates)生于公元前 469 年,卒于公元前399年。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生于第 77届奥林匹亚赛会第4年,塔尔盖利昂月的第6天1";"他卒于第 95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1年,享年70岁"。又记载"他是雕刻匠索佛隆尼司库和产婆菲娜瑞特的儿子。他是雅典阿罗卑克胞区的一位公民"。2 他的出身,既非富豪门第,也非贫寒贱民,应是普通的自由民之家。子承父业大约是当时希腊的习俗。传说苏格拉底的父亲让他年少时从学雕刻,他掌握了精湛的技艺;他的母亲的专长则可能启发了他后来将他的对话辩证法比喻为"助产术"。他少年和青壮年时的生活应该还算宽裕,后来生活澄倒。披旧大袍,赤脚周旋于公共场所,那已经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雅典已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苏格拉底生当伯里克利的黄金盛世,当时的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少年苏格拉底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获得丰富广阔的知识。他曾向伯里克利的老师达蒙学过音乐,修习过几何、算术和天文等学科,晚年还教导他的学生要为有意义的实用目的去熟悉这些科学知识。3 显然他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素养。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成为自然哲学家阿凯劳斯的弟子。阿里 司托森也说他和阿凯劳斯过从甚密。"4这应当是可靠的,因为阿里司托森和塞奥弗拉斯特均为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都曾断言苏格拉底 17 岁时即追随阿凯劳斯,相处时久,说他是阿凯劳斯学派中的一个成员。5 而同伯里克利、苏格拉底有交往的诗人伊安也说∶"苏格拉底还很年轻时就同阿凯劳斯一起离开雅典去过萨摩斯"6。去干什么呢?萨摩斯是小亚细亚邻近米利都的一个岛邦,在苏格拉底29岁时发生叛乱,他们师徒二人是奉命去参加军事封锁的。阿凯劳斯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已开始注重伦理研究,对苏格拉底早年思想及其转变无疑有重要影响。苏格拉底青壮年时同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已有较多交往,崭露出他的杰出才智,声誉渐起。他同伯里克利的情妇、文化沙龙的主持人阿丝帕希娅有不少接触,后来对她屡有赞扬。智者运动当时在希腊盛极一时,苏格拉底和当时智者的一些重要代表都有交往,柏拉图的不少早期对话也以这些智者的名字作为篇名,记述他们之间的论辩。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老普罗泰戈拉最后对苏格拉底说:"在你的同龄人中,我确实从未遇见过像你这样令我称羡的人,现在我说,你如将成为我们当今领头的哲学家之一,我决不惊讶。”7苏格拉底无疑深悉智者的学说,所以才会以他们为主要论敌进行犀利的抨击。他在中年时周围已经聚集起一批雅典和来自外邦的追随者,如后来居勒尼学派的创建人阿里斯提波即是慕苏格拉底盛名,从北非的居勒尼赴雅典从学的。8 还有埃利斯、佛利乌斯、底比斯等地的门生以及毕泰戈拉学派中仰慕他的学者,都闻风而来,像斐多(Phaedo)等人后来直到苏格拉底被处死时都陪侍在场。在公元前423年上演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云》中,被漫画化的苏格拉底已俨然是“思想所"的首脑,渴慕的求知者接踵而来,这具有某种真实性。
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这场大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历程有重要影响。苏格拉底作为忠于雅典城邦的公民直接参加过三次军事行动。第一次是参加直接导致大战爆发的波提狄亚战争(前431——前430)。波提狄亚原属雅典盟邦,但在科林斯和斯巴达的支持下叛离雅典。雅典派卡利亚先后率领70艘舰船和3000名重装步兵去镇压叛乱,围攻两年,"城内粮食没有了,饥懂带来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事实上已有人吃人的事情发生了"9,终于迫使敌方投降。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阿尔基比亚德生动地叙述了苏格拉底在军队被围、供应被切断时,赤足履冰行军、单独杀开血路救出被敌军杀伤的阿尔基比亚德的英勇事迹。10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 424年参加德立安战争。德立安是雅典北部邻近优卑亚的城邦,雅典在此与同斯巴达结盟的彼奥提亚人作战。双方各派出约 7000 名重装步兵先后进行了两次战役。彼奥提亚人得到底比斯和科林斯的军队增援,最后以火攻大败雅典军队,雅典主将希波克拉底阵亡。溃败的军队取海道逃回。11 这场战争表明雅典已呈败势。
苏格拉底第三次参加的是公元前 422 年在色雷斯的安菲波利战争。苏格拉底参加三次征战获得了丰富的军事知识,他常用军事实例论证他的哲学思想。战争使全希腊的政治秩序陷入极度的混乱,霸主们公然宣扬血和火的杀伐,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霸权利欲驱使攻城伐地,统治者们丧失理智的酷虐掠杀,必然使苏格拉底感到触目惊心,引起他的深思。 各城邦内部民主派和贵族派的政治势力互施阴谋残酷杀戮,是当时遍及希腊的政治行为。社会政治动刮乱 又使得希腊精神世界发生极大的混乱与危机;人性普遍堕落。生活行为准则乖变;狂热的野心和贪婪的私欲成为合理的动机和判断美德的标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柏拉图在《第七封信》中说∶希腊人的传统道德"以惊人的速度崩析堕落"12。苏格拉底作为热爱雅典城邦的公民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敏锐地透察到战争已给雅典带来深刻的危机。他从精神道德和社会政治方面进行深刻反思,认为整个危机是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干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由此才能实现重振道德、改善政制以复兴雅典以至全希腊的宏图。他自称"牛蛀",承担起哲学救世的历史使命。
他的“牛虻”使命集中地表现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的他的自白。他对雅典人说:“我是神特意赐给本邦的一只牛虻,雅典像一匹硕大又喂养得很好的马,日趋懒惫,需要刺激。神让我到这里来履行牛虻的职责,整天到处叮着你们,激励、劝说、批评每一个人。”13他将自己比做一只神赐给雅典的“牛虻”,在城邦飞来飞去,螫刺、惊醒雅典这个迷钝昏乱的庞然大物,刻意促其重新奋发。苏格拉底借“神的命令"为自己设定哲学使命,在雅典城内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启迪理智,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和道德的善,改善灵魂,从而拨乱反正,批判愚昧、私欲、不义和邪恶,以振奋城邦社会。他的使命和哲学实践并不是一种迂腐的道学箴劝,而是一种对时代的哲学反思,对支配当时希腊社会生活的一些原则观念的深刻批判。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在他的论辩与教诲的实践活动中阐发的。他的活动深入到雅典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色诺芬的《回忆录》可以看出,他教诲的对象有阿尔基比亚德等在政治上崭露头角的人物,有阿里斯提波这样的学子,也有雕刻匠、画师乃至妓女等;他不仅讨论正义、节制、勇敢、友爱等道德修养问题,也讨论政治、法律、宗教、理财、修辞和技艺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的使命感驱使他摩顶放踵、坚持不懈地进行启迪心智的活动,这样的哲学家在西方思想史上是少见的。
从柏拉图的对话篇和色诺芬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他实践哲学使命的活动有现实的政治目的,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热爱母邦,反思雅典衰落的根源,希望奋发图强。在柏拉图的《克里托篇》、《美涅克塞努篇》中,他都表述了对养育他的城邦————雅典的卷恋深情。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他和小伯里克利谈话,后者讲到对城邦党争中滋长的大量罪恶,"经常怀着恐惧的心情,深怕有忍受不了的灾祸降临城邦";苏格拉底却满怀信心地说:“决不要以为雅典人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14战争中城邦经济崩溃,大批自由民原可依赖帝国的殷厚收入过闲散的寄生生活,不屑从事贱业与奴隶为伍。《回忆录》记载他引用赫西奥德的诗句∶"做工不是耻辱,闲懒才是耻辱",告诫自由民要劳动谋生。15 从色诺芬的《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中可以看到,他曾了解和总结波斯帝国的经验,向雅典提出要重视农业的建议。这正是雅典经济的致命弱点,它将奴隶们主要用于城市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忽视了作为生活的必需基础的农业;战争中本就脆弱的农业区又屡遭蹂躏,一旦进口粮食断绝,雅典就民不聊生了。所以苏格拉底主张"耕作是百工之祖"是很有见地的。从《高尔吉亚篇》等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强权政治以及民主政制下党派政客操纵弄权都有尖锐的批判。他虽将雅典没落的根源归结为精神道德危机,但还是和社会经济、政治的危机联系起来分析的。
第二,从哲学高度着重讨论伦理问题,谋求改善灵魂即人的全部思维方式,重建道德价值,以达到振兴雅典的目的。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和色诺芬的《回忆录》中都可以看到,苏格拉底首要关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但他总是上升到哲学高度。对人的本性作深刻反思.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内容;并且运用他的哲学和道德原则去探讨社会的政治、宗教、审美、语言等人生和知识领域的问题。企图通过改造希腊人的全部思维和精神生活,克服社会的全面危机。
第三,针砭时政,着意培育俊才,意图振邦兴国。他自称神早就告谕他不要参政,他确实也不是活跃在历史前台的政治家,而是哲学家。他遵奉雅典民主制的法律,既抨击贵族寡头统治和阴谋篡权的僭主统治,也反对政客利用民主制度操纵弄权。《回忆录》记载他批评当时民主制的选举办法,"用豆子拈阉的方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16。他认为治理城邦是"最伟大的工作",必须培植一批富有知识、精娴治国才能的专家来复兴雅典。他强调统治者就像船上的舵手、军队中的将领,如果没有驾驭的知识,"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蒙受差辱和痛苦"17。在他看来,这正是当时城邦陷入危机的-个重要原因,因此。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选拔有专门知识和德行的统治人才。色诺芬记述了不少他鼓励青年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勇于从政的实例。当智者安提丰问他自己为什么不从政时,他坦白地剖明心迹∶"安提丰,是我独自一人参预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参预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18不参政的苏格拉底实际上深深地介入政治,起了现实的政治作用.因此必然触犯那些不学无术、无德无能的政治权贵,这也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他教育的对象以青年居多,想用他的哲学塑造年轻一代,在他们身上寄托他的理想。他在雅典的街头巷尾、竞技场所谈论时,周围常簇拥着许多青年子弟,教育青年如何培养他们的美德常是他的谈话主题。他总是循循善诱地启迪他们的心智。老年苏格拉底意识到青年对城邦的前途至关重要,因此将复兴雅典的理想寄托在青年一代。他对青年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大,自然使当政者不安,招致他被控为"败坏青年"。他本着"有救无类"的原则授教,教学圈中鱼龙混杂,既有后来成为三十僭主之一的克单底亚。也有后来朝秦暮楚的政治投机家阿尔基比亚德,但这些只是很小的部分;实际上他教育青年贫富不论,既有富人克里托(Crito)之子,也有像中国的颜回那样的贫寒苦学之士埃斯基涅(Aeschines)。他的弟子中涌现了一批学术英才,除柏拉图、色诺芬外,还有后来成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三家的主要代表。他为希腊的学术文化培养了一批俊才。
苏格拉底不仅有哲学的言教,而且有身体力行的身教,他以俭朴、刚健、正直、英勇的人格,在雅典公众前树立了一种道德典范,使他的教义更具感召力。色诺芬在《回忆录》中有多处描述他的勤俭、自制、蔑视金钱等崇高品格。面对复杂的政局,他更表现出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品质。公元前 406 年雅典民主派执政时,其海军在阿吉纽西岛击败斯巴达舰队,但自身也损失了 25艘船舰和 4 000 名军人,因暴风雨阻碍,将军们未能将阵亡者的尸体打捞起来安葬。雅典当权者竟以此违犯习惯为由审判并要处死8 位将军,他们威胁适值代表胞区任议事会主席的苏格拉底,如不赞同也要对他起诉。他坚决拒绝,唯有他一个人投了反对票。19 公元前 404 年雅典战败投降斯中达后,斯巴达在雅典扶持克里底亚等三十僵主政权实行残暴的恐饰统治,杀害了许多人。苏格拉底直言指责这种行径,这些话传到三十僧主那里。克里底亚等人就将苏格拉底召去。下令禁 止他和青年人讲论,剥夺了他施教和议政的权利。20 三十僭主又命令他和另外四个人去逮捕一位逃往萨拉米的无辜雅典公民勒翁,以此胁迫他和三十僭主同流合污;那四个人服从了。苏格拉底认为这与法律不符坚决柜绝执行。21 一年以后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恢复雅典民主制,但已蜕变的民主制失去了理智,不能领会苏格拉底的哲学使命旨在维护雅典城邦的根本利益,却将他视为一种可怕的异端精神力量。四年以后苏格拉底就遭受了他的悲剧命运。
二 悲剧的命运
雅典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政权以后,为稳定政局曾宣布实行政治大赦,对公元前 415 年污渎赫耳墨斯神像事件以来的政治犯实行宽大政策;然而在公元前 399年他们却处死了坚拒和三十僭主同流合污的苏格拉底。历来史家对这一西方思想史上的重大冤案作了许多探索,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争议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控告和处死苏格拉底的真实原因究竟何在,二是如何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两个问题实质上涉及对苏格拉底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活动的评价。
关于苏格拉底被控处死的最早原始资料,保存下来的只有两种∶
一是柏拉图对话中记述苏格拉底受审、囚狱和临刑的《申辩篇》、《克里托篇》和《斐多篇》,《欧绪弗洛篇》也提到他受审前被指控为"不敬神"的情况。苏格拉底出庭受审时柏拉图在场,内容是可信的。二是色诺芬的《回忆录》第 1卷和《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苏格拉底被审判处死时色诺芬不在雅典,他归来后听在场人报告所作的记述也是可信的。这一重大案件在苏格拉底死后仍很有争议。当时有一个名叫波吕克拉底的人散发了一本继续攻击苏格拉底的小册子。宣传判他死罪理所应当。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述是为了回击波吕克拉底的攻击。
当时控告苏格拉底的有三个人∶跳在前台的主控者是悲剧诗人、宗教狂热分子美勒托和没有名气的修辞家莱康,控告的实际主使人则是做过硝皮匠、当政后骄横不可一世的检察官安尼图斯,他是当时已恢复的民主政权的领导人之一。控告书的详细内容已不得而知,现存的记载表明控诉罪状有两条∶败坏青年,引进新神。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记述∶"苏格拉底犯有败坏青年之罪,犯有信奉他自己捏造的神而不信奉城邦公认的神之罪。"22色诺芬在《回忆录》中记述∶
"苏格拉底的违犯律法在于他不尊敬城邦所尊敬的诸神而且还引进了新的神;他的违法还在于他败坏了青年。"23实质上,这两条罪名的根底都在于他的哲学使命。
柏拉图的《申辩篇》是苏格拉底在法庭受审时当众发表的一篇真切动人、富有哲理性的演说词。他答辩公众舆论对他的偏见和非议,指出支持控告的更可怕的舆论偏见是将他说成"能以虚弱无理的诡辩击败强有力的论辩"的"智者",曲解成阿那克萨戈拉式的自然哲学家,是"一个无神论者"。24 他郑重剖明;他并非不尊重自然知识,但确实无意深入研讨它。25 以不信神或渎神被判罪在雅典是屡见不鲜的。
他申述道;他也不是高尔吉亚、普罗狄科、希庇亚那样收费教学的智者,他的声誉只不过出于他有一种"人的智慧"26,这种智慧就是"自知我无知"27。确有许多青年追随他,仿效他,并非难他人自以为是、实为无知,于是人们恼羞成怒,指责他像瘟神一样给青年灌输错误的观念。由上可知,当时审判他的一个重要根由在于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的思想影响。他早年确曾研究自然哲学。后来转向了。到处论辩,像牛虹一样叮人。带动一批青年人指摘和揭露包括社会名流的人"无知",撼动了当时的一些政治信条和传统道德观念。他紧接着驳斥美勒托等人指控他的两条罪状,就自己的使命和活动作了长篇剖白,否定那些政治性诬蔑∶他是神赐给雅典的牛虹。雅典人伤害他就是伤害他们自己。28 他一贯奉公守法,但在民主制和寡头制时从不错误地屈从当局;他乐于教诲人,不论贫富,但"如果他们中任何人成为好公民或坏公民。我都不能负责"。29 他还辩白他从不曾同他人在密室私下聚晤,并无秘传弟子,他的言论都是公开的;他要在场的弟子当庭作证。30他说∶我不关注"政治任职、秘密结社、党派组织等我们城邦盛行的事情,我自知我过于坚守原则所以不适宜做这些事情"31。
色诺芬的《回忆录》写于约公元前393年,谈到无疑属于指控者所罗织的罪状事实时比较清晰。指控苏格拉底"败坏青年"的罪状有以下几点∶(1)他批评用豆子拈阉的办法选举城邦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这使人"轻视现行法律","激起青年人对现行政府的不满"。(2)同苏格拉底交往过的克里底亚和阿尔基比亚德使国家遭受大量的祸害。(3)“苏格拉底教导儿童轻视他们的父亲”,“相信他们比自己的父母聪明";按照律法儿子可以将有疯癫病的父亲拘禁,他以此"论证一个比较无知的人受一个比较聪明的人拘禁是合法的"。(4)"苏格拉底引用诗人赫西奥德的最坏诗句'做工不是耻辱,闲懒才是耻辱'来教导他的学生做无赖汉和暴君”。关于“引进新神”的罪状,色诺芬也道出了一点真情,说苏格拉底往往"照着心中的思想说话,因为他说,神明是他的劝告者”32:他反对事事都要占卜问神,认为一切人自己可以处理的事务,"完全属于学习问题,是可以由人的智力来掌握的"33,他认为,"人的本分就是去学习神明已经使他通过学习可以学会的事情”34。
从上述所谓“罪状”来看,他受控告实质上同他的哲学活动及其社会影响密切相关。他对当时民主制的抽签选举办法和当权者不满,确实有所批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民主制,而是意图通过选贤任能来改善它。其实他对贵族寡头制和僭主制是从根本上反对的。他的学生中确有克里底亚和阿尔基比亚德这两个野心勃勃的人,指控人将他同这两个雅典的公敌牵扯在一起,只因为这种蓄意株连容易煽动公众情绪,给人们一种苏格拉底和雅典民主制为敌的假象。苏格拉底启迪青年知识才是美德,比传统伦常关系更为重要,动摇了子女必须服从父母的传统伦理准则。他强调做工不是耻辱,鼓励自由民从事劳动,这同战后已成为穷光蛋、仍蔑视劳动为奴隶贱业的雅典自由民也是格格不入的,犯了众忌。苏格拉底实质上主张理性神,批判传统的拟人化的多神,限制神的权能范围,强调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在当时也会招致谴责。不敬城邦诸神而引进奇怪的新神,这在当时的雅典可是一条政治性的严重罪状,会使人将它同阿尔基比亚德的案件联想到一起。公元前415年阿尔基比亚德统率雅典大军远征西里时,雅典城中发生了一起“神秘祭祀”大案:一天夜里,雅典神庙和许多私人住宅门口的赫耳墨斯神像的面部被毁坏了;告密者向当局举报有一些年轻人在私人住宅从事异教的神秘祭祀庆祝,阿尔基比亚德也在内。些题觎政权的人夸大其词。称它是为推翻民主政治、建立寡头政权策划的阴谋。 当政者逮捕了许多显要的公民。雅典的气氛极为恐怖;被捕者被迫诬枉他人,许多人被处死。
当政者下令召回已向叙拉古进军的阿尔基比亚德受审,促使他叛逃斯巴达。35 这个案件很长时间没有了结,雅典公众心有余悸。和苏格拉底差不多同时受审的修辞学家安多基德因写过一篇演说词《论神秘祭祀》,也被指控同这起"神秘祭祀"案有牵连。
控告者最后要求将苏格拉底判处死刑。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法庭允许被判罪的人请求宽恕,以流放代替死刑,这样也就达到了将当权者憎恶的"牛虻"逐出雅典的目的。但苏格拉底恪守他的哲学使命和原则,不仅在法庭上严正地为自己辩护,而且继续针砭雅典时弊;在宣判他死刑后又表示决不为老妻和幼子而请求宽恕,因为这样做等于承认自己有罪。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认为死亡不过是让自已的灵魂返回应去的安息处所。在等待行刑的时日里,他的朋友和学生劝说并设法帮助他越狱逃亡,他坚决拒绝。他终于饮鸩就刑,从容赴死。
苏格拉底被审判处死了,历来往往有人认为这是雅典人犯糊涂。做了大逆不道之事,一位连三十僭主都不敢向他下毒手的圣贤君子。在民主政权恢复以后居然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陷致死。其实。他被审判处死表现了一种历史必然性。苏格拉底的哲学实践活动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同当时雅典的政治统治及其精神支柱即传统的政治、宗教、道德观念相冲突的。这是在历史转折中,城邦奴隶主内部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同缺乏自我危机意识的统治集团之间的冲突。黑格尔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指出∶"他的遭遇并非只是他本人的个人浪漫遭遇,而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它不过是借此事件,借苏格拉底而表现出来而已。"36黑格尔一反前人单纯从道德角度评价这一历力史事件的做法,指出苏格拉底并不只是无端受诬,"把真理放在内在意识的决定里面;他拿这个原则教人,使这个原则进入生活之中。因此他与雅典人民所认为的公正和真理发生对立;因此他是有理由被控告的"37。黑格尔又深入地剖析∶苏格拉底大讲"神意"就体现在人的主体意识之中,这实际上不再是外在设定的、受公众崇拜的城邦诸神,而是借新神宣扬一种人主体的内在意识中的新道德原则。
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来代替德尔斐的神的英雄·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代替神谕,——这乃是一个变革"38。黑格尔将希腊传统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称为"客观的自由",苏格拉底则将它们都交给理性来审查批判,使之成为"主观的自由",即人的理性所认可的东西。
黑格尔说这种理性主义是往后一切时代哲学的普遍原则。这种思想的矛盾与冲突,也表现在苏格拉底对待审判与处死的矛盾态度。以致甘愿接受悲剧命运。他对当时雅典的民主政制及其法律陷入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他在自 己良知的法庭上宣告自己无罪,对雅典法庭及其判决采取完全蔑视的态度;另一方面他又根据自己的政治和道德原则认为正义必须遵守法律,刻板地表示严格遵从雅典法律,决不逃避死亡的判决。39 他蔑视对他的司法判决,一直意图变革雅典的法律和社会秩序,但他又严格忠于现存的雅典法律;他是叮着雅典的"牛虻",而又恋着雅典的法律甘愿被扑杀。他毕竟是从伯里克利时代过来的年届七十高龄的老人。缅怀、称颂并企望复兴那个伟大的时代。他对雅典民主制及其法律毕竟有卷恋、尊重之情。他不能摆脱这种内在的思想矛盾。只好以大义凛然、从容赴死来解决它。所以泰勒推测说;要是当时还不到 30 岁的柏拉图处于这种情况,他会毫不犹豫地逃走的。40
当代西方学者对这场悲剧的论争,实质上是对苏格拉底的政治态度有分歧意见,其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
一种见解认为。苏格拉底主张建立贵族政权。是图谋推翻民主制的鼓动者。这是他被处死的真实原因。1957 年美国学者克鲁斯特(A.H.Chroust)出版《苏格拉底,入与神话》一书,力图推翻现存的有关苏格拉底被控告的史料。他根据一些间接转述的材料进讲行考证。企图重新构现公元前393 年波吕克拉底的《对苏格拉底的控诉》这本小册子的主要内容,,认为它"直接指控苏格拉底公开反对雅典民主制的活动"41。他认为,苏格拉底并不像后世学者只根据柏拉图对话篇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位哲学家。而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被控处死。"首要地是雅典贵族寡头制和民主制长期严酷斗争中的一个事件"42。另外两位美国学者温斯派尔(A.D.Winspear)和雪伏尔贝格(T.Silverberg)早在 1939 年出版了《苏格拉底是谁》一书,认为苏格拉底本来出身贫寒,同民主派在政治和思想上都有紧密联系,并且献身自然哲学、唯物论和怀疑论哲学;但他后来同富豪贵族颇多交往,变得保守了,他所引进的新神乃是"毕泰戈拉盟会的神秘神灵,是一种国际性的军事保护神"43。他从事"一种反对雅典民主制的阴谋,对整个民主制生活方式作思想攻击"44。美国左派老报人、学者斯东(I.F.Stone)1989年以八十高龄出版的绝作《苏格拉底的审判》,也认为苏格拉底被处死是由于他坚持反民主制的立场。
另一种见解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位拥护民主制和自由思想的哲学家。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认为:《申辩篇》和《克里托篇》表现了苏格拉底的临终意愿,他"不仅能为命运、名誉及另一些高贵的事物而死,也能为思想自由和自我尊严献身"45。他认为后来的柏拉图正如其舅父克里底亚所做的那样背叛了苏格拉底,私自给苏格拉底塞进毕泰戈拉派的东西,强加给他极权主义观念。46苏格拉底是热爱自由的民主派、人道主义者,而"柏拉图的政治主张纯粹是极权主义和反人道主义的,他根本不是苏格拉底的继承人"47。
上述两种见解各走极端,不是对苏格拉底的政治态度的确切评价。克鲁斯特对许多史料做了钩微索隐的整理工作,但是波吕克拉底的小册子毕竟已经佚失,仅根据古代学者的一些蛛丝马迹作推测,难以还原它的本来面貌,难以确证苏格拉底参与颠覆民主政权的事实。温斯派尔和雪伏尔贝格则主要根据苏格拉底弟子的出身和他们后来的政治倾向,去论证苏格拉底转向贵族寡头派,更是简单化,无说服力;当时毕泰戈拉派思想在流行,他们崇奉的奥菲斯教教义在雅典一直允许传扬,说他因传播毕泰戈拉派崇奉的神灵而获谴判罪,更是不可能的。波普强调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的政治思想有区别,这有道理,但柏拉图不是主张现代所谓的极权统治,而是发展他的先师的贤人政制思想,具体设计出《国家篇》中相对集权的贤人政制;波普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观念出发,一味扬苏格拉底而贬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美化成现代意义的自由派思想家,无视他对当时蜕变的民主制有批评,这对师生二人都不是客观的论评。
对苏格拉底案件的社会政治意义应作具体的历史分析。民主政制和贵族寡头政制的斗争贯穿于希腊和雅典的城邦社会历史中,但它们的内涵却是有变化的。在希波战争前后,这种斗争表现为代表工商奴隶主和自由民利益的民主派势力,同固守封闭狭隘的自然经济的氏族贵族势力之间的斗争。到伯罗奔尼撒战争及之后,整个希腊的城邦奴隶制不论采取民主政制或贵族寡头政制,都在经历危机,趋于衰落。雅典由于穷兵默武、财富兼并,大量自由民急剧贫困化,已不再有城邦供给的优裕特权,他们徒有"民主"权利,却已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民主政制已失落其社会基础,自身也蜕变了。当时所谓的“人民领袖”大多是一些政治投机家、蛊惑家,惯于利用公众的情绪进行煽动,谋取个人私利。公民大会的投票决策出尔反尔,已经不是理智的公共意志。雅典在战争中的惨败暴露出它的民主制已经乖变,失去活力;雅典人曾试图更换政制以挽回颓势,公元前411年发生政变由四百贵族寡头执政,也不能挽救雅典的惨败。贵族政制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沧桑,已不再是氏族贵族势力执政,而已演变为从比较富有的奴隶主权贵阶层中推出少数政治代表,实行相对集权统治的一种政治形式。这种政制也不能挽救希腊城邦奴隶制的内在危机,以城邦奴隶制为基础的民主政制和贵族政制都变得过时了。因此,只根据苏格拉底倾向于其中哪一种政制来判定他的政治态度是进步的还是保守反动的,并非历史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无疑对当时雅典蜕变中的民主制有所批评,因为他痛感它不能产生有智慧的坚强领导来振兴城邦。这种批评无可非议,正表现了他作为哲学先知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而且,他并未全盘否定,更没有蓄意要推翻这种政制,只是希望改革它。究竟要改革成什么样的政制形式,他还在上下求索之中,还只能在理论上提出一种贤人政制原则,即主张选拔一些真正有专门的治国知识和才能的人,让他们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后来是他的学生柏拉图,才将这种原则发展成为系统的政治哲学和政制理论。
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不能为雅典公民所理解,雅典公民已被战争、政变和政客争权弄得晕头转向、意乱神迷,不能体察"牛虻"的使命和善意,也无力解救自己了。苏格拉底被他所苦苦眷爱的城邦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雅典的悲剧,是城邦奴隶制趋衰时代的悲剧。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当时欧里庇德斯在他的《帕拉黑得》中谴责雅典人∶"你们已经扼杀了全智的、无罪的缪斯的夜莺"48。
而"雅典人不久就对他们的行为后悔了。他们惩处控告者。判处美勒托死刑;他们树立了一座由吕西普制造的铜像来纪念苏格拉底,放置在行进途中的山坡上"49。雅典人毕竟会认识苏格拉底思想的价值。苏格拉底凛然献身,使他的精神和思想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和永恒的价值。
三 史料和"苏格拉底问题"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我们研究他只能依靠他的学牛和其他哲人、编纂史家的有关记述。如何辨识史料,确定哪些内容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就成为哲学史上产生所谓"苏格拉底问题"的主要原因。
古希腊留下的有关苏格拉底的主要史料有四种∶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色诺芬的著述,柏拉图的对话,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此外,当波吕克拉底发表攻击苏格拉底的小册子时,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司泰尼和埃斯基涅都曾写过忆述苏格拉底的对话为他辩护,可借这些对话大都已经佚失。仅埃斯基涅所写的十篇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还保留少数残篇,菲尔德(G.C.Field)在《柏拉图和他的同时代人》书中有英译。当时的修辞学家伊索克拉底的演说中也有为苏格拉底辩护、反击波吕克拉底的片段;亚里士多德以后至罗马时代的哲学家和编纂史家记述苏格拉底的材料不少。弗格逊(J.Fergerson)编的《苏格拉底史料》一书除节选上述四种主要史料外,还汇集了其他历史记述、残篇以及晚期希腊和罗马的资料。
上述四种研究苏格拉底的主要史料分别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阿里斯托芬的喜剧。这是最早记述苏格拉底的资料,当时苏格拉底还在世。希腊喜剧是重要的文学瑰宝,它以嬉笑怒骂、讽刺挪愉的手法,刻画了包括显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在内的现实社会生活,也具有历史价值。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以后.年逾四十的苏格拉底周旋于城邦生活的各个角落,在雅典已经很有名气。当时的一些喜剧往往以插科打诨的方式点到他,或径直让他的形象在舞台上亮相,但它们大多只留存少数残篇,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阿里斯托芬的《云》。《云》将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装腔作势、狡辩骗钱的智者,将玩弄诡辩的智者、有无神论倾向的自然哲学家和禁欲主义的道德家这三种形象都捏合在苏格拉底身上。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当然这不是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而是戏谑之作,据说演出时苏格拉底还站起来亮相致意。但是此剧对于了解苏格拉底的早期思想有参考价值。泰勒认为《云》曲折地反映了苏格拉底早期曾接受伊奥尼亚自然哲学思想。50 伯奈特也指出《云》上演时苏格拉底才 45 岁,喜剧作者是以苏格拉底的早期思想为依据,而不是以学术上已经成熟的苏格拉底为根据的。51
第二,色诺芬的著作。色诺芬和柏拉图年岁相近,青年时就是苏格拉底的亲近弟子,熟悉师长的言行,一直敬仰先师的智慧与人格。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作品有阿提卡式那种清明平实的散文风格。他写的《远征记》一书留下了雅典军队跟从居鲁士出征安那托利亚(今属土耳其)的第一手史料。他记述苏格拉底的著作现存四种;(1)《回忆录》,这无疑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史料。52 全书共 4卷 39 章,根据作者追随苏格拉底的亲身见闻详细记载老师的言行。它写于公元前393 年波吕克拉底散发小册子煽起谴责苏格拉底之风以后,以回忆的方式作正面辩护,保卫老师的形象。《回忆录》的内容相当开阔,记述了苏格拉底谈论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审美乃至技术、养牛等各种问题,其中不少内容是柏拉图对话篇中所没有的。它虽然文采不足,却是平直的实录,有独特的史料价值。53(2)《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这是色诺芬随雅典军队远征安那托利亚回来后。根据苏格拉底另一位学生赫谟根尼的转述写成的。它篇幅很短,申辩平实,同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犀利辩驳、侃谈哲理、为坚持真理慷慨赴难相比,远为逊色;但它和柏拉图的有关对话在实质内容上有不少可互相印证之处。(3)《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54,记述苏格拉底和伊肖玛霍(有人认为这就是色诺芬本人)关于管理农庄经济的对话,对于了解当时雅典的农业经济情况也很有价值。农业 贫瘠本来是雅典城邦的一大弱点,苏格拉底对此问题有敏锐的见解。他强调不应只驱使奴隶从事城市小手工业和家庭劳动,而要重视生活最必需的农业经济基础,因为耕作是其他一切技艺的养育者。他认为管理农庄可以训练人的领导才智,宣称土地也会"使他们公平正直"。55 他指出;光有十地和钱不是真正的财富。在知识的指导下十地和钱才有用,才能成为财富。对话中也涉及哲学思想,如他认为,以问答法启发知识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引人沿着"熟悉的知识之路",知悉"不懂得的事情"。56 他结合耕作实践谈到回忆是学习的内容,柏拉图在《美诺篇》、《斐多篇》和《泰阿泰德篇》中都论述学习知识就是回忆,其实也是继承、发挥了老师早有的思想。(4)《会饮篇》,这是一篇较长的对话,和柏拉图中期写的同名对话主题相近。它大约写干公元前 4世纪 80 年代,因为 90年代波吕克拉底攻击方盛,色诺芬不至于会抛出这篇记载苏格拉底放浪形骸于宴会、易导致非议他"败坏青年"的作品。它以粗放的白描手法记述苏格拉底和友人们饮酒、欣赏歌舞的种种表现,不连贯地插入苏格拉底与友人之间的提问和讨论。色诺芬自述写作此对话的意图:"在我看来记述一位高尚人物的行为是值得的,不光记述他是严肃的人,也应记述他的欢快自娱。”57宴会中舞蹈者的出色表现引起对话人比较男人和女人的能力。苏格拉底有两性平等的看法。他又提出如何赞颂“爱神”的问题,他笑谑调侃,最后仍是论证“灵魂的爱胜过肉体的爱”。这篇对话为我们留下了苏格拉底生动多姿的生活侧面和不加雕饰的言论,他赞颂爱和美富有激情、动人心弦。
第三,柏拉图的对话篇。柏拉图的早期和部分中期对话,是我们研究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主要史料。只有像柏拉图这样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才能将他的老师的哲学思想深刻而又娓娓动听地阐发出来。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约10年,对话中记述的属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并不一定全都是他面聆的,有些可能是从其他学生和朋友处了解到的。柏拉图极为敬仰他的老师的人格和思想,他一生的哲学活动也可以说就是继承和发展苏格拉底的事业。苏格拉底被处死后,他离开雅典逃往麦加拉、埃及、居勒尼、西西里等地游学12年,这期间他写了不少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的对话,真实记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史称"苏格拉底式对话"。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创立学园,授徒执教达40年,写了他的中期和晚期对话以及多数信札,还讲授了没有写成文字的不成文学说。在对话中,大多数仍以苏格拉底为主角,其中较少部分表述苏格拉底思想,更多内容主要是他本人的发展和创造,构建成柏拉图的庞大哲学体系。它们大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表明苏格拉底的哲学精义已凝注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之中。
在晚期对话中主角的地位才逐渐地让给别人,以至到最后的《法篇》中苏格拉底不再出现,他不再借用老师之口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柏拉图有卓越出众的文学才华,他写的对话特别是早期对话,不仅是深邃恢宏的哲理篇章,也是西方古代文学史上少见的瑰丽灿烂的精品杰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词并茂富有魅力,处处散溢着才子气息,也只有这样的才笔方能再现苏格拉底丰富多彩的形象和珠现倾泻的思想。根据多数学者对柏拉图早、中、晚期对话的区分,可作为苏格拉底思想主要史料的早期对话有 11种∶《申辩篇》、《克里托篇》、《拉凯斯篇》、《吕西斯篇》《卡尔米德篇》、《欧绪弗洛篇》、《大希庇亚篇》、《小希庇亚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伊安篇》;还有《国家篇》的第1卷一般也认为是柏拉图的早期作品。另有 3 篇中期对话∶《欧绪德谟篇》、《美涅克塞努篇》和《克拉底鲁篇》。
第四。亚里十多德著作中的有关论述。亚里工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有几处对苏格拉底哲学的扼要论述甚为精辟。使后人得以准确判断他和柏拉图的思想分水岭。亚里十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中较多讲到苏格拉底思想的,大多集中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和《欧德谟伦理学》中。在《政治学》中也有所论及。这和他认为苏格拉底主要探讨伦理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此外在他的《诗学》、《修辞学》和有些残篇中,也有一些论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和苏格拉底直接接触过,但他在柏拉图学园中生活了 20 年,当然可以从他的老师那里得到许多有关苏格拉底的知识,也会读到当时色诺芬、安提司泰尼、埃斯基涅以及其他人的有关著述。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先前哲学家的思想作过许多切实的论评,他对苏格拉底的记述应是相当可信的。
由于柏拉图对话中师生二人的哲学思想难解难分,学界历来就存在颇有争议的"苏格拉底问题",其实质是如何看待柏拉图对话篇中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争议两个具体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柏拉图对话篇中记述苏格拉底内容的历史真实性。西方学者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一种观点是基本否定的。1913 年梅耶尔(H.Maier)所著《苏格拉底.他的工作和他的历史地位》,否定苏格拉底是哲学家,认为他只在道德和论辩术方面有贡献,柏拉图的某些早期对话只有参考价值。58 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吉贡(Gigon)于1947年出版《苏格拉底》一书,更认为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只是传说中的人物,柏拉图全部对话的主要思想只代表柏拉图自己。59 前文提到的美国学者克鲁斯特的《苏格拉底,人与神话》的基本倾向】,是要破除关于苏格拉底的传统"神话",全部推翻 包括柏拉图对话在内的所有关于苏格拉底的直接史料,认为它们只是虚构了一个"传说中的苏格拉底"60。另一种观点是肯定的。1838年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古典解释学代表施莱尔马赫写了《论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的价值》一文,同疑古风针锋相对,肯定柏拉图早期对话记述的苏格拉底的历史真实性。肯定他在哲学史 上的重要地位。以后策勒、冈珀茨等希腊哲学史名家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发挥了这种主张。英国学者泰勒和伯奈特在考释和论证柏拉图对话中苏格拉底的真实性方面卓有贡献。泰勒在《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中。批评了19 世纪德国学者认为全部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只是柏拉图自己的化身这种主张,他区分出一些柏拉图的早期对话,称之为"苏格拉底的对话"61,并对它们作了细致剖析,对研究苏格拉底思想很有价值。其实,柏拉图的不同时期的对话体现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早期对话和少数中期对话,基本上以体现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为主;柏拉图写这些对话时。苏格拉底的弟子不大有人在。都会读到这些对话,对话中要虚构苏格拉底思想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怎样看待对话中苏格拉底思想和柏拉图本人思想的关系。西方学者中也有两种截然相反、各走极端的见解。一种见解如吉贡等人认为,柏拉图的全部对话都是"借夫子自道",老师的嘴只不过是学生的话筒,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只是柏拉图的代号。另一种见解完全相反。如泰勒和伯奈特夸大柏拉图对话体现苏格拉底思想的范围和程度,主张他的早、中、晚期全部对话中的苏格拉底,都表现了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的言行。泰勒认为即使像晚期对话《巴门尼德篇》那种高度思辨的对理念论的自我批评。也是柏拉图根据安提丰的转述所写的,有历史真实性。62 这两种各走极端的见解现在户不再为多数西方学者所接受。格思里的看法比较客观和符合历史实际,他认为∶柏拉图在对话中,"将自己的思想同苏格拉底的思想如此融合在一起,以致两者难以区分开来"。但是柏拉图实质上又不同于他的老师,"他借老师之口,常常阐述他自己成熟之年的研究成果,阐述更为开阔、更有系统的思想","展示有关全部实在的新眼界,涉及形而上学、心理学、宇宙论等等"。63 然而柏拉图又"立足于由苏格拉底的基本信念构造的理性规范的体系,捍卫和发扬苏格拉底的思想"64)。
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约 10年,无疑对老师的教义有深刻的领会。他写早期对话时尚未进入学术成熟之年,较少自己的创造,基本上以反映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为主。他在写给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的第二封信札中就自述∶"现在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著作乃是被修饰过的适应现在需要的苏格拉底的著作。"65柏拉图才华出众,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学生,在苏格拉底去世后近半个世纪,他发展老师的基本哲学原则,将其演化成为一个严谨博大的哲学体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伸向老师尚未触及的领域;要是说柏拉图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直至年逾花甲,还只在整理、记录他的老师的言论,令人难以置信。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学园中学习20年,当然熟悉老师和师祖的思想关系,加之他又有非凡的学识鉴别力,他的两条论断给我们提供了对话中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分水岭:(1)他在《形而上学》第1卷中说:“苏格拉底忙于研究伦理问题而忽视了作为整体的自然世界,只在伦理方面寻求普遍的东西,开始专心致志寻求定义”;“柏拉图接受他的教导,但是认为不能将它应用在感性事物上,只能应用于另一类东西,理由是可感觉的事物总是永远在变动中的,所以共同的普遍的定义不能是有关感性事物的定义。这另一类东西他就叫做‘理念’”。66
(2)他在《形而上学》第13卷第4章谈到理念论产生的历史时说:“有两件事可以公正地归于苏格拉底,即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这两者都是知识的出发点;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将这个普遍的东西或定义看做是分离存在的东西,而他们【那些肯定理念的人】却将它们看做是分离存在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称为‘理念’的那种东西。”67根据这两条论断,可在对话篇中区分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两人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主要忙于研究伦理问题,未展开对自然世界整体的研究;柏拉图则以全部存在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理念论、知识论、宇宙论和社会伦理学、政治哲学等互相贯通的哲学体系。苏格拉底在探求伦理问题时提出的普遍性定义是柏拉图的"理念"的来源,但苏格拉底并没有将普遍性定义看做和感性事物截然割裂、分离存在的东西,而柏拉图则将"理念"看做是在感性事物以外、分离存在的东西。根据这个分水岭,将前文已有列述的柏拉图的早期和部分中期对话篇,看做主要体现苏格拉底思想的重要史料,是有确切的历史根据的,可用以深化、丰富对苏格拉底的研究。
近现代西方学者研究苏格拉底的著作很多。除策勒、冈珀茨、耶格尔、格思里等人的希腊哲学史著作中有苏格拉底的专卷或专篇研究外,其他的重要研究著作还有:格罗特的《柏拉图及苏格拉底的其他友人》(1875);梅耶尔的《苏格拉底,他的工作和他的历史地位》;康福德的《苏格拉底以前和以后》(1932);伯奈特的《希腊哲学:第一部分,从泰勒斯到柏拉图》,《柏拉图主义》(1928);泰勒的《苏格拉底其人及其思想》《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菲立普生(C。Phillipson)的《苏格拉底的审判》(1928);克鲁斯特的《苏格拉底。人与神话》;伊尔文的《柏拉图的道德论∶早期和中期对话》;桑塔斯(G. X. Santas)的《苏格拉底。柏拉图早期对话篇中的哲学》;还有一本美国著名希腊哲学史家弗拉斯托斯编的研究论文集《苏格拉底的哲学,批判 论文集》
(1980)。我国叶秀山的专著《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最早对苏格拉底作出深入研究;汪子嵩等的《希腊哲学史》第2卷也列有专篇,对苏格拉底进行了较详致的研究。
- 塔尔盖利昂月是公历 5、6 月间.它的第 6 或第7天是塔尔盖利昂节.是雅典献祭阿波罗神的节日。 ↩︎
- 见第欧根尼· 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2 卷,第18、44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同上书,第2卷,第19节。 ↩︎
- 同上。 ↩︎
- 见泰勒《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第 66—67 页,伦敦,梅苏恩出版公司,1927。 ↩︎
-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2卷,第 23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61E,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2卷,第65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风译,第 154 页,商务印书馆,1997。 ↩︎
- 见柏拉图《会饮篇》,219E—220E,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参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风译,第 320—329 页,商务印书馆,1997。 ↩︎
- 柏拉图∶《第七封信》,325D,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柏拉图:《申辩篇》,30D——31A,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见色诺芬《回忆录》,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02页。 ↩︎
- 见色诺芬《回忆录》,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 19页。 ↩︎
- 同上书,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8页。 ↩︎
- 色诺芬∶《回忆录》,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39 页。 ↩︎
- 同上书,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38页。 ↩︎
- 见色诺芬《回忆录》,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5—6页。 ↩︎
- 见同上书,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3页。 ↩︎
- 见同上书,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 161页。 ↩︎
- 柏拉图∶《申辩篇》,24B,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色诺芬∶《回忆录》,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页。 ↩︎
- 见柏拉图《申辩篇》,18A一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见同上书,19B一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柏拉图∶《申辩篇》,20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同上书,21D,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这里苏格拉底叙述了著名的德尔斐神谕的故事;他的朋友、学生。善良的民主派人十凯勒丰曾卦德尔斐大庙问神∶"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女祭司宣布神谕说∶"没有。"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很困惑。就先后遍访一些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和工匠.检验他们是不是比自己聪明。结果发现,他们只是炫耀自己无所不知,实际上是无知;所以苏格拉底比他们聪明。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他体会到这道神谕的实质是告诫人们1.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富。 ↩︎
- 见同上书,29D—31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见同上书,33B一34A,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机》。 ↩︎
- 见同上书,33B一34A,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机》。 ↩︎
- 同上书,36B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色诺芬:《回忆录》,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2页。 ↩︎
- 同上书,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3页。 ↩︎
- 同上书,载于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3页。 ↩︎
- 参见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下册,谢德风译,第 443—444、465—467 页,商务印书馆,1997。 ↩︎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2卷,贺麟、王太庆译,第 44 页,商务印书馆,1960。 ↩︎
- 同上书第2卷,第90页。 ↩︎
- 同上书第2卷,第96 页。 ↩︎
- 柏拉图的《克里托篇》记述苏格拉底在狱中等待就刑的一个月期间,他的朋友和学生克里托多方劝说他听从朋友们的谋划越狱逃奔他邦。他却声称决不能这样做,说∶"要是已宣布的法律判决没有力量,可以被私人取消和破坏,一个城邦难道还能存在而不被颠覆吗?"(柏拉图∶《克里托篇》,50A—B,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他认为逃亡就是"以错对错,以恶对恶"(柏拉图∶《克里托篇》,54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见泰勒《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第 168页,伦敦,梅苏恩出版公司,1927。 ↩︎
- 克鲁斯特;《苏格拉底.人与神话》,第 170—171 页。印第安纳波利斯.圣母大学出版社,1957。 ↩︎
- 同上书,第 183 页。 ↩︎
- 温斯派尔、雪伏尔贝格∶《苏格拉底是谁》,第 76 页,印第安纳波利斯,圣母大学出版社,1939。 ↩︎
- 同上书,第84 页。 ↩︎
- 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第194 页,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6。 ↩︎
- 见同上书第1卷,第195页。 ↩︎
- 同上书第1卷,第88页。 ↩︎
-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2卷,第 43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同上书,第2卷,第44节。 ↩︎
- 见泰勒《苏格拉底其人及其思想》,第 73 页,纽约,道布尔代出版公司,1952。 ↩︎
- 见伯奈特《希腊哲学∶第一部分,从泰勒斯到柏拉图》,第 144 页,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28。 ↩︎
- 《回忆录》和《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有吴永泉的中译本,合称《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回忆录》还有邝健行的中译本∶克舍挪方(即色诺芬)《追思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 ↩︎
- 吉贡、克鲁斯特仅根据他们认为的此书"结构松散",便断定它原是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一些散篇著作,死后才由不细心的学者凑集而成,这种看法根据不足。参见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3卷,第 346 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 ↩︎
- 有张伯健、陆大年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1)。 ↩︎
- 见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张伯健、陆大年译,第 16—20 页,商务印书馆,1961。 ↩︎
- 见同上书,第 59 页。 ↩︎
- 弗格逊编:《苏格拉底史料》,第156—157页,伦敦,开放大学出版社,1970;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3卷,第343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 ↩︎
- 见梅耶尔《苏格拉底,他的工作和他的历史地位》,第 103 页,图宾根,摩尔出版社,1913。 ↩︎
- 见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3卷,第327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 ↩︎
- 克鲁斯特∶《苏格拉底。人与神话》,"前言",第 xii 页,印第安纳波利斯。圣母大学出版社,1957。 ↩︎
- 泰勒∶《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第24—25 页,伦敦,梅苏恩出版公司,1927。 ↩︎
- 见伯奈特《柏拉图主义》,第 39页,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28;泰勒《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第351—352页,伦敦,梅苏恩出版公司,1927。 ↩︎
- 见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3卷,第 325—326 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 ↩︎
- 同上书第3卷,第353 页。 ↩︎
- 柏拉图∶《第二封信》,314B—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学者中对这第二封信札的真伪有争议。即使它不是柏拉图自己所写,而是出于另一个古代人的伪造,也可以表明古代希腊已有人认为柏拉图的早期对话都是在和狄奥尼修结识以前写的,是经他修饰、体现苏格拉底思想的著作。 ↩︎
- 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7a32—b10,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同上书,1078b27——32,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