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西西里岛南部的阿克拉伽(Acragas)原是希腊本土的阿卡亚人在公元前582年建立的一个殖民城邦,约有20万人口,规模宏伟,实力雄厚,在西西里岛上仅次于叙拉古。它是西西里岛重要的农业和海外贸易中心之一,也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就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他的风茂年华。哲学史家一般认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92一前432年,鼎盛期当在第84届奥林匹亚赛会,即公元前 444——前 441年左右。据记载,他曾是巴门尼德的学生,智者高尔吉亚则是他的学生。1他比巴门尼德年轻20岁左右,和阿那克萨戈拉、普罗泰戈拉是同时代人。
恩培多克勒出身于一个显贵世家,家庭富有,父亲麦同是城邦政治生活中活跃的奴隶主民主派。他年少时希波战争正在进行,公元前488——前472年,阿克拉伽在能干的僭主塞隆的统治下,同叙拉古结成联盟,击败和波斯人勾结的迦太基人的入侵,西西里岛获得相对安定的局面,经济文化得到繁荣,阿克拉伽处在全盛时代。塞隆热心扶植科学文化事业,他的宫殿里汇集了医生、诗人、建筑师等知识界人士。著名的诗人品达就在他的庇护下写下很多优雅的颂诗,诗中也渲染了奥菲斯教的灵魂轮回转世思想。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造就了恩培多克勒这位有非凡魅力的传奇哲学家。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为萌发和传播科学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使他孜孜探索自然的奥秘;美丽的景色和浓郁的人文氛围使他撰写的哲学诗篇文采焕发,洋溢着热爱自然与人的激情:而奥菲斯教的宗教牛活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又使他成为神奇的“先知”和“布道者”。他有着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先知融为一体的奇妙人格。
一 民主派政治家
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以民主派政治领袖身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唯有恩培多克勒。塞隆去世后,其子塞拉绪代乌继任僭主,但他不争气,很快就使阿克拉伽陷入同叙拉古的灾难性战争;城邦内部贵族派和民主派势力的斗争也尖锐化,麦同和恩培多克勒父子领导民众推翻僭主政权,建立了民主制政权,成为深得公众爱戴的民主政体领导人。
在建立和维护民主制的活动中,恩培多克勒显示出敏锐果断的政治才干。据记载,在政变后,为了粉碎贵族派势力,他立即“解散了已建立三年之久的千人团,以证明他不仅是富人,而且是拥护群众的事业的"。2 还有一个传说:他曾被邀请和一位长官赴宴。群客久候,那长官姗姗来迟,来后又在主宾席上张狂地"命令客人们要么喝酒,要么将酒浇在头上",并且显露"他自己要当僭主的计谋"。恩培多克勒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就控告东道主和那个主宾,使他们被判处死刑。这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3他说服阿克拉伽人结束派系纷争,培植政治平等,反对个人专权,禁绝个人高踞于公众之上。他的医务同行阿克隆要为他死去的父亲建立一座显耀的纪念碑,他下令禁止,斥问道;"难道要把伟大的城邦压在碑脚下面?"4他倡导清廉,反对奢侈,赈济贫寒 ,还施舍钱财为贫困少女作嫁资。他的施政赢得公众的爱戴,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当城邦公众出于对他的崇敬,"要授予他王位时。他拒绝接受。因为他宁愿过一种节俭的生活"。因此。"亚里士多德称他为自由之冠,他讨厌任何种类的统制"。5
然而,政敌们怨惧他的政治措施和对公众的影响.乘他离开城邦往访奥林匹亚时,发动政变阻止他回国。恩培多克勒从此流落异乡,据说去了伯罗奔尼撒,后来可能就死在那里。他的富有哲学睿智、倾心救治民众的民主派政治家的高大形象,在历史上一直受到赞颂。据说后来在阿克拉伽和罗马共和国的元老院前。都建立过他的雕像。19 世纪意大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第和玛志尼的部属。都崇奉他为民主政治的先驱,向他呈献花环。恩培多克勒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9世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Hldelin)和英国诗人阿诺德(Mathew Arnold)都撰写过这位古代政治家、哲学家与医学家的诗剧。直到 20 世纪 50年代,还有描写他的戏剧在一些国家上演。
二 科学思想家与宗教先知
恩培多克勒是当时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宇宙演化、天文气象、生物进化、生理和医学方面的建树,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中比较突出。同时,他又像是个蒙着神圣面纱的宗教先知与布道者。
他在所写的宗教布道诗《净化篇》开场中,声称"我是一位不朽之神,而非凡人",描述他漫行在繁荣的城邦中,人们向他致敬,给他"戴上绶带和花环"。他说∶"无数的人群追随着我,祈问我什么是求福之道;有些人想求神谕;又有些人在漫长而愁苦的日子里,遭受各种疾病的痛苦折磨,祈求从我这里听到医病的指示。"6在他所写的《论自然》中,他对心爱的弟子鲍萨尼阿(Pausanias)声称:经过他的秘授,能使这位弟子平息或逆转疾风、终止雨水或普降甘霖,“还能使死人从地狱复生”7。他将自己拥有的科学技术,夸大到近乎江湖奇术的地步。当时人们确实将他看成是能创造奇迹的“术士”。据说他的弟子智者高尔吉亚说过,他曾在场见过老师表演法术。8关于他的神奇本领,有种种传说:说他是“挡风者”,将驴皮袋挂在树上就削弱了损害农作物的地中海季风;说他将昏迷多日的妇女治醒过来,有起死回生之术,等等。甚至关于他的死也附会了种种离奇的传说:有的说他跳进埃特纳(Etna)火山口而成为神;有的说他在深夜救活了一位妇女以后,突然天空中有高声呼唤他,他就升天不见了。9
恩培多克勒勇于探索自然,具有先进的知识和技艺,又热心为民造福,自然容易被当时没有科学知识的民众视为降临凡世之神。据记载.当时塞利努斯的居民由于河道污染、瘟疫传播而大量死亡。恩培多克勒来考察后,指导人们疏通河道,净化河水,消灭了瘟疫,人们在河岸宴饮庆祝,将他当做神来崇拜。他实质上是一位信赖经验观察而又有深刻理论思维的科学家。他对各类自然现象作了大量观察和解释,开始探索自然物质的内部成分与构造,比早先素朴的自然科学思想要精细、准确。他在生物、生理和医学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继承和发展了毕泰戈拉学派的阿尔克迈恩的学说,对人体器官构造作局部的解剖,对生理现象作了大量观察,并且用元素论的自然哲学原理加以概括,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医学理论,成为南意大利医派的主要奠立者。但他又是一个虔诚的、带有江湖术士气息的宗教布道者,认真地用宗教和巫术的方式从事科学活动和医疗实践。所以科斯医派的希波克拉底猛烈抨击他的南意大利医派是“挡风者和街头占卜人",是借助"净化和符咒"等迷信活动来治病。
三 哲学师承和著作
从哲学思想的师承关系看,恩培多克勒有深厚的南意大利哲学传统的思想烙印,对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思想也有所吸取与综合。
他先师从爱利亚学派。据记载,他和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差不多同时的学生",塞奥弗拉斯特肯定地说他是"一个非常钦佩巴门尼德的人,并且刻意模仿他写诗";赫尔米波(Hermippus)则说他更"钦佩塞诺芬尼,实际上他和后者一起生活过"。10他和巴门尼德一样用华美的诗句表达论自然的深刻哲理。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在他的学说中烙有深刻的印迹,他接受并改造了"存在"论的基本命题,这成为他建立元素论哲学的出发点;他的宗教思想中也有向理性一神过渡的特点。
他后来又师从毕泰戈拉学派。他很可能并不完全尊奉该学派的正统思想,有记载说,"他和柏拉图一样,犯了剽窃毕泰戈拉的言论的错误,因而一直被禁止参加毕泰戈拉盟会的讨论”11。但恩培多克勒在自己的诗篇里非常崇敬地提到毕泰戈拉:"在他们中间生活着一位赋有超人知识的人,他【毕泰戈拉】真正拥有最伟大的智慧财富。”12毕泰戈拉学派的学说对他的哲学与科学思想也有深刻影响。他的元素论哲学吸取了数量比例和结构形式的因素,从阿尔克迈恩到菲罗劳斯这一向经验科学方向发展的分支,也影响了恩培多克勒注重总结经验观察的哲学与科学思想;他的有浓重的奥菲斯教气息的灵魂轮回与净化说显然也源自毕泰戈拉学说,并衍生出一种宗教的历史循环论。
第欧根尼·拉尔修还记载,"阿尔基达玛在他的论文《物理学》中"说,恩培多克勒也是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13过去哲学史家大多否定此话的可靠性。当代学者克莱芙考证认为,阿尔基达玛是恩培多克勒的弟子高尔吉亚的学生,是柏拉图的同时代人,他和恩培多克勒的时代比较接近,是可靠的报道者;恩培多克勒往返阿那克萨戈拉所在的雅典是可能的,因为另有记载他的医业同行"阿克隆曾在雅典和恩培多克勒一起学习过"。14 但是,这个问题由于缺乏其他印证材料,还只能存疑。然而可以肯定,从思想渊源看,他的元素论自然哲学也明显地综合了伊奥尼亚自然哲学,从单一物质本原综合成多元的物质本原,并且在宇宙与万物的动变生灭中也强调了"对立"的动力。亚里士多德根据哲学学说的内在联系,比较严谨地将他同阿那克萨戈拉、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放在一起论述,肯定他同伊奥尼亚哲学有一定的思想联系。有的学者如欧文斯(J.Owens)在《古代西方哲学史》中则认为,恩培多克勒是在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之间走中间路线,搞折中、调和,在哲学上没有什么独到见解,只是把早先各派哲学混在一起作了通俗化而已。这种见解是不确切、不公正的。他对早先东西两大传统的各派哲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吸纳和改造,并综合起来,从而建立了别具一格的元素论哲学。策勒有一点讲得好:“恩培多克勒哲学的主要倾向,不是对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作形而上学的逻辑探讨,而是对自然界的牛灭变易现象作物质结构方面的研究。从而成为对自然界作机械说明的开创人。”15
恩培多克勒留存下来的是他的两部主要著作《论自然》(On Nature)和《净化篇》(Purification)中的一些残篇。前者论述自然哲学,有残篇111则;后者阐发宗教思想,有残篇42则。共计残篇153则,均用韵文形式写成,共约450行。据说这两部著作原来总计约5000行,其中《论自然》分2卷,有2000多行。16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中,恩培多克勒的残篇算是保留下来比较多的,加上亚里士多德和塞奥弗拉斯特等人的著作中也记载了不少他的哲学思想,供研究的资料比早先的哲学家丰富。上述两部著作的残篇都由第尔斯、克兰茨收辑,在伯奈特的《早期希腊哲学》一书中以及弗里曼的著作中都已译成英文。美国的列昂奈达(W,E.Leonard)干 1908 年以韵文形式英译全部残篇出版,书名《恩培多克勒》,保留了原诗的文采风格,但其内容和伯奈特的译文出入不多。
据记载,富有诗人天赋的恩培多克勒"善于辞令,精于比喻,娴熟于诗歌技巧",写过颂诗、关于希波战争的诗和一些悲剧,也写过政治论文,还写过一篇论医学的论文。可惜都没有留传下来。《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转述了他的一些医学思想。他是位杰出的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智者篇》中称恩培多克勒是修辞学的创始人,正如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一样"。17 他在古代希腊修辞学的创立和发展上作出过重要贡献,西西里著名的修辞家如科拉克斯、提西阿斯以及智者高尔吉亚,都是他的学生。
《论自然》是恩培多克勒向他的弟子鲍萨尼阿传授元素论哲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作品,有明显的素朴唯物论的科学精神;而《净化篇》则是作者对阿克拉伽公众的宗教布道诗.渲染灵魂轮回的宗教用想如何看待这两部著作的思想关系? 有些人说,这两部著作写干不同的时期,恩培多克勒的思想在前后期发生了根本变化。例如,比特兹(Bidez)等认为《净化篇》写在作者鼎盛年代,因而满怀宗教热情向公众传道,而《论自然》则是他在流放期间研习科学的作品,所以否定了自己往昔的宗教信仰。第尔斯则相反,认为《论自然》是作者在早期科学活动中形成的"唯物论的无神论"。《净化篇》则是他在被放逐的孤独生活中的思想倒退,转向宗教神秘主义。这些见解都缺乏确凿的材料根据。伯奈特和弗拉斯托斯(G.Vlastos)等认为,这两部著作体现了作者思想中深刻的内在矛盾,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要将两者联系起来是徒劳的。18 康福德认为,恩培多克勒的全部思想是从宗教出发,《论自然》只是转用物理术语来表达它。19这就夸大了恩培多克勒哲学中的宗教思想成分。格思里认为,这两部著作虽然内容迥然不同,但它们之间仍有互相吻合的脉络可寻,他以比较严谨的态度作了具体的剖析,可以给人启发。其实,一位哲学家兼有科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写出内容不同的著作,这在西方哲学史上并不罕见,何况生活在奥菲斯教盛极一时的南意大利的恩培多克勒。他兼有科学和宗教的双重熏陶,他的两部著作存在着不甚严密的思想联系。《论自然》的主导倾向是元素论与科学思想,是他的哲学精髓所在,但是他的自然哲学中也包含有二元论倾向,他的"爱"和"争"、宇宙循环演化论以及灵魂学说,都同《净化篇》中的宗教思想存在着松散的联系。
- 参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夫斯英译,第8卷,第58、56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8卷,第66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8卷,第66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8卷.第 64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同上书,第8卷,第63节。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112,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111,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8卷,第59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同上书,第8卷,第70节。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8卷,第56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同上书,第8卷,第54节。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129,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8卷,第56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克莱芙《智者以前希腊哲学的巨人》第 2卷,第 335——338页,海牙,马丁努斯·尼霍夫出版社,1969。 ↩︎
- 策勒:《苏格拉底以前的学派》第2卷,奥列尼英译,第 204——205 页,伦敦,朗格曼斯·格林出版公司,1881。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8卷,第77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8卷,第57—58、77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参见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123——127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 ↩︎
- 见康福德《从宗教到哲学:西方思辨起源研究》,第110页,纽约,哈珀-罗出版社,1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