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katharsis,purification)一词的原意是"清除罪恶"。它本来是奥菲斯教的一种重要教仪,采取献祭、祛邪、禁欲以及用清水净身等仪式,来洗净依附于肉体的灵魂所带有的前世原罪,如恩培多克勒所说,人们必须"从五泉中汲水盛入坚实的铜盘来洗净自己"1。
当时,奥菲斯教对南意大利等地区的精神生活有很大影响。毕泰戈拉学派接受了这种教义,从诗人品达和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也都能看到这种宗教的深刻影响。恩培多克勒则专门写了《净化篇》(现存残篇 42则),主要论述灵魂轮回、人神关系以及人的宗教道德生活。但我们不应将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奥菲斯教的布道,它也含有新的宗教与哲学意义:将毕泰戈拉学派已有修正的奥菲斯教教义,包括萌发的知识净化思想,用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一神思想加以改造,将净化提升到理智与道德的高度,并对现实尘世的苦难表现出某种人文关怀,憧憬在人世建立和平、幸福的理想国度。它同《论自然》的本原论、宇宙循环演化说有松散的思想联系。
他以爱与争为动因来论述灵魂轮回说。他讲的“灵魂”没有用psyche 这个词,而是用 daimon,它有"个别的神"和"灵魂"的意思,也可译为"精灵"(daemon,divine spirit)。它们本来住在诸神的幸福乐园里,同诸神共享至福。然而,他说∶
有一种"必然"的 神谕,诸神的古老的箴 言,它是永恒的,用含蓄的哲言密封着,说∶一个精灵如果罪恶地用 血污染 了 自 己的肢体,并且发 了错误的誓言 去追随"争"。就要过长时期 的罪孽深重的生活,被从幸福乐园 里放逐出 三 万个季节。去过各种有生 灭形式的 生活,从这一种变 为另 一种。强劲的气将它们赶进海里,而咆哮的海又将它们喷涌到干燥的陆地上,大地再将它们赶在炽热的太阳光下,太 阳 又将它们投 到以太的边缘。 一种「元素将它们从另一种接过来,又谁都讨厌它们。我现在也是这样 一个从天上放落下来的流荡者,因为我相信那残酷无情的"争"。2
这种灵魂轮回转世说同他的本原论、字宙论相联系,爱是善的目的,争是堕落的动因,灵魂轮回要通过四元素,物质元素与宇宙演化为灵魂的轮回转世提供了场所。 灵魂在轮回中可轮番地寄杆在自然界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之中。如动物包括最值得灵魂寄托的黄褐色的狮子,植物包括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叶簇的月桂。恩培多克勤现身说法.说他自已因为相信争,"从那光荣之乡。从那至高的福境,我堕落在这大地,徘徊在芸芸众生之中"3;"我曾经生为男孩、女孩、树木、鸟,以及不会说话的海里的鱼"4。
在《论自然》中。爱和争是使事物结合与分离的吸引和排压的力量;在《净化篇》中,爱和争是代表善和恶两种伦理价值的势力,可以使灵魂从善而升华或使灵魂作恶而获罪,是两种对立的精神原则。希波吕托记述道∶"恩培多克勒说有被争主宰的宇宙,是恶的宇宙,又有另一个被爱所主宰的理智的宇宙。爱和争是善和恶两个对立的原则。贯穿于它们之间的是逻各斯,正是按照它,事物被争分割开来,又被爱结合在一起,成为和谐的'一'。"5
在恩格多克勒看来,如今灵魂所寄托的凡间现实世界,处于争的巨大影响之下,争在人类的凡世生活中是造成种种纷乱、战争、灾难和死亡的恶的根源。他以阴郁的笔调描述道,人们生活的尘世存在着种种对立,“有着血污的争斗和慈善的和谐,公道和邪恶,兴盛和凝滞,可爱的确实的真理和黑发6的变易无常,生和灭,睡和醒,动和静,加冕的帝王和群氓贱民,安宁和喧嚣”7,等等。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纷争、不幸和哀怨、灾难的悲惨世界。他哀叹道:“这个悲哀的大地,总是伴随着死亡、神谴和给人厄难的征伐;炙人的瘟疫、腐烂和洪水于黑暗中在草地上泛滥。”8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描述并憧憬着灵魂未获罪、被放逐前同神生活的至善世界,它不是宙斯统治的奥林帕斯天国,而是他向往的以爱神阿佛洛狄忒为权威的和谐天堂:诸神(他也称之为"精灵")和人们一起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在他们中间,没有被崇拜的战神,没有争斗的呼号,没有宙斯作为他们的王,没有克罗诺斯,没有海神波塞冬,只有爱神才是女皇。他们将神圣的礼物献给她,为她描绘肖像;种种香膏和纯净的药脂,甜醇的乳香,芳香扑鼻,棕色的蜂蜜作为奠酒洒在地上。那里没有被公牛血的恶臭所玷污的祭坛,而且,撕裂生物吞噬它们美好的肢体,被认为是最可恶的亵渎"9。这个幸福的乐园,显然不同于希腊传统多神教所崇奉的存在着争斗、奸诈、嫉妒、仇杀和血祭的诸神世界,它由爱的原则所主导,四季如春,树木长青,没有战争和痛苦,只有相亲相爱的和平与欢乐。公元前5世纪初以来,希腊经历着社会动乱,民众饱尝战争与疾病的灾祸。恩培多克勒描述这样一个和谐的乐园,是以宗教形式表达他的政治理想和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人是灵魂轮回的最高形式,人必须通过净化手段,洗涤罪恶,才能使灵魂返回到和诸神同在的极乐至境。恩培多克勒说了三种净化手段,表现了他依据自己的哲学改造奥菲斯教教义的思想特色。
第一种净化方式是禁吃肉和豆类、月桂。他和毕泰戈拉一样是素食主义者,而且因为月桂树叶是灵魂在植物中寄托的最高形式,豆类同人的生命有亲缘关系,所以他告诫“绝对戒食月桂树叶”10,“切莫去触动豆类"11。而动物的躯体中寄藏着同人的灵魂有亲缘关系的灵魂,吃肉无异是一种吃亲骨肉的极大罪恶。他猛烈抨击当时盛行血祭仪式的希腊通俗多神教,谴责这是亲骨肉间“互相吞噬”:“父亲举起他自己的已经变换形态的儿子,口中念着祷词屠杀了他……准备了罪恶的祭宴。而儿子呢,也以同样的方式攫住他的父亲,或者儿童攫住他的母亲,撕毁双亲的生命,吃着亲属们的肉。”12
第二种净化方式是“戒绝邪恶”13。和毕泰戈拉学派的有关思想相比,道德净化被提到更要紧的地位。他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不可作恶,并警告说:“你们是被邪恶弄得心神狂乱了,你们那负荷着罪孽的灵魂将不能忍受。”14灵魂在邪恶的重压下是不能解脱的。亚里士多德说他将爱和争视为善和恶的原则。在他看来道德上的邪恶也是争所引起的,他主张用爱的伦理联结人们和社会,过和善、恬静的生活。
第三种净化方式最重要,就是知识净化。毕泰戈拉学派已暗示沉思与获求知识是净化灵魂的重要途径,恩培多克勒则更有具体、明确的发挥。他认为,人和乐园中的诸神并无截然的区别,只是知识的高低不同。他说诸神就是“那些获得丰富的神圣知识的人;而那些可怜的不幸的芸芸众生,在他们心里只有对于诸神的模糊、朦胧的意见"15。灵魂要获救,要返璞归真,就必须向诸神看齐,靠理智去获得丰富的知识,包括自然、宗教和道德的知识,这样才能跻身于神的行列。他说,这种知识渊博、与神齐等的先知在凡世已经有了,“他们出现在芸芸众生之中,作为占卜预言家、诗人、医生和王族"16,也包括他自己。他自称为"不朽之神",不是装神故弄玄虚,而是因为他深信自己已获得渊博的知识。这种知识净化说将理智和知识成分吸纳入宗教思想中,促使拟人化多神教向理性一神思想过渡。
这种多神教向理性一神思想过渡的特点,也是他综合爱利亚派和毕泰戈拉派的宗教思想的结果。他保留了早期希腊神话和宗教中的人格化的多神,只是将他们降到了次等神的地位,他们和人的界限并不是严格地不可逾越的。他说的诸神(gods,即精灵,用复数名词)同人相似,也由四元素结合而成,也有生有死,只是寿命比人长,是“获得丰富的神圣知识的人”,即灵魂净化的人。17 而在这诸神之上,恩培多克勒还提出一个更高级的神(god,用单数名词),说他根本不具形体,"要我们将这个神置于我们眼前,或者用我们的手去把握他,那是不可能的,那样做只是人心通常的信仰途径”18。他是最高级的、神圣的、非人格的理性神。“在他的躯体上并没有人的头,没有两肢从他的双肩生出来,没有脚,也没有反应灵敏的膝盖,也没有毛茸茸的部分;他只是一个神圣的不能言状的心灵,以敏捷的思想闪耀在整个世界中。”19这样的“一神”没有形体,只有智慧,同塞诺芬尼的那个“全视、全知、全听”的非人格的理性神很相似,而且更加明确地将他的本性表述为心灵与思想。从传统的拟人化多神教向理性一神论过渡,正是那个时代的哲学的一个特征,一直进展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l43,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115,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同上书,DK31Bl19。 ↩︎
- 同上书,DK31B117。 ↩︎
- 希波吕托:《驳众异端》第7卷,第31章,第3节,转引自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260页。 ↩︎
- 恩培多克勒借用荷马《伊利昂记》中的词句描写这些对立,"黑发"比喻不确定、变动不居。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122——123,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同上书,DK31B126。 ↩︎
- 同上书,DK31B128。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140,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同上书,DK31B141。 ↩︎
- 同上书,DK31B136—137。 ↩︎
- 同上书,DK31B144。 ↩︎
- 同上书,DK31B145。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132,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同上书,DK31B147。 ↩︎
- 见同上书,DK31B21,DK31B132。 ↩︎
- 同上书,DK31B133。 ↩︎
- 同上书,DK31B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