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而衰的希腊文明——希腊化文明和罗马文明

公元前 4世纪,希腊城邦奴隶制危机愈益严重。在土地兼并与战乱频仍中,作为城邦经济基础的小农与手工业经济严重破产,奴隶数量剧增,其中雅典奴隶即达 30万人,拥有上干名奴隶的大作坊、大田庄纷纷出现。贫民与大奴隶主的矛盾日趋尖锐,许多城邦爆发贫民起义。危机又表现在城邦之间的混战愈演愈烈,自科林斯战争以后,雅典、斯巴达与底比斯各自结盟,不断相互讨伐,波斯帝国插手其间,从中渔利,侵占小亚细亚诸邦和塞浦路斯岛。底比斯在杰出军事家伊巴密浓达的领导下曾中兴十年,最终这些同盟都在争霸中瓦解,各城邦都在精力枯竭中衰落下去。小国寡民、分散自治的城邦奴隶制已走到历史的尽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必然促使其走向帝国型统一集权的大规模奴隶制,而希腊本土城邦已无力完成这一历史转变,只待外部征服力量将它们带入一个新时代。

一 马其顿的崛起与希腊化文明

(一)马其顿的兴盛与分裂

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Macedonia),原是文明起步较晚的多立斯人分支"蛮族",此时由国王腓力二世执政,崛起称雄。

腓力年轻时曾在底比斯作人质,学习了伊巴密浓达的军政才略与希腊文化。他执政后集中全国军政财权。实行适 应国际金融流通的货币改革。在军事上创制了很有威力的著名的"马其顿方阵",并且采用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对外扩张策略,在掠取希腊北部城邦后,挥师南下,公元前338年在喀罗尼亚大战中彻底击败雅典的盟军。次年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确立马其顿对全希腊的统治地位。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因王族内部仇隙遇刺身亡,年仅 20.岁的腓力之子亚历山大被拥立为王。他果断镇压贵族谋叛,巩固对全希腊的统治。他是个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军事家 、政治家,自幼受希腊文化熏陶,以亚里士多德为师,16 岁起在随父征战、治政和外交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胸怀征服天下的勃勃雄心。他于公元前 334年率马其顿-希腊联军,进行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十年远征,夺小亚细亚,入埃及,灭波斯,进中亚,直打到印度西北部,远超出地中海文明的范围,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突患疟疾病逝。而后,他的将领们为瓜分帝国争战 20 年,最终形成塞琉古(Seleucus,占西亚、中亚)、托勒密(Ptolemy,占埃及、小亚细亚)、马其顿(即安提柯王朝,占希腊本土)三大王国长期鼎足而立的局面,造就了近 300年的希腊化文明。

(二)希腊化文明

"希腊化"一词的原义指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大批希腊人流向东方取得统治地位,并且将希腊文化播撒到广大的东方世界。其实,文明的交融总是双向的,东方文明也征服了亚历山大大帝及其后继者们,渗透入希腊统治者建立的新社会体制中,深刻影响了希腊文化的演变。

希腊化文明不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衰落阶段或延伸扩展,而是一种独特、新型的阶段性文明,有它自·具特色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基本文化精神。它基本上抛弃了已传承 400多年的城邦体制,建立了适应大规模集权奴隶制的新社会体制,并且在继承、更新、兼容希腊古典文化与东方文化中,创造了一种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希腊化文明时代的文化既开阔丰富又斑驳错杂,在内容与精神气质上不同于希腊古典文化。

在希腊化时代,马其顿结合东方的君主集权政治形式,是为了发展帝国型、兼融希腊与东方特色的大规模奴隶制经济。当时在王朝与行省掌权的希腊将领、官吏,因封赏田产变成大奴隶主。三大王国发展了大型的农业与工商业,其规模远超过原埃及法老王朝、波斯帝国及希腊城邦的经济。它们在文化上一般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支持希腊文化和东方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存与融合,削弱原有的僧侣文化专制。这种适应大型奴隶制的集权政治体制,为以后的罗马帝国的政制提供了蓝本。此外,希腊化文明中的社会政治结构也不是绝对齐一的,还保留了希腊因素的多样性。在三大王国纷争的间隙或中间地带,还存在一些独立的小王国,如小亚细亚西北的帕加马(Pergamun)王国、爱琴海东域的罗得(Rode)岛、西西里的叙拉古等,它们在文化上也卓有贡献。希腊化时代的政治并不导致文化专制主义,却能为科学文化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保留较大的空间。

希腊化文明的经济特征,是在国家集权控制下发展大型奴隶制经济,商品经济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繁荣。其经济重心在东方的塞琉古和托勒密两大王国,马其顿虽然也涌入大批从东方掠夺来的财富,国势却弱,这样就形成富裕的东方对着贫乏的西方的格局。托勒密和塞琉古两大王国的经济体制虽然有差异,但是都由国家占有全国土地作为"王田",官吏、大奴隶主分有"赐田",由农奴或佃农耕种。国家占有和垄断作坊、采矿、运输、商店等主要工商业,部分商业留给私人经营。由于历年征战和佃农、小手工业者破产,奴隶数量增多,国内、国际奴隶市场兴旺,为发展大型农庄与工商业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托勒密的埃及已能建造可容1000人的大船,可见劳动规模之宏大。亚历山大的远征消除了波斯帝国这一东西方贸易的障碍,沟通了希腊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形成贯通欧、亚、非三洲的国际贸易网络。东方的塞琉古和托勒密两大王国都改变了以往宫廷贮藏巨额金银的陋习,将大量新铸金银货币投入流通,东西方的商贸交往十分繁盛,使希腊化时代的奴隶制经济侧重商品生产,并使之得以持续繁荣。希腊化时代后期,当中国汉朝的张赛通西域之时,东西方的国际贸易通道更扩展成为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都有关于条支(塞琉古)、大夏(巴克特里亚)和安息(帕提亚)的记载。1 经济繁荣也表现在兴建了众多大都会式的城市,如叙利亚的安条克(Antiochia)、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塞琉西亚(Seleucia)、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eria)等城市,人口均达数十万乃至近百万,它们成为经济与文化的中心。

(三)晚期希腊哲学

在上述社会历史背景中,晚期希腊哲学体现了希腊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有其特异的内容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希腊化文明的基本文化精神有三个特征,也表现在希腊化时代的哲学中。

第一,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空前规模地交流融会。一方面,希腊文化在东方世界广为传播,深入西亚、中亚,直达印度与帕米尔高原,在亚洲腹地也传诵着希腊悲剧和希腊哲学家的著作。20世纪60——70年代在阿富汗东北边境、临近帕米尔高原处,发掘出公元前4世纪末的希腊式城市,城内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体育馆布局井然有致,并且有希腊文手稿残篇,写着欧里庇德斯悲剧和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文句。这种希腊文化在近东、中东的播撒,不仅影响了当时东方各地的原有传统文化,也为后世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吸纳希腊文化提供了历史准备。另一方面,在希腊文化和东方原有各种文化传统并存、交融的多元格局中,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不可低估,犹太教的希伯来文化就在这个时期开始传向西方,并且和希腊哲学相结合,为后来在罗马帝国时期产生基督教神学作了早期铺垫。雅典虽然仍保持重要的文化地位,但是文化中心已经转移到东西方文化交会的亚历山大里亚。托勒密王朝在此地建立了历史上第一所国立高等科研机构。就是"缪斯神宫"(或译"博物馆")。它广为搜集东西方文化典籍、稿本。藏书达70万册,并集中众多东西方著名学者在这单开展研究。它持续存在达600 年,取得巨大的哲学、神学与科学文化研究成果,对后世西欧和东方的文化都有深远影响。

第二.知识的系统化与创新。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们系统地整理、编纂、校勘了大量希腊典籍。使希腊古典哲学与文化得以保存在希腊化文明中,并进入罗马文明,留传后世。在希腊古典文明已有知识积累和理性方法的基础上。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们广为研究从哲学、语言、文学到天文、数学、物理、医学等各门类的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将它们发展成为上比较严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就是一个范例。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希腊化时代的科学家们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各领域,更有很多伟大的发现与创造,其成就超过希腊古典文明时代的科学。这些表明希腊古典哲学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在一定范围内仍得到继承,并且有所光大、发展。

第三,哲学与文化的嬗变。总体看,晚期希腊哲学有三个特点;(1)希腊城邦社会瓦解了。面对帝国集权型奴隶制社会,晚期希腊哲学以自然理性、宇宙理性对世界作出新的哲学解释,注重于研究比城邦开阔的新社会形态的"自然秩序"、"世界秩序"。(2)希腊化时代自然科学有辉煌的创造。但已从哲学中游离出去。哲学仍然为科学提供理性(包括逻辑)准则。不同学派仍研究形面上学、自然哲学和知识论;但为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哲学更关注研究人生问题,以伦理为核心主旨与归宿,以不同形式论证个体伦理和世界主义的政治伦理。(3)哲学中的宗教成分渐趋浓重。怀疑主义动摇了希腊哲学的理性基础,希腊本土的神秘宗教和东方宗教思想交会,渗入希腊哲学,使其开始呈现出同宗教合流的势头。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希腊哲学和东方犹太教思想已有会合。希伯来宗教文化开始被引进西方,并且开始对它作出希腊哲学的解释,这对罗马时代基督教的兴起及其与希腊哲学的融合,是重要的思想准备。晚期希腊哲学的特殊内容与历史作用不可低估,它绵伸入罗马时代,也是罗马哲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斯多亚主义长久存在达五六百年,是最有影响的主导性哲学,在罗马时代也是官方哲学。

二 罗马文明

由于帝国型奴隶制走向严重的两极分化,三大王国的外战内乱消耗国力,王朝统治集团日趋昏庸腐败,公元前 2世纪希腊化文明就趋向衰落。公元前168 年和前146 年罗马先后灭亡马其顿、征服希腊本土。公元前 64年,罗马大将庞培灭亡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克娄巴特拉先后投靠罗马统帅凯撒和安东尼,最后在公元前 30年,女王依靠的安东尼败亡于罗马帝国的屋大维之手,女王也自杀身亡。希腊化文明终结了,而希腊哲学与文化融入罗马文明,征服了罗马人。

罗马文明从起源、鼎盛到衰落,历经1 000 多年。它在古代西方是时间跨度最长、疆域规模最大的一种世界帝国型奴隶制文明,也是西欧最后一种奴隶制高度发展形式造就的社会文明形态。它承接希腊化文明,保存、传播了希腊文化。同时又有更大的综合性与包容性.,有自身的创造性特色。这一文明的发源地是意大利,是以罗马为中心展开的。

(一)罗马文明的建立

罗马在公元前7世纪只是拉丁氏族部落聚居地。它从一个豪尔小邦,先后经历王政时代(前8 至前 7世纪一前510 年)、共和时代(前510前 29)和帝制时代(前 29-公元476),逐步强盛,壮大到统一意大利。称霸地中海。继而又吞并希腊化世界、征服西欧诸地,建立起一个西至不列颠和西班牙、南至北非、东至两河流域的,古代世界最为庞大的帝国,发展出一种涵盖疆域最为广阔、自有特色的罗马文明,这在世界史中实在是一个奇迹。虽然罗马文明后期也出现了名为元首制的帝制与君主统治政体,但从文明形态看,它作为西欧古典文明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性文明,承续了希腊古典文明与希腊化文明,仍有别于东方的专制社会。

罗马文明的经济特征,是它建立在比希腊化时代更大规模的帝国集权型奴隶制基础之上。军事征服为罗马帝国提供了充裕的奴隶来源,加上生产技术条件的发展以及贵族集权统治的传统,使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成为可能。奴隶广泛使用干农业、采矿。手工业作坊和公共工程也大批使用奴隶,还有家庭奴隶(包括有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奴隶用做教师、乐工、医师等)。在罗马帝国的经济结构中。大十地所有制的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庄园往往占据数千、上万犹格(1犹格约为1/4公顷)土地,为市场提供农产品。所以商品生产相当发达。它显然不同干分散自立的希腊城邦奴隶制经济,在劳动组织规模和容纳生产力方面也远超过希腊化世界的大型奴隶制经济,因此它在共和时代后期和帝制时代前期,促成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达到古代地中海文明3 000 年来的最高水平。整个地中海已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条条道路通罗马,畅通的交通组成无比庞大、繁盛的商业贸易网络。同时,对外贸易也很发达,除了和欧洲中北部、非洲内陆的贸易外,已发展了通达安息、中亚、印度和中国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2这是中国和罗马官方交往的历史记录。托勒密在《地理志》中也对罗马商人在中国经商开业有所记述。

罗马文明的政治特征。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贵族奴隶主集权统治,它适合大规模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要求,能维系庞大帝国的统一,保障规模经营的各种产业和各地区经济的网络式交往。它显然不同于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政治形式,和希腊化时代诸王国的君主统治相比,罗马帝国的政治也有它的高明、灵活之处∶

一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并在屡次改制中照顾到骑士阶层、中小奴隶主和自由民的利益。使帝国政权有较广阔的社会基础。

二是设立行省制,既派驻总督保证中央集权,又不同程度地给予各行省以自治权,使它们能自主发展。由于各城市、行省的斗争,罗马公民权这种政治特权渐而扩大到全意大利,以至全罗马帝国,这也有利于缓和罗马与各城市、各民族地区的矛盾,保障了帝国的统一和众多民族的融合。

三是有严密的法制建设。罗马帝国制定法律之完备,在古代文明世界中无与伦比,除大量民法、刑法之外,还有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万民法"。正是凭借这种比较切合实际的法制建设和法律统治,罗马帝国得以稳固社会秩序,调整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协调各民族的关系,维系持久的统治。

然而,贵族奴隶主统治终究会导致腐败,一旦帝制时代晚期的罗马皇帝袭用了东方专制君主的统治形式,就彻底腐败下去了。同时,军事独裁又演变为皇权旁落于军队,酿成政局混乱,军不成军,无力抵御蛮族入侵,终究走向灭亡。

(二)罗马文化与哲学

在哲学与人文文化方面,罗马文明没有取得像希腊古典文明那样辉煌的成果,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没有像希腊化文明那样丰富的建树,然而,罗马文明在哲学与文化上也焕发才智,表现出创造精神,留下对后世深有影响的精神文化遗产。总体来看,罗马文明的基本文化精神有五大特征,在罗马哲学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第一,罗马文化既继承希腊文化传统,又在发展中自具特色。罗马立国之初,伊达拉里亚文化就深受希腊文化熏陶,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文化对意大利的中、北部都有直接影响。罗马人的拉丁字母是从希腊字母移植过来的,罗马的宗教神话也和希腊的宗教神话对应相似。公元前2世纪罗马武力征服了希腊,它自身却被希腊文化征服。大量希腊艺术珍品以及文学、哲学、史学、科技和其他学科的著作传入罗马,许多希腊文化人士被当做奴隶和人质带到罗马,有些人后来成为罗马文化界的名流。在共和时代向帝制时代转变之际,罗马元老西塞罗更将传播、吸收希腊哲学与人文文化引向较大的广度和深度。然而,精神文化毕竟要反映自身的时代精神。罗马在经济、政治上都不同于希腊古典城邦和希腊化世界,罗马文化也绝非简单抄袭或照搬希腊文化,它在哲学、科技、文学、艺术、史学和宗教等领域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创新,归结到一点,它们表现了罗马帝国众多民族的智慧和所处时代的社会特质。

第二,罗马文化较之希腊古典文化和希腊化文化,更具有民族的多样性。罗马拥有更为广袤的疆域和更为众多的民族,在文化政策上比较宽容,允许保留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所以罗马文化有较大的包容性。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依然是文化重镇,柏拉图学园一直存在到公元6世纪才被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关闭。直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仍允许各民族的宗教(包括各多神教和犹太一神教)并存,罗马现存的万神庙气势恢弘,是这种文化宽容和多样性的象征。就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等而言,也都表现了不同地区诸民族多样化的流派和风格。

第三,适应帝国集权型奴隶制经济和政治统治的需要,罗马文化注重法律文化的建构和哲学的伦理化。罗马十分注重法学理论和法律的制定,从公元前450年制定"十二表法"到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皇帝编成《国法大全》,罗马法历经千年积累,内容丰富、义理精深,形成古代奴隶制社会最为发达、完备的法律体系,法律文化的发展达到古代世界的巅峰。罗马法不仅有适应奴隶制政治统治的特殊内容,也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规范各种社会关系的普遍性内容,被恩格斯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3。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的许多内容被近代和当今世界各国所借鉴和沿用。法律需要哲学根据和伦理基础,罗马也需要建树相应的伦理道德秩序。罗马哲学接受、发展了希腊化文明中的哲学,伊壁鸠鲁派哲学和怀疑论哲学都长期并存而且有所演变,而斯多亚主义已完全伦理化,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它为罗马法提供法哲学与伦理根据,以适应建立帝国型法制社会与伦理道德秩序的需要,并且渗透在文学、史学和宗教等各种文化形式之中。

第四,基督教兴起并且经过长期激烈的斗争取得"国教"地位。这是罗马进入帝制时代后和政治斗争紧密交织的重大精神文化变革,它为西欧向封建社会转变作了精神准备。罗马帝国长期盛行诸民族的多神教,罗马民族的传统多神教更被官方崇奉为国教并表现在政治活动中。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脱胎而出的新生宗教。是伦理化的一神教。它得以在罗马帝国逐步传播并最终取胜,是因为它在复杂的阶级矛盾中拥有较宽厚的社会基础,也因为宗教演进的规律就是较粗俗的 、偶像崇拜的多神教必然要被伦理性的一神教所取代。基督教直至公元 4 世纪末才被定为"国教"。当时它的统治地位并未巩固,其哲学根据和神学教义的完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它内部的各教派的斗争又和动荡的政治斗争相交织,所以将基督教定为一尊无助于挽救罗马帝国的灭亡,而只成为西欧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精神文化中介形式。罗马的斯多亚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最初对基督教都采取排斥、批判的态度,以后才逐渐和基督教融合,使后者具有了完备的哲学根据和理论形态,基督教从此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内容。

第五,注重知识系统化和实用理性的科学精神。有些学者认为,罗马文明缺乏希腊古典文明和希腊化文明那样突出、显著的科学理论建树,是因为罗马民族重军事征服和暴力统治而缺乏科学创造力。这种论断有片面性。其实。罗马帝国在发展出远超过希腊城邦时代和希腊化时代的生产力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也是很重视的。它的科学技术成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希腊古典时代以来的科学知识更加系统化。达到集大成的规模。有些学科更形成精深而有创新的理论体系,如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二是重视科学技术知识在各生产领域的实际应用,使之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罗马的农业、手工业、工程技术、城市建筑都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罗马民族的这种综合知识系统与发扬实用理性的科学智慧,在罗马哲学中也有所表现。

  1. 参见《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 ↩︎
  2. 桓帝延熹九年为公元 166年,大秦指罗马,安敦为安敦尼王朝皇帝马可·奥勒留,日南位于今越南中部。 ↩︎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46页,人民出版社,1965。 ↩︎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什么是启蒙

    福柯的《什么是启蒙》(“Qu'est-ce que le lumières”)发表在法文 《文学杂志》(Littérature)1984年5月总第207期上,他要在哲学领域 提出新的问题。显而易见,“新的提问”有针对康德的意思,因为康德 也有一篇著名短文《什么是启蒙》。福柯与康德关于启蒙的研究有一 个共性,即两入都从历史(历史的一般性或哲学史)的角度提出“起…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27
  • 第五节 社会·政治·法·历史

    在给德博斯(Des Bosses)的信中,莱布尼茨抱怨说:“通常有两件 事让哲学家犹豫不决,一件是他们获利的愿望;另一件则是无知,因 为他们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他们不太相信学者,因为他们认为学 者们知道的比他们将要出售的更多。”③但是,哲学家自己也经常是这 样的学者。 为了有所依凭,让我们重新回到莱布尼茨的文本本身。他在1706 年写了一篇书信体的短文《评普…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34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十九章 克尔凯戈尔——生存和反讽-在线阅读

    第十九章 克尔凯戈尔——生存和反讽 生平 索伦·克尔凯戈尔(Soren Kierkegaard,1813— 1855)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萧条期生于哥本哈根。他的父系 家族来自日德兰半岛西部的贫困地区,尽管他的父亲是首都 的一个商人并在经济危机期间经营得很好。克尔凯戈尔生活 优裕,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靠遗产度日。但是,在他的童年, 家庭充满了精神的危机。他的父…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64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七章 三位一体与圣母之秘密-在线阅读

    第七章 三位一体与圣母之秘密 如果说人作为有感觉的、受难的存在者并不满足于没有感觉的、没有受难能力的上帝,那么,同样,人也不满足于仅只具有感觉的存在者、没有理智和意志的存在者。只有那在自身中包含整个的人的存在者,才也能够满足整个的人。人对自己的整体性的意识,就是对三位一体的意识。三位一体将一切迄今为止分开来考察的那些规定或力量组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这样,它就把…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69
  • 文聘元-《现代西方哲学的故事》-第四章 反对科学的哲学-在线阅读

    第四章反对科学的哲学 柏格森哲学满是横冲直撞的生命,几乎 处处与科学相对立。 柏格森的哲学是一种非理性哲学,就这个特征而言,他的哲 学与叔本华、尼采一脉相承。 在柏格森看来,当时盛行的崇拜理智以及以理智为工具的 科学都是有缺陷的,都不能了解生命与自我、运动与世界等等的 真相,而他的哲学就是要改正这些缺陷,建立一门真正科学的形 而上学,让人们真正地认识自我、生…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8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