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最重要的奠基人,也是希腊哲学思想进展中一位起关键转折作用的人物。他最早用"存在"(being)这一抽象而有普遍本质意义的哲学范畴,来深入规定世界全体的原理,并强调了理性思维在认识真理中的重要意义。这对伊奥尼亚自然哲学注重从经验直观中探求万物本原与毕泰戈拉学派只停留在从数量和空间形式结构层面把握万物的原理,都是一种哲学思维上的超越。他的思想不仅促使在他之后的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去深入探究宇宙万物的内在本性,而且对希腊古典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构建哲学体系都有重要意义,在西方哲学演进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一 生平和著作

巴门尼德(Parmenides)是爱利亚本地人。关干P门尼德的生活年代,有两种不同的记述。一种是第欧根尼·拉尔修的。他说,巴门尼德"是塞诺芬尼的学生(塞奥弗拉斯特在《述要》中说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可是巴 门尼德自己认为,他虽然受塞诺芬尼的教导,却并不是他的信徒"。拉尔修又记述,巴门尼德的"鼎盛年约在第69届奥林匹亚赛会时",即公元前 504—前 501年,按此推算他的生年当在公元前 540 年左右。1 巴门尼德是否直接师从于塞诺芬尼,还是一个悬案。第二种记述是柏拉图的。他在《巴 门尼德篇》中叙述白发苍苍、已届65岁高龄的巴门尼德和正当青年的苏格拉底会晤讨论哲学问题,在柏拉图的《智者篇》《泰阿泰德篇》中也有相似的记述。2 苏格拉底约于公元前 400年或前399 年70 岁时被处死,据此推算,会晤时间当在公元前 450—前445年左右,那么巴门尼德当生于约公元前515-前 510 年。现代西方学者分别倾向于两种记述的都有。不相信柏拉图记述的学者认为,他说的会晤并非史实而是假托的虚构;但在我们看来,他即使虚构对话内容,也不至于在年代上失真。好在上面两种记述相差仅 25 至 30年。我们当可断定巴门尼德约生活干公元前6 世纪末期至前5世纪中叶。在赫拉克利特、毕泰戈拉之后。在恩培多克勒和苏格拉底之前,正好是早期希腊哲学的一个转折时期。

有关巴门尼德的生平活动,,留下的文献资料甚少。我们只知他出身富豪之家,"曾以立法者的身份为他的母邦立过法"。毕泰戈拉学派当时在南意大利影响甚大,巴门尼德一定熟悉并可能曾信奉此派的学说。他和一位毕泰戈拉学派成员阿美尼亚(Amenias)交往甚密,有师友关系。第欧根尼·拉尔修说:"阿美尼亚贫穷但颇有声望,巴门尼德宁愿追随他。阿美尼亚逝世时,出身豪门富家的巴门尼德还为他建立祭堂。引导巴门尼德走向沉思生活的,与其说是塞诺芬尼,还不如说是阿美尼亚。”3因此,巴门尼德在思想方法和哲学原理上,对毕泰戈拉学派的学说有更多、更直接的继承与批判,他对伊奥尼亚哲学则可能是通过毕泰戈拉学派为中介来理解与批判的。

巴门尼德流传下来的只有他用六韵步写的诗篇《论自然》(OnNature),诗句华美而深寓哲理,是他在思想成熟时期的力作,在希腊诗史中也是堪称一流的。它曾流传了近1000年,公元6世纪的辛普里丘还因其稀罕与珍贵想将它收为注释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附录。但是这部诗现仅存残篇 25则(19则被认为可靠)。残篇仍表现了原诗篇的结构:完整的"序诗";约保存9/10的"真理之路";约保存1/10的“意见之路”。诗篇的后两个部分阐发了他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存在与真理,现象与意见。亚里士多德和古代注释家们一般都将这两个方面理解为巴门尼德自己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学说,对后者有贬低但并不抛弃。19世纪末以来,有些学者如雅可布·柏奈斯(Jacob Bernays)和弗里曼等人认为,"意见之路"部分只是针对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和类似的观点来批判的,不是他本人学说的组成部分。卡尔·莱因哈德(Karl Reinhardt)和格思里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这两部分作为巴门尼德的学说是相对应而不可分割的。叶秀山先生也认为,巴门尼德对米利都学派的传统确有贬低,但这和他否定"意见"与"现象”不是一回事。4

二 存在与真理之路

在"序诗"中,巴门尼德以典雅的诗句描述道,智慧之马驱车载他离开黑暗。走进光明。通达女神之门。女神亲切地对他说∶"欢迎你,年轻人!你由不朽的驭者驾着车,来到我的住所。引你走上这条路的不是恶运,而是公平和正义,因为这远不是一般人走过的道路。走上这条路你就可以学到一切东西,既有不可动摇的圆满的真理,又有不包含真实信念的凡人的意见。无论如何你也应该学习这些东西——那些看来是如此的东西。只有通过彻底的考察,才能判明那些似乎是存在的东西。"5显然,他自称他的哲学是通达坚实、圆满之路的真理,同时也包含着常识的意见。女神开宗明义地告诉他∶"只有两种探究之路可考虑。一种就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真理之路。另一种就是非存在,,非存在必定要不存在,我告诉你,那是一条没人能完全学到真知之路。因为你不能对非存在有知识———-那是不可能的———也不能言说它;因为能被思想的和能存在的是同样的东西。"6这就是巴门尼德的基本哲学纲领。

自巴门尼德提出"存在"(being)这个范畴后,历来的众多哲学家都使用这个范畴,当然不断赋予这个范畴切合他们自身哲学的意义。如何理解巴门尼德使用这个范畴的本来意义呢? 中文应如何确切地翻译呢?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既涉及理解这个术语的希腊文原意并在中文翻译中做到"信、达、雅",也涉及对这个术语的哲学意义甚至逻辑意义的理解与解释问题。现所用的"存在"一词在希腊文中原为"是"动词(verb to be)的不同形态。希腊文"是"动词的不定式einai,相当于英文 to be;第一人称单数为 eimi,相当于英文I am 中的 am ;第三人称单数为 esti,相当于英文 it is 中的 is ;其中性分词on、阴性分词ousa用做动名词都只能英译为 being,ousa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则被用来表述十范畴之首的"本体"。巴门尼德残篇中的"存在"是分别用这个动词的不定式、第三人称单数和分词用做动名词来表述的。7国外的卡恩等人对此词的翻译与理解有专门的讨论和不同的见解。国内的陈康先生早就在他译注的《巴曼尼得斯篇》中主张将它译为"是",近些年来汪子嵩、王太庆、王路、俞宣孟等学者也著文主张用"是"来译"being",或根据语境分别译为"存在"与"是"。

围绕这个问题国内哲学界已经开展了一场多人参与的热烈讨论。8 大体而言,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存在"往往被理解为和思维对立的客观、具体的事物。不能完全准确表达希腊文、英文中此词由"是"动词和转化为动名词所包含的"是"、"在"、"有"、"真"的含义。因而主张将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的全部西方哲学中的 being 都改译为"是"。第二种意见主张。在希腊哲学和之后西方哲学的演进中,根据不同的哲学学说或上下文的语境,分别用"是"或"在"或"有"来表述。第三种意见认为,中文中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全面对应希腊文中的 einai及其不同的式以及英文中的 being。所以仍沿用旧译"存在"为宜。

讨论"存在"这个词的确切翻译问题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字面翻译问题,更涉及对巴 门尼德和西方哲学史中这个基本范畴意义的全面、准确理解,可使人们纠正过去将它的原来意义狭隘地理解为只是独立于思维、和思维对立的客观事物所"在",不至于对西方哲学史中的这个范畴进行片面的理解甚至误解、曲解。但是,中文里确实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涵括"是"、"在"、"有"、"真"的意义,,中文极少用"是"的动名词。如果设"是"的动名词为基本哲学范畴,而在句子中经常用系词"是",就会大量出现是"是"的情况,汉语表述上就会出现许多不顺畅与困难。反而造成意义表述与理解上的混刮.;而目。如果都译为"是",会牵动理解与翻译西方哲学史的全局,各时代、各流派、各哲学家的学说赋予这个基本范畴的意义也是很不相同的,甚为复杂。所以,在上述讨论尚无一致结论的情况下,本卷仍用"存在"的译名。实际上。自佛经中译以来。每种外来范畴的中文译名多少都改造或修正了对应中文名词的传统含义。本书所用的"存在"也已不再依据传统的中文含义。而是赋予它更为开阔的新的内涵和外延,用更新意义的方式来重新使用这个译名。它的内涵更丰富,综合地兼有"是"、"在"、"有"和逻辑上的"真"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着重于其中一个或部分的意义;它的外延也是最广的,不只是指独立于思维的物质性东西,而是包括"有"、"在",可用"是"表述而又在哲学与逻辑意义上为"真"的一切东西,既指物质性的东西,也可指一切精神性、思想性乃至逻辑性的东西。

巴门尼德所提出的"存在",实质上是以此来概括世界全体的普遍、必然的本质,一种表示世界全体统一的本性。它不同于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的生于斯、复归于斯的某种具体物质的本原,也不同于毕泰戈拉学派仅从数量关系与空间几何形式结构解释宇宙万物的原理,而是将它提升为更普遍、本质的原理。他的"存在"将塞诺芬尼的"一"在哲学意义上明确地展开,其特征为∶它是全体的"一",不动变、不生灭,是永恒的、连续不可分的整体。"存在不是过去的存在,也不是将来的存在。因为它一直是现在这样。作为单一一的、连续的整体而存在"。"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存在是完整的、单一的、不动的、没有终结的"。"存在还是不可分的,因为它是完全一样的,它不会这里多些,那里少些,因而妨碍存在联系在一起,毋宁说存在是充满的、连续的,存在和存在是紧紧相连的"。9 一种普遍的必然性将"存在"这种世界的本性联结为有限定性、齐一性。"存在被强有力地锁在有限定的范围内…·存在自身静止在同一个地方,永远停留在那里,因为强大的必然性将它牢牢地锁在有限定的范围内,使它在各个方向都一样"10。唯有存在可被思想、被表述。关干存在的思想才是真理∶"所谓思想就是关干存在的思想,因为你绝不可能找到一种不表述存在的思想··凡人们在他们的语言中加以固定的、自以为真的东西不过是空洞的名称,如生成与毁灭、存在又不存在、位置的改变、色彩的变化等。"11巴门尼德还不能像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用完全高度抽象的语言来界定、表述"存在"的哲学意义,他就像毕泰戈拉学派用几何数、图形数来表述宇宙万物的原理那样。将"存在"描述为一种有限定的球体∶"由于有一个最边远的界限。存在在各个方向都是限定的.很像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任何一个方向都相等…·…存在是完全不受侵犯的,,因为它在各个方向都和自己相等"12。这种"存在"是球体的表述,既有将毕泰戈拉学派的"科斯摩斯"设想为一种不动变的、完善的球体的意思,也是形象地比喻世界的普遍本性是不变、齐一、完善的。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他和麦里梭在探求自然的本性上虽然否认生灭与运动,"但还只是关于可感知事物的本体的存在形式的思想"13

伯奈特认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指出动变生灭、有虚空与时间的现象不是世界的本性,肯定了有限定、不动变、圆球形、有形体的连续体这种"自在之物",所以他并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唯心主义之父",相反,是"唯物主义之父",后来的唯物主义学说如恩培多克勒的"元素"、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都是"依据他的实在观的"。14 伯奈特之说有一定的道理。当时物质与精神范畴还没有明确地分化确立,巴门尼德并没有将存在等同于思想或其他精神性实体,也没有像后来亚里十多德的"存在"已包括了思想性与逻辑的东西。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自然哲学家正是吸取了他的并非无中生有的存在观,并将他的不动变、有形体、全体齐一的"存在"打个粉碎,转变为运动变化的微粒子存在,从而深入探究物质粒子结构的本原的。但伯奈特将他誉为"唯物主义之父"也是拔高了,因为他片面强调只有思想才能把握的这种作为世界普遍本性的、不动变的存在.也潜存着后来经由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定义"通达构拉图的与具体事物分离的"理念"的可能性。

巴门尼德强调。只有通过思想(努斯)才能把握世界的本性和关于存在的真理。他说∶"要用你的心灵(努斯)牢牢注视那遥远的东西,好似近在眼前"15;他认为思想是人的心灵器官的一种理解能力."人类的心灵(努斯)也是这样,因为进行思想的理解能力是每个人也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器官的本性"16。他已将思想和感觉明确区分开来,认为感官所产牛的感觉不能获得关干存在的真理.只能获得关干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的意见。过去曾将他的一则残篇译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黑格尔又对此着力作了客观唯心论的解释.干是就判定他的存在论是唯心主义学说。现代西方学者从策革、伯奈特、康福德到格思里,都根据希腊文上下文和该句的准确意义,将它译为"能思想的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17 其含义就是存在是思想的对象,思想把握的是作为世界本性的存在。这里,毫无将存在等同于思想之意,存在甚至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将其外延扩大到涵括所"是"的思想性与逻辑的东西。思想把握了存在即世界全体的本性,就能通达真理。"真理"的希腊文 aletheia 的原意为"自然的显现"、"揭蔽",海德格尔据其基本的本体论将它解释为"在"的解蔽;而巴 门尼德是首次将"真理"解说为思想(理性)揭示、发现存在即事物的本质,这后来成为西方哲学与科学的最高范畴与目标。

如果说毕泰戈拉学派已运用了数学的逻辑论证的方法,巴门尼德则在论述存在与真理之路中。在哲学思维的更高层面上运用了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他将存在的本质世界和非存在的现象世界对立起来,用较严格的、逻辑性强的哲学论证,指出对后者的认识不可靠,只能走存在之路、真理之路;而对存在的特征的界说也是在严密论证的基础上自圆其说的。这种哲学上的逻辑论证方法后被他的学生芝诺发展为一种有更强逻辑性的论辩方法,一种主观辩证法。当时还未产生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但我们可从中看到哲学思维中的逻辑思想在积累、生长,从而哲学思维也因此在把握事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方面提高到新的层次。

三 非存在与意见之路

巴门尼德说的非存在是变动生灭的现象世界,意见之路就是凭感知与常识性的看法认知非存在的现象世界,它是一种没有把握世界全体本性的认识。他的学说中也包容了这种认识,但认为将它看做世界本性的真理就是一种谬误。他首次表现了将世界二重化、将认识区分为真理与意见两段的初步思想。后来柏拉图将它发展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二重化,将认识划分为意见和知识两大阶段。

"意见"一词的希腊文 doxa 的词源意义是"希望、期待",后来衍变为意见、看法、判断、见解等,从塞诺芬尼、巴门尼德起成为一个表达认识阶段或认识形式的范畴,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感知认识、常识性见解或尚未达到把握事物本质(知识)的认知。巴门尼德残篇中有 11 则专论意见之路。他虽然将伊奥尼亚自然哲学或许也将毕泰戈拉学派关于自然现象的学说,都批评为只是"意见",但他认为这些意见也是值得了解的。他描述了人们习惯于将明和暗、稀散和浓聚、火和土等对立看做事物生灭的主要原理,然后说;这种"对世界秩序的看法是表面的、肤浅的。我将它统统告诉你,这样任何一种凡人的看法就不能胜过你了"18

他承认在不动变的存在的""之外。也有动变生灭现象的"多"要认识。亚里士多德说∶"他不得不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在承认存在着逻各斯的'一'的同时,又根据感觉,承认存在着'多'"19。在他的诗篇的第三部分即认识自然现象的意见之路中,他以总括早先的自然哲学思想自居,而伯奈特认为他的诗篇的这部分是二元论的字宙论。是"当时毕泰戈拉学派的宇宙论的一种概括"20。不过。我们认为,生活在南意大利的他,通过当时毕泰戈拉学派的自然思想对伊奥尼亚的自然哲学与科学思想也有吸收。

他和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一样。也论述了自 已的字审论见解。他将光明和黑暗列为自然现象构成、动变与生灭的基本对立,"万物都被称为'光明'和'黑暗',根据其中这一个或那一个的力量给每一类事物命名"21。由这一基本对立而有火(以太)和十、热和冷、稀散和浓聚、轻和重、雄和雌、左和右等等对立。他认为通过这些对立的作用,可以解释大地、太阳、月亮、星辰的生成和作用,"你还可以认识周围的天空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以及必然性如何强制它限定在星辰之中"22。他描述的宇宙结构大体吸收、修改了毕泰戈拉学派的有限定的圆环形结构,补充了伊奥尼亚学派的宇宙论的一些见解。他说.。宇宙"有许多环形的带,一个绕在另一个上面",那是"由稀散东西组成的带"和"由浓厚东西组成的带"叠加而成的;以太在所有一切之上,下面是人们称为"天"的部分;"太阳和银河圈是火的呼气,月亮是由士和火混合而成的"。而在宇宙"混合带的最中心的是运动和变化的本原和原因",是"驾驭一切的女神和钥匙掌握者——'正义'和'必然'"。23 这是毕泰戈拉学派和伊奥尼亚宇宙论思想的一种并不高明的糅合。南意大利有医学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巴 门尼德开始用对立性质的"比例"来解释某些生理现象,说"当女人和男人将'爱'的种子混合在一起,由不同血液组成的血中的雏形(胎儿)的力量只要能保持合适的比例,便可以形成构造完善的身体"24。这对后来恩培多克勒用元素比例来解释生物构造和生理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1.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9卷,第21、23 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2. 见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27A-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柏拉图《智者篇》,217C,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83E,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3.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9卷,第 21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4. 详见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第135——140页,人民出版社,1982。 ↩︎
  5.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1,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6. 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第 173页,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67;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2,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7. 关于"存在"一词在巴门尼德残篇的希腊文版本中的使用,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 594—599 页(陈村富所写),人民出版社,1997。 ↩︎
  8. 关于这场讨论中各家的论述,可参见宋继杰主编《BEING 与西方哲学传统》(上、下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
  9. 见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8,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10. 第尔斯、克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8.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11. 第尔斯、克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8.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12. 第尔斯、克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8.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13. 亚里士多德∶《论天》,298b21,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14. 见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第 182页,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67。 ↩︎
  15.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4,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16. 同上书,DK28B16。 ↩︎
  17. 参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637一638 页(陈村富所写),人民出版社,1997;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 2卷,第 14 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16,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18.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8,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19.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6b31-34,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20. 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第 185 页,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67。 ↩︎
  21.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9,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22. 同上书,DK28B10。 ↩︎
  23. 见同上书,DK28A37。 ↩︎
  24.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8B10,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后记-在线阅读

    后 记 本书自从2005年初版以来,已经过去8年多了,其间收到各方面传来的反 馈信息,除有读者指出个别地方的表述不当外,基本都是正面的。我们作为高校 哲学教师,也感到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这本教材还是用得颇为顺手的。然而, 学问无止境,这些年来我们也感到,本书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加完善,更加 符合今天学术发展的趋势。因此,我们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建议,对本书…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120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毒蛇的咬伤-在线阅读

    毒蛇的咬伤 有一天,查拉图斯特拉在一棵无花果树下睡去,天气很热,他把手臂遮在脸上。这时,一条毒蛇游过来咬他的脖颈,查拉图斯特拉不由痛得叫了起来。当他把手臂从脸上移开时,他向毒蛇看看:毒蛇认出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眼睛,就笨拙地转身想逃。“不要逃,”查拉图斯特拉说,“你还没有接受我的感谢哩!你及时唤醒了我,我的道路还很长哩。”.“你的路很短了,”毒蛇忧伤地说,“我的…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366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八章 一个哲学家眼中的世界-在线阅读

    第八章一个哲学家眼中的世界 亚里士多德用他充满错误的思想统治西 方千年之久。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规模空前。 如果说柏拉图是一个精巧无比的花园的话,那亚里士多德 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 但我们不要想象这座宫殿像咱们的故宫一样金碧辉煌,就 优美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远不如他的老师柏拉图。因此他诚 然是一座宏大的宫殿,但却是一座相当粗糙的宫殿,既无故宫一 样的雕梁…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17日
    57
  • 尼采-《瞧,这个人》-善恶的彼岸-在线阅读

    善 恶的彼 岸 350 一种未来哲学的序曲 一 今后几年的任务已经有了尽可能严格的预先勾勒。在我的使 命的肯定部分得到解决之后,也就轮到用言语和用行动进行否定 的那一半使命了:重估以往的价值本身,伟大的战争,——唤起决 断的一天。其中也包括慢慢地寻视亲属同类,寻找那些由于强壮 而能为我的毁灭工作助上一臂之力的人们。——从那时起,我所 有的著作都是钓钩:也许我…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29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