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三卷 论语词-第一章 通论语词或语言-在线阅读

第一章 通论语词或语言

§1.斐 上帝在使人成为一种社会的生物时,不仅启发了他

的欲望和把他置于与同类共同生活的必然性之下,而且还给了他

说话的功能,这当是这社会的巨大工具和共同纽带。语词就正是

由此产生的,它们是用来代表也用来说明观念的。

德〔我很高兴看到您背弃了霍布斯的观点①,他不承认人是

天生要结成社会的,设想着人们只是由于必要性以及由于同类的邪

恶而被迫结成社会的。但他毫未考虑到那些最好的人,完全免除了

一切邪恶,也彼此结合起来,以求更好地达到他们的目的,就像鸟类

的合群以便更好地结伴远游,又如海狸成百成千只地结合起来筑堤

坝那样,这事只有少数海狸是不能完成的;而这种堤坝对它们是必要

395

① 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在他的《论公民》(De Cive,1642)和《利

维坦》(Leviathan.1651)中,都主张人就其本性说是一种自私和孤独的动物,在“自然状

态”中是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状态,只是为了“自我保存”,害怕在这种状态

中一起遭毁灭,才被迫订立“社会契约”,结成社会、国家。莱布尼茨则和亚里士多德及

格劳修斯(Hugo Grotius,1583—1645)一致,认为人天生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第三卷 论语词

的,为的是以此来造成一些水库或小湖,它们就在其中建窝居住并在

其中捕鱼来养活自己。这就是动物社会的基础,这对它们是很适当

的,完全不是出于什么对同类的惧怕,这在禽兽之中是很少发现的。〕

斐 很对,并且就是为了更好地使这社会得到开化,人自然地

具有这样构造成的一些器官,使他们适于发出音节清晰的声音,这

我们就叫做语词。

德〔说到器官,猴子也有这种器官,样子看起来是和我们的

一样适合于说话的,可是却看不到它们在这方面有什么最小的进

展。① 因此它们一定是缺少某种看不见的东西。也必须考虑到,

我们用口发出声音而并不发有节音也能够说话,也就是说使人懂

得我们的意思的,要是我们用音乐的声调来造成这种效果的话;但

要发明一种声调的语言须得更多的技艺,而语词的语言则可以由

处于自然本性很简单状态的人们逐渐地来形成和完善起来。可是

有一些民族,就如中国人,他们利用声调和重音来变化他们的语

词,他们所有的语词数量很少。这是高尔②先生的想法,他是一位

著名的数学家和大语言学家,他认为中国人的语言是人造的,也就

是说是由一位高明的人一下子发明出来,以便建立许多不同民族

之间的一种语言上的沟通的,这些民族都居住在我们称为中国的

那个伟大的国家中,虽然这种语言可能现在由于长期的使用已经

① 据英译本转引本书德译者夏尔许米特注,认为猿猴也有说话的器官这种早期

广为流传的观点,已为荷兰的解剖学家彼得·康贝尔(Peter Camper,1722—1789)所否

定。

② Jacob Gohl,拉丁名Golius,1596-1667,是荷兰的一位著名东方学家,来顿大

学的古典语文、数学和哲学教授,特别以长于阿拉伯文著名,所编《阿拉伯一拉丁辞典》

迄今仍为人所推崇。第一章 通论语词或语言

改变了。〕

§2.斐〔正如猩猩和其他猿猴有器官而并没有形成语词一

样,我们也可以说鹦鹉和某些其他鸟类有语词而并没有语言〕,因

为我们可以训练这一种和其他几种鸟类使它们发出相当清晰的声

音;可是它们是完全不能有语言的。只有人处于这样的状态,能够

用这些声音作为内心概念的记号,以便借此使这些概念能向别人

表明。

德〔我认为,事实上若不是有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愿望,我们

是绝不会形成语言的;但语言既经形成之后,它就还供人用来独自

进行推理,一方面是利用语词给他的一种手段,用来记忆那些抽象

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利用我们在推理中发现的那种运用符号标记

以及无声的思想的好处;因为如果一切都要解释,并且永远要用定

义来代替名词,那就太费时间了。〕

§3.斐 但因为每一特殊事物如果都要有一各别名字来指

称它,语词的增多就会引起应用上的混乱,因此语言还曾由于当其

指一般观念时就用一般名词而更加完善起来。

德〔一般名词不仅仅是用来使语言完善,而且甚至是语言的

基本构成所必需的。因为如果所谓特殊事物是指个体事物,那么,

要是只有专名而没有通称,也就是说,要是只有一些指个体事物的

语词,那就根本不可能说话,因为当涉及人们指称得最多的那些个

体、偶性,以及特别是那些活动时,就得每时每刻有新东西出现〈在

心头>;但如果所谓特殊事物是指最低级的种(species infimas),则

除了常常很难决定它们之外,显然这些已经是基于相似性的一些

共相了。所以,由于问题只涉及按照人们所讲的是属或种而范围第三卷 论语词

较广或较狭的相似性,指出一切种类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并因此应

用各种程度的一般名词,是自然的;并且由于最一般的名词,虽然

相关于它们所适用的个体来说是包罗最广的,但就相关于它们所

包含的观念或本质来说是负荷最少的,因此往往是最容易形成并

且最有用的。这样您就看到小孩子们以及那些对他们想说的语言

或所说的事物所知甚少的人,就用像东西、植物、动物这样一些一

般名词,而不用他们所缺少的那些专属名词。并且可以肯定,一切

专名或个体名词原本都曾是通称或一般的名词。①]

§4.斐 甚至有些语词,人们不是用来指某种观念,而是指

某种一定观念的缺乏或不在的,如无物、无知、无益。

德〔我看不出为什么就不能说有一些否定的观念(idees

privatives),正如有一些否定的真理(vérites negatives)一样,因为

否定的活动是肯定的。这个问题我已触及过了一些。〕

§5.斐 不争论这一点了,为了稍进一步认识我们一切概念

和知识的起源,比较会更有用的办法还是来考察一下,那些用来形

成完全远离感觉的活动和概念的语词,是怎样从感性观念得其起

源的,从这里出发,它们被转变为更抽象玄妙的意义。

德〔是我们的需要迫使我们离开了观念的自然秩序,因为要

是我们不顾我们的利益的话,这种秩序本来会是对天使、人以及所

有一般的心智都一样,并且会为我们所遵循的;因此一定曾经得依

从于我们人类须服从的机遇与偶然所提供给我们的那种秩序;而

① 莱布尼茨在这里认为在语词或概念的形成上似乎倒是一般的名词先于具体

的个别的名称,这是和人类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实际过程相反的,这也正是他的唯

心主义唯理论观点颠倒了认识过程的一种表现。第一章 通论语词或语言

这种秩序并不给予概念的起源,而可以说是给予了发现的历

史。①]

斐〔很对,并且是对语词的分析,凭借名称本身就能使我们

了解到这种连接,那是凭借您所提出的理性对概念的分析所办不

到的。〕因此如下列这些词:想象(imaginer)、了解(comprendre)、

依附(s'attacher)、设想(concevoir)、灌注(instiller)、厌恶(degou

ter)、烦扰(trouble)、平静(tranquillité),等等,都是从感性事物的

作用借来,并应用于某些思想样式上的。精神(esprit)一词最初的

意思就是呼吸,而天使一词的最初意思就是使者。从这里我们就

可以猜测,那些最初说这些话的人是有什么样的想法,并且自然是

怎样通过名称本身出其不意地向人提示了他们一切知识的起源和

原则的。

德〔我已经给您指出过,在霍屯督人的信条中,圣灵是用在

当地人中意指温和的熏风的一个词来称呼的②。对于其他大部分

的词也是一样的,并且我们甚至并不总是认识这一点,因为真正的

语源往往已丧失无可考了。有一个荷兰人,对宗教很不尊重,曾滥

用这一真理(即神学、道德学及形而上学等名词都起源于粗鄙的事

物),在一本法兰德斯语小词典中把神学和基督教的信仰都歪曲成

可笑的东西,在这词典中,他不是照习惯用法所要求那样来给名词

① 据英译者注:照莱布尼茨看来,“观念的自然秩序”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

具体,而语言表明“我们是从感官印象进到抽象观念”,这样,“就并不表明认识的本质,

而只表明认识发展的历史。就一种更广的意义来说,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一般的人类心

灵发展的历史。"

② 见上第一卷第三章§8“德”(第75-76页)。第三卷 论语词

下定义或作解释,而是照语词原本的力量似乎带有的意义那样来

解释,并加以恶意的歪曲;又因为他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不敬,据

说已在拉斯贝尔一惠斯①受到了惩罚。可是考虑一下这种可感觉

事物和不可感觉事物的类比是好的,这种类比曾用作转喻的基础;

这事考虑一下一个很广泛的例子,如介词的用法所提供的例子那

样,就会更好理解,这些介词如à(到),avec(和……在一起),de

(从),devant(在前),en(在内),hors(在外),par(由),pour(为),

sur(在上),vers(向)②,都是从地点、距离和运动得来的,而从此以

后就转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化、次序、接连、区别、符合。à意指接

近,如说Je vais à Rome(我到罗马去)。但如为了归附一件东西,

我们把它靠近那我们想使它结合的东西,我们说一件东西est at

tachée à(依附于)另一件东西。还有,由于当一件事物出于道德上

的理由跟随着另一件事物时,可以说有一种非物质性的依附;我们

说那跟随着某一个人的运动和意志的东西,appartient à(属于)这

个人或归附于他,就好像它盯着这个人要靠近他和跟他一起走似

的。当两个物体在同一地点时,一个物体是和另一个物体在一起

(avec un autre);但我们也说一件事物是和另一件处于同一时间、

同一次序或部分次序,或在同一活动中协同动作的事物在一起

(avec celle qui..)。当我们从(de)某个地点来时,那地点通过它

所提供给我们的可感觉事物就曾成了我们的对象,并且在我们的

① G本作Raspel-huys,E本和J本作Raspel-huyss,应是当时荷兰的地名。

② 这些介词或前置词都有很多含义,括弧内仅注其较常用或较基本的一个意

义。下文正是讨论这些介词从原始意义引申出的各种不同意义和用法,由于中西文字

的差异,很难译,故多引原文。第二章 论语词的意义

记忆中现在还是我们的对象,这记忆中就完全充满了这对象,因

此,对象就由介词de(从)来指示,如说 il s'agit de cela(这牵涉到

它),on parle de cela(人们说到它),就好像是从那里来的。而由

于包含在某一地点之内或在某一整体之内的东西,是受它的支撑

并和它一起被拿开的,因此偶性也同样地被看作是在主体之内,

sunt in subjectio,inhaerent subjecto①。sur(在上)这个质词也被

应用于对象;我们说他在这件事情上(on est sur cette matiere),

就好像是一个工人在他所砍或所做的木头或石头上似的;而因

为这些类比是可以变化万状,丝毫也不依赖于某种决定的概念

的,因此语言在受介词支配的这些质词和格的用法中,或者在那

些介词被省去和潜在地暗含着的情况中,就有很多变化。〕

第二章 论语词的意义

§1.斐 现在,语词既然是人们用来作为他们观念的记号

的,我们首先可以问,这些语词是怎样决定的;而人们都认为这并

不是由于在某些有节音和某些观念之间有什么自然的联系(因为

要是这样在人们之中就会只有一种语言了),而是由于一种武断的

制定,通过这办法,某个词就随意地成了某个观念的记号。

德〔我知道,在学校里以及在所有其他地方人们都习惯于说

语词的意义是武断的(ex instituto②),并且的确,它们并不是为一

301

① 拉丁文,意即:“是从属的,依附于主体”。

② 拉丁文,意即:“出于制定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四节弗兰西斯·哈奇森

    弗兰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于1694年出生在北爱尔 兰唐郡的德拉马利戈。1711—1717年在格拉斯哥大学学习文学和神 学。约于1720年应都柏林长老会派之邀建立了一所私立学院,并任院 长达10年之久。1730年任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直至1746年 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和德观念的起源研究》(An Inquiry int…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87
  • 第六节 哲学·神学·宗教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倡导者,人类知识和理性的捍卫者,同时 也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当时代的潮流使科学与神学的对立、 理性与信仰的对立变得日益尖锐时,培根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求妥协。 在他看来,科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并非水火不相容,它们可以通过 划分各自的领域而避免冲突,还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互相支持和补 充。培根的这一态度是十分真诚的,是他的真实思想的表现,在他…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251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四卷 论知识-第十八章 论信仰和理性以及它们各别的界限-在线阅读

    第十八章 论信仰和理性以及 它们各别的界限 §1.斐 可是让我们适应大家已接受的说法,并忍受人们在 某种意义下把信仰和理性区别开来吧。但把这意义解释清楚,并 确立这两者之间的界限,这是恰当的;因为这些界限的不确定,确 实已在世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并且也许甚至引起了巨大的混乱。 至少很显然,除非到了把这些界限加以决定,人们的争论是徒然 的,因为在就信仰进行争论…

    书籍分录 1天前
    18
  • 第四节 自由意志论

    一 意志的悲剧性特征 (一)意志在本原上的悲剧性 叔本华的理念论把悲剧作为一门艺术类型进行考察。对他来说,悲剧是对最高级别理念的表现,是对人的理念及其痛苦的最完美 的表达。但是,叔本华的艺术理论只是其意志哲学的例证,悲剧性更 主要的是指意志本身的特性。 从本原上说,叔本华意志的悲剧性在于意志本质上是一种“无法 停止下来”的创造性的力。如上所述,意志是在向外溢…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300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2卷 共和蜕变-第1章 罗马社会矛盾激化与格拉古兄弟改革-在线阅读

    第I章 罗马社会矛盾激化与格拉古兄弟改革 公元前133年对于罗马共和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一 方面,随着科林斯、迦太基、努曼提亚的焚毁和帕加马的赠予,罗马 人已经分别在东方的希腊和小亚细亚、南方的北非、西方的西班牙站 稳了脚跟,无可置疑地显现出地中海霸主的恢宏气概;另一方面,由 版图的迅猛扩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使罗马共和国传统的政治制 度和社会形…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51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