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子与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充实的"存在"。虚空是为原子提供运动场所的"非存在"。亚里十多德记述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主张∶"【万物的】元素是充实和虚空,前者被叫做存在'。后者是'非存在'。存在是充实的、坚固的,非存在则是虚空的(因而他们说,'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为实在,因为充实并不比虚空更为实在)"1。提出原子与虚空这两种新的本原,统一存在与非存在,主张自身有差异的原子在虚空中结合与分离的运动造成宇宙和万物的生成与毁灭,这是一种崭新的自然模型和科学的物质结构假说。是人类认识史 上的一次飞跃。它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 原子

原子(atomos,atom)是指"不可分割"的东西。德谟克利特说的原子是指最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它又是坚实的、充满的、内部没有空隙的东西。他将原子比做"在空气中游动的细微尘粒,我们从透过窗户的光线中可以看到它们"2。这只是比喻其微小,不可再分割的原子其实是更微小、不可见的。"虚空"(kenos,empty)并不是指空气,当时希腊人已经知道气体也是存在物,虚空乃是完全空虚无物的空间,它只是为原子提供运动的场所。原子学说是从综合、改造以前一些哲学家的本原思想中发展出来的,即早先伊奥尼亚哲学家的具体物质本原,巴 门尼德的"存在",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根"和"种子",以及毕泰戈拉学派的几何数和芝诺的非连续的、不可再分的最小量度。这从原子论者论述原子本身的内在性质也可察知。

第一。原子是非常微小、不可见、不可感知、内部绝对充实而无空隙,因而又是坚不可入、不可分割的粒子。它们是数目无限多的构造物体的基本单元。辛普里丘记载亚里士多德在《论德谟克利特》中说,他认为原子是"如此之小,以至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但是它们具有各种形式、形状和大小的差异",它们"通过聚合产生能被视觉或别的感觉所感知的事物"。3 不可分割的原子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任何感觉的对象,只能在理智的思维中才能把握它。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唯一、有限的整体,所以不可分;原子是将巴门尼德的“存在”碎成为无限多的、微小的“存在”,是“一”和“多”的统一。原子不可分割,而由原子组成的复合物体却是可分割的,但这种分割又不能像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那样可无限分割下去、永无止境,分割到原子就是最小的极限,它是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统一。芝诺关于事物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悖论,也是反对事物可以无限分割的,但它以间断性否定连续性;原子内部是不可分的连续的"一",而原子的聚合和分离又显示了事物的间断性,并使运动和生灭的自然现象成为可能,因而解决了物质结构上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这一难题。原子论者解开了爱利亚哲学关于"一"和"多"、可分与不可分、连续性和间断性、本原与现象的死结,而关于物质基本粒子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现代物理学虽已深入到量子与夸克层次,但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第二,原子都是同质的,无性质不同,但在形状、大小和排列上有差异,因此使它们组成的事物有质的多样性。四元素说和种子说都是不同元素粒子本原异质的多元论,而原子尽管数量无限多,但自身性质是同一的。两位原子论者说:“它们「原子】在形状上彼此不同,但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就像从一块金子上剥离的许多金屑。"4原子论将四元素和种子的异质性抽象掉,成为有普遍性的同质本原,这比阿波洛尼亚的第欧根尼远为深刻地回复、上升到一元论,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最高的科学抽象。原子论者将事物内部的各种性质上的不同归因于原子外部的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差异。两位原子论者说:“存在只在‘状态’、‘接触’和‘方向’上有不同,而状态就是形状,互相接触就是次序,方向就是位置,如 A和N是在状态上不同,AN和NA是在次序上不同,H和四是在位置上不同。"5他们认为多样性和事物的生灭变易现象主要是由于原子形状“在数目上也是无限多"造成的,就像"悲剧和喜剧都是由同样的字母组成的”。6

原子论者认为原子的形状、大小多种多样,因而造成各种不同的性质。比如,火的原子细小、圆形、平滑,因而它的性质活泼、易动、明亮;土的原子较大而粗糙,所以它的性质厚实、凝重、灰暗。就是说,原子的几何形式包括其大小的量决定了它的性质。原子组合成事物时,它们的次序即排列组合的方式和趋向不同,就是事物以有几何形式的原子为基本单元的几何结构形式及其量的规定性也有不同,便造成千千万万性质不同的事物。这种原子与事物的几何结构形式、数量关系决定事物的质的思想,显然是吸取、改造毕泰戈拉学派的思想而形成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说,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事物变成了数,或是由数构成。他们没有明白地这样说,但这是它的真正意思"7。德谟克利特讲到原子的"形状"、"形式"时,是就原子的几何形式说的,他用的是希腊文的idea(形式)这个词,《希英大辞典》中这个词条的解释中也包括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形式"。他用的idea还是从毕泰戈拉学派的"几何图形"直接演变过来的。柏拉图的“理念”(或译“理型”、“相”)的希腊原文用的也是这同一个词。格思里说:"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和唯心论者柏拉图常被注释为,将他们的最后那不可感知的实在都叫做ideas。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了毕泰戈拉学派的学说。"这是完全确切的。他接着说:“但是对于毕泰戈拉学派和柏拉图来说是非常本质的几何图形的有规则的观念,却被原子论者撇弃了。”8这个说法就不确切了。德谟克利特没有撇弃毕泰戈拉学派的几何图形,而是吸收并改造为物质原子的形式与事物的形式结构;柏拉图则将这个idea(形式)改造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本质,一种精神性的实体。

德谟克利特说原子有大小,他是否承认原子有不同的重量呢?古代学者包括亚里士多德对此并无明确的记述。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此专门作了考察,并得出结论说;"德谟克利特只是从原子特性与现象世界的差别的形成的关系上来考察原子的特性的,而不是从原子本身来考察的",因而他"并没有把重量当做原子的一种本质特性提出来。在他看来,重量是不言而喻的东西,因为一切物体都是有重量的",,而且"体积也不是什么基本的质。它乃是原子在具有外形时即已具备了的一个偶然的规定"。德谟克利特最注重的是"形状的差别",因为"除了外形的差别外,形状、位置、次序之中再也不包含任何东西了"。比较而言,"体积、形状、重量在伊壁鸠鲁那里是相提并论的,所以它们的差别就是原子本身所具有的差别"。有的哲学史著作将马克思所说的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不同,简单地归结为∶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没有重量上的不同,伊壁鸠鲁则指出了原子有重量的不同。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并没有否认德谟克利特可能承认原子在重量上也有不同。马克思指出的他们两者间的差别是很深刻的;德谟克利特用原子的外在形状(即几何形式)说明事物的性质与现象的多样性,体积、重量也有不同,但都是附属于形状的"偶然的规定性",并不是原子的本质特性。而到希腊化时代的伊壁鸠鲁,经过希腊古典时期哲学与物理学思想的进展,已深入研究原子自身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将原子的体积、形状、重量三者结合起来考察,它们都不是原子的"偶然的规定性"。而是原子的本质特性。所以恩格斯说伊壁鸠鲁"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知道原子量和原子体积了"9

第三,原子内部充实,没有虚空,所以其内部永无动变,但每个原子作为整体又是能动的,永恒运动,在虚空中结合和分离,造成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生成和消亡。那么,这种事物是以什么样的运动造成事物的生灭的呢? 亚里士多德在失传的《论德谟克利特》中记述了他的具体描述∶原子"在虚空中运动、互相冲撞与碰击,并且互相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他认为原子所以在某一时刻处于结合状态,是因为它们能相互吻合,相互捕捉住了",由于"它们中有些是有角的,有些是带钩的,有些是凸出的,有些是凹陷的,还有无数别的这样的差别,所以它们能够互相钩住,结合起来,直到周围某些更强的必然性来撼动它们,将它们分离开来"。10这样的运动完全是物质原子自身在虚空中的机械运动。

亚里士多德批评原子论者没有说明世界运动的原因和"最初的动者"11。其实,原子论比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高明,在高深的层次上继承与发展了早期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的传统,认为物质原子本身就是能动的动因。根本不需要从原子以外去寻求动因。当代科学史家萨姆伯斯基评述道;"正是这种真实的科学本能,使原子论学派的奠基人摆脱了亚单十多德本人所纠缠的问题之网",他们原子论者】从一开始就将运动作为一种既定事实加以接受,恰如他们对待原子一样。萨姆伯斯基还高度评价原子论者无须数学帮助,就触及物质的动力学原则,他说∶"德谟克利特描述原子运动的画面,使我们想到近代气体动力学理论中理想气体的分子,处于以恒常冲撞为特征的永恒运动之中。"12格思里也公正地指出∶"在拒绝需要运动的第一推动者这点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比亚里士多德更加接近自从伽利略和笛卡尔以来的欧洲科学家的流行观点。"13不过,原子论者认为原子本身无变动、生灭,无性质变化与相互转化,它们只能在空间中进行位移运动,聚集或者分散,作凌乱、偶然的机械运动,没有运动变化的质的多样性,因此他们更不可能从中探求从低级运动层次发展到高级运动层次的规律。这是因为当时原子论者还缺乏对原子自身内部的质的分析,,未剖示原子内部存在着运动的原因。他们还不可能有现代原子物理学的见识。

二 虚空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另一个新范畴"虚空"作为自然万物的另一个本原。在西方哲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空间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之前,毕泰戈拉学派提到虚空,只是指空气。爱利亚学派认为只有存在.非存在是不存在的,他们明确否认运动与虚空。 麦里梭认为,存在是充实的,它所以不能运动,就由于它没有虚空;因为如果有虚空,它就向空中移动了,既然没有虚空,也就没有可借以移动的空间。14 原子论者提出虚空,正是受到爱利亚学派的反面启发∶"他们认为虚空就其作为运动发生的场所的意义上说,乃是运动的条件,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空间那种东西。"15原子论者认为非存在就是虚空,不是绝对的无,只是相对于完全充实的原子(即存在)而言,它空无一物,才是非存在。所以,作为非存在的虚空,也是一种客观的实在,它和原子一起,是构造自然万物的两大本原之一。这种见解在当时是大胆而新颖的。其重要意义在于∶确认这种空间概念,就能科学地解释原子运动并在运动中构成千差万别的事物。

虚空是运动的场所,具有容器那样的性质。亚 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列举了原子论者强调的虚空是运动条件的论据∶"如果没有虚空,运动就不存在,凡是充实的【地方1就不能包含更多的东西。如果能够的话,就会有两个物体在同-个地方了。任何数量的物体也就可以在一起了(那世界秩序就乱,了套了)!"有虚空。酒才能注入桶中,生命体才能吸收营养,灰堆才能吸收像空的容器那样多的水。16 亚里士多德还说:“主张虚空存在的理论就包括位置【空间】的存在,因为人可以将虚空定义为抽掉物体以后的位置【空间】。”17他又说,那些主张事物是由于虚空而运动的人,"他们用虚空说明的是位移运动"18。所以,原子论者所说的虚空,就是抽掉物体以后的空间,而他们所说的运动,主要是在空间中的位移运动。

在原子组合成物体时,虚空也造成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空隙,它不同干四元素论说的非真空的孔道结构,而使原子的结合具有不同的几何形式结构,从而造成事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原子结合的次序和位置都在一定的虚空中形成,而一些物体的性质不同,就是由于它们内部原子之间的空隙不同,如海绵和铜的比重不同,是由于它们内部原子之间的空隙很不一样。

空间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4卷第8、9章中论证过:同物体分离的虚空是不存在的。现代科学也已证明,自然界没有脱离物质的绝对真空。原子论者在当时提出“虚空”范畴,已颇相似于近代牛顿提出的绝对空间,在当时有积极的哲学与科学意义。

原子论者引入作为原子运动条件的虚空,改造、激活了巴门尼德和麦里梭的那个绝对充实、僵死不动的“存在”。引入虚空,也有助于克服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哲学中的二元论倾向。四元素和种子的结合与分离,也是一种位移运动,但他们否定虚空,所以“元素”和“种子”本身也僵硬不动,要别求外部的“爱”与“争”或努斯作为运动的始因。原子论者否认原子内部的性质可以变动,无疑带有机械性,但是他们引入虚空这种运动场所,使原子成为能动的粒子,否定了精神性的运动始因。他们认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两大本原,既将空间和物质区别开来,又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必然联系。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和非存在的对立统一,在他们那里发展成为原子和虚空在运动中的对立统一。原子论者的虚空和运动学说,虽然已表现出机械性,但也包含着自发的辩证法成分。总之,原子的数量和虚空的范围都是无限的。无限众多的原子在广阔无垠的虚空中运动,自由状态的原子互相结合就是物体的产生,它们的分离就是物体的消亡。干差万别的自然事物生灭不息,而原子及其在虚空中的运动永恒不灭。原子论在当时比较科学地展示了自然现象和本原相统一的总画面。

三 对原子论的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在科学上是一种"物理假设,用以解释事实的辅助工具"19。这种原子论在当时还缺乏实验科学的验证,只是一种假说。但它已不像早先自然哲学家那样,只满足于对自然的直观,以可感知的具体物质作为万物的本原。它已经是一种立足于当时经验科学知识的科学的抽象,是当时乃至近代的堪称为合理、深刻的物质结构假说。"原子"就是当时可能达到的、由科学抽象而获得的普遍性"物质"概念。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和虚空学说,是对早期希腊各派哲学综合、改造和系统化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哲学。它坚持并发展了伊奥尼亚哲学传统的唯物论,又将它的物质本原从个别性上升到作为万物共同的构成本原即同质的"原子"这种普遍性,完成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本质的过程。它将爱利亚学派的那个不可分割、连续抽象、僵死不动的"存在"或"一",改造成为无数个在虚空中生动活泼的原子个体。原子论又将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多元异质的元

素和种子,改造成为一元同质的原子,排除了"爱"和"争"以及努斯这类带精神性的外在动因。它在认识物质结构的层次和认识自然本原的科学抽象的深度 上都有很大进步∶它将元素和种子的比较粗糙的混合和分离,改造成为比较精致的原子和虚空以及两者相统一的物质结构形式。此外,原子论者关于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的形状大小、次序、位置等物质结构形式决定事物性质的论述。更吸收和改造了毕泰戈拉学派关干图形数(几何数)和几何形式结构的合理内核。德谟克利特本人注重研究数学,并赞颂毕泰戈拉,他吸收、改造毕泰戈拉学派的学说是顺理成章的。

总之,在原子论哲学中,存在与非存在,"一"和"多",连续性和间断性,自然的本原和现象,在物质的原子结构上都豁然贯通起来。因此,它在当时能比较科学、系统地说明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能首尾一贯、比较严密地建立起一个自然哲学体系。这种科学的物质结构假说,对西方近代唯物论哲学和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包括对著名科学家道尔顿建立近代的原子论,都有重大影响。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也已带上较多的机械论色彩∶自然的全部生灭变化都只是永恒不变的原子的结合与分离,全部运动都只是原子在虚空中的位移运动,一切原子同质,没有性质差异,只用原子的形状、大小及形式结构来说明原子和物体的多样性,由量与几何形式决定质;空间不是物质自身存在的形式,而是一种外在于原子的场所或分隔物体的空隙,因而是后来牛顿的"绝对空间"的先声。他的原子论是后来近代西方的机械唯物论哲学的先导。

有些西方学者对他的原子论的论评并不确切。一种是前文已点到的,将他的原子和柏拉图的理念混为一谈。文德尔班就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同出于毕泰戈拉主义,认为原子"抽象"掉了可感物体(物质)的一切性质,只剩下光秃秃的数学形式,说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都把纯粹的形式(idea)设计成事物的真正的本性"。20还有些学者认为原子只是逻辑上和数学上不可分割的点,犹如毕泰戈拉学派说的数学上的抽象的"点"。其实,毕泰戈拉学派所说的数是图形数、几何数,所说的"点"也并非抽象、无形体的。伯奈特的论评比较准确、客观∶"我们必须看到,原子并不是数学上的不可分割,因为它是有大小的;无论如何,它是物理上的不可分割,就像巴门尼德的'一'一样,它不包含虚空的空间。"21

  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b4—13,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2.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404a3—4,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3. 见辛普里丘《<论天>注释》,第 295 页第1行起,转引自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68A37。 ↩︎
  4. 亚里士多德:《论天》,275b34——276a2,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a16——19,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6. 见亚里士多德《论生灭》,315b9——16,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7. 亚里士多德:《论天》,303a5——11,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8. 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395页注2,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 ↩︎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卷,第 384 页,人民出版社,1971。 ↩︎
  10. 见辛普里丘《〈论天>注释》,第 295 页第 9行起,转引自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68A37。 ↩︎
  1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71b31—34,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亚里士多德;《论天》,300b12—-17,载于《亚里十多德全集》。 ↩︎
  12. 萨姆伯斯基;《希腊人的物理世界》。达格特英译。第112 页,伦敦,洛特里奇-一保罗出版社,1956。 ↩︎
  13. 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399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 ↩︎
  14. 见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7,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15.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4a24—25,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16. 见同上书,213b5—23,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17.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8b24——26,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18. 同上书,265b27,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 146 页,人民出版社,1960。 ↩︎
  20. 见文德尔班《哲学史》第1卷,第106—110页,纽约,哈珀-罗出版社,1958。 ↩︎
  21. 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第336页,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67。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萧焜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二-在线阅读

    二、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的揭示 恩格斯的论述首先是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开始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1)论德国的哲学革命;(2)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3)论真理问题;(4)论黑格尔的体系与方法的矛盾;(5)论黑格尔哲学解体及费尔巴哈哲学的产生。 (一)论德国的哲学革命 1.以黑格尔为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为什么为封建王朝所激赏…

    书籍分录 2024年6月10日
    142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三篇-二-在线阅读

    二、康德 康德哲学的出现是和耶可比的哲学同时的;对于康德哲学我们将加以较详细的考察。 康德转回到苏格拉底的观点、转回到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具有要求具体内容的无限使命,并使内容遵循完满性的规范。笛卡尔认确定性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现在我们意识到了思维的主观性一面:这就是说,第一,意识到思维是与客观性相反对的规定性;第二,意识到思维是有限性,是借有限的规定进行思考的…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136
  • 第三节 后期理念论

    柏拉图的前期理念论将理念和具体事物“分离”,实质上如后来亚里士多德所批评的,将世界二重化。由此造成现象世界与存在(理念)世界的割裂,而且孤立、静止的理念之间也是割裂而缺乏内在联系的;灵魂在把握理念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感知认识和理智认识也是断裂、脱节的。因而,前期理念论并不完善,存在着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而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提出的"辩证法"即把握最普遍的实…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7日
    236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二章 哲学,教你如是“超人”-在线阅读

    第二章 哲学,教你如是“超人” 尼采的人生令人伤感,尼采的哲学则令人热血沸腾。 《美国百科全书》是这样表述尼采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的: 20世纪绝大多数的德国、法国文豪和大哲人都深受尼采的影响。……在其身后半个世纪内仍能深刻地影响许多大作家者,非尼采莫属。尼采影响了小说家托马斯·曼、海塞、马尔罗、纪德、加缪;诗人里尔克、格奥尔格、萨特;此外德国的存在主义者也深受…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9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