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赫拉克利特将火看做一种宏观物质形态,主张生机勃勃、往复燃烧熄灭的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原,万物生自火、复归于火,火是万物变化生灭的活力之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万物皆流,无物常驻。他以火为本原,将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一种变动不居、能变生各种异质事物的具体物质,从而将米利都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展示了一幅较完整的朴素辩证法的世界图景。
一 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从现存的记载看,亚里士多德提到以质料因为本原的,有米利都学派的水、气,紧接着就是赫拉克利特的火。他说∶"墨塔蓬通的希巴素和爱菲斯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本原是火……."1希巴索是早期毕泰戈拉学派的一个异端人物,可能是学派内部的非正统的"信条派"的创立人。有记载说他曾写了《秘密教义》,用来败坏毕泰戈拉学派的名声。后因泄露毕泰戈拉学派的数学秘密而被罚沉入海底。2 伯奈特认为。"赫拉克利特和毕泰戈拉学派人物的联系环节是希巴索,在他的思想体系中火起着一种重要作用"3。他没有说两人谁影响谁。冈珀茨认为,希巴索的生活年代在赫拉克利特形成自己的学说之后。他只是作为一个折中的哲学家企图糅合毕泰戈拉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他主张宇宙运转、变化按一定的周期,也和赫拉克利特的宇宙论相 似。4 显然,希巴索不是赫拉克利特得以承袭毕泰戈拉派学说的中介。而是早期毕泰戈拉派人物中吸取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一个"异端"。
在赫拉克利特主张火为本原的残篇中,有一则最精彩、最集中地表述了他的思想∶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按一定尺度熄灭。5
在这里,他明确宣称,内蕴动力的活火是永恒运动变化的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它生成宇宙并使宇宙有秩序,这个有秩序的宇宙不是任何神或人创造的,而是由火这种物质自然地生成的。所谓燃烧与熄灭的"尺度"也就是世界变化、事物生灭的度衡、规则,所谓宇宙秩序也是一种火与万物相生相灭的动态的秩序,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这是他坚持、发展伊奥尼亚传统的科学理性与辩证法思想的哲学纲领。基尔克称它是"一个庄严的、精心构设的、惊动人心的宣言"6。
在古代希腊人看来。火不只是一种燃烧现象。它本身就是一种能燃烧与熄灭的特殊形态的东西(事物、物质)。这种看法很自 然地符合当时的科学认识水平,即使到近代,有的化学家还认为火的燃烧是由于有一种"燃素"存在。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也主张水、阿派朗与气等本原及其生成的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但这些本原总难以解释永恒无限的运动和质变的多样性,也未能说明本原和其动因的内在一致性。赫拉克利特选择火为本原,因为富有热力、总是活跃的火既是一种有特殊形态变化的宏观物质,也是一种有内在动力的运动过程.是能动的本原和运动的内力的统。所以黑格尔评述道∶"赫拉克利特不能说本质[本原]是空气或水之类的东西;因为它们自身(这是首要的)不是过程。而火则是过程;因此他把火认作最初的本质[本原]"7。对这种本原与动力(能量)内在统一的卓识,现代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海森堡曾给予高度评价∶赫拉克利特的火"既是物质,又是一种动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物理学在某些方面非常接近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如果我们用'能量'一词来替换'火'一词,我们差不多就能用我们现在的观点一字不差地来重述他的命题"8。
赫拉克利特形象地描述火这种本原的威力∶"雷霆【火】驾驭万物"9;"火遇到万物,便审判和制服它们"10。火生灭万物,支配万物,识别与判断万物,是自然统制力的主宰。他将火比喻为黄金这种通货,形容火和万物相互转化∶"万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万物,正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11火如何产生万物、万物又如何复归于火?就普遍哲理的逻各斯而言,是通过对立的冲突与和谐;而在科学思想层面上,他袭用了阿那克西美尼的"稀散与浓聚"这种物态变化的说法,并将米利都学派的水或气包容在火生万物的中介层次之中。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了他的有关学说∶"火是本原要素,万物都由火的转化形成,或者是由稀散形成,或者是由浓聚形成。"12艾修斯记载他的说法则较为具体:
万物都从火产生,又都消灭而复归为火。 当火熄灭时,宇宙间的万物就形成了。最初,火的最浓厚部分浓缩起来成为土;然后,土被火熔解成为水,水蒸发时又产生气。整个字宙和万物后来在一场宇宙大火中被火烧毁。13
火浓烈燃烧出灰土,并能将矿土熔解成水样的液体,又能将水蒸发成气,这是符合古人经验观察的常识的。辛普里丘说得更言简意赅∶
万物借浓聚化和稀薄化从火产生,又重新化解为火,这个东西[火]乃是唯一的本原。所以赫拉克利特说,万物都是火的转换。他认为字宙的转化是按照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是有一定的秩序和确定的周期的。14
这里说的稀薄与浓聚不只是指火燃烧得稀弱与浓烈,也是指火的燃烧使十、水、气等宏观物质因物态上的稀散或浓聚而转化为他物。这就将阿那克西美尼的气的稀散与浓聚,发展成一种所有自然物质因稀散与浓聚的物态变化而发生转化的普遍规律,它有确定的周期性。他也很重视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在火的往复转化序列中给水保留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克莱门特记载他说∶"火的转化是∶首先成为海";"他的意思是∶火凭借着安排万物的逻各斯和神,通过气成为水,水作为形成宇宙过程的胚胎,被称为海,从海生出地(土)和天以及一切被它包围的东西"。15 这里,水是略低于火的"次本原",明显可见他受到了伊奥尼亚哲学祖师泰勒斯的水成宇宙论的影响。
他又认为,火转化为其他宏观自然物质,不是纷乱的、任意的,而是循着必然的途径和周期的,这就是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说的"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
火浓缩成为湿气,湿气凝聚成为水,水又凝结成为土。这个过程他叫做下降之路。反过来,土又熔解成为水,从水形成其余的一切。他几乎将每一事物的产生都归于海的蒸气。这个过程就是上升之路。从土也像从海一样可以产生蒸气。而从海产生的蒸气是光亮的、纯洁的,从土产生的蒸气则是黑暗的。火是由光亮的蒸气哺育的,湿的东西由别的蒸气哺育。16
由土到水、到光亮的(热湿)气、到火的转化顺序是上升之路,由火到光亮的(热湿)气、到水、到土的转化顺序则是下降之路。正向火转化或背向火转化是区别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的标志。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构成了一个首尾联结的循环。赫拉克利特"几平将每一事物的产生都归于海的蒸气",也可证明他的思想是颇受泰勒斯、阿那克西美尼的本原论的影响的。他还区 别了海生的蒸气是可直接通达火的光亮的热气,而土生的蒸气是阴暗的潮湿之气,这与他论述灵魂的状态也是有关的。
他用火本原来解释灵魂的本性、差异与转化,对阿那克西美尼较简单的灵魂是气或呼气之说,既有吸收,也有发展。两人都还没有严格区分物质和精神,区分灵魂的物质(生理)基础与精神内涵,一个说灵魂就是气,另一个则说灵魂就是火或火生的热气。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记述∶
赫拉克利特也说∶本原——热的呼气,照他的说法,万物都是由它组成的——就是灵魂;再说,这种热的呼气是最不具体的又是不停地流动的;凡是在运动中的 事物,要求认知 它们的「灵魂】也应该是在运动中的;一切存在的东西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在运动中(这是大多数人都同意的)。
他认为灵魂的本性就是火本原或它表现的热气,它因为也在不断运动,所以才能认识不断运动的事物。而赫拉克利特论述灵魂的本性是火,又有两个新发挥;(1)他用火或火生干燥的热气、水或水生的湿气来区别灵魂认知能力的优劣。"闪闪发光的是干燥的灵魂,它是最智慧、最优秀的"17。大约是因为干燥的灵魂最具有火本原的禀性,就最智慧。"对灵魂来说,变湿会愉快,但也就死亡"18。湿冷会使人快乐,但也意味着失落火本原的智慧禀性,会导致灵魂意识沦落甚至死亡。他打比喻说∶"当人喝醉的时候,会被未成年人打倒,而不知所措,因为他的灵魂有水。"19这个说法现在看来是幼稚的,在当时却是一种企图从灵魂的牛理基础来说明意识状况的思想的开端。而这是公元前 5世纪中后叶希腊自然哲学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特征。后来推崇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斯多亚学派将他的灵魂说成只是智慧与理性.那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学说需要而作的曲解。(2)他用火转化为他物的上升之路与下降之路。来改造奥非斯教的灵魂轮回说。"灵 魂死亡就变成水,水死亡就变成土;而水是从土产生出来的,灵魂是从水产生出来的。"20克莱门特在记述这则残篇前引用了奥菲斯教的相似的话。21这表明他对兴起不久的奥菲斯教教义在词语上有所吸取。这和他将火与逻各斯说为神,用泛神论取代奥菲斯教也是一致的。
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世界万物永恒运动变化的哲学命题。他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它分散又结合……接近又分离…·…22
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人,遇到的是不同的水流。23
基尔克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条河流"是柏拉图的转述。便将有关内容译为∶
根据赫拉克利特的说法,要 两次 踏进 同一条 河 流是不可能的,正像将手两次摆在固定状态的有生 灭的物体一样是不可能】由于它的变化迅速剧烈,所以它分散又结合,而且与其说它"又"或"后来",不如说它同时聚合又流开,接近又分离;所以它的变动并不终止于存在…·24
但基尔克认为柏拉图在《克拉底鲁篇》中转述、解释的话是符合赫拉克利特的深刻原义的。柏拉图的原文是∶
赫村克利特无疑将运动变化看做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定。他进而说∶"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26对这则辑自赫拉克勒特的《荷马问题》的重要残篇,多数学者肯定它是真的,但基尔克、卡恩等怀疑它的真实性,卡恩认为这是后人从关于河流的残篇中简单引申出来的。我们知道,亚里十多德在《形而上学》第 4 卷论述不矛盾律的逻辑与存在的公理时,批评说。"我们不能相信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有人认为这是赫拉克利特说的。"27他虽未完全肯定这句话是赫拉克利特说的,但认定是他的思想来加以批评的。其实,不久后巴门尼德提出"存在"哲学时就批评了主张"存在又不存在"的人。也是针对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的。这个命题确实集中、精练地表达了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辩证法世界观。但赫拉克利特论述"存在和不存在",与巴门尼德最早对"存在"范畴作思辨论证,是颇为不同的。一是他说的"存在"的含义只是一种内涵为"有"的、基本独立于精神意识的狭义的客观实在;巴门尼德的"存在"则兼有"是"、"有"、“真”三重含义,也包纳了思想的哲学范畴。二是他说的“存在”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不断的动变性,因而和“不存在”是对立的统一;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在严格的论证中被规定为绝对不变动的绝对本质与思想。这两种存在观是对立的,表现了早期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质的两种不同的看法。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辩证法思想中包含着相对论的因素,而他的学派的后人克拉底鲁(Cratylus)将这种相对论的因素夸大成一种相对主义。亚里士多德评论道:“他最终认为人根本不能说什么,而只能简单地动动他的手指;他批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他认为即使踏进一次也不可能。"28赫拉克利特虽主张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中,没有静止的东西,但他仍认为变动中有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他的本原论中火与水、气、土转化的上升之路与下降之路的每个环节,都是一种特定的宏观物质,有质的规定性。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所以他强调是可以通过智慧与思想来认知、把握它们的。而克拉底鲁的相对主义已走到不可知论的极端,并不真正代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基尔克也认为他的河流比喻是要说明整个河流的稳定性和水流点变化的结合,“同一条河”、“同一个人”都有稳定性,这是他要表达的重点。29不过,颇受赫拉克利特学说影响的柏拉图,"青年时就首先通过克拉底鲁熟悉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即认为一切可感觉的事物都永远在流动状态中,对它们不能有任何知识,这种观点一直到他晚年还保持着"30。这种“熟悉”还是有点扭曲的,因为赫拉克利特主张智慧与思想是可以把握事物与变化的逻各斯而获得知识的。但赫拉克利特较完整形成的万物变易生灭的学说,对柏拉图形成自己的哲学有很深的影响。
三 火成宇宙
赫拉克利特只是原则上说道,火在转化的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中生成水、气、土,凭借"海"(水)的重要中介,从而形成宇宙与大地。这表述了一种较简单的火成宇宙观。在天体、气象思想方面,惯于思辨、颇少实证经验的他就很少有所创新了。主要是承袭了米利都学派有关思想中一些较幼稚的猜测,甚至凭他自 已的臆测。 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没有说明天空周围的东西的性质,只是说天体是许多"凹面向着我们、其中聚集着明亮热气而形成火焰"的"小窝",太阳最热、最明亮,它和月亮的"小窝向上反转时,就发生日食和月食"。月亮的盈亏也是月亮的小窝"逐渐翻转造成的"。"日和夜、月、季、年、雨、风等等"的不同气象,"都是由不同的热气造成的"。31 他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32,意思是说哺育太阳的火热之气不断在更新,表现了他的万物皆处在新陈代谢的变易中的思想;他又说"太阳不应越出它的尺度,否则厄林尼斯(Erinyes,复仇之神)一—正义之神的女使就会把它找出来"33,意思是指各天体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越出轨道就会得到破坏性的后果∶他说"太阳只有人的脚那么大小"34。米利都的哲学家不会这样只凭肉眼来估计天体的大小。他的长处还是在于对自然哲学范畴的抽象思考。他开始了对"时间"范畴的思考,说时间"是有秩序的运动,是有尺度、限度和周期的。太阳是这些周期的监视者和保卫者,它建立、规定和揭示出变动带来一切季节"35。他已经认为时间就是运动的秩序,这在当时是一种卓见;而他谈论时间的尺度与周期是以太阳为坐标的,这和当时希腊奉行的太阳历是一致的。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4a7一8,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参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8卷,第7 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扬布里柯《毕泰戈拉传》,狄龙、赫尔斯贝尔英译,第247 节,亚特兰大,学者出版社,1991。 ↩︎
- 伯奈特∶《早期希腊哲学》,第142 页,纽约,世界出版公司,1967。 ↩︎
- 见冈珀茨《希腊思想家;古代哲学史》第1卷,马格纳斯英译,第 371 页,伦敦,约翰·莫莱出版社,1969。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B30,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基尔克编;《赫拉克利特宇宙论残篇》,第 311 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 ↩︎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1卷,贺麟、王太庆译,第 305 页,商务印书馆,1959。 ↩︎
- 海森伯(即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范岱年译,第 28页,商务印书馆,1981。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B64,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同上书,DK22B66。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B90,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9卷,第8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艾修斯∶《哲学家意见集成》第1卷。第 3 章。第11节。转引自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429页。 ↩︎
- 辛普里丘∶《<物理学〉注释》,第 23 页,转引自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 1卷,第432 页;第尔斯、克二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A5,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见克莱门特《汇编》第5卷,第 104章,第3 节,转引自基尔克编《赫拉克利特宇宙论残篇》,第 325 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
- 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9卷,第 9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B118,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同上书,DK22B77。 ↩︎
- 同上书,DK22B17。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B16,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参见克莱门特《汇编》第6卷,第17 章,第1节,转引自基尔克编《赫拉克利特宇宙论残篇》,第339 页。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B91,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同上书,DK22B12。 ↩︎
- 普卢塔克∶《论放逐》,第 18 章,392B,转引自基尔克编《赫拉克利特宇宙论残篇》,第381 页。 ↩︎
- 柏拉图∶《克拉底鲁篇》,402A,载于《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 ↩︎
- 第尔斯、克一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B49a,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05b23—25,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10a10——14,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见基尔克编《赫拉克利特宇宙论残篇》,第377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 ↩︎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7a32—b1,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 9卷,第9一11节,"洛布古典从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22B6,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同上书,DK22B94。 ↩︎
- 同上书,DK22B3。 ↩︎
- 同上书,DK22B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