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早期希腊哲学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初至前5世纪中后叶希腊古典文明的前期,是全部希腊哲学的基础。它是在希腊城邦奴隶制基本确立并趋向成熟的历史背景中产生与发展的,经历了约一个半世纪的演进,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内容,使希腊古典文明的基本文化精神一开始就渗透了一种浓烈的科学理性精神,并显示了一种人文精神的曙光。
一 早期希腊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说:“不论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只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只是在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和供消遣的用品有了保证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寻求这类知识"。1 他点出了闲暇与求知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必要的社会条件与动因。希腊经历了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的殖民运动,到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希腊城邦制度已基本确立,并在希波战争的胜利中得到巩固。它造就的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已从社会自由民中分化出来的文化人士探求无功利性的哲学提供了“闲暇”的保证;而对海阔天空、日月星辰、浩瀚宇宙的自然奥秘的惊诧与探究,使一种超越了实用技术的科学思想产生出来,它促使孕育于希腊神话与宗教中的哲学思想脱胎而出,独立形成一种与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又涵括全部知识的自由的学问。
早期希腊哲学最初并不发生在希腊本土,而是发生在小亚细亚伊奥尼亚的殖民城邦,而且早期哲学诸学派也是以小亚细亚和南意大利的殖民城邦为主要舞台演进的,直至公元前5 世纪中叶希波战争结束后,阿那克萨戈拉将伊奥尼亚哲学传入雅典。希腊本十才开始建立、发展哲学。并逐渐成为希腊古典哲学的中心。这是因为。当时和希腊本土相比。小亚细亚和南意大利的殖民城邦经济富裕,处于地中海贸易圈的要冲地位。工商贸易发达。氏族贵族势力与旧宗教传统的控制较弱,政治与思想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大;小亚细亚那里欧亚民族杂居,和北非及西亚两河流域的经济与文化交往也更直接、活跃。能更快、更多地吸收埃及和巴比伦的文化。尤其是它们的科学思想。希腊哲学家最初产生在米利都并形成学派并不奇怪。因为当时它是伊奥尼亚地区最富裕的城邦,虽然它曾先后处于吕底亚与波斯的统治之下。但波斯帝国在信仰与文化上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使哲学与科学思想仍可在米利都不受压制地生发。伊奥尼亚较早兴起哲学的地方还有萨摩斯、爱菲斯等较强盛的著名城邦。伊奥尼亚的哲学很早就传播到南意大利的克罗顿、塔壬同、爱利亚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阿克拉伽等名城,毕泰戈拉就是从萨摩斯跑到克罗顿去的,而南意大利由于自身特有的宗教、科学与文化气质.很快就形成了自身的哲学传统。希腊本土正是综合了伊奥尼亚和南意大利两大哲学传统,才完成希腊早期哲学的终结并向希腊古典哲学大踏步转变的。早期希腊有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还使希腊早期哲学自产生后,就其文化传承与传递方式而言,有两个特点∶(1)它是哲学家个人的自由精神活动,不受城邦政治统治与传统宗教权威的制约,并发生哲学家们个人的师承关系,形成学派甚至盟会这样的团体,这使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保有历史的持续性。(2)由于地中海海域诸城邦不是闭关自守的,彼此间有频繁、密切的交往,所以早期希腊哲学的每种学说都不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而是得以较快地流布到东西部诸殖民城邦、北部的色雷斯与希腊本土。像爱菲斯哲人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即使在爱利亚与雅典也是知名的∶来自小亚细亚的阿那克萨戈拉的著作甚至在雅典的书坊里也可以买到;而色雷斯的德谟克利特显然对伊奥尼亚与南意大利的哲学都是非常熟悉的,因而得以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推进到原子论的顶峰而完成其终结。这种持续师承与密切、开阔、讯速传递的特点,使希腊早期哲学家之间有密切的思想交往,在活跃的争论中激发活力,并能形成持久的哲学传统。
二 早期希腊哲学的理论特征和演进线索
早期希腊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哲学与科学思想融为一体,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起源紧密关联,几乎是同步的。
早期希腊哲学家们大多是杰出的科学思想家,他们吸收与发展埃及、巴比伦的天文和数学思想,凭借经验直观的观察与理性的逻辑思维,对自然现象作出了许多科学的说明,并且逐步将对自然的探究推进到相当开阔、深刻的程度。这种哲学与科学思想的起源与进展,是相辅相成、互动互渗的。一方面,正是科学思想的起源,促使已孕育的对世界本原与宇宙生成的原始哲学思维,摆脱了宗教、神话中将自然力量人格化的拟人观。经由科学思想升华的哲学范畴的理论思维,标志着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和宗教、神话分离开来;而早期希腊哲学的演进,同早期希腊科学思想对自然现象和结构的探究与解释的逐步深化,也是紧相联系、相互一致的。另一方面,希腊人所以成为"哲学"的民族,就因为他们是爱智者,并不满足于只说明自然现象。早期希腊哲学自产生起,就不停留、局限于对自然表面现象的简单解释和功利性的实用技术层面,而是穷根究底,进而深入探究哲学的最早主题即自然的"本原"。也就是深究宇宙万物的根源与普遍本性。这就开创了以科学理性探索自然奥秘的风气,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传统,它反过来又促使希腊早期的科学思想逐步深化。逐步达到其科学内涵令近现代科学也十分惊讶的深度。
通常将早期希腊哲学称为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那是突出了早期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思想水乳交融、重在对自然界事物的本性的哲学探穷。其实。古代希腊人所理解的"自然"并不限于今人说的自然界,"自然"的希腊文 physis,本是指"呈现"、"生成"的意思。早期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往往题名为《论自然》,他们所说的"自然"是指世界或宇宙全体,包括其变化、生成的本性,所以后来亚里士多德也将"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2。因此,早期希腊哲学家认为他们研究的自然是涵括世界与字宙的一切事物的.包括人 自身及其活动与行为,他们所探究得出的自然的"本原"或哲学原理。是适用于解释世界与宇宙的一切事物的。他们的哲学中也包含了不少对人自身的本性与活动的思老。至今还留下不少关干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审美文化的哲理性片断格言。不过,早期希腊哲学家首先直面和诧异的是气象万干、奥秘无穷的自然界的现象事物,这是因为当时自然科学思想较早产生与进展的知识条件,使他们在探究世界与宇宙的本性时首先着重干从自然界展开∶当时对人自 身及其活动的认识还十分肤浅、模糊。还笼置在宗教、神控"命运"的迷雾中。人文知识很有限,只有一些立法、"七贤"等刻在德尔斐神庙的道德格言、少数历史纪事本末以及萨福和品达等一些诗人抒发的对城邦与个人生活的感受。所以,说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自然哲学并不错,但不应忽略它已蕴涵、萌发的人文精神内容。
对于早期希腊哲学的发展线索,自古至今都有很多学者关注并进行研究。早在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里亚学者索提翁(Sotion)在公元前 200—前 170年期间写的《哲学系列》中,就认为希腊哲学有两条平行的发展路线∶一条是伊奥尼亚路线,从泰勒斯到中期柏拉图学园以及斯多亚派的克律西普;另一条是意大利路线,从毕泰戈拉派到爱利亚派、原子论派,经智者派、怀疑论派,最后到伊壁鸠鲁。19世纪德国哲学史家策勒指出∶"他的错误在于全然不加鉴别地把公元前 4 世纪和3世纪各学派之间的关系强加给较早的前苏格拉底哲学。"3我们认为,素提翁正确地揭示了早期希腊哲学发生时就形成了伊奥尼亚和南意大利两个不同路线或传统,他的错误在于刻板、不当地将早期希腊哲学开初阶段的两个传统。简单地延伸、套用于全部后来的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 世纪至前5世纪初叶,早期希腊哲学确实有两条路线、两个传统∶是伊奥尼亚哲学。包括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二是南意大利哲学。包括毕泰戈拉学派和爱利亚学派。而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后叶,早期希腊哲学进入深化发展阶段,从恩培多克勤、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到希腊本十有所改造地复兴伊奥尼亚哲学的思潮(阿凯劳斯、第欧根尼和希波克拉底的学说)。直 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哲学,都已是对前阶段两种哲学传统的综合。而不是早先某一传统的延伸。随着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进展,这后一阶段的哲学在本原论、宇宙论、认识论与逻辑思维以及社会与道德思想方面,都比前一阶段大为推进了。
三 早期希腊哲学的主题
早期希腊哲学的中心主题是"本原",即世界与宇宙的始基、根源或本性问题。不同传统与学派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立论,展开表现为不同元素生成说或以数、存在为世界本性的原理论,从而又导致不同的宇宙论、认识论与思维方法,导致不同的科学思想,乃至对社会与宗教生活的不同哲学概括。总体来看,早先的伊奥尼亚哲学传统注重对生灭变动的自然的观察经验作哲学概括,南意大利哲学传统则注重对世界全体的数理结构与本质作形而上的思辨。公元前5世纪中后叶的自然哲学家们则力图将这两种本原论综合起来,将观察经验与理性思辨、自然的现象与本质统一起来,从而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与哲学理解也大有深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早期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具体表现在它所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上。
1.早期希腊哲学的中心主题—世界的本原问题。
伊奥尼亚哲学认为,生灭变易的万干世界都根源于某种具体的自然物质,如米利都学派说的水、"阿派朗"、气,赫拉克利特说的火,他们非常素朴地用一种自然物质的物态变化(干湿、冷热、稀散与浓聚等对立的作用)来径直解释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易,来说明多样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赫拉克利特作为古代素朴辩证法思想家的杰出代表,则深刻指出支配这种世界运动变化的是"对立的斗争与统一"的逻各斯。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家已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的无限多样性统一于某种具体物质,整个世界呈现为永恒运动变化、不断生灭的画面。但他们只用某种元素的物态变化说明宇宙万物的复杂生成,并且有不分辨物质和精神的物活论思想,因而他们的认识有较大的直观性、表面性。南意大利哲学家们并不否认现象世界是流动变易的,但他们要透察支配、决定这种自然现象的事物的内在本性或本质,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确定的结构或原则。毕泰戈拉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最早从数量和空间的几何结构形式来说明自然的本性。爱利亚学派的代表巴门尼德认为,靠感官经验的“意见之路”只能认识生灭变动、不真实的“非存在”即现象,靠理智的“真理之路”才能认识自然的本质即"存在",思维所把握的世界全体的本质是永恒连续、没有动变、不生不灭的"一"。虽然此学派因抹煞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失之偏颇,但在哲学史上最早强调应以理智思维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提出了"存在"这个高度抽象而极为重要的基本哲学范畴,尽管这个“存在”还是静止、空洞的抽象规定,在西方哲学史上却有深远的意义。
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的自然哲学家在科学思想进展、深化的基础上,综合伊奥尼亚哲学与南意大利哲学,将物质元素的本原论和数理结构与存在原理说结合起来,深入到微观粒子的物质结构层次探究自然的本原,主张间断、可动的物质基本粒子是生成万物的永恒存在,以克服前两种哲学中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的对立,将本原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过去有些学者将这个新阶段的自然哲学说成是伊奥尼亚哲学与南意大利哲学的折中、调和,这是不确切的。这一新阶段的哲学是在科学思想颇有进展、确有深化的基础上,来综合先前两个哲学传统、形成自身更具科学性的崭新的哲学。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即水、火、气、土四种微粒子元素,由于“爱”与“争”(一译“恨”)的动力而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结合和分离,从而造成自然万物的生成与变易。阿那克萨戈拉则提出种子论,主张极细微、不可见、可无限分割又相互渗透的无限多质的种子,是构成全部自然的永恒"存在",万物的成分互相包含,只由占优势的成分决定一物之特性。他又在哲学史上首次提出"努斯"即心灵这个理性的精神实体本原,它精纯同质、能动自律,推动种子与万物在分离中形成合理的秩序,并使分有它的入的灵魂有认知自然的本性。他提出"种子"与"努斯"的二元论,开始明确区分物质和精神概念。德谟克利特建立的原子论更主张原子和虚空作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自然的本原,原子作为细微同质、坚实能动、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因形状、大小无限多样,在虚空中的组合又有次序和位置(物质结构)的差异,所以它们在无限的宇宙中的组合与分解,造成一切自然物的运动和生灭。这种高度抽象而深刻精致的物质结构假说,对西方近代道尔顿的原子论与机械唯物论深有影响。这个新阶段的自然哲学家们,凭借已大为增强的科学的抽象力,将早先伊奥尼亚哲学中的某种无定形(无确定结构、形式)的具体物质的本原,深化为微观物质结构层次上的粒子性本原,并以此来解释运动、变化着的全部自然;同时,他们也有所修正、改造地吸收了南意大利哲学的数理结构与"存在"原理,认为"存在"就是"四根"(四元素)、"种子"、"原子"的有限或无限的全体,而这种"存在"的全体在数量与本质的规定上,也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守恒不变的。
2.早期希腊哲学的第二个重大主题——宇宙论问题,即宇宙的生成、演化与结构问题。
早先的伊奥尼亚哲学家们比较简单地用某种具体物质本原的物态变化(稀散与浓聚、上升与下降等)来说明宇宙与天体的生成,他们对天体还只有极其素朴的直观与幼稚的猜测,如米利都学派认为大地似扁平之盘浮在水上。赫拉克利特说天体是天空中集聚着明火的凹陷小窝,太阳不比人的脚大。随着科学思想的进展,早期希腊哲学从零散的天象观测或猜想,发展成为有自然哲学或数理根据的关于宇宙起源和天体运行结构的假说。哲人们探究浩瀚的宇宙,形成两种不同的宇宙论假说,分别影响着近现代西方的宇宙学说。
第一种是有限宇宙与天体结构说。有数理天文学思想萌芽的特色。毕泰戈拉学派最早认识到大地是圆球,并不处在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是球体,中央是"中心火",由近及远依次有"对地"、地球、月球、太阳、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土星、恒星天群等十种天球,它们各自在十个同心圆轨道运行,构成和谐的动态宇宙整体,被称为"科斯摩斯"(cosmos)。它的最外层由无限的"嘘气"(普纽玛)包围并被吸入宇宙。这种有限宇宙论与天体结构模型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字宙论和他们学园中的一些学者所发展的同心、圆天球层模型假说,后者则为希腊化时代托勒密的天体系统提供了雏形。
第二种是漩涡运动起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最初是无限的种子绝对混合在一起的"混沌",其中气和以太(火)占优势,因"努斯"启动造成巨大的分离力,按照自然法则形成无数事物,并造就宇宙秩序。这已有天体力学思想的萌芽。德谟克利特认为,无数原子在无限虚空中运动。造成巨 大的漩涡运动。它们按照同类相聚、运动方向轻重有别的必然法则,生成无数个世界,一切"世界"都会经历产生、鼎盛和衰亡的过程,所衰变的自由原子又会重新组合。生成新的世界,就像神话中的"火凤凰"不断自焚而后新生,这就是宇宙生灭不息的演化总画面。近代西欧的科学思想家笛卡尔、拉普拉斯、康德分别论述了太阳系起源于以太或白热气体或微粒星云的漩涡运动,德谟克利特 2000 多年前就提出类似的假说,实属难能可贵。
3. 灵魂、人的认识与思维问题在早期希腊哲学中虽尚未充分展开,但也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的灵魂不仅指认识的主体,也指一种生命力。最初的米利都学派认为宇宙中充满了灵魂即生命力,有物活论倾向。之后的哲学学派大都将感觉与思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分开来,并根据各自的本原论,对灵魂与人的认识进程、感知与理性思维的关系有不同的论述。公元前 5 世纪中后叶的自然哲学家们已注重从生理机制角度研究认识的起源与认知形式,区别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倡导主客体粒子相互作用的反映论,如四元素粒子同类相知的流射说、种子异类相知说、原子影像论等。毕泰戈拉学派和德谟克利特已在局部范围内涉及普遍定义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说,他们对理性思维形式的研究都还比较薄弱。不过。毕泰戈拉学派和德谟克利特的杰出数学成就,表明他们已在纯熟地运用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已表现为一种逻辑性很强的理性思辨形式,芝诺为否定事物的"多"与运动,提出四个著名的悖论,所谓事物既无限大又无限小、健将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箭不动和运动场悖论,其结论并不正确,像是诡辩,而其内容实为一种合乎逻辑形式的主观辩证法思想,以逻辑形式上的自相矛盾深刻揭露了客观事物中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等种种矛盾,这些悖论后来吸引了许多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的研究。上述早期希腊哲学家对灵魂、认识的初步探究和逻辑思想的积累,对希腊古典哲学细致研究灵魂与认识论问题、创建逻辑学也是重要的准备。
4.自然科学思想的萌发和进展与本原论紧密相关,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也表现为不断深化的过程。
早期希腊科学思想的发展表现为从对自然零散的直观或幼稚猜测,到探究自然的结构、成因和发展规律,从早先简单的观察经验到公元前5世纪中后叶已有简单实验与动物解剖的科学手段,到百科全书式的德谟克利特那里甚至已出现知识系统化的端倪。早期希腊哲人们开阔的探究,在算术几何、天文气象、地理水文、物质结构、动物起源、生理与医学等领域都取得开创性的重要成就。
在数学方面,泰勒斯已提出关于圆周的五条定理;毕泰戈拉学派最早证明勾股定理,开展了对根号2的无理数的研究,并且发现了素数、递进数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一些定理,这一学派的阿尔基塔则将已发现的几何定理运用于机械与仪器制作。公元前5世纪的德谟克利特、希波克拉底、菲罗劳斯和一些智者,都不断解答难题,丰富与发展了数学、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
在天文气象方面,除了不同的天体起源与运行结构说之外,从泰勒斯到德谟克利特等不少自然哲学家根据自己的本原论,对许多天文现象与气象的成因作出比较科学的解释,甚至能准确预测天象,这对还被宗教、迷信笼罩着的早期希腊人来说是很有科学启蒙意义的。
在物理方面,四元素论、种子论、原子论既是哲学上的本原论,也是物理学上最早的微观物质粒子结构学说。恩培多克勒已指出光线是发自星体光源的粒子流射体,它以高速运行,须经过传播时间到达大地。19世纪的哲学家、物理学家马赫高度评价了这个为近代物理学所证实的天才猜测。
在动物学思想方面,早期希腊哲人一般都认为动物从潮湿的东西中自发生成。阿那克西曼德猜测人从鱼变来,劝大家别吃人类共同的祖先。恩培多克勒说最初有许多由不同肢体、器官结合而成的合适动物和怪异动物(如牛头人身、半雌半雄),后者不适合生存就灭亡了,适合生存的动物保存下来,成为自行繁殖生命的动物界。两位哲人已有生物自发变异或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粗朴进化思想。
医学是人的科学,在古希腊较早得到发展,被尊为崇高的技艺。公元前5世纪中后叶产生了两大有不同理论建树的医学学派。恩培多克勒创立的南意大利医学学派,以元素论哲学概括解剖与医疗经验,形成独特的有整体论特色的医学理论,这一医学学派一直至罗马时代还很有影响。希波克拉底创建的科斯医学学派更有深远的影响,他因此被尊为"西方临床医学之父"。他在复兴伊奥尼亚哲学的思潮的熏陶下,批判地总结古代医学思想,主张吸取、光大其中有效的实际经验,反对只恪守冷热、干湿等对立原则的“空洞的假设”,强调医学应在解剖与临床医疗的基础上使经验与理性结合,形成“真实的假设”,达到正确的“理论化”。他做过大量动物与人体解剖,吸取各地医学经验,在生理、医学理论与临床医疗方面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留传下来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共计有70篇,以希波克拉底的著述为主,为这一学派的著作合集,是珍贵的西方医学遗产。希波克拉底的学说直到18世纪仍是西方医学的基本理论。
5.宗教神学在早期希腊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复杂问题。
在早期希腊城邦社会政治生活的剧烈变动中,希腊人有普遍的惶惑与不安全之感。当时新产生的奥菲斯教传扬在酒神崇拜中人与神的直接感应与交通,主张灵魂应摆脱肉体镣铐的束缚,通过赎罪与净化在灵魂的轮回中恢复神性、获得新生。这种新的宗教神学迎合了早期希腊人的社会心理需要,在希腊本土与南意大利尤其盛行,并且渗入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毕泰戈拉学派和恩培多克勒的学说,其深远影响一直延续至希腊古典哲学甚至晚期希腊与罗马哲学。策勒认为,至公元前6 世纪。希腊人再也不满足于传统的宗教。奥菲斯教"这种新宗教有助于动摇旧事物的权威","它已予思想一种新的推动力"。"在希腊人中间引起活跃的哲学思考"。他批评西方有的学者从奥菲斯教的神秘主义去追寻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根源,而认为早期希腊哲学已展现了两条道路,即伊奥尼亚学派的"理性的思维和探究的道路"和奥菲斯教的"宗教神秘主义的道路",而这两条路线是"交叉又交叉的"。4 策勒对奥菲斯教的神学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对它在历史与哲学中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实际上,在学理上对希腊哲学有深入影响的不是希腊传统宗教,而是奥菲斯教。它在早期希腊哲学中已扎根,之后通过柏拉图哲学与新柏拉图主义而和基督教神学有所衔接。另一方面,对希腊传统宗教,伊奥尼亚学派的哲学家们虽然并不否定、抨击,但在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素朴唯物主义的科学探索,将它废弃在一边了;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将早期希腊科学与哲学思想推至顶峰时,就将神归结为只是一种虚幻的"影像",得出了彻底的无神论结论。南意大利的哲学家们对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腊传统多神教也展开了批判,爱利亚学派的先驱塞诺芬尼抨击传统神话中的诸神只是"先辈们的虚构",只有一个神,他是"心灵与思想的总体"。5 恩培多克勒则既保留奥菲斯教的诸神,又主张在他们之上有一个更高级的、非人格的理性神,"他只是一个神圣的不能言状的心灵,以敏捷的思想闪耀在整个世界中"6。在学理上主张理性一神而对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多神教则容忍甚至维护,这是之后希腊与罗马一些哲学家的基本态度,包括最后的新柏拉图主义者;而希腊与罗马哲学最终能和基督教神学融合,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腊哲学一直孕育着理性一一神论。它和反对偶像崇拜、主张一神的基督教是合拍的。
6.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早期希腊哲学家也力图从自身哲学原则的高度,去反思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乃至审美的现象,显露出了希腊人文精神的曙光。这是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
早期希腊哲学确实是偏重对自然界事物的探究,因为哲学产生时首先直面探究的是自然的奥秘,这也是当时科学启蒙的需要。而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当时人文知识又相对薄弱,对人与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的反思必然要滞后一些。早期希腊所接受、涉及的人文知识只是赫西奥德的淳朴的小农道德与历史退化的循环论。梭伦等政治家的立法,"七贤"的一些道德格言如刻在德尔斐神庙的"认识你自己"、"毋过分",《伊索寓言》与一些诗人抒发的道德思想片断,对社会历史与人还缺乏整体的探索。历史学还处于初创的萌发中,但也初步表现出要摆脱神话传说从而认识人自身的历史事件的启蒙意识。当时已出现了一批根据见闻或文献以散文形式记载事实的"纪事家",留名可查的有30 多位。米利都的纪事家赫卡泰厄斯最著名,他所写的《谱系志》、《大地巡游记》记载了米利都城邦史和作者游历埃及、小亚细亚各地的见闻,已抛弃荷马史诗中神与英雄主宰历史事件的神话与传说,力图如实记载小亚细亚与埃及发生的人自身的史实。至公元前5世纪中后叶。才出现已受雅典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熏随的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他经历了希波战争,希腊民族的爱国热忱和他对近东文明的兴趣,促使他写成以这场伟大战争为主题的不析之作《历史》,这是希腊第一部规模宏大、史实与研究相结合的通史著作。前四卷记述波斯帝国、小亚细亚诸国以及埃及的历史、文化与政治斗争。后五卷详致叙述战争起因、过程和希腊人决战的胜利。这部杰作表现了客观、公正地述评人的历史活动的理性精神,,虽然书中也有轻信传说之处,但从总体上说是认识人自身历史事件的信史。但是,这部巨著还是就事论事地述评历史事件,还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反思人的本性和社会历史演变的根本原因。面对支配历史的力量,它表现了一种对人的脆弱性与暂时性的意识,认为历史是被某种超平人理解力的奥秘的力量—或是诸神的嫉妒,或是天数。或是命运——所控制的。希罗多德还没有达到像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趋衰时期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那样对历史有较深刻的理解的程度。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理解的历史并不是由某种绝对的神秘力量-—命运或嫉妒的神性——所统治的,他认为历史事件是人自身的欲望、情感、利益与善恶本性所造成的一些变易与冲突的力量的结果,人自身就是他的灾难的动因。和希罗多德处于同时代的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在他描写诸神与英难的悲剧中也回荡着一个主旋律∶命运与逆境不可违背,勇于与严酷的命运抗争的人却要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负责。当时这种历史与人文知识的局限性,使得早期希腊哲学家还不可能对人、社会历史、政治与伦理道德作深入和系统的探究。
但是,毕泰戈拉学派的成员以及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等都是希腊城邦政治舞台上的显要人物,一些早期希腊哲学家也在反思人与社会生活,并且已有超乎早期历史学家与悲剧家之处。他们根据自已的哲学原则。对人、社会与文化作出了一些哲理性的论断。毕泰戈拉学派的十对"对立的本原"就包括了判断人与社会行为的"善与恶"。古代学者认为赫拉克利特的主要著作不是讨论自然,而是讨论政府的。7 耶格尔则强调他"是第一个研究人的哲学家",人学是他的哲学的核心。8 可惜有关著作未完整保留下来,仅留存了一些他从变易及对立的斗争与和谐的原则论述战争、法律与审美问题的残篇。恩培多克勒则认为"爱和争是善和恶两个对立的原则"9,争是人类凡世生活中造成种种纷乱、战争、灾难和死亡的恶的根源,他期待爱的力量将人类导向黄金时代与理想的神圣乐园。和智者的人文启蒙相平行的德谟克利特,更写了不少论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与文化艺术的著作,现还留存 200 多条关于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的残篇。他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10,已有素朴的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思想,明确拥护希腊民主制,并主张一种限制贫富两极分化、缓和社会矛盾、求得精神宁静和谐的伦理道德观。总之,早期希腊哲学也已关注探索人与社会、文化问题,萌发了一种稚嫩而简明的人文精神,希腊古典哲学中业已成熟、深化的人文精神对它有历史的承续性。
希腊哲学的史料是丰富而又不平衡的。早期希腊哲学家大都有著述,但由于历史的沧桑变迁,它们几乎都没有留传下来,只在后来的哲学家的著述和编纂家的著作中有片断的记载与相关的论述,而且这些残篇往往又是辗转留存下来的。柏拉图、亚里十多德等原著中保存了不少早期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古代编纂家汇编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资料,也有许多早期希腊哲学史料,如最重要的哲学家传记作者是公元 1—2世纪的罗马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他写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是了解古希腊哲学家的生平事迹与思想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历来受到重视并广为采用。近现代西方学者对早期希腊哲学进行了比较科学的整理。最重要的是德国学者第尔斯(1848—1922)于 1903 年出版的《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他去世后。由克兰茨于1934-1937 年出版了修订第五版。此书已由弗里曼(K.Freeman)译为英文,书名为《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的辅助读物》。西方学者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一些类似的并带有研究性的资料著作。比较突出而常被引用的是基尔克与拉文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弗里曼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第尔斯的〈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导读》.卡佩莱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学派》,都兼有残篇和较值得参考的解释或论评。
近现代西方学者研究希腊哲学史的著作也很多。德国著名的哲学史家策勒(1814—1908)从19世纪 40年代起,陆续出版与修订了3卷本5巨册的《希腊哲学史》。原维也纳大学教授冈珀茨(T.Gomperz)写的3卷本《希腊思想家∶古代哲学史》(1896—1909,此书的英译本为 4卷),法国著名希腊哲学史家罗斑(L.Robin)所著的《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也都较有影响。20世纪下半叶最受学术界重视的有关著作,是剑桥大学教授格思里撰写的 6卷本《希腊哲学史》。新近出版的希腊哲学史著作则有∶特耶拉(V。Teiera)的《重写希腊哲学史》和特伦德尔(Robert C.Trundle)的《古希腊哲学》(Ancient GreekPhilosophy)。这些希腊哲学断代史著作都有关于早期希腊哲学的专门论述。
此外,值得参阅的专门研究早期希腊哲学的研究成果有;英国伯奈特的名著《早期希腊哲学》(1892),尼采的《希腊人悲剧时代的哲学》,耶格尔的《潘迪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第 1卷(古代希腊∶雅典精神)和《早期希腊哲学家的神学》,艾伦(R.E.Allen)与福莱(D.j.Furley)的 2卷本《苏格拉底以前哲学研究》,巴恩斯的 2 卷本《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克莱芙(F.M.Cleve)的 2卷本《智者以前希腊哲学的巨人》。福勒(B.A.G. Fuller)的《希腊哲学史;泰勒斯到德谟克利特》,萨姆伯斯基(S.Sambursky)的《希腊人的物理世界》。可参阅的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著作有叶秀山的《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和汪子嵩等的《希腊哲学史》第1卷(此书"绪论"第 6 节对古希腊哲学的史料和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有详细论述)。
- 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b10——15,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00b12,载于《亚里士多德全集》。 ↩︎
- 策勒尔(即策勒)∶《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第7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
- 见策勒尔(即策勒)《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第 18—19 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9卷,第 19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以下所引此书均可参见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下),马永翔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31B134,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
- 见第欧根尼·拉尔修《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希克斯英译,第9卷,第 15节,"洛布古典丛书",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 ↩︎
- 见耶格尔《潘迪亚;希腊文化的理想》第 1卷,第 181 页,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0。 ↩︎
- 希波吕托;《驳众异端》第 7 卷,第 31 章。第3 节。转引自格思里《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 260 页,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69(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
- 第尔斯、克兰茨编;《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DK68B34,希德对照本,柏林,魏德曼出版社,19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