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人类理解论》-第四卷-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各自的范围-在线阅读

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

各自的范围

7

1 我们必须知道它们的界限——我们在前边已经说过,(一)

我们如果缺乏观念,则我们必然得不到任何知识。(二)我们如果

没有证明,则我们便得不到合理的知识。(三)我们如果缺乏明白

的,决定的物种观念,则我们便不能得到概括的知识和确实性。

(四)我们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没有他人的证据,来安立自己的理

性,则我们便不能得到概然性,来指导自己的同意。

我们既然提到这些事情,因此,我想我就可以把理性和信仰的

界线分开。世界上许多纷乱,纵然不是由于人们不知道这层分别

起的,至少许多激烈的争辩,和荒谬的错误,是由这种原因起的。

因为我们如果不能解决自己应当在什么范围内,受理性的指导,什

么范围内,受信仰的指导,则我们虽互相争辩,亦不能互相晓谕了第四卷

宗教的道理。

2 信仰和理性的对立——我发现,任何教派,在理性所能指

导他的范围内,是爱利用理性,可是在理性不能帮助他们时,他们

却呼喊着说,“那是属于信仰范围的,不是理性所能解决的”。但是

他们既然没有立了信仰和理性的精确界线,那么一个反对者如果

有同样的口实,则他们怎样能说服人呢?因为在关于信仰的一切

争辩中,信仰和理性的界线是应当首先决定的。

因此,理性如果与信仰对立起来,则我的分别是这样的:就是,

理性的作用是在于发现出人心由各观念所演绎出的各种命题或真

理的确实性或概然性(这里所谓各种观念,是人心凭其自然的官

能——感觉或反省——得来的)。

在另一方面,信仰则是根据说教者的信用,而对任何命题所给

予的同意;这里的命题不是由理性演绎出的,而是以特殊的传达方

法由上帝来的。这种向人暴露真理的途径,就叫做启示。

3 传说的启示并不能传来任何新的简单观念——第一点,我

可以说,人没有一个受了上帝灵感的人可以借启示向别人传来他

们所不曾由感觉和反省得到的任何新的简单观念。因为不论他从

上帝亲手接受了什么印象,而他总不能用文字或其他标记把那些

印象传达给他人。因为各种声音在作用于我们心中时,并不能引

起别的观念,只能引起它们的声音观念。它们所以能在我们心中

引起潜伏的观念来,只是因为我们常用它们来代替那些观念,而且

它们所唤起的观念亦是限于以前就在那里存在的。因为所闻所见

的各种文字只能在我们的思想中唤起它们常常标记的那些观念

来,并不能引进完全新而为以前所不知的任何简单观念来。至于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各自的范围

别的标记,亦都可以这样说,它们都不能向我们表示我们从未观念

到的任何事物。

因此,不论保罗在神游第三天时,看到什么东西;不论他心中

接受了任何印象,而他向别人所叙述的那个地方的情形只不过是

说,那些事物是“人眼所不曾见,耳所不曾闻,心所不曾想的”。纵

然上帝借其神力让一个人看到木星或土星上的一种具有六个感官

的生物(人人没有否认星球上能有生物存在),并且在他心中印了

那些生物由其第六感官所接受的印象,而那个人亦不能借文字语

言在别人心中把那第六个感官所传达的观念产生出来,正如我们

不能借文字的声音,在只具有四个感官而却完全不能视的人心中

产生出颜色观念似的。因为我们的简单观念(它们是一切意念和

知识的基础和材料)都完全依靠于我们的理性,就是都完全依靠于

我们的自然官能,我们并不能由传说的启示来接受到它们。在这

里,我所说的传说的启示是有别于原始的启示的。所谓原始的启

示,是指上帝在人心上所直接印入的印象,在这里是没有什么界限

的;至于传说的启示则是指用文字语言向他人所传的那些印象而

言的,亦就是指平常互相传达思想的那种途径而言的。

4 传说的启示虽可以使我们知道理性所能知的各种命题,不

过它并不能给理性所给我们的那种确实性——第二点,我可以说,

凡由我们的自然理性和观念所能发现出的那些真理,启示亦可以

发现出来,传达出来,因此,上帝亦可以借启示向我们发现出几何

中任何命题的真理来,正如人们应用其自然的官能自己来发现了

那些真理似的。不过在所有这些事物方面,我们亦不需要启示,因

为上帝已经给了我们以发现它们的自然的,较妥当的方法。因为

下武第四卷

7

我们如果由思维自己的观念而发现了各种真理,则那些真理一定

比由传说的启示而来的真理较为确定一些。因为我们之知道这种

启示原始是由上帝来的,永不能为我们之明晰地看到各种观念的

契合或相违,那样确实。如果在很多年代以前就有启示说,三角形

的三角等于两个直角,而且我如果相信那个传说,相信这个命题是

曾经启示过的,我就可以相信这个命题的真理。但是我们如果一

比较,一度量,两个直角的观念,和三角形三角的观念,则我们对这

命题所有的知识会更为确定一些。关于感官所能知的各种事实,

我们亦可以这样说。洪水的历史之传于我们,亦是由导源于启示

的那些著述来的;不过我想任何人都不会说,自己对于洪水所有的

知识,一如亲见洪水的诺亚(Noah)所有的知识那样确定而明白,

一如自己当场目击时所应有的知识那样确定而明白。因为他虽然

相信,这段历史是见于摩西受了灵感后所写的书中的,可是他这种

信念并不能大于他的感官的信念,因为他如果亲自见到摩西写了

这本书,则他的信仰更会大些。

5 启示如果反乎理性的明白证据就不能信教——我们如果

凭直接的直观(如在自明的命题方面),或凭理性的明白演绎(如在

解证中),明白知道各个观念间的契合或相违,而且我们如果又根

据这些契合或相违,构成各种确实的命题,则我们便无须乎用启示

帮助我们,来同意那些命题,来把它们接受在自己心中。因为知识

的自然途径就能以把它们确定在心中,或已经把它们确定在心中。

我们对任何事物所有的这种知识是最大不过的,它正可以比得上

上帝的直接启示,而且我们纵然相信这是由上帝来的启示,而这种

信念亦并不能大于我们的知识。任何东西都不能借启示一名摇动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各自的范围

了明白的知识,或者在它与理解的明白证据直接冲突以后,让人来

相信它是真的。因为我们在接受那些启示时所凭的各种官能的明

据,并不能超过(纵然相等)直觉知识的确定性,因此,任何事理如

果与我们的明白的,清晰的知识正相冲突,则我们万不能相信它是

一种真理。就如一个物体的观念和一个地方的观念是很明白符合

的,而且人心亦明白地看到它们的契合,因此,如有一个命题说,一

个物体同时在两个地方存在,则它纵然妄以神圣的启示为护符,我

们亦永不能同意它。因为我们纵然明知(一)自己在以此命题归于

上帝时,并没有自行欺骗,虽然明知(二)自己在正确了解这个命题

的,可是我们更可以凭自己的直觉知识明知同一物体不能同时在

两个地方存在。因此,任何命题只要和我们的明白的直觉的知识

相冲突,则我们便不能把它作为神圣的启示,而以启示所需要的同

意加以同意,因为这样我们就会把一切知识、明证和同意的原则和

基础都摇动了;如果可疑的命题代替了自明的命题,确知的东西让

步于容易错误的东西,则真理和虚妄的差异就泯灭了,信仰和怀疑

的界限亦就消除了。各种命题如果抵触了我们所明白观察到的观

念间的契合或相违,则我们万不能说它们是属于信仰的事情。它

们不论借启示的名义,或借任何别的名义,都不能引动我们的同

意,信仰并不能使我们承认与知识相反的任何事物,因为信仰虽然

建立于上帝的证据,而且他在启示任何命题时不能撒谎,但是我们

虽相信这个命题真是神圣的启示,可是这种信念并不能超过我们

的知识。因为我们所以确知那个命题之为真实,全是因为我们知

道那个命题是上帝所启示的,不过我们所假设为启示出的那种命

题如果与理性或知识相反,则我们所知的那种启示正是很有疑问

海第四卷

下跳

的。因为我们不能设想上帝——仁慈的造物主——何以会把虚妄

的命题传授给人们,使它来把他自己所给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原则

和基础都推翻了,使我们的一切官能都无用了,使他的最神妙的作

品——人的理解——都毁灭了,并且使人处于少光明,缺指导的地

步,比要神随形灭的禽兽还更可怜。因为人心如果只分明知道自

己理性的原则,而且它对于神圣启示所有的知识并不比那种知识

更为明白,或者还不及那样明白,则它万不能离弃自己理性的证

据,而让步于一个启示出的命题,因为那种启示并不比那些理性的

原则更为明白。

6 传说的启示,更不能违反理性的明白证据——在这种范围

以内,即在直接所受的原始启示中,一个人亦是运用自己的理性,

并应当服从自己的理性的。至于别的人们如果不妄谓自己受了启

示,而且他们如果只是被人命令来服从他人,并接受(由文字或语

言所传来的)向他人所启示出的真理,则理性更有重要作用,而且

是唯一指导我们接受那些真理的东西。因为属于信仰的事体既然

只是神圣的启示,而不是别的,因此,所谓信仰(就是平常所谓神圣

的信仰)只能涉及于被认为由神所启示出的那些命题。因此,人们

如果以启示为信仰的唯一对象,他们怎样能够说我们之相信某书

中的某一命题为神圣的灵感,乃是信仰的事情,而非理性的事情;

只有他在受了启示,知道书中的某个(或全体)命题是由神圣的灵

感所传来时,才可以如此说。如果没有那种启示,则我们是否相信

那个命题或那部书为神圣的权威,那并不是信仰的事情,而只是理

性的事情。我们只有运用自己的理性,才能同意它,而凡与理性相

反的东西,理性又是不能允许我们相信的;理性所视为非理性的东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各自的范围

西,它是从不会加以同意的。

因此,在各种事物方面,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观念得到明白的

证据和上述的那些知识原则,则理性便成了当然的判官。至于启

示,则在它和理性相契时,固然可以证实理性的意旨,可是在它和

理性不相契的情节下,并不能减弱理性的命令。我们只要有理性

的明白判断,则任何相反的意念,亦不能借信仰的名义,来使自己

抛弃那种判断。

7 超理性的事物——不过,第三点,我们可以说,有许多事

情,我们对它们只能有很不完全的意念,或者全无意念;而且有些

别的东西,我们也并不能凭自己官能的天然功用,来知道它们的过

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存在。这一类事情既然不是我们的自然能力

所能发现出的,而且是超乎理性的,因此,当它们启示给我们时,它

们就成了信仰的固有对象,就如说,有一部分天使曾经背叛上帝,

失掉乐土,死者要起来、复生等等事情,都不是理性所能发现的,而

且它们纯粹是信仰的事情,理性并与它们直接无关。

8 有些事物在启示以后,虽不与理性相反,可是它们亦是信

仰的事情——上帝虽然给了我们以理性之光,可是即在我们的自

然才具能给我们以或然决定的那些事情方面,他仍然可以自由供

给我们以启示的光亮。而他的手并未受了束缚。因为这种缘故,

上帝如果肯给我们以启示,则他的启示必然要否认了理性的或然

推想。因为人心既然不能确知它所不能明知的那些事情的真理,

只能服从一种近似的概然推测,因此,它必须同意于那样一个证据

才是,因为它坚信那种证据是由不会错误,不会欺骗的神明来的。

不过要来判断它之确为启示,而且要来判断表示启示的那些文字

化第四卷

:跳

的意义,那仍是理性的职务。因此,任何被假设为启示的事情,如

果同理性的明白原则相反,如果同人心对自己明白而清晰的观念

所有的明显的知识相反,则我们必须听从自己的理性,因为这事情

正是属于理性的范围的。因为一个人纵然知道,与自己的明白原

则和明显知识相反的那个命题是由神圣所启示的,或者知道自己

已经正确地了解了传达启示的那些文字,可是他更知道相反的说

法乃是真的,而且前一种知识万敌不过后一种知识的确实可靠。

因此,他必须把那个命题当做理性的事情而加以考察,万不能不加

考察,就把它当做信仰的事情,而吞咽下去。

9 在有些事情方面,我们的理性如果不能判断,或者仅能有

或然的判断,则我们应当听从启示——第一点,所启示的任何命

题,我们的心如果不能借其自然的官能和意念,来判断它的真理,

则那完全是信仰的事情,而且是超乎理性的。

第二点,人心如果能由其自然官能的功用,借其自然获得的一

些观念,来决定,来判断各种命题,则那些命题可以说是理性的事

情。不过有一种差异就是有些命题,人心并不能十分确知它们,它

只能根据概然的根据,来相信它们的真理(在这种情形下,相反的

命题或者是真的,虽然这并毁灭不了知识的明白确实性,亦并不能

推翻了一切理性的原则);在这种概然的命题方面,明显的启示应

该来决定我们的同意,即使它与概然性相反。因为理性的原则如

果不能证明一个命题是真是伪,则明显的启示应该来决定,因为启

示也正是另一条真理的原则和同意的根据。因此,在这里这种启

示,就成了信仰的事情,而是超乎理性的,因为在那种特殊情形下,

理性既不能超乎概然性以上,因此,信仰就该来行决定,启示就该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各自的范围

来发现真理是在那一面的。

10 在有些事情方面,理性如果能供给确定的知识,则我们应

该听从理性——信仰的领域应该以上述程度的为限,在那个限度

内,它并不至毁灭理性,或阻止理性的。因为由一切知识的永久泉

源新发现的真理并不至损毁,搅扰理性,只能扶助理性、促进理性。

凡上帝所启示的都是确乎真实的,我们并不能怀疑它。这正是信

仰的固有对象。不过它究竟是否是神圣的启示,则只有理性能来

判断;而理性呢,它又不使人心接受较不明显的事物,而排斥较明

显的事物,亦不使它只相信概然性,而把知识和确实性忽略了。我

们纵然明知一种传说的启示是由神圣根源来的,而且它所用的文

字正如我们所接受的那样,它所有的意义,正如我们所了解的那

样;可是这种知识并不如理性的原则那样明显,那样确定。因此,

任何东西只要和理性的显见的、自明的命令相冲突相矛盾,我们就

不能说它是不与理性相干的一种信仰的事情,而且纵有人如此主

张,我们亦不该同意他。任何神圣的启示自然都应该范围我们的

意见、偏见和利益,而且我们应该充分地相信它。不过我们的理性

虽然这样服从信仰,可是这并取消不了知识的界石;这并不足以摇

动理性的基础,我们仍可以应用我们的官能,以来求得上天原来赋

给它们时的目的。

11 信仰和理性之间如果不划一条界限,则我们便不能反驳

宗教中的狂热或妄诞——信仰和理性的领域,如果不为这些界限

加以分划,则在宗教的事理方面,理性便完全无立足的余地。照这

样,则我们亦就不必责骂世界上各种宗教中那些狂妄的意见和礼

节了。因为使人类陷于热狂互相歧视的各种宗教,所以有了许多

和第四卷

荒谬的情节,我想多半是由于人们夸张信仰,以来反对理性的缘

故。因为人们如果习于一种意见,以为在宗教的事理方面,不论它

们怎样显然与常识、与一切知识的原则相冲突,我们亦不能求商于

理性,他们就已放纵自己的想象和迷信了。他们既然竭尽迷信的

能事,因此,他们就在宗教方面发生很奇特的意见,很荒谬的行为,

使一个好思的人不能不惊异其愚昧,而且以为他们那样,不但是伟

大全知的上帝所不能喜悦的;而且就在清醒而良善的人看来,亦是

很可笑,很可厌的。因为这种缘故,那本该使我们有别于禽兽,本

该特别把我们当做理性动物看,使我们高出于生畜之上的宗教,反

而使人往往成为最无理性的,而且比畜类还要愚蠢。人常说,“我

所以相信,正因其不可能”。这话,在一个好人方面虽亦可以算做

热心的表现,不过人们如果用这个规则来选择自己的意见和宗教,

那就太于危险了。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橄榄山上-在线阅读

    在橄榄山上1《圣经》上的橄榄山在耶路撒冷东面,耶稣在受难前,曾在该山上坐着,参看《马太福音》24,3。但此处的橄榄山乃是意大利热那亚附近里维埃拉海岸的橄榄山。尼采曾在热那亚附近的一处公寓里居住,度过没有火炉的冬天,进行沉思和散步。他在本文中赞美严冬的日子,把他的秘密(永远回归的思想)比作冬天的太阳,明朗辉煌。为了避免受到嫉妒者的伤害,故意把自己的智慧秘而不宣…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341
  • 尼采-《悲剧的诞生》-序言:致理查德·瓦格纳-在线阅读

    序言:致理查德·瓦格纳 23 由于我们审美公众的特有性格①,我在这本著作中集中传达 的思想会引发种种可能的疑虑、骚动和误解。为了远离所有这些 东西,也为了使自己能够以同样平静的欢快之情来写这本著作的 引言(作为美好而庄严时光的化石,这本著作里的每一页都帶有这 种欢快之情的标志),我想象着您——我最尊敬的朋友——收到这 本著作的那一瞬间:也许是在一个冬日的傍晚…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59
  • 第三节 《精神现象学》内容概述与评论

    现在我们先对《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全部内容作个大致介绍,然 后再谈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及其影响。 一序言 在“序言”中,黑格尔一边列举以往哲学思想的不足,一边在批判 中阐明自己对哲学的理解,并指出哲学的任务。费希特的“自我”概 念、谢林关于“无差别的同一性”的思想、雅可比的“直观”和“信仰”概 念、斯宾诺沙的实体概念,都是黑格尔要批判的对象。其实在批判 中,也包…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84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五章-在线阅读

    第 五 章 立法应该符合政体原则 第一节 本章的指导思想 前 面已经指出,教育法应该符合每一种政体的原则。立法者 为全社会制定的法律也应该如此。法律与政体原则的这种 关系全面增强了政体的动力,反之,政体原则也从法律那里 获得了新的力量。这情形犹如物理运动,作用必然随之以反作用。 下面我们将要逐一探讨每种政体的这种关系,首先从以美德为原 则的共和政体说起。 第…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5日
    179
  • 埃斯库罗斯悲剧-《奠酒人》-(二)进场歌-在线阅读

    (埃勃克特拉和歌队身披黑纱,缓步而行,向坟墓走来) 歌队 (第一曲首节) 我们奉命从宫中前来, 祭奠亡魂,不断捶打胸脯。 面颊被指甲抓伤, 现出条条新鲜的血痕, 心灵由声声哭喊滋润。 强烈的悲痛使我们 扯破了身上的衣服, 撕碎了胸前的衣衫, 一阵阵悲惨的哀伤, 不断地袭击我们。 (第一曲次节) 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慌 充斥王宫,充满仇恨的睡梦, 王后夜间在宫里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1日
    443
关注微信